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培軍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歷史學院,北京 100101)
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來說,目前主要有兩種闡釋路徑。其一,延續(xù)費孝通的民族學、社會學路徑,從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角度,把一體、共同體理解為民族實體、民族復合體,(1)聞邊.漢語文學與中華文學[N].人民日報,1992-10-08(005).文章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更高層次的民族復合體,其多元一體格局是長期歷史形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被詮釋為中華民族這個民族實體、民族復合體的意識。(2)麻國慶.費孝通民族研究理論與“合之又合”的中華民族共同性[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費孝通1991年提出把蒙古人納入不同層次的“凝聚核心”(3)費孝通.在川黔毗鄰地民委協(xié)作會第四屆年會上的講話[J].民族社會學研究通訊,1991,(49);潘乃谷.費孝通講“武陵行”的研究思路[J].民族社會學研究通訊,2008,(49).費孝通指出:“我把中華民族的核心群體叫做‘凝聚核心’。中華民族的發(fā)展進程就是圍繞著這個核心展開的,許多群體都參與了這個‘凝聚核心’的發(fā)展過程,包括了漢人、蒙古人在內(nèi),有的進入了這個核心,有的附著在這個核心之上,形成不同的層次。以‘核心’開展的分分合合的過程,包括各民族自身的形成都是如此發(fā)展的,連漢族的形成也不例外。凝聚是一個過程(Process),它在過程當中逐步構(gòu)成了不同層次的差序。”,也被認為是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提出的以漢人為“凝聚核心”的觀點的修訂和補充。(4)馬戎.費孝通先生的民族問題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6,(4).這里遺留的問題在于,對中華民族的現(xiàn)實核心(漢人漢族)進行再分層,恐怕更多理想型的意義,難以實際操作。其二,延續(xù)中國傳統(tǒng)的歷史學、政治學路徑,把國家一體、政治一統(tǒng)理解為國家實體、政治行政復合體,(5)田余慶.中國古代史上的國家統(tǒng)一問題[A].部級領(lǐng)導干部歷史文化講座·史鑒卷[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0.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號召“全黨要牢記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基本國情”(6)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38.,其實開辟了從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這一基本國情出發(fā)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巨大空間,多民族國家一體研究提上議事日程。在清代,國家五族一體是由政治民族(國體民族)、行政民族(政體民族)組成的復合體,前者是參加國家體制、享有某種政治權(quán)利的民族政治體,后者是作為國家行政對象的文化民族、社會民族。本文選取土司問題切入,試圖說明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傳統(tǒng)王朝國家“大一統(tǒng)”機制如何經(jīng)過近代調(diào)適而在西南邊疆地區(qū)得以延續(xù);二是如何發(fā)揮土司在中央與邊疆之間的中介作用而實現(xiàn)現(xiàn)代民族國家轉(zhuǎn)型。
既往研究對土司在傳統(tǒng)王朝帝國到現(xiàn)代民族國家轉(zhuǎn)型中的獨特中介作用,注意不夠。筆者曾在北京臨時參議院對云南華僑土司案的研究中,初步涉及云南土司問題。(7)宋培軍.“南洋宣撫使”到“華僑參議員”的法理考察——以北京臨時參議院對云南華僑土司案的議決為中心[A].周平,李大龍.中國的邊疆治理:挑戰(zhàn)與創(chuàng)新[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428~456.鄒建達揭示了皇帝-國王框架作為清代封建王朝國體具有邊外土司木邦難以撼動的地位:“木邦乃緬甸所轄,中外攸分,準木邦歸誠,木邦即緬甸之叛逆,必至大起釁端,亦有妨于國體,”(8)昭槤.嘯亭雜錄·卷5·緬甸歸誠始末[A].鄒建達.乾隆年間“云南邊外土司”建置研究[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1,(2).清朝并未因木邦土司曾屬明而就允其隸中國。潘先林把民國土司界定為行政官吏:“1912年臨時參議院對云南土司問題的爭論,核心是土司是否民國政府的行政官吏。因是由云南軍都督府提出議案,參議員們的爭論也涉及該議案是行政問題還是立法問題。最后,爭論以同意云南設置土司特派員的要求,實際上承認了土司是民國政府的行政官吏?!?9)潘先林,白義俊.民國時期的土司政策——以云南為中心的討論[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7,(3).這啟發(fā)筆者進一步思考清朝到民初土司的定性變化問題。吳啟訥指出:“清朝將‘滿、蒙、回、藏’正式納入國家的政治體系、權(quán)力體系內(nèi),五個族群間的政治關(guān)聯(lián)與互動,構(gòu)成了清朝戰(zhàn)略安全的有機防線,因而共同構(gòu)成清朝整體政治制度不可或缺的部分??梢哉f,‘五族共和’早在17~18世紀期間,即已實質(zhì)形成。”(10)吳啟訥.圣人之道為體喇嘛之道為用——清朝邊疆政治與族群政治架構(gòu)議[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這里,說清朝將滿、蒙、回、藏都正式納入國家的政治體系,具有國體(國家體制)地位,屬于國體民族范疇,是可以的,因為這些族體都有資格產(chǎn)生王公世爵。但是漢人在清代中后期即使官居正一品的尚書、督撫,只是子爵而已,在清末袁世凱身為內(nèi)閣總理大臣被封侯爵就已經(jīng)到頂,可見漢人只能屬于政體民族范疇。(11)宋培軍.袁世凱手批清帝辭位詔書的發(fā)現(xiàn)及其對清末民初國體因革的認知意義[J].文史哲,2019,(4).川邊金川年班土司在清代被稱為番子,與西番(西藏)是不同的族體單位,清朝對它們不是作為一個民族而是作為兩個族體(12)宋培軍.馬克思的游牧民族思想及其對中國邊疆學建構(gòu)的意義[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7,(4).分別加以治理。清代川邊年班土司由此具有政治體的意義,使其與滿、蒙、回、藏聯(lián)合,構(gòu)成清末民初“五族共和”國體的歷史基因,民初云南土司在省議會框架下由于特派員的設置還有一定的政治體的性質(zhì),不能僅僅作為行政體看待。
