陳雷,周雷,靳曉偉,陸錫燕,馬塞楠
南京鼓樓醫(yī)院集團宿遷醫(yī)院腫瘤科,江蘇宿遷 223800
在全世界中,我國食管癌發(fā)病率、病死率均排在第5 位,占比可達55%。食管癌為發(fā)生于食管且來源于食管上皮細胞的一種惡性腫瘤。目前尚未明確食管癌的主要發(fā)病原因,多認為是不良生活習慣、遺傳以及長時間與不良因素相接觸導致的[1-2]。手術、化療、放療及內鏡下切除術等為食管癌常見治療方式[3]。但由于大部分患者在就診時便已經產生遠處轉移或局部復發(fā)情況,從而失去最佳根治性手術切除時機,只有不到20%的患者可以接受手術治療[4]。對于無法接受手術治療或者不愿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來講,放射治療為最常見的一種治療手段,但受到遠處轉移或者局部復發(fā)等多因素影響,大約有80%的患者會出現放療失敗的情況,因此需要尋找更加有效的治療方式[5]。本文選取2019 年3月—2020 年10 月南京鼓樓醫(yī)院集團宿遷醫(yī)院收治的106 例食管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聯合奈達鉑化療同步放療治療食管癌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106 例食管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并應用拋硬幣法分為對照組、治療組,各53 例。對照組中男35 例,女18 例;年齡56~73 歲,平均(64.51±12.15)歲;分期:Ⅱ期15 例、Ⅲ期24 例、Ⅳ期14 例。治療組中男34 例,女19 例;年齡56~73 歲,平均(64.52±12.26)歲;分期:Ⅱ期14 例、Ⅲ期23 例、Ⅳ期15 例。兩組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對比性。本研究已由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并通過。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食管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2022,北京)》[6]中相關診斷標準者;②臨床資料完整者;③存在區(qū)域外淋巴結轉移者或者腫瘤侵及周圍組織者;④自愿參加研究并簽署相關協(xié)議者。
排除標準:①中度以上貧血者;②存在臟器轉移情況者;③已產生縱隔炎、食管穿孔或存在穿孔前征象者。
對照組(行放射治療):選擇計算機體層攝影展開模擬定位,對三維系統(tǒng)展開應用,全面評估所制定的放療計劃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評估通過后,需描繪腫瘤靶區(qū),同時還需對計劃靶區(qū)和臨床靶區(qū)進行描繪。選擇6MV-X 線直線加速器對患者展開放射治療,95%腫瘤靶區(qū)放療劑量為2.0 Gy/次,總劑量60.0~66.0 Gy;95%臨床靶區(qū)放療劑量為1.8 Gy/次,總劑量54.0~59.4 Gy,1 d/次,5 次/周,其中最大輻射劑量為兩肺V20低于28%、心臟V40不超過40%、脊髓則低于45 Gy。21 d 為1 個治療周期,共連續(xù)治療3 個周期。
治療組[行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聯合奈達鉑化療同步放療治療]:在對照組基礎上,于放射治療第1 天對其展開同步化療,給予其135 mg/m2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國藥準字H20183378;規(guī)格∶100 mg/支)+80 mg/m2奈達鉑(國藥準字H20030884;規(guī)格:1.0 mg/支)進行靜脈滴注,滴注3 h/次,21 d為1 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 個療程;在完成同步放化療后,選擇原劑量再對患者展開2 個療程的全身化療。患者在接受放化療過程中,還需按時接受血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監(jiān)測,并著重觀察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積極對其展開對癥治療。
臨床療效:腫瘤病灶均消失,消失時間>30 d,即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CR);腫瘤最大徑及垂直直徑乘積至少縮小50%,持續(xù)時間>30 d,即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PR);腫瘤最大徑及垂直直徑乘積增大<25% 或縮?。?0%,即疾病穩(wěn)定(stable disease,SD);腫瘤最大徑乘垂直直徑所得數值,至少增大25%,為疾病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PD)。(CR 例數+PR 例數+SD 例數)/總例數×100.00%=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CR 例數+PR 例數)/總例數×100%=總緩解率(response rate,RR)。
