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海潔
(錦州市婦嬰醫(yī)院,遼寧 錦州 121000)
輸液作為一種臨床常用給藥途徑與治療方法,其通過醫(yī)療專用的液體注射器將液體藥物注入到患者靜脈,以便對病情進行治療。輸液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尤其是在兒科應用中比較普遍[1-2]。兒科屬于比較特殊的科室,主要對象為兒童,年齡較小,且小兒身體耐受性較差,對輸液治療引起的疼痛比較敏感,容易導致患兒躁動出現(xiàn)不良輸液事件,如哭鬧、拒絕輸液等。容易影響輸液的順利開展,從而對治療效果造成一定影響。隨著醫(yī)療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生活質(zhì)量不斷改善,對醫(yī)療與護理要求不斷上升,在小兒輸液的時候,需要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以便提高輸液舒適度,減少輸液不良事件的發(fā)生[3-4]。本次研究中,對小兒輸液護理中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干預的效果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這個時間段中,選取我院收治的60例小兒輸液患兒作為本次研究的試驗組,給予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同期選取我院收治的60例小兒輸液患兒作為本次研究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對照組中男性與女性比例為35∶25,年齡1~10歲,平均年齡(5.2±0.6)歲。疾病類型:上呼吸道感染31例,支氣管炎17例,腹瀉8例,其他4例。試驗組中男性與女性比例為37∶23,年齡1~11歲,平均年齡(5.6±0.9)歲。疾病類型:上呼吸道感染 32例,支氣管炎16例,腹瀉7例,其他5例?;A資料在兩組患兒對比中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試驗組給予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具體如下:
1.2.1 輸液前護理 ①環(huán)境護理?;純簩δ吧h(huán)境會產(chǎn)生抗拒與恐懼心理,易影響輸液的順利開展與治療效果。需要及時了解患兒的心理與年齡特點,在輸液室根據(jù)環(huán)境進行護理。確保輸液室溫馨與舒適,可以適當?shù)財[放兒童玩具,在室內(nèi)貼上圖畫,擺放卡通玩偶等,確保輸液室富有童趣,轉移患兒注意力。對輸液室的溫度與濕度進行合理調(diào)整,確保舒適,避免環(huán)境過于寒冷或燥熱,影響患兒體表溫度。②心理護理。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在陌生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緊張、恐懼等不良心理,且受病情影響在輸液時會出現(xiàn)抗拒與哭鬧情況。護理人員需及時穩(wěn)定患兒情緒,加強與患兒交流,或通過玩具、動畫等轉移注意力,消除不良心理。③健康宣教。在輸液前為家屬發(fā)放健康宣傳手冊,或者播放視頻等方式進行宣教,向其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告知輸液的注意事項與重要性,取得患兒與家屬的配合,同時做好輸液前準備工作。
1.2.2 輸液中護理 需要取患兒舒適體位,選擇合適的穿刺靜脈,根據(jù)患兒的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穿刺針。由于部分患兒皮下脂肪較厚,靜脈位置與粗細等難以用肉眼判斷,一次性穿刺成功比較困難,護理人員可以借助紅外線靜脈顯影儀進行靜脈評估,明確靜脈情況,以便精準穿刺。穿刺成功后需要將針頭固定好,對輸液速度進行合理調(diào)整。告知家屬對患兒穿刺針固定情況并密切觀察,一旦出現(xiàn)穿刺針松動或脫落情況及時告知護理人員。在穿刺時需要讓患兒保持安靜,固定患兒穿刺部位。在輸液過程中需要每隔30 min巡查1次,對輸液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及時了解患兒是否出現(xiàn)不良反應與不良事件。盡可能避免患兒哭鬧與煩躁,可為患兒提供活動輸液架,緩解患兒煩躁感。告知家屬在輸液即將完成時需要及時通知護理人員換藥,避免空氣進入血管中。穿刺時會存在一定的疼痛感,患兒出現(xiàn)哭鬧與抗拒情況,易增加反復穿刺與外滲發(fā)生率,家長可安撫患兒,通過各種方式轉移患兒注意力。護理人員需具備豐富的穿刺經(jīng)驗,以便提高穿刺一次性成功率。此外,由于患兒年齡較小,活潑好動,大幅度的動作會導致回血、針頭脫落、外滲等情況的發(fā)生,護理人員需對患兒輸液情況進行密切觀察,確保針頭固定良好,減少不良輸液事件的發(fā)生。