基于北京臨時參議院參議員對民初土司的認識,追尋土司的來龍去脈及其政治地位的變遷,揭示四川土司與云南土司在清末民初國體地位上的接續(xù)性,是本文的基本思路。筆者就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國家“大一統(tǒng)”意義上的一體機制問題試做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民初北京臨時參議院100號參議員張華瀾認為云南土司之于他省土司的特殊性在于“聚處一方”,要“善為羈縻”,否則“考之歷史,云南土司古稱南詔,唐朝不善羈縻,過于輕視,故一起而隳唐室”。(13)參議院第92次會議速記錄1912年10月9日上午9時48分開議[A].李強.北洋時期國會會議記錄匯編(第3冊)[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427.這就把南詔作為唐朝羈縻對象看待了。就“羈縻”一詞之比較寬泛的意義而言,羈縻建置包含羈縻府州和土官土司兩種制度,(14)程尼娜.羈縻與外交:中國古代王朝內(nèi)外兩種朝貢體系——以古代東北亞地區(qū)為中心[J].史學集刊,2014,(4).程妮娜.古代東北民族朝貢制度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6:635.唐代羈縻府州為元明清土司制度的雛形。(15)龔蔭.中國土司制度史[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107.《前言》第1頁解釋土司概念、分類,可知包括土官、土司即文武兩種。就“遼、金、西夏、大理國等邊疆政權(quán)”(16)方鐵.論元明清三朝的蠻夷觀[J].社會科學輯刊,2016,(1).這一寬泛意義上的邊疆界定來說,南詔作為唐朝羈縻對象,盡管不同于羈縻府州,但是無疑類似于大理國,自然也可以列入邊疆政權(quán)——所謂“政治上的邊疆”(17)吳楚克,馬欣.解構(gòu)邊疆觀與重構(gòu)邊疆學[J].思想戰(zhàn)線,2019,(2).。這里的遺留問題在于,只有把南詔置于歷史的長時段結(jié)構(gòu)性考察,才能更好界定其與大一統(tǒng)中央王朝國家的內(nèi)在關(guān)系。
秦漢帝國開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體制。“秦”作為先王“國號”,已經(jīng)失去了“朝號”限定,等同于國際法主體意義上的“中國”。按照秦律,中國人作為一個族群意義上的政治體,被界定為“夏人”,包含“真人”——秦母與臣邦父生子曰“真”。(18)宋培軍.40年來中國古代邊疆理論研究的思考[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21,(2).漢帝國建立后,為避劉邦之諱,“臣邦”變?yōu)椤皩賴被颉胺肌保巴獬及睢弊優(yōu)椤巴獬肌?,后者延續(xù)秦帝國做法,不屬于漢帝國疆域。就嚴格意義上的邊疆而言,高句麗屬于漢朝中國邊疆。面對高句麗王遂成詣玄菟郡乞罪請降并派使赴京朝貢,東漢安帝本來想斬之“以示百姓”,但是“幸會赦令”(19)范曄.后漢書(卷85)東夷傳·高句驪[M].北京:中華書局,1965:2815.而免之,可見大赦“天下”之令也適用于高句麗,就法律政治學意義上而言,漢(中國)即“天下”,包含高句麗。延至唐朝,唐太宗以“遼東故中國郡縣,天子且不取,高麗焉得違詔”“遼東故中國地”、權(quán)臣弒君戮臣囚使國人待救(20)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220)東夷·高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6187~6189;劉昫.舊唐書(卷3)太宗紀下[M].北京:中華書局,1975:57.為名發(fā)動滅亡高句麗的戰(zhàn)爭,至高宗時得以最終實現(xiàn),設置羈縻府州進行統(tǒng)治,才真正納入行政治理之下。早在唐太宗滅亡東突厥后,就開始大規(guī)模設立羈縻府州,“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lǐng)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lǐng),著于令式”。(21)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43下)·地理七下[M].北京:中華書局,1975:1119.唐太宗將東突厥降戶安置在靈州(治回樂,今寧夏吳忠西)至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城南)之間長城沿線的羈縻府州,(22)司馬光.資治通鑒(卷193)·唐太宗貞觀四年四月、五月[M].北京:中華書局,1956:6075~6078.其上層多集中于長安并任職于朝廷。(23)李鴻賓.中華正朔與內(nèi)亞邊疆——兼論唐朝北部長城地帶的意涵[J].學術(shù)月刊,2017,(2).唐代令式雖然規(guī)定以內(nèi)屬部族所置羈縻府州,其首領(lǐng)任都督、刺史,皆得世襲,但是在實際管理過程中一些羈縻府州往往是由中央派官員擔任羈縻府州都督、刺史、縣令。(24)王義康.唐代中央派員出任蕃州官員吏員考[J].史學集刊,2015,(6).這其實是唐代羈縻府州與元明清土官土司的一個重要區(qū)別。高宗早在平定高句麗、百濟之前的永徽年間就制定了唐律之永徽律,引入“化內(nèi)”“化外”概念,把高句麗人、百濟人之間在唐朝中國疆域內(nèi)犯法視為“化外人異類相犯”,把吐蕃納入“化外蕃人”這一正式法律術(shù)語范疇,把羈縻府州納入“化內(nèi)”疆域范疇,(25)王義康.唐代的化外與化內(nèi)[J].歷史研究,2015,(4).繼承了秦漢把“臣邦”“屬國”納入疆域而把“外臣邦”“外臣”排斥出疆域的做法。
唐代設置長史作為內(nèi)羈縻府州的輔佐官,(26)李林甫,等.唐六典(卷30)[M].陳仲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742~747.派定邊州押使負責內(nèi)外羈縻府州朝貢事宜,內(nèi)、外羈縻府州區(qū)別明顯。對于內(nèi)羈縻府州,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在渤海國北面黑龍江流域設置黑水都督府,“以其首領(lǐng)為都督,諸部刺史隸屬焉。中國置長史,就其部落監(jiān)領(lǐng)之。十六年,其都督賜姓李氏,名獻誠,授云麾將軍兼黑水經(jīng)略使,仍以幽州都督為其押使,自此朝貢不絕”(27)劉昫.舊唐書(199下)·靺鞨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5359.。開元二十九年(741)以“安祿山為營州刺史,充平盧軍節(jié)度副使,押兩番、渤海、黑水四府經(jīng)略使”(28)劉昫.舊唐書(卷9)·玄宗紀下[M].北京:中華書局,1975:213~214.。兩番即契丹與奚人。唐玄宗對契丹松漠都督李邵固的邊疆定位是“保塞”,即“輸忠保塞,乃誠奉國”(29)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卷979)·外臣部·和親[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11133.,處于塞外羈縻府州地位。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室韋都督和解熱素等來朝”(30)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卷972)·外臣部·朝貢五[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11249.。
