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靜
摘 要:文章詳細分析了橘黃地繡老虎帽的紋飾、組織結(jié)構(gòu)、材質(zhì)及保護修復過程;較全面地研究了文物的病害情況,并制定了科學的保護修復方案;在此基礎上,堅持科學保護修復理念,以傳統(tǒng)針線加固法為主對文物進行了修復,在保護過程中堅持最小干預原則,尊重歷史,尊重文物原貌,以期作為今后此類文物保護修復的一個參考例證。
關(guān)鍵詞:老虎帽;保護修復;針線加固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2.011
虎文化在中國民間的流傳素來已久,其影響已經(jīng)不知不覺地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由此而產(chǎn)生的老虎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老虎帽是我國兒童常戴的一種童帽,一般用絲綢或棉布縫制而成,其形制特點根據(jù)各個地區(qū)的風俗習慣與審美不同而不盡相同,但其中蘊含的美好心愿與祝福是一致的,希望孩子可以消災辟邪、虎虎生威、茁壯成長,充分表達了中國母親們對孩子的保護、呵護與美好期望。
1 文物基本信息
橘黃地繡老虎帽是由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征集來的,年代為民國。帽子由三層組成,從外到內(nèi)依次為橘黃素緞、絲綿和湖藍色棉布。帽檐處襯紙鑲有絳邊,前面為綠色和桃紅色絳邊,后面為桃紅色和黑色絳邊。綠色絳邊上有吉祥花卉和菱形圖案,桃紅色絳邊上為菊花圖案,黑色絳邊上有蝴蝶和花卉圖案?;⒚比L30cm,其中前沿11cm,后沿13cm,最寬處29.5cm,帽頂寬17cm,帽下擺最寬處18.5cm,最窄處15cm。整個虎頭形象的所有工藝主要采用布貼、絳邊和繡花相結(jié)合完成,布貼外側(cè)均用黃色鎖針縫合。正額處有一個黑色布貼的“王”字,其上釘有一支分別由桃紅、綠、黃、藍色毛線做成的四顆小球。一對眉毛形狀如蠶,相連于鼻,鼻子采用墊繡,鼻頭繪有蝴蝶吉祥物。雙眼為黑色包扣,周邊鑲有一圈梅紅色毛穗。兩側(cè)胡須造型為一對墨綠色葉子,其上各有一簇白色絲線。該老虎帽整體造型虎虎生威而又不失可愛,構(gòu)型獨特而又不失和諧。它的刺繡、紡織和染色等工藝能體現(xiàn)當時的刺繡、織造和染色技術(shù)水平,對于研究民國時期的民間虎頭帽形制特點及制作工藝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2 文物保存現(xiàn)狀
此文物整體保存相對完整,主要病害為帽身和內(nèi)襯有大面積污染,前額內(nèi)襯有微生物菌落,帽身后面左側(cè)絳邊有一處殘缺,此外,整體還存在繡線脫落、皺褶等病害(圖1)。
3 分析檢測
3.1 織物組織結(jié)構(gòu)分析
織物組織結(jié)構(gòu)分析為后期文物補配材料的篩選,提供了必要的理論依據(jù),且可以反映當時的織造工藝。因此,此項檢測分析是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的基礎工作。目前,業(yè)內(nèi)常采用照布鏡、視頻顯微鏡或手持式電子顯微鏡進行織物組織結(jié)構(gòu)檢測分析。本次保護修復中,我們采用手持式電子顯微鏡(AM3011,臺灣,Dino-lite)對帽身和內(nèi)襯進行了織物組織結(jié)構(gòu)檢測分析,結(jié)果顯示如圖2所示:橘黃素緞面為八枚三飛緞組織,湖藍色背襯為一上一下平紋組織,綠色絳邊為五枚三飛緞組織,桃紅色和黑色絳邊為八枚三飛緞組織。織物的密度、捻向、捻度詳見表1。
3.2 纖維鑒別
此次用來檢測的樣品纖維選取已散落的纖維或選用織物背面的線頭等進行纖維鑒別。對選取的樣品纖維,利用哈氏切片器將樣品切出橫截面,制成樣品顯微鏡玻片,然后利用光學顯微鏡(OLYMPUSBX53,日本)對其橫截面、縱截面進行觀察,檢測結(jié)果顯示如圖3所示:橘黃素緞面經(jīng)線為絲,緯線為化纖;背襯為棉;縫線為棉和化纖的混紡。
3.3 紋樣圖
虎頭帽的紋飾主要是虎頭形象的集中表現(xiàn),整個虎頭形象的所有工藝主要采用布貼、絳邊和繡花相結(jié)合完成,每個布貼上有不同繡花,周邊鑲絳邊,外側(cè)再用黃色鎖針縫合?;㈩^帽是集民間剪紙、刺繡、布貼等工藝于一體的綜合藝術(shù)。此文物的繡法主要有平繡和墊繡兩種。本次紋樣圖的繪制過程是先對文物進行拍照,然后使用AutoCAD 2007進行線描繪制(圖4)。
4 制定方案及材料準備
4.1 制定方案
虎頭帽整體保存相對完整,強度較好,主要病害為帽身和內(nèi)襯有大面積污染,前額內(nèi)襯有微生物菌落,帽身后面左側(cè)絳邊有一處殘缺,此外還存在繡線脫落、皺褶等病害。根據(jù)文物保護修復原則,結(jié)合文物目前的強度,我們確定先對文物污漬及微生物菌落處進行局部清洗,然后再以針線加固法對此文物進行保護修復。
