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宇喆,代文哲,劉根炎,巨修練
(武漢工程大學 化工與制藥學院,湖北武漢 430205)
農(nóng)藥是保障糧食豐產(chǎn)的有效手段之一,開發(fā)更加安全、高效、經(jīng)濟和使用方便的產(chǎn)品成為當今農(nóng)藥發(fā)展的主要方向。隨著全球人口數(shù)量的不斷增加,對糧食及果蔬的需求也隨之增長,加之地球變暖,導致各種病原菌的危害愈來愈突出,因此,對殺菌劑的需求也不斷增加。苯并咪唑類化合物由于其自身的優(yōu)良特性,在材料、生物、醫(yī)藥、農(nóng)藥等領域均有廣泛應用[1-3]。該類化合物在殺菌劑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品種有多菌靈、丙硫多菌靈、苯菌靈、噻菌靈、麥穗寧等,具有廣泛的殺菌活性,在防治農(nóng)作物、水果、蔬菜、棉花等的病害防治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4-6]。
灰霉病病原菌(Botrytis cinerea)寄主范圍廣,具有繁殖速度快、產(chǎn)孢量大、遺傳變異大和適合度高等特點,可以引起番茄、黃瓜、草莓等蔬果及花卉發(fā)生灰霉病,極大地影響了蔬菜瓜果的產(chǎn)量[7-9]。近年來,灰霉病以化學防治為主,目前普遍使用的藥劑品種有多菌靈、苯菌靈、速克靈等。由于部分殺菌劑的廣泛長期單一使用,導致病原菌對這些藥劑產(chǎn)生了抗性,防治效果降低了,農(nóng)用成本增加了[10-12],因此,開發(fā)新型對灰霉病病原菌具有較好防治效果的殺菌劑具有重要意義。
在總結文獻的基礎上,本研究采用了多菌靈和苯菌靈的公共骨架結構(2-氨基苯并咪唑)作為所設計化合物的骨架,在參考了敵菌靈結構中芳環(huán)取代的特點后,利用活性基團拼合等原理,設計并合成了2-N-取代芐基苯并咪唑類化合物(圖1)。合成路線以2-氨基苯并咪唑為起始原料,與不同取代的芳醛反應生成中間體N-(1H-苯并[d]咪唑-2-基)-1-取代苯基甲亞胺,然后還原得到目標產(chǎn)物[13-17]。并初步測定了12個目標產(chǎn)物對灰霉病病原菌的抑制活性。
圖1 目標化合物的設計
圖2 目標化合物的合成路線
RY-1型熔點儀(溫度計未校正,天津天分分析儀器廠);Varian Mercury-VX 400型核磁共振儀(美國瓦里安公司);Thermo LTQ XL液質(zhì)聯(lián)用質(zhì)譜儀(美國熱電公司)。試驗中所使用的主要試劑:2-氨基苯并咪唑、3-甲基苯甲醛、4-甲基苯甲醛、3-氟苯甲醛、4-氟苯甲醛、3-氯苯甲醛、4-氯苯甲醛、3-溴苯甲醛、4-溴苯甲醛、3,4-二氯苯甲醛、2,4-二氯苯甲醛、3,5-二氯苯甲醛、2,4-二氯苯甲醛(均為化學純,國藥集團),除特別注明外,均未經(jīng)進一步處理直接使用。
1.2.1 目標化合物N-(3-甲基芐基)-1H-苯并[d]咪唑-2-胺(1)的合成
將2-氨基苯并咪唑1.50 g(11.27 mmol)及3-甲基苯甲醛1.37 g (11.42 mmol)加入到100 mL的單口瓶中,然后加入氯化鋅80 mg,量取45 mL無水甲醇加入到上述反應瓶中攪拌溶解。將反應液升溫至回流,TLC檢測跟蹤反應進程,石油醚∶乙酸乙酯=1∶1 (體積比)為展開劑。在反應過程中,發(fā)現(xiàn)反應溶液由無色逐漸變?yōu)辄S色,經(jīng)TLC檢測,有新點產(chǎn)生,反應11 h后,發(fā)現(xiàn)反應難以進行完全。停止加熱,將反應溶液冷卻至室溫,旋轉蒸發(fā)脫溶,得到黃色固體2.95 g。