與內(nèi)羈縻府州不同,雞林州都督府屬于外羈縻府州。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唐朝于朝鮮半島新羅國設置雞林州都督府,“以王為雞林州大都督”(31)金富軾.三國史記(卷6)·新羅本紀六·文武王[M].孫文范,等???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82.。都督之名不論遠近,盡管同樣授予,但從唐朝征兵新羅滅百濟、不置長史看來,其政治地位恐怕遠遠高于其他羈縻都督,屬于唐朝疆域之外的“化外”。正是因為其不在唐邊州都督府、都護府統(tǒng)攝之列,不屬于唐疆域,所以兩唐書《地理志》不予錄列(32)王義康.唐代的化外與化內(nèi)[J].歷史研究,2015,(4).。
所謂“押使”,是邊州都督、刺史擔任羈縻府州赴京朝貢的迎護、監(jiān)管職責的制度。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淄青平盧節(jié)度使兼押新羅、渤海兩蕃等使;另據(jù)《唐六典》,唐十道中,河南道的職責“遠夷則控海東新羅、日本之貢獻焉”(33)李林甫,等.唐六典(卷3)·尚書戶部[M].陳仲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66.。押使、河南道的職責對象,與設置長史的渤海不同,對于新羅不是行政隸屬關(guān)系,其職責在清朝也適用于邊疆大臣、總督的職責,新疆之外的很多部族不親赴京師,只到比如喀什噶爾等地。親赴年班朝貢是政治邊疆,親赴年班朝貢轉(zhuǎn)為非親赴朝貢,往往變?yōu)樾姓吔?,比如,與邊內(nèi)行政土司不同,四川金川土司,終清一代均系年班朝貢。
基于以上考察,不難比對南詔國在唐帝國“大一統(tǒng)”框架下的地位。唐玄宗冊封南詔首領(lǐng)為“云南王”,其態(tài)度在“云南唐有”(34)王義康.覃于風教:唐王朝的政治秩序[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266.與否之間不斷搖擺,其地位介于新羅、渤海之間,似乎尚難以唐律“化內(nèi)”視之。其后,云南歷經(jīng)宋代大理國時期,從元代開始納入行省治下。元明清三代,西南地區(qū)之土官、土司因時因事續(xù)有增置、裁撤,羈縻之聯(lián)系、控制面向逐漸加強。(35)李大龍.多民族國家構(gòu)建視野下的土司制度[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民國初年參議員所謂“唐朝羈縻南詔”,應該不是唐代羈縻府州意義上的行政管轄含義,而是羈縻勿絕、羈縻不絕意義上的“大一統(tǒng)”封建隸屬含義。
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版圖的解釋是“原指戶籍、地圖,今借指國家的領(lǐng)土、疆域”,對“版籍”的解釋是“借指領(lǐng)土、疆域”(36)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35.,似乎沒有什么區(qū)別,其實,唐代所謂“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側(cè)重指的是貢賦戶籍。而天子“受圖籍”的思想,則可以追溯到《后漢書·班固傳》所言天子“受四海之圖籍,膺萬國之貢珍,內(nèi)撫諸夏,外接百蠻”(37)胡阿祥.吾國與吾名——中國歷代國號與古今名稱研究[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388.。從歷史發(fā)展來說,至少唐代、明代已見這樣的實例。高句麗作為朝貢國于貞觀二年(628)“上封域圖”;(38)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卷970)·外臣部·朝貢三[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11228.擁有“幅員”四至的安南莫朝被要求“上輿圖”,而莫登庸于嘉靖十九年(1540)“入鎮(zhèn)南關(guān)”“進降表”“上土地軍民籍”“永為藩臣”(39)張廷玉,等.明史(卷321)·外國二安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8332,8333~8334.。高句麗、安南作為唐朝、明朝中國的化外之地還要給皇帝上封域圖、上土地軍民籍,這一做法一直沿用到清朝中國,光緒《大清會典事例》卷503《禮部·朝貢貢物一》顯示蘇祿就曾自請這么做。可見藩國上圖籍對于帝國臣屬關(guān)系的象征意義。唐代羈縻府州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這是與清代內(nèi)地土司的一個重要區(qū)別。
清代“版圖”概念有3種含義,其一包含藩屬國,其二包含藩部,其三包含行省。后二者屬于“疆域”范疇,也就是說,就第一種含義而言的“版圖”概念是大于“疆域”概念的,這一點似乎學界注意不夠。松錦戰(zhàn)勝后,皇太極致書崇禎皇帝:“自東北海濱迄至西北海濱……遠近諸國,在在臣服。蒙古大元及朝鮮國,悉入版圖?!?40)清太宗實錄(卷61)·崇德七年六月辛丑[M].北京:中華書局,1985:829.此處“版圖”包括外藩屬國“朝鮮國”,這與雍正帝視“藩封”之地安南“隸版籍”系“吾土”(41)清世宗實錄(卷65)·雍正六年正月己卯[M].北京:中華書局,1985:1000.“朕統(tǒng)馭寰區(qū),凡屬臣服之邦皆隸版籍,安南既列藩封,尺地莫非吾土,何必較論此區(qū)區(qū)四十里之壤?!焙颓〉鬯^“緬地皆我版籍”(42)清高宗實錄(卷847)·乾隆三十四年十一月戊申[M].北京:中華書局,1986:348.是一致的,易言之,明清帝國包括“臣服之邦”在內(nèi)的中國版圖(版籍)大于中國疆域。清代康熙帝相對于“外國”朝鮮,把臺灣鄭氏納入“中國之人”(43)敕諭明珠等比例朝鮮不便允從[A].明清史料丁編第三本[M].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2:272.文章指出“朝鮮系從來所有之外國,鄭經(jīng)乃中國之人”。的范疇,可見朝鮮作為“外國”被排除出“中國疆域”,也可見早在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邊界之前已有“中國之人”的明確界定。清代把緬甸歸入“化外”(44)王先謙.東華錄·乾隆七十·乾隆三十四年十一月丁未[M].北京:中華書局,1987.文章指出:“緬甸辟在炎荒,不足齒數(shù)……從不敢侵秩邊界,而中朝亦惟以化外置之。”王先謙.東華錄,乾隆六五乾隆三十一年九月已未,北京:中華書局,1987.文章指出:“緬夷雖僻處南荒,其在明季尚入隸版圖,并非不可臣服之境,只要不致重煩兵力深入而成勘定之功,以永靖南服,尤為一勞永逸?!蓖跸戎t.東華錄·乾隆六五·乾隆三十二年三月乙丑[M]北京:中華書局,1987.文章指出:“何以申國憲而靖蠻服?”,沿用了唐代的“化外”話語,從而在漢唐舊疆與明清新疆之間,建立起了歷史繼承關(guān)系。魏源說:“蓋新疆內(nèi)地以天山為綱,南回北準;而外地則以蔥嶺為綱,東新疆西屬國。”(45)魏源.圣武記(卷4)外藩[M].北京:中華書局,1984:170.新疆之分為“內(nèi)地”與“外地”對稱,也適用于其他地區(qū),前此即有,如鄂爾泰對雍正勘界劃地給安南(外地)表示反對說“今明侵占內(nèi)地,妄意年遠難稽,一奉詰問反據(jù)為外地”(46)鄂爾泰.奏復安南事宜折·雍正六年二月初十日[A].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11)[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可見,清代外地就是唐代化外,就是屬國。