4.2 材料準備
紡織品補配材料的篩選原則是既能夠加固織物又不能使其變硬或是效果發(fā)生很大變化,選擇的補配材料要與修復對象相適宜。對于背襯材料的選擇,一般要與待修文物的布料、織物組織、顏色相近;其厚度一般要稍薄于原件,這樣既可以達到加固文物的效果,又不會導致文物整體顏色、質(zhì)感不統(tǒng)一。由于此文物背后左側(cè)的黑色和桃紅色絳帶有部分殘缺,經(jīng)檢測后確定均為八枚三飛緞組織,因此需要選用同樣組織的材料,染色后進行補配。
5 具體保護修復步驟
5.1 清洗
5.1.1 斑點試驗
由于此文物大面積污染的部位主要為橘黃素緞面和湖藍色背襯,因此選取橘黃素緞面和湖藍色背襯各一處,采用棉棒進行斑點試驗。經(jīng)多次試驗后,發(fā)現(xiàn)這兩處均有掉色現(xiàn)象,不適合過度清洗(圖5)。但由于此文物污染較為嚴重,考慮到會影響文物后續(xù)的保存安全與展示效果,因此決定只對橘黃素緞面以及湖藍色背襯有微生物菌落的部位進行局部清洗,清洗方法為用加有1%中性洗滌劑的去離子水進行清洗。
5.1.2 清洗
由于橘黃素緞面與湖藍色背襯都掉色,為了防止清洗過程中兩者相互串色,在清洗前先局部拆開文物邊緣縫合的部位,將背襯與橘黃素緞面分開,在橘黃素緞面下墊襯聚酯薄膜,然后在其上鋪好吸水棉(圖6)。準備工作就緒后,開始用軟毛刷蘸去離子水(加有1%中性洗滌劑),順著織物的經(jīng)緯線慢慢潤濕,待其潤濕幾分鐘后,再用軟毛刷輕刷幾次,而后蘸取去離子水(不含洗滌劑)反復清洗幾遍,確??椢锷蠠o洗滌劑殘留,然后放平,晾干。根據(jù)最小干預原則,我們本次清洗對于那些不影響文物后續(xù)安全的頑固污漬不做刻意徹底清除,以免損害文物的纖維,清洗后的橘黃素緞面干凈柔軟,富有光澤(圖7)。
背襯上微生物菌落部位的清洗方法如上,湖藍色背襯的清洗效果雖然不如橘黃素緞面,但因其有微生物菌落著生,所以必須對其菌落進行徹底清洗,以絕后患。
5.2 平整
由于絳帶局部有殘缺,如果在加固前不對其進行平整,縫合的過程中極容易出現(xiàn)錯位。所以在本次保護修復過程中,我們在對破損的絳帶加固前先進行平整工序。將潤濕的絳帶平鋪在修復臺上,用直頭鑷子和彎頭鑷子將經(jīng)緯線梳理整齊,然后用磁塊壓住,進行平整。
5.3 染色
通過對文物的前期調(diào)查,我們發(fā)現(xiàn)本次的染色工作主要為黑色絳帶、桃紅色絳帶、內(nèi)襯以及湖藍色縫線的染制。本次保護修復中的染料均選用不易褪色的化學染料進行補配材料的染制。
5.4 針線加固
針線加固法是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中一種常見的物理修復方法,其最大優(yōu)點是具有可再處理性,即修復部位的材料在將來必要時可再次拆除,從而恢復文物的原狀。本次保護修復中共用到了四種針法,分別為鋪針、回針、鎖邊針以及繚針。鋪針較其他針法的作用力相對均勻,在織物脆弱的地方,大范圍運用鋪針可有效地將其與背襯固定在一起,由于其作用力較均勻、柔和,可使修復的部位與周邊受力相協(xié)調(diào)。因此,本次保護修復中鋪針主要用于絳帶破損部位與背襯的縫合,以及將散亂無序的纖維重新固定于背襯織物等部位?;蒯樀姆€(wěn)定性較好,在此次保護修復中主要用于破損絳帶與襯布的固定以及內(nèi)襯的縫合等部位。鎖邊針常用于衩口或織物邊緣的加固,以防纖維脫落,本次主要用于絳帶邊緣部位的修復??濁槼S糜诳椢锞磉叺墓潭?,或兩塊卷邊織物的水平連接,這種針法的優(yōu)點是從正面看不出針腳,本次保護修復中主要用于填充好珍珠棉的內(nèi)襯收口處。保護修復效果如圖8所示。
5.5 支撐物制作
為了能更好地保存和展示,我們根據(jù)帽子上下圍的尺寸制作了由珍珠棉填充的支撐物,用以支撐老虎帽,防止帽子變形,便于更好地保存與展示(圖9)。
6 結(jié)語
近年來,對于虎頭帽的研究較多,但對于虎頭帽的保護修復研究較少。本文通過詳細分析橘黃地繡老虎帽的紋飾、組織結(jié)構(gòu)、材質(zhì)及具體的保護修復過程,以期為今后此類文物的保護修復提供一個參考例證。
參考資料
[1]中國紡織品鑒定保護中心.紡織品鑒定保護概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2]劉靚.苗族平繡花鳥紋帳沿保護修復[J].人類文化遺產(chǎn)保護,2015(00):32-37.
[3]黃俐君.遼代方勝蜂花飛雁錦襪的修復[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2(1):38-42.
[4]張璟,趙旭銘.紅瑤花裙研究—以修復的廣西民族博物館花裙藏品為例[J].孔廟國子監(jiān)論叢,2016(00):26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