將上述黃色固體用6 mL乙酸乙酯溶解,加入適量硅膠拌勻,采用300~400目的硅膠進行柱層析,洗脫劑:石油醚∶乙酸乙酯=5∶1 (體積比),收集僅含有產(chǎn)物點的洗脫液,旋轉蒸發(fā)脫溶,最后得到中間體N-(1H-苯并[d]咪唑-2-基)-1-取代苯基甲亞胺,黃色固體0.757 g,產(chǎn)率29%。稱取上述中間體N-(1H-苯并[d]咪唑-2-基)-1-取代苯基甲亞胺600 mg (2.55 mmol)、硼氫化鈉308 mg (7.65 mmol),量取甲醇30 mL一并加入到100 mL單口瓶中,常溫攪拌。攪拌過程中不斷有少量的氣體放出,溶液由黃色逐漸變?yōu)闊o色。反應3 h后,TLC檢測,展開劑為石油醚∶乙酸乙酯=1∶2 (體積比),反應完畢,此時溶液顏色為粉紅色。旋轉蒸發(fā)脫溶后,加入50 mL乙酸乙酯溶解,用30 mL飽和食鹽水洗滌。然后將有機相用無水硫酸鈉干燥,抽濾,濾液旋蒸除去溶劑,所得到的固體經(jīng)柱層析純化,洗脫劑:石油醚∶乙酸乙酯=5∶1 (體積比),得到淡黃色固體0.331 g。產(chǎn)率 55%,mp:139~143 ℃。1H NMR(DMSO, 400 MHz),δ:2.28 (s, 3H, CH3),4.48 (d, 2H,J=8.0 Hz, CH2),6.85~7.18 (m, 9H, ArH),10.80 (s, 1H,NH)。MS (ESI):238 (M+1)+。
1.2.2 目標化合物N-(4-甲基芐基)-1H-苯并[d]咪唑-2-胺(2)的合成
參照 1.2.1節(jié)目標化合物(1)的合成方法得到N-(4-甲基芐基)-1H-苯并[d]咪唑-2-胺(2),白色固體,產(chǎn)率88%,mp:175~178 ℃。1H NMR (DMSO,400 MHz),δ:2.26 (s, 3H, CH3),4.46 (d, 2H,J=8.0 Hz,CH2),6.84~7.27 (m, 9H, ArH),10.79 (s, 1H, NH)。MS (ESI):238 (M+1)+。
1.2.3 目標化合物N-(3-氟芐基)-1H-苯并[d]咪唑-2-胺(3)的合成
參照 1.2.1節(jié)目標化合物(1)的合成方法得到N-(3-氟芐基)-1H-苯并[d]咪唑-2-胺(3),淡黃色固體,產(chǎn)率83%。mp:134~136 ℃。1H NMR (DMSO,400 MHz),δ:4.54 (d, 2H,J=8.0 Hz, CH2),6.86~7.39(m, 9H, ArH),10.88 (s, 1H, NH)。MS (ESI):242(M+1)+。
1.2.4 目標化合物N-(4-氟芐基)-1H-苯并[d]咪唑-2-胺(4)的合成
參照1.2.1節(jié)目標化合物(1)的合成方法得到N-(4-氟芐基)-1H-苯并[d]咪唑-2-胺(4),淡黃色固體,產(chǎn)率76%,mp:166~169 ℃。1H NMR (DMSO, 400 MHz),δ:4.49 (d, 2H,J=8.0 Hz, CH2),6.85~7.43 (m, 9H, ArH),10.83 (s, 1H, NH)。MS (ESI):242 (M+1)+。
1.2.5 目標化合物N-(3-氯芐基)-1H-苯并[d]咪唑-2-胺(5)的合成
參照1.2.1節(jié)目標化合物(1)的合成方法得到N-(3-氯芐基)-1H-苯并[d]咪唑-2-胺(5),淡黃色固體,產(chǎn)率78%,mp:160~164 ℃。1H NMR (DMSO, 400 MHz),δ:4.52 (d, 2H,J=8.0 Hz, CH2),6.85~7.43 (m, 9H, ArH),10.89 (s, 1H, NH)。MS (ESI):258 (M+1)+。