明乎此,就不會把版圖等同于疆域了,川邊土司的政治地位正是由其邊疆地位決定的??滴跞拍?1700),“雅礱江濱瞻對……諸土目各率所屬戶口投誠,奏請授五品安撫司,其副為六品土百戶。從之”(47)趙爾巽,等.清史稿(卷281)·費揚古[M].北京:中華書局,1977:10148.??滴跷迨四?1719)十二月諭:“今若照眾大臣議,惟行看守,自西寧至四川、云南,內(nèi)外土番雜居一處,西藏之人皆系土番,伊等俱是一類,倘藏地被策零敦多卜占據(jù),則藏兵即是彼之兵丁,而邊疆土番豈能保全。爾等暫且看守之議不合,著另行周詳定議具奏。”(48)清圣祖實錄(卷286)·康熙五十八年十二月丙辰[M].北京:中華書局,1985:790~791.次年正月又諭:“今滿漢大臣咸謂不必進兵,朕意此時不進兵安藏,賊寇無所忌憚,或煽惑沿邊諸番部,將做何處置耶?故特諭爾等,安藏大兵,決宜前進。”(49)清圣祖實錄(卷287)·康熙五十九年正月壬申[M].北京:中華書局,1985:796.由此可見,內(nèi)外土番=內(nèi)土番+外土番,內(nèi)土番=邊疆土番=沿邊諸番部。這里的“邊疆土番”主要是川邊康區(qū)土司,相對于西藏這樣的外北疆,清代內(nèi)邊疆的理念由此確立。
“祖宗血戰(zhàn)而得之地”(50)杭新齋.嗚呼西藏[N].廣益叢報第112號,1906-07-20.是西藏納入清朝第二種含義“版圖”概念即中國疆域概念之核心要義,而“我兵費力攻得”亦是金川土司由打箭爐邊外土司成為“內(nèi)地服屬土司”、納入清朝第三種含義“版圖”概念的必要條件,而“涼山”被視為“夷巢”則說明當時中國疆域之內(nèi)尚有“野夷”。乾隆十九年(1754),四川總督黃廷桂奏“瞻對、金川連歲用兵……打箭爐久隸內(nèi)地,土民恭順……涼山……夷巢……若無故建城添兵……轉(zhuǎn)致野夷猜懼,非鎮(zhèn)靜安輯之道”,得旨“甚是”(51)清高宗實錄(卷477)·乾隆十九年(1754)十一月甲辰[M].北京:中華書局,1986:1169.。乾隆平定大小金川后,金川土司與其他“四川各土司”一樣成為“內(nèi)地服屬土司”(52)清高宗實錄(卷1004)·乾隆四十一年三月庚辰[M].北京:中華書局,1986:462.,乾隆四十二年(1777),時憲書新增大小金川及各土司地名。(53)王元崇.清代時憲書與中國現(xiàn)代多民族國家的形成[J].中國社會科學,2018,(5).金川納入“版圖”、成為臺灣一樣的“內(nèi)地”,“金川系土司地方,番眾久經(jīng)生聚……展拓疆宇,隸我版圖……今臺灣本屬內(nèi)地”(54)清高宗實錄(卷1292)·乾隆五十二年(1787)十一月乙巳[M].北京:中華書局,1986:336.。
乾隆帝對金川土司的治理包含派官駐兵、去宗教化、年班朝覲?!皟山鸫ㄖ噩F(xiàn)議添設營汛,令提鎮(zhèn)統(tǒng)兵駐守。所有該處喇嘛寺俱令兵丁等分駐,最為省便……至兩金川既已駐兵,久之可將該處崇尚喇嘛之事漸次化改……達賴喇嘛教下,若令于兩金川分住,其地漸成達賴喇嘛所屬,是我兵費力攻得之兩金川轉(zhuǎn)資達賴喇嘛之利益,尤無此情理”。(55)清高宗實錄(卷1004)·乾隆四十一年三月庚辰[M].北京:中華書局,1986:464.新設成都將軍統(tǒng)轄番地事宜,“凡番地大小事務,俱一稟將軍,一稟總督”(56)清高宗實錄(卷1004)·乾隆四十一年三月辛巳[M].北京:中華書局,1986:467,468.,文武各員考核升遷皆以將軍為政會同總督題奏。乾隆四十一年(1776)三月,四川土司第一次朝覲,“聽將軍核定,會同總督、提督料理送京。至該土司等到京后應照年班回部之例,歸理藩院管理……其土司襲職等事亦由將軍、總督咨報理藩院辦理”。(57)清高宗實錄(卷1004)·乾隆四十一年三月辛巳[M].北京:中華書局,1986:468.乾隆四十七年(1782)“定將番子等分兩班,令其三年朝覲一次”,(58)宮中檔乾隆朝奏折·第51輯[M].臺北:“故宮博物院”,1982:209~210.《回疆則例》卷4對此有記載,而且特別說明“四川總督會同成都將軍擬定應來人數(shù)預先奏報”。據(jù)光緒《大清會典事例》卷296《禮部·朝會》,道光七年(1827)議定“其部落回子伯克、土司等,若照理藩院所議列于內(nèi)地大臣之次,殊失體制,著另為一班,列于西邊行禮內(nèi)地官員之末”。與云南“歸義”土司猛拱頭目興堂扎隨五品大臣班之末行禮不同,四川“降者”土司大小金川顯然處于更高的行禮班次,對此張永江曾進行比較到位的揭示,(59)張永江.禮儀與政治:清朝禮部與理藩院對非漢族權(quán)的文化治理[J].清史研究,2019,(1).不過似乎沒有充分注意到如下情形:元旦受賀之際,伯克土司位于西邊,與東邊蒙古王公并排,同樣作為世爵、屬于“國體”范疇,才不至于“殊失體制”——排在內(nèi)地大臣之后,同于蒙古扎薩克臺吉以下的世職(見下表);元旦宴會之際,內(nèi)外王公、伯克等朝集太和門、入太和殿就坐,而文三品、武二品以上官員只能朝集午門、在丹陛上就坐,堂堂從一品理藩院尚書也只能在西檐下就坐;無論是金川番童陳百戲還是演奏“番子樂”(今天所謂“金川藏族樂”并不準確),都不能忽視金川番子與西番的差異,因為這不符合“眾封建而少其力”的清帝治藩之道,只有基于這一差異,滿、蒙、回、藏、金川番子才構(gòu)成“五個族體聯(lián)合”意義上的國體存在。道光二十九年(1839)議定“四川土司年班改為間五年朝覲一次”,(60)清宣宗實錄(卷318)·道光十九年正月癸亥[M].北京:中華書局,1986:975.光緒二十六年(1900)理藩院四川土司檔冊毀于八國聯(lián)軍,造成“自庚子檔案遺失無從考復”的局面,四川布政使、四川總督先后咨復理藩部告知“分隸在何廳州,屬于何鎮(zhèn)協(xié)營”等情況(61)四川總督咨送輪年貢土司官銜班次冊·光緒三十四年(1908)五月[G].理藩院全宗案卷號54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四川土司事務在地方上越來越歸于四川總督之手。黎虎《漢代典客、大行、鴻臚遞嬗與朝會司儀》認為:
《周禮》載:“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皠t西列為孤卿大夫、群士,東列為公侯伯子男、群吏。漢七年排列于西方者,與前者相應,排列于東方者,與后者相應。但是漢初的百官體系所繼承的不是周制而是秦制,而且周代尚無文武之分,戰(zhàn)國后期始見,漢七年的文武之分殆亦為秦制。故漢七年的這種排列方式和內(nèi)涵,應當是秦代朝禮中的排列方式與內(nèi)涵的承襲。而到了東漢時期,‘九賓’的內(nèi)涵發(fā)生了變化?!独m(xù)漢書·禮儀志》“”大鴻臚設九賓”,注引薛綜曰:“”九賓謂王、侯、公、卿、二千石、六百石下及郎、吏、匈奴侍子,凡九等?!?62)黎虎.漢代典客、大行、鴻臚遞嬗與朝會司儀[J].東岳論叢,2010,(10).