1.2.3 輸液后護理 在輸液完成后,需要護理人員確保拔針速度迅速、準確與平穩(wěn),告知家屬用棉簽對穿刺部位進行按壓止血,避免血液外滲。確保穿刺點無滲血情況,用針孔貼敷在穿刺點上,避免出現(xiàn)疼痛與紅腫現(xiàn)象。或者可以采用硫酸鎂濕敷處理,緩解腫痛情況。如需繼續(xù)輸液,需要告知家屬具體輸液時間,以便為下次輸液做好準備工作。
1.3 觀察指標 對患兒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所用時間、輸液殘余量進行記錄,使用數(shù)字等級評分法(NRS)對患兒疼痛程度進行評估,評分越高說明患兒程度程度越嚴重,并統(tǒng)計感到明顯疼痛感的患兒及患兒不良輸液事件發(fā)生情況;采用自擬量表對護理滿意率進行評分,分數(shù)越高提示護理滿意率越高。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輸液一次穿刺成功率對比 試驗組輸液一次穿刺成功57例,占95.00%;對照組輸液一次穿刺成功47例,占78.33%;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兒穿刺所用時間、輸液殘余量、疼痛評分及有痛感例數(shù)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患兒穿刺所用時間更短,輸液殘余量更少,NRS評分更低,有痛感百分比更低,組間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穿刺所用時間、輸液殘余量、疼痛評分及有痛感例數(shù)對比
2.3 兩組患兒不良輸液事件對比 試驗組患兒不良輸液事件包括穿刺針脫落1例,外滲1例,穿刺部位腫痛1例,不良輸液事件發(fā)生率5.00%;對照組患兒不良輸液事件包括穿刺針脫落3例,外滲6例,穿刺部位腫痛4例,不良輸液事件發(fā)生率21.67%;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4 兩組護理滿意率對比 試驗組護理滿意率96.67%,其中不滿意、比較滿意與非常滿意例數(shù)分別為2例、19例、39例;對照組護理滿意率78.33%,其中不滿意、比較滿意與非常滿意例數(shù)分別為13例、20例、27例;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率對比
輸液是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方式與給藥途徑,屬于侵入性治療,會對機體造成一定損傷。且小兒輸液時,因疼痛耐受性較差,活潑好動,會出現(xiàn)恐懼、哭鬧、抵抗等情緒,從而造成不良輸液事件的發(fā)生,影響治療效果。針對小兒輸液情況,需要加強護理干預,確保輸液順利開展,減少不良輸液事件的發(fā)生,可取得較好的輸液效果[5-6]。
在小兒輸液護理中,可通過臨床護理路徑干預治療,其護理效果較好。臨床護理路徑屬于新型護理模式,主要是以時間為順序的一種護理流程,護理人員可根據(jù)每個治療階段的不同特點制定出相對應的護理措施,確保護理工作有序開展,有效減少不良事件的發(fā)生,促使護理質(zhì)量的提高[7-8]。護理人員需做好健康宣傳教育工作,讓患兒家屬對輸液相關知識進行了解,減少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并及時做好輸液的準備工作,將藥液、穿刺針、消毒棉簽、膠布等物品準備充分,穿刺前需要核對患兒信息與藥物情況,確保準確無誤才可以進行輸液治療[9-10]。此外在輸液過程中,需選擇合適的穿刺部位與穿刺針,確保護理人員具備豐富的穿刺經(jīng)驗,能夠以嫻熟的穿刺手法進行穿刺,確保一次成功減少患兒疼痛。護理人員需不斷熟練穿刺流程,對每個穿刺步驟熟練掌握。針對靜脈較細、皮下組織較厚的情況,可以借助相關儀器準確穿刺[11-12]。在穿刺完成后及時固定針頭,并囑咐患兒避免大幅度活動,減少外滲、回血、針頭脫落等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概率。輸液結束后需要對穿刺點進行及時按壓止血,減少腫痛的發(fā)生[13-14]。
綜上所述,在小兒輸液護理中開展臨床護理路徑干預,能夠取得滿意的護理效果,且護理滿意率顯著上升,可以促使患兒盡早康復,緩解癥狀,減少不良輸液事件的發(fā)生,在臨床上的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