1.2.6 目標化合物N-(4-氯芐基)-1H-苯并[d]咪唑-2-胺(6)的合成
參照 1.2.1節(jié)目標化合物(1)的合成方法得到N-(4-氯芐基)-1H-苯并[d]咪唑-2-胺(6),白色固體,產(chǎn)率78%,mp:169~174 ℃。1H NMR (DMSO, 400 MHz),δ:4.50 (d, 2H,J=4.0 Hz, CH2),6.79~7.41 (m, 9H,ArH),10.86 (s, 1H, NH)。MS (ESI):258 (M+1)+。
1.2.7 目標化合物N-(3-溴芐基)-1H-苯并[d]咪唑-2-胺(7)的合成
參照 1.2.1節(jié)目標化合物(1)的合成方法得到N-(3-溴芐基)-1H-苯并[d]咪唑-2-胺(7),白色固體,產(chǎn)率75%,mp:161~165 ℃。1H NMR (DMSO, 400 MHz),δ:4.52 (d, 2H,J=4.0 Hz , CH2),6.85~7.56 (m, 9H,ArH),10.88 (s, 1H, NH)。MS (ESI):303 (M+1)+。
1.2.8 目標化合物N-(4-溴芐基)-1H-苯并[d]咪唑-2-胺(8)的合成
參照 1.2.1節(jié)目標化合物(1)的合成方法得到N-(4-溴芐基)-1H-苯并[d]咪唑-2-胺(8),白色固體,產(chǎn)率52%,mp:187~191 ℃。1H NMR (DMSO,400 MHz),δ:4.48 (d, 2H,J=4.0 Hz,CH2),6.84~7.52 (m,9H, ArH),10.86 (s, 1H, NH)。MS (ESI):303 (M+1)+。
1.2.9 目標化合物N-(3,4-二氯芐基)-1H-苯并[d]咪唑-2-胺(9)的合成
參照 1.2.1節(jié)目標化合物(1)的合成方法得到N-(3,4-二氯芐基)-1H-苯并[d]咪唑-2-胺(9),白色固體,產(chǎn)率73%,mp:212~216 ℃。1H NMR (DMSO,400 MHz),δ:4.51 (d, 2H,J=8.0 Hz , CH2),6.85~7.61(m, 8H, ArH),10.89 (s, 1H, NH)。MS (ESI):293(M+1)+。
1.2.10 目標化合物N-(2,4-二氯芐基)-1H-苯并[d]咪唑-2-胺(10)的合成
參照 1.2.1節(jié)目標化合物(1)的合成方法得到N-(2,4-二氯芐基)-1H-苯并[d]咪唑-2-胺(10),白色固體,產(chǎn)率 64%,mp:193~197 ℃。1H NMR (DMSO,400 MHz),δ:4.56 (d, 2H,J=4.0 Hz , CH2),6.87~7.61 (m,8H, ArH),10.90 (s, 1H, NH)。MS (ESI):293 (M+1)+。
1.2.11 目標化合物N-(3,5-二氯芐基)-1H-苯并[d]咪唑-2-胺(11)的合成
參照 1.2.1節(jié)目標化合物(1)的合成方法得到N-(3,5-二氯芐基)-1H-苯并[d]咪唑-2-胺(11),白色固體,產(chǎn)率 60%,mp:156~160 ℃。1H NMR (DMSO,400 MHz),δ:4.53 (d, 2H,J=4.0 Hz, CH2),6.86~7.46(m, 8H, ArH),10.93 (s, 1H, NH)。MS (ESI):293(M+1)+。
1.2.12 目標化合物N-(2,4-二羥基芐基)-1H-苯并[d]咪唑-2-胺(12)的合成