可見,四川土司位次安排是有歷史傳統(tǒng)的,類似于“匈奴侍子”,應處西邊(見表1)。
表1 道光七年(1827)議定元旦太和殿受賀班次
這些新的“內(nèi)地服屬土司”,其國體地位值得關(guān)注。從中央政府層面的視角看來,四川土司出現(xiàn)了政治地位上的明顯分化,可以分為川邊金川土司與內(nèi)地土司。理藩院的內(nèi)部設置及其名稱變化,即“賓客”改“王會”“錄勛”改“典屬”,可以很好揭示內(nèi)外扎薩克、西藏、青海、回部、四川土司由“賓客”到“藩屬”的政治地位變遷及其年班朝貢的“貢獻”而非“賦稅”性質(zhì)。(63)李澍田.清實錄東北史料全輯[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148.指出:“天聰元年十一月辛巳,薩哈爾察部落六十人來朝,貢貂、狐、猞貍猻皮?!彼_哈爾察部落是達斡爾(又稱達呼爾、達呼里、打虎兒,本契丹種)的一支,這是記載達斡爾活動的最早文獻。乾隆年間,旗籍司管理內(nèi)扎薩克爵盟,賓客司改王會司(內(nèi)扎薩克俸貢),錄勛司改典屬司(外扎薩克、西藏、青海爵盟),柔遠司管理外扎薩克祿貢,并且于1762年設置伊犁將軍的同時新設徠遠司,(64)回疆則例原奏,理藩院嘉慶十七年(1812)·二月初五日奏[A].王東平.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研究(1759—1884)[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4:35.以歸口匯總回部、金川土司以及邊裔朝貢事務。張雙智《清代朝覲制度研究》指出:在清代,除了金川土司,其他土司不再列入年班進京朝覲,反映了“土司整體政治地位在下降?!边@一認識非常具有啟發(fā)性,啟發(fā)筆者追問川邊土司的“政治地位沒有下降”到底意味著什么,它與蒙古、西藏等藩部的一致性何在。張雙智還提到清廷對土司的定位是“與內(nèi)地編氓無異”,并說這意味著其對土司采取的政策與“對蒙古、西藏有重大的區(qū)別”,(65)張雙智.清代朝覲制度研究[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203.這些都顯示了金川土司與蒙古、西藏等藩部共同的“國體”地位。延至宣統(tǒng)二年(1910)理藩部改革,其一,將徠遠司并入王會司;其二,裁撤理刑司,傳統(tǒng)藩部訴訟事務并入法部;(66)理藩部裁并二司[N].申報,宣統(tǒng)二年二月十三日,第一張第五版.其三,把調(diào)查、編纂兩局改為憲政籌備處,處內(nèi)附設藩務研究所,其設置理由在于“藩屬人民程度不齊,教育未備,家族政體未盡改,游牧舊習未盡除”(67)大清法規(guī)大全(卷5)[M].上海:廣益書局,宣統(tǒng)三年(1911).。由此可見,藩屬并非一直包括屬國,金川土司、新疆回部在隸屬四川省、新疆建省之后,實現(xiàn)了較之外扎薩克更高程度的國家大一統(tǒng)整合。
不再稱呼蒙古、西藏是“夷”,是乾隆帝特別注重的事情。乾隆帝曾三番五次告訴軍機大臣、督撫:“沿邊蒙古,皆系內(nèi)地所屬,應稱為蒙古人,不應以夷人稱之也”(68)清高宗實錄(卷253)·乾隆十年(1745)十一月下[M].北京:中華書局,1986:272.“蒙古、漢人,同屬臣民。如有書寫之處,應稱蒙古、內(nèi)地,不得以蒙漢字面混行填寫”(69)清高宗實錄(卷354)·乾隆十四年(1749)十二月戊寅[M].北京:中華書局,1986:884.“鄂爾多斯蒙古,乃屬世仆,不應目之曰夷……如云夷漢蒙漢等語,甚屬不經(jīng),朕惡觀之,以后但稱蒙古、漢人可?!边@里,不稱“夷漢”好理解,何以不允許稱“蒙漢”呢?可以看到,乾隆帝認為:“蒙古人”=“蒙古”=“內(nèi)地所屬”“蒙漢字面混行填寫”的并立邏輯是如下兩個:漢=內(nèi)地=中,蒙=蒙古=外,自然違背了“中外一家”其實就是“各民族一家親”關(guān)于外屬內(nèi)的規(guī)訓,可以想見,對于民族關(guān)系史視角下習慣的、似乎頗為中性的蒙漢話語,乾隆帝也會抱持同樣的批評立場。這對于西藏也是適用的,乾隆帝平定西藏后,即要求臣下不以“夷”稱西藏,有的臣下還因此受到申飭乃至獲罪?!肚甯咦趯嶄洝酚涊d:“本日巴延三奏報,前藏達賴喇嘛遣使過境日期一折,內(nèi)稱夷使字樣,甚屬錯誤。國家中外一家,況衛(wèi)藏久隸版圖,非若俄羅斯之尚在羈縻猶以外夷目之者,自應以來使堪布書寫為是。乃任一庸劣幕友,混行填寫夷使字樣,率而具奏,巴延三于此等陳奏事件,全不留心寓目,何止糊涂若此,著傳嚴行申飭?!?70)清高宗實錄(卷1292)·乾隆五十二年(1787)十一月壬申[M].北京:中華書局,1986:340.陜西巡撫巴延三稱衛(wèi)藏使為“夷使”被申飭,俄羅斯才是“羈縻”“外夷”,可見衛(wèi)藏1787年已經(jīng)是“久隸版圖”,并不以《欽定藏內(nèi)善后章程》的頒行為條件。俄羅斯作為羈縻對象,無論如何,不屬中國。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晚清又出現(xiàn)了稱“劃歸藏屬”的川邊土司為“夷”的情況,也沒見皇帝進行申飭。光緒二十九年(1903)十月二十九日,署理四川總督錫良奏請將原雅州府屬打箭爐升為直隸廳,改隸建昌道,以便管理關(guān)外土司:“自瞻對劃歸藏屬,番官侵暴,川邊土司弱者懾其威而甘于輸納,強者怙其勢而戀為奸橫,幾若知有藏而不知有川,匪惟蠻觸紛爭,抑且弁髦王章,輕侮邊吏。巴、里塘糧員又以隔川過遠,上司耳目難周,非庸儒以求茍安,即狠瑣以盈溪壑。……奴才悉心體察,求無增改建置之煩,而深有益于邊務,莫若將打箭爐同知升為直隸廳,逕隸建昌道,與雅州府劃疆分理。關(guān)外土司管轄如故,巴、里塘糧員等官改歸該廳察舉優(yōu)劣,核轉(zhuǎn)案牘。前歸府屬之沈邊、冷邊等土司暨瀘定橋巡檢均與廳近而府遠,一并歸廳專轄?!?71)打箭爐升直隸廳折·光緒二十九年十月二十九日[A].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錫良遺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9:368~369.同日,錫良又上《敬舉邊才以備任使折》,鑒于“雅州等府所轄番夷種族繁多,其地荒闊、其人愚獷,爭釁時時并作”,認為“得健吏治之”方能“懾強梗于無形,塞萌芽于初起”,由此奏請授予打箭爐直隸廳同知劉廷恕道府銜,以重職任。