觀察隨訪6、12 個月的生存率。
觀察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包括脫發(fā)、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肝腎功能不全。
采用SPSS 26.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DCR 及RR 均明顯低于治療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兩組患者隨訪6 個月、12 個月生存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隨訪1 年生存率對比[n(%)]
治療組脫發(fā)及骨髓抑制發(fā)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其他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n(%)]
目前,治療食管癌的最佳方案依然較為缺乏,手術切除治療為早期未轉移食管癌患者首選治療方式,而局部或遠處轉移食管癌患者在接受治療時,則首選放療及化療。單純放療可有效控制腫瘤進展,但大概有80%的患者會出現遠處轉移或者局部復發(fā)情況,從而致使放療失敗[7-8]。
隨著人們生存需求不斷增長,綜合療法逐漸成為治療食管癌患者的熱點研究課題之一,但既往對于手術、化療及放療等相關研究結果缺乏一致性[9]。有學者研究結果提示,化療不但可以抑制或者殺滅射野外的微小轉移灶,還可提高腫瘤局部控制率,在一定程度上還可降低遠處轉移風險,部分化療藥物還可起到放療增敏的效果,進而延長患者生存期[10-11]。紫杉醇類及鉑類化療藥物為臨床中比較常見的治療食管癌的同步放化療藥物。有學者曾展開相關研究,結果提示,經典的氟尿嘧啶及順鉑化療同步放療雖然可以使臨床治療效果有所提升,但患者極易產生較為明顯的腎臟或者胃腸道不良反應情況,部分無法耐受的患者會決定中斷治療,選擇更加安全且有效的化療藥物可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12]。
紫杉醇是從古紅豆杉樹皮中所提取的一種廣譜抗腫瘤藥物,紫杉醇與β 微管蛋白特異性相結合為抗腫瘤作用產生的基礎,從而促使微管蛋白聚合成團狀或束狀,可起到提升穩(wěn)定性、抑制解聚的效果,還具備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的作用[13]。除此以外,紫杉醇還可抑制腫瘤細胞有絲分裂,使腫瘤細胞有絲分裂在放療敏感性最高的時期停滯,即M 期及G2期。在提高放療敏感性的同時,一定程度上還可促進患者腫瘤細胞凋亡[14]。有學者研究結果提示,在對食管癌患者展開治療時,單純使用紫杉醇,有效率可達到17.0%~31.0%,將其與鉑類藥物聯合展開應用,協(xié)同效應得以發(fā)揮,當晚期食管癌患者接受一線化療失敗后,用該治療方式作為補充方案[15]。作為二代鉑類抗腫瘤藥物的奈達鉑,主要作用于腫瘤細胞DNA 鏈間、鏈內交鏈,從而形成順鉑-DNA 復合物,還會干擾到腫瘤細胞的生殖情況;奈達鉑還可結合核蛋白及細胞質蛋白,干擾DNA 復制,細胞膜結構也會受到損傷,最終將腫瘤細胞殺滅掉;另外,其還具備放療增敏的應用價值,改善放射治療患者的近期療效,降低復發(fā)轉移風險,延長生存期。奈達鉑水溶性更高且抗腫瘤譜更廣,在一定程度上還可減輕患者肝臟及腎臟不良反應[16]。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DCR(66.04%)相比較,治療組DCR(83.02%)更高(P<0.05);與對照組RR(33.96%)相比較,治療組RR(60.38%)更高(P<0.05)。王漢華等[17]研究顯示,觀察組近期總有效率(78.79%)明顯高于對照組(55.56%)(P<0.05)。與本研究結果方向一致。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脫發(fā)發(fā)生率(26.42%)、骨髓抑制發(fā)生率(22.64%),治療組脫發(fā)發(fā)生率(45.28%)、骨髓抑制發(fā)生率(41.51%)更高(P<0.05)。楊武等[18]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的骨髓抑制、脫發(fā)的發(fā)生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聯合奈達鉑化療同步放療治療食管癌患者,可提高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