參照 1.2.1節(jié)目標化合物(1)的合成方法得到N-(2,4-二羥基芐基)-1H-苯并[d]咪唑-2-胺(12),白色固體,產(chǎn)率 71%,mp:146~150 ℃。1H NMR(DMSO, 400 MHz),δ:4.49 (d, 2H,J=8.0 Hz, CH2),6.19~7.28 (8H, ArH),9.12 (s, 1H, OH),10.94 (s, 1H,NH),11.76 (s, 1H, OH)。MS (ESI):256 (M+1)+。
1.3.1 培養(yǎng)基
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yǎng)基(PDA):馬鈴薯20 g,瓊脂20 g,葡萄糖20 g,滅菌蒸餾水1 000 mL。
1.3.2 試驗菌種
灰霉病病原菌(Botrytis cinerea),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提供。
1.3.3 目標化合物對病原菌的毒力測定
采用菌絲生長速率法[18]測定目標化合物對灰霉病病原菌菌絲的生長抑制作用。將每個目標化合物均用丙酮配制成0.5、5、50 μg/mL的待測溶液,測定其對灰霉病病原菌的抑制活性。在無菌操作臺上,用移液槍取 1 mL配制好的樣品溶液分別加入到培養(yǎng)皿中,用丙酮作空白對照,然后用無菌玻璃注射器注射9 mL融化好的培養(yǎng)基,使藥液與培養(yǎng)基充分混合均勻,放置并冷卻到室溫。然后在培養(yǎng)皿中間位置接種病原菌,每個處理重復3次,最后將培養(yǎng)皿放入28 ℃的恒溫培養(yǎng)箱中進行培養(yǎng)。培養(yǎng)3 d后,利用十字交叉法測出菌落直徑,計算直徑的平均值。最后根據(jù)菌落的平均直徑計算抑菌率[19]。
按照以上方法測定所合成的 12個目標化合物的抑菌率。
目標化合物1-l2對灰霉病病原菌的活性測試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目標化合物1-l2對灰霉病病原菌的抑菌率(%)
續(xù)表1
從表1可以看出,濃度在50 μg/mL時,所有化合物對灰霉病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2-氨基苯并咪唑衍生物中N取代芐基苯環(huán)對位溴取代的化合物8活性最低,抑菌率為30%;苯環(huán)甲基取代的化合物1和2活性相對較低,分別為37%和31%;苯環(huán)氯取代的化合物5和6的抑菌活性相近,分別為 46%和 50%;在苯環(huán)二氯取代化合物中,3,4-位二取代的化合物 9的抑菌活性分別高于 2,4-位和3,5-位取代化合物10和11的抑菌活性。化合物4、7、9的抑菌活性超過50%,化合物9活性最高達到60%,這些化合物可以進一步詳細研究。
本研究針對2-氨基苯并咪唑的結構特點,利用活性結構拼合的原理,設計、合成了一類2-氨基苯并咪唑衍生物。以2-氨基苯并咪唑為起始原料,與不同取代的芳醛反應生成中間體N-(1H-苯并[d]咪唑-2-基)-1-取代苯基甲亞胺,然后用硼氫化鈉還原得到12個目標產(chǎn)物。該合成方法原料易得,反應條件容易控制,所有合成的目標化合物經(jīng)1H NMR及MS表征確認。通過菌落直徑法初步研究了該類化合物對灰霉病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結果表明所有目標化合物在50 μg/mL時對灰霉病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化合物4、7、9的抑菌活性超過50%,化合物9活性最高達到60%。以上這些化合物可以進一步衍生化,進行結構與活性關系研究,希望開發(fā)出對灰霉病病原菌具有較高活性的新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