(72)敬舉邊才以備任使折·光緒二十九年十月二十九日[A].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錫良遺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9:372.打箭爐直隸廳同知劉廷恕向錫良匯報瞻對番官四郎降澤對瞻對收歸川屬的札諭頗為恭順,并轉(zhuǎn)述其言:“奉大人專派土兵二人送來札諭,告以大皇帝要將三瞻地方收回內(nèi)屬,叫小的轉(zhuǎn)回西藏三瞻頭目百姓均歸大皇上管轄。如此札諭,好歹總要分清漢夷均是一視,現(xiàn)在小的傳頭目百姓等商議,愿歸何處管理抑或如何體貼,隨時稟明沾恩等情?!?73)打箭爐陳副將劉丞來電(光緒三十年十二月五日)[A].錫良督川時本省來往電報(第二函第七冊)[M].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藏檔:甲374-21.光緒三十一年正月二日,錫良回電劉廷恕:“忽稱番官須候藏信遵行,該丞去瞻無濟,又謂此瞻夷實情。查該協(xié)丞夙稱熟悉夷情,又非不明大局,何以前后所稟矛盾至此?”(74)覆打箭爐陳均山劉廷恕電(光緒三十一正月初二日)[A].錫良督川時本省來往電報(第二函第七冊)[M].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檔:甲374-21.無論是以“夷”自我定位的所謂“漢夷均是一視”,還是以“夷”定位“番”的所謂“瞻夷”“番夷種族繁多”,都說明一種動向,即伴隨著滿洲入主中原以及漢化的加深,也逐漸以“華”自居而“夷”視屬番管轄的瞻對土司,番的國體地位下降難以起到藩衛(wèi)作用,這也就好理解清末新政之際要求參與“藩屬憲政”的蒙古人需要通達“政體”(75)朱汝珍請派蒙王、藏僧及殷實商民為資政院議員折[N].(天津)大公報,1908-03-08.的用意了。
有研究認為,駐藏總理大臣、協(xié)理大臣、辦事大臣、幫辦大臣以及駐藏大臣全部計算在內(nèi),包括參贊羅長裿、錢錫寶,代理鐘穎在內(nèi),計有各類駐藏大臣141人,其中有據(jù)可查出身漢軍八旗者,只有道光年間徐錕、孟保、鐘方以及光緒、宣統(tǒng)年間延茂、慶善、聯(lián)豫、趙爾豐(趙爾豐的尚書品級是清史上不多的特例,但已經(jīng)不能挽救危局了,自然與內(nèi)外交困的邊疆危機的加重有關(guān),實際未就任(76)劉學銚.從歷史看清西藏問題——揭開達賴真實面貌[M].臺北:致知學術(shù)出版社,2013:29,認為趙爾豐最終未到任,其分析原因在于清廷嚴防漢人介入邊政事務。)7人,出身漢人者僅張蔭棠(其實只是查辦藏事)、溫宗堯2人,其他均為滿蒙旗人,(77)祁美琴,趙陽.關(guān)于清代藏史及駐藏大臣研究的幾點思考[J].中國藏學,2009,(2).顯示了邊疆尤其是藩部地區(qū)共同的任官用人傳統(tǒng)。針對“川軍”(系“漢兵”)千人奉旨入藏,1909年12月7日達賴發(fā)電英俄公使“聲言漢藏兩族雖屬一家,而近年駐藏漢官趙爾豐、聯(lián)豫輩種種措施,大不利于藏人……若輩不以真情上達清宮”。(78)榮赫鵬.英國侵略西藏史[M].孫熙初,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309.張雙智.清代朝覲制度研究[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162.川滇邊務大臣漢軍八旗趙爾豐、駐藏大臣滿人聯(lián)豫、駐藏幫辦大臣漢人溫宗堯統(tǒng)統(tǒng)被指為“漢官”,連帶來自四川的“漢兵”,由此中央與藩部地方的矛盾被達賴刻意轉(zhuǎn)化為漢藏兩族之間的矛盾,并且被無端擴大。
與金川土司作為政治體最終獲得國體地位不同,瞻對土司是清末改土歸流從而變?yōu)樾姓了镜牡湫汀Ec金川平定后屯軍分駐禁絕傳教不同,同治四年(1865)瞻對土司工布郞結(jié)起事被平定后,十二月十四日清廷將瞻對劃歸達賴喇嘛管理,史稱“瞻對賞藏”。光緒三十年(1904)八月一日,英兵入藏脅迫西藏當局簽訂《拉薩條約》。面對邊疆危局,對于瞻對是否“收回內(nèi)屬”(79)清德宗實錄(卷535)·光緒三十年九月戊戌[M].北京:中華書局,1987:126.,成為清廷上下的熱議話題。光緒三十二年(1906)六月,錫良、成都將軍綽哈布奏設川滇邊務大臣:“邊事不理,川藏中梗,關(guān)系甚大。征之前事,藏侵瞻對,川不能救;英兵入藏,川不問戰(zhàn)。藏危邊亂,牽動全局者,皆邊疆不治、道途中梗之所致也”“乘此改土歸流,照寧夏、青海之例,先置川滇邊務大臣,駐扎巴塘練兵,以為西藏聲援”。(80)錫良綽哈布奏設川滇邊務大臣折[A].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清末川滇邊務檔案史料(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9:90.盡管此時與十年前即1896年三月四川總督鹿傳霖發(fā)兵討瞻、力主收瞻,而成都將軍恭受、駐藏大臣文海“言其不便”、達賴喇嘛“疏訴于朝”(81)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第24冊)[M].濟南:齊魯書社,1996:271~272.的形勢不同,盡管宣統(tǒng)元年(1909)清廷“議以十余萬金與藏贖”(82)傅嵩炑.西康建省記[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77~78.而無果之后,首任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復有勒令瞻對番官補繳40年應繳差銀之舉,(83)任新建.論清代的瞻對問題[A].賈大泉.四川歷史研究文集.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175.但是,對于1908年剛剛完成到北京覲見光緒皇帝的達賴喇嘛來說,其仍不肯放棄瞻對是毫不奇怪的。有論者批評清廷“恐驚外人釀交涉”則可,若批評它“盲于事情”則不全對,因為“藩部”關(guān)乎國體,茲事體大,自然對藩部體制不輕言改棄,趙爾豐出任川督后于宣統(tǒng)三年六月派兵直入瞻對改土歸流實系未經(jīng)奏準之舉。(84)傅嵩炑.西康建省記[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77~78.
川邊土司不管是納入達賴喇嘛為首的藩部地方封建管理體系,還是納入四川總督的地方行政管理體系,都是國家疆域。金川土司的政治地位高于其他地方的土司,才得以朝貢京師,同于滿、蒙、回、藏諸族體,共同成為代表大一統(tǒng)國家的“國體民族”,而漢人只能是政體民族,在旗人的政治控制之下,處于行政對象的地位。
進入近代,伴隨著西方列強的殖民進程,清朝的屬國體系崩解,在帝國版圖與中國疆域之間逐漸劃定、勘定明確的邊界線,邊疆形態(tài)“由內(nèi)地定邊疆”一變而為“由邊界定邊疆”,邊防形勢也由“守在四夷(屬國)”一變而為“守在徼外(土司)”。西南防務吃緊之際,羈縻土司更是在所難免。云南巡撫譚鈞培對此變化有深刻認識,他說此前云南土司“茍不至出巢肆擾,亦不概以內(nèi)地之教令繩之,誠以土屬僻居荒徼,西緬、南越皆我藩封,一時蠻觸之爭,不足遂為邊患也”(85)譚鈞培.聲明嗣后土司滋擾即改土歸流片(光緒十六年)[A].譚中丞奏稿(卷8).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M].湖北糧署刻本:35.。云貴總督岑毓英更是明確提出“辦土司事宜,只有兩法:內(nèi)地則改土歸流,邊遠則眾建而分其勢”。對于后者,一個實例是毗連南掌的臨安府納樓茶甸長官司,一職分為四個土舍,使其“各有分地”(86)岑毓英.岑襄勤公奏稿[A].方國瑜.云南史料叢刊(第九卷)[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480.。又一個實例是猛丁,猛丁“地連越南邊界,恐其潛投異域”(87)譚鈞培.剿辦猛丁土職改土歸流折(光緒十六年)[A].譚中丞奏稿(卷8)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M].湖北糧署刻本:15.,因此積極奉行改土歸流政策。此“猛丁”就是民初得以派出土司特派員到省議會發(fā)言的“孟定”(見表2)。
就此而言,云南土司的政治地位在辛亥革命后上升了,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四川土司的政治地位??梢钥吹?,云南旅緬華僑及土司擬請于省議會增設議員案(云南都督蔡鍔來電提出),于1912年10月4日參議院議交法制審查,(88)參議院第89次會議速記錄1912年10月4日上午9時45分開議[A].李強.北洋時期國會會議記錄匯編(第3冊)[M].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374.8日法制審查報告,9日允派“特派員”到省議會陳述的決議案咨大總統(tǒng)袁世凱轉(zhuǎn)咨蔡鍔。北京臨時參議院支持云南省議會設置云南土司特派員,參議員發(fā)言支持的立論角度盡管不同,但是也反映了革命本身引發(fā)政治地位提升的問題。參議員云南段宇清發(fā)言強調(diào)系“共和時代”的需要:“云南有特別情形,不能不變通辦理,要使土司不有代表殊非共和時代所宜有?!?89)參議院第91次會議速記錄1912年10月8日上午9時50分開議[A].李強.北洋時期國會會議記錄匯編(第3冊)[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422.19號貴州陳國祥強調(diào)系“行政上之例外”:“本員亦贊成審查報告,不許其設議員專額而許設特派員于立法機關(guān)并無妨礙。蓋此乃一種例外之事,直是行政上之例外,并非立法上之例外,問題甚小,無須多所討論,且省議會以前即設有專額者,今即不許其設專額,詎特派員而亦可少之耶?”(90)參議院第92次會議速記錄1912年10月9日上午9時48分開議[A].李強.北洋時期國會會議記錄匯編(第3冊)[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425.劉彥從土司對于革命的貢獻和云南省議會議員曾有專額先例來立論:“在光緒初年緬甸受法國之侵略,近年以來安南又受英國之窺伺,以此緬甸、安南之土人歸化于云南之治安者甚多,當時中央對于土人欲羈縻、固結(jié),曾設土官以治之,頗為傾心內(nèi)向。自民國成立以來,又隨南邊革命之潮流以贊成共和政體,其為中華民國而絕不為英法二國所動,宜如何推誠相與,以堅其向內(nèi)之心。況自歸化以來云南省議會議員曾經(jīng)設有專額,現(xiàn)因中央所定之省議會議員選舉法并土司議員之專額而無之,不有以灰其誠服中華民國之心乎?云南都督即不來電請增修,亦當審其情形,使其同享幸福。今審查報告對于云南都督之電籌一變通之方法,實于法律無所沖突,于事實亦有所濟定,不能不予以贊成。即四川土司援以為請,廣西土司從而效尤,亦無不可以許之者。故本員對于審查報告極力贊成,并希諸君贊成之也。”(91)參議院第92次會議速記錄1912年10月9日上午9時48分開議[A].李強.北洋時期國會會議記錄匯編(第3冊)[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425~426.這些意見顯示,盡管所謂“云南土司古稱南詔”把南詔說成“土司”未必準確,但是所謂“如不善為羈縻……可以牽動大局”,所謂“緬甸、安南之土人歸化于云南之治安者甚多,當時中央對于土人欲羈縻”,則說明清末民初云南邊內(nèi)、邊外土司都被視為羈縻對象。
羈縻府州乃至土司地區(qū)不同于內(nèi)地農(nóng)耕經(jīng)濟的特點,是決定其邊疆地位的重要因素。土司社會與蒙藏社會有共同的游牧起源。對此,北京臨時參議院于1912年10月9日討論政府提交的眾議院議員選舉法施行法之際,由于同為四川人的參議員和政府委員的參與以及云南張華瀾的參與,便有了比較全面的揭示。四川鄧镕說:“……今姑不講法理而言事實,如四川之康定府及理化、巴安等府俱屬新設之治,無所謂地丁漕糧,既無地丁漕糧,該處之人不將盡無選舉權(quán)乎?……改土歸流,各地方人民確多無田地,強半尚游牧制度,如四川邊境即是,在前清光緒年間,始歸流,此本員之所知者?!闭瘑T說:“……本員是四川人,雖不能以四川一省之話至貴院陳述,但是四川土司雖系有不動產(chǎn)者多,而實則有動產(chǎn)者亦系不少,政府當此之際正擬施羈縻之政策,所以于不動產(chǎn)外再加動產(chǎn)之規(guī)定,使擴充其選舉權(quán)……此事政府惟希望貴院贊成,如同對于蒙古、西藏之特別規(guī)定,以期聯(lián)締感情之意,并非政府與貴院故意鬧意見?!痹颇蠌埲A瀾指出:“……本員亦略知土司情形,與蒙藏不同。蒙藏多游牧人民,無有不動產(chǎn)者,土司皆系土著,皆以耕稼為業(yè),均有不動產(chǎn)者,既經(jīng)多有不動產(chǎn)之資格,又于不動產(chǎn)之外,加以動產(chǎn)之規(guī)定,則是土司之選舉權(quán)較之漢人尤為擴充,以此優(yōu)待土司亦優(yōu)待太過,將來選出之議員可以較漢人尤多,亦殊失之不公平?!?92)參議院第92次會議速記錄1912年10月9日上午9時48分開議[A].李強.北洋時期國會會議記錄匯編(第3冊)[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433~434、436.
根據(jù)《續(xù)云南通志長編》,可知云南華僑土司案的落實情形,不僅土司特派員由原議6名增加到7名,還設置了1名滇僑特派員。云南省民意機關(guān),當清宣統(tǒng)三年九月光復之初,仍系沿清咨議局名稱,維持秩序。至十一月十三日,始改為臨時省議會。民國元年9月,臨時大總統(tǒng)公布《省議會議員選舉法》,于12月依法選舉,是為云南第一屆省議會議員。1917年8月、1921年9月,第二、第三兩屆均相沿辦理。至1924年7月,云南另訂《暫行省議會議員選舉章程》,是為第四屆。1927年正辦理第五屆選舉間,云南改組省政府為省務委員會,遵照國民政府通令,各省省議會暫行停止。云南省前由臨時省議會議決之《暫行選舉法》,有旅緬滇人及沿邊土司分區(qū)各選出議員一名之規(guī)定,嗣奉《省議會議員選舉法》頒布,于滇僑土司無特別規(guī)定。滇軍都督蔡鍔發(fā)電北京:“查僑緬滇人,旅居國外,三迤土司,遠在邊徼,與滇關(guān)系密切。如概以普通法繩之,其選舉權(quán)未免有名無實,特擬定《僑緬滇人暨沿邊土司選舉代表簡章》,電飭沿邊各地方官,轉(zhuǎn)飭滇僑及各土司照分配名額選舉。俟正式省議會召開時,同時令飭到會,予以代表名稱,準其在會陳述意見,不加表決,以示與議員有別?!眹鴦赵弘姀头Q:“原電經(jīng)參議院決議,可由都督設法遴選數(shù)人,給予委任狀,以行政官廳特派員名義,令其到會陳述意見”等語。前四屆土司特派員名錄,制成表2。(93)民國云南通志館.續(xù)云南通志長編(上冊)[M].昆明:云南省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1985:1067、1068、1070、1072~1073、1074.感謝云南大學潘先林教授指點、惠賜滇僑、土司特派員名錄資料,筆者得以知曉云南案的落實情況。前三屆云南全省都是八個復選舉區(qū),土司特派員卻是七區(qū)各選1人共7人,后三屆都有候補人員。
表2 1912、1917、1921、1924年土司特派員名錄
本著三權(quán)分立的原則,1913年4月2日公布的《省議會暫行法》規(guī)定省議員的義務有:不得兼為國會議員和行政官吏,不得用省議會名義干涉外事。(94)錢實甫.北洋政府時期的政治制度(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4:210,215.相對于省議員來說,土司特派員和滇僑特派員只能到會發(fā)言,而且沒有表決權(quán),其地位明顯不及省議員。按照今天的標準,省作為地方一級政府,顯然不具有國家級建構(gòu)如國會建構(gòu)的意義,省議員不得兼為國會議員,就更加決定了這一點。但是,筆者認為,土司特派員和滇僑特派員到省議會發(fā)言也有一定的國體建構(gòu)意義。這主要是基于省的實際地位的考慮,在民初行省地方化的大背景下,省便具有了國體一部分的地位,護國運動在蔡鍔主政的云南省發(fā)起就是基于這一現(xiàn)實地位。隨著省成為中央政府之下的一級地方政府,尤其是1924年以后,隨著不再派駐華僑、土司特派員到省議會發(fā)言,國體構(gòu)建意義也就不再了。這一情況,具有某種普遍性。1913年4月28日,土默特總管署兵、戶兩司會呈歸化城副都統(tǒng),“擬照黑省蒙旗之例,準各于省議會內(nèi)特派員一名”,咨知歸綏觀察使以及山西都督、民政長。(95)關(guān)于定額議員名額的交涉(1915.10.2)[Z].土默特左旗檔案館藏,1915:79-01-175.1914年設立綏遠特別行政區(qū)后,也是派本區(qū)議員赴山西省議會開會。直到1918年《修正眾議院議員選舉法》,土默特才獲得了眾議院1個席位。1927年,黑龍江第五屆省議會還有蒙古特派員到會,吉林第五屆省議會則就沒有了。(96)張建軍.清末民初蒙古議員及其活動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2:393.民國初年特派員到省議會發(fā)言的時代結(jié)束了。
近代階段,中國面臨著一個古代多民族國家如何實現(xiàn)近現(xiàn)代民族國家轉(zhuǎn)型的問題。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來說,本文提出了有別于民族學的歷史學路徑。國家“大一統(tǒng)”意義上的一體、各民族“一家親”是富有中國歷史傳統(tǒng)的話語體系,政治核心意識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持久動力機制。本文揭示了“帝國版圖”與“中國疆域”概念的非重合關(guān)系以及“羈縻”對象的不同邊疆含義,呈現(xiàn)了清末云南土司改土歸流、民初選派土司特派員到省議會發(fā)言,得以提升自身政治地位,進而接續(xù)清代四川土司國體地位的歷史面向。國家“大一統(tǒng)”機制經(jīng)過這一近代調(diào)試得以延續(xù),土司在中央與邊疆之間的中介作用也得以實現(xiàn),具體來說,體現(xiàn)為如下兩點:
第一,按照現(xiàn)代政治學對政治與行政的區(qū)分,民族邊疆地區(qū)地緣政治意義上的民族政治體不斷變?yōu)檫吔姓w,是具有普遍性的規(guī)律性現(xiàn)象,民國初年是一個過渡時期。對于清代中國內(nèi)邊疆、外邊疆的“雙邊疆”形態(tài),筆者曾有初步考察。(97)宋培軍.拉鐵摩爾“雙邊疆”范式的內(nèi)涵及其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通過對北京臨時參議院議員的邊疆觀的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雙邊疆”形態(tài)依然存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主導著人們的邊疆意識和邊疆行為。在清代,“邊疆”分別以長城塞徼、卡倫鄂博為“邊”的基軸,“邊”之外才是“界”,這樣就有兩個“邊”“界”,由此形成了“內(nèi)邊疆”和“外邊疆”,大致分別對應農(nóng)耕地區(qū)的邊緣地帶、比較典型的游牧地區(qū)。延至民國元年,這兩種基本分野依然存在。相對于打箭爐關(guān)之外的川邊(包括瞻對,西藏方面曾要求把趙爾豐收瞻以來“霸納業(yè)絨各處之稅款,尤應賞還”(98)劉學銚.從歷史看清西藏問題——揭開達賴真實面貌[M].臺北:致知學術(shù)出版社,2013:80.),西藏就是外邊疆。這樣,我們才能把中國近代以來的邊疆問題做一個總體分析,找到共同的特點:從西南之滇邊土司、川邊康區(qū),到西北之青海、寧夏,乃至內(nèi)蒙古之沿邊諸省邊,比如晉邊土默特、黑邊蒙旗,可以視為一條“內(nèi)邊疆帶”。參議員胡璧城所言就是“內(nèi)邊疆”的最佳注解:“對于土爾扈特有疑問,有舊土爾扈特,有新土爾扈特,有東土爾扈特,是當列舉出來則當不能有舊字,若系專指新疆以內(nèi)之舊土爾扈特而言,則山西邊疆之扎薩爾與夫天山以南之諸部落未曾提及,詎可掛漏?須規(guī)定與否,此邊疆之事,諸君斟酌。”(99)參議院第55次會議速記錄1912年8月2日上午9時30分開議[A].李強.北洋時期國會會議記錄匯編(第2冊)[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370.此處所謂“山西邊疆”,言下之意,特指山西“邊外”之蒙古,“扎薩爾”當為蒙古“扎薩克”。
第二,從傳統(tǒng)“大一統(tǒng)”國家的近代延續(xù)來說,土司乃至蒙古特派員參加省議會本身就是國家“大一統(tǒng)”的民主新形態(tài)。土司特派員的議決,不在于法理,更在于事實,云南土司案的成立主要就是基于這種考慮。參議員云南段宇清談到“云南之邊疆”,指出:“云南土司聚處于云南之邊隅,如不設法以堅其內(nèi)向之心,茍有蠢動足以擾亂云南之邊疆,蔓延所及恐非云南一省之關(guān)系,而與大局關(guān)系亦非淺鮮矣?!?100)參議院第92次會議速記錄1912年10月9日上午9時48分開議[A].李強.北洋時期國會會議記錄匯編(第3冊)[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427.云南邊疆相對于山西邊疆,從地域方位接界外國來說,似乎有更多外邊疆的意味,這應該是云南首先設置特派員的現(xiàn)實考量。華僑參議員到國會,是參議院這一國體的一部分。云南土司特派員到省議會發(fā)言,同樣具有“大一統(tǒng)”國體建構(gòu)意義。云南土司特派員作為范例,在“內(nèi)邊疆帶”上不斷復制、傳播,構(gòu)成一條從西南飄揚到東北的“民主紐帶”。由滇邊、到黑邊,再到晉邊等等,晉邊實際上效法的不是當時認為的“黑邊先例”,而是1912年滇邊土司案成例,而設立駐省議會的特派員,呈現(xiàn)為民國初年(1912~1927)時段內(nèi)特派員在“內(nèi)邊疆”上的帶形布展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