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亭
摘 要:長泰于周顯德二年(955)建縣,入宋后,長泰地方社會文化得到了初步發(fā)展,根據宋代長泰縣令黃穎事跡,推測長泰廟學(文廟)始建時間當在元祐中(1089—1090)之前。廟學(文廟)建立之后,在黃穎、朱熹、方壬、陳淳、葉惟寅等理學家的教化推動下,長泰地方社會文化初步繁榮。
關鍵詞:宋代長泰縣學;黃穎;朱熹;社會文化發(fā)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2.043
0 前言
唐宋之際,長泰歷史經歷了由鄉(xiāng)升場、由場置縣、由泉入漳的過程。唐乾符三年(876)置武德場,周顯德二年(955)由場置縣。宋太平興國五年(980)由泉州改隸漳州,一方面是當時漳州的區(qū)劃格局已經初步建立,治所也已穩(wěn)定,為方便長泰征輸、期會,改隸漳州。建縣之前長泰經濟社會得到初步發(fā)展,體現在置稅場、寺院經濟發(fā)達、人口增長等方面。①唐五代長泰經濟社會得到進一步發(fā)展。進入宋代,由于官方高度重視、名儒的推動,長泰地方社會文化初步繁榮。
1 黃穎興學與文廟始建時間再考
關于黃穎事跡,據《宋元學案》記載:
黃穎,縣令黃生先穎附子公坦。黃穎,字仲實,莆田人也。元祐中,以經明行修薦,不赴。孫莘老為中丞,薦之,知長泰縣。好講學,每晨治公事,即入學與諸生說經,抵暮而歸,一如古靈之在浦城諸邑也。職田所入谷,可余三百石,盡以給耕民。兼權龍溪縣,其興學如長泰。病卒,兩縣之民爭致賻,子公坦皆謝還之,論者以為再世不媿師門。云濠謹案:先生子公坦,宣和六年進士,官通直郎。見福建通志。②
黃穎是莆田人,曾受教于陳襄,“黃穎學于陳古靈,靈愛其文形,置于毗陵經社”。③陳襄(1017—1080),字述古,福建侯官縣人,因其所居村名為古靈,故號古靈先生。他與鄭穆、陳烈、周希孟并稱為“海濱四先生”,是閩中提倡理學早期代表之一。黃穎受陳襄影響,重視教育,任長泰縣令后,修治學宮,首開長泰重教之風。
關于黃穎被推薦為經明行修及任長泰縣令的時間,2005年新編長泰縣志認為是宋元祐四年(1089)。④據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元祐三年(1088)丁亥,召經明行修黃杲卿、黃穎并特與應天府助教。以被舉不至,御史中丞孫覺請各就除一官,教導后進,故有是命。”⑤可知黃穎被推薦為經明行修的時間為元祐三年(1088)。關于黃穎任職長泰縣令的時間,據《長泰縣志》載:“哲宗降袍笏,就其家起之,更三期,母屢趣,乃行。初調清溪縣尉,歷劍浦簿。郡守方全欲薦,穎改官力辭,轉儒林郎,知長泰縣?!雹撄S穎被薦后,起先不出仕,在母親的多次催促下方才出仕,歷任清溪(安溪)縣尉、劍浦(南平)主簿,后以儒林郎身份轉任長泰縣令。據縣志《秩官志》載,黃穎于元祐中(1086—1094)任長泰縣令。⑦元祐共計9年,因此黃穎到長泰任職的時間當在元祐四年到五年(1089—1090)。
長泰廟學始建時間,《漳州府志》提及黃穎“轉知長泰,修治學舍。晨興理縣事,日中與諸生考古今、論義理,逮暮乃歸”。⑧黃穎蒞任長泰,修治學宮,培養(yǎng)人才。黃穎勤謹示范,言傳身教。他黎明即起,處理公務;日中,親臨學宮,與縣學學生考證歷史,討論義理,循循善誘,日落方才歸家。這里有兩個細節(jié)值得注意,諸生是古代國子監(jiān)、府學、州學、縣學的學生,上文提及的諸生應該是縣學生員,修治學舍應該是縣學學舍,結合古代“廟學合一”的情況,黃穎“修治”學舍,因此長泰文廟始建時間當在元祐中(1089—1090)之前。
因其政績顯著,黃穎又兼掌龍溪縣尉事。不久,黃穎病逝,無任何財物遺留。長泰、龍溪兩縣士民,爭先贈致財物吊喪,集資助葬。黃穎出殯之日,送葬者不可勝數。后來,又入祀長泰縣名宦祠。其子黃公坦隨父在長泰勤學苦讀,學有所就,高中宣和六年(1125)進士,官至通直郎。
2 朱熹的“紫陽過化”
2.1 朱熹與長泰
朱熹曾親臨長泰大地,長泰民眾將朱熹教化當地社會的功績稱為“紫陽過化”。朱熹與長泰大地產生直接聯系可以分為兩個時段。
第一時段是其任同安主簿之時。紹興二十三年(1153)七月,朱熹到達同安縣擔任主簿兼管縣學。紹興二十四年(1154),朱熹到漳州巡訪監(jiān)察,見到他的學友漳州教授陳知柔,和同年進士金鼎,此時金鼎任長泰縣令。朱熹留有《登面山亭》《寄題金元鼎同年·長泰面山亭》《雙髻山》《涉澗水作》四首關于長泰湖光山色的詩文。應該是朱熹在同年進士、長泰縣令金鼎的陪同下游覽了長泰羅侯山、面山亭、雙髻山等名勝。
《登面山亭》:“是日氛霧四塞,獨見雙髻峰。新亭夙所聞,登眺遂茲日。極目但蒼茫,前瞻如有失。煙鬟稍呈露,眾嶺方含郁。長嘯天風來,云散空宇碧。”
《寄題金元鼎同年·長泰面山亭》:“抗心塵境外,結宇臨秋山。乘高一騁望,表里窮遐觀。眾崿互攢列,連岡莽縈環(huán)。陽崖煙景舒,陰壑悲風寒。碧草晚未凋,林薄已復丹。仙人吳門子,歲晚當來還?!?/p>
《雙髻山》:“絕壑藤蘿貯翠煙,水聲幽咽亂峰前。行人但說青山好,腸斷云間雙髻山?!薄渡鏉舅鳌罚骸坝墓葹R濺小水通,細穿危石認行蹤。回頭自愛晴嵐好,卻立灘頭數亂峰?!?/p>
第二時段是在朱熹治漳州時。此時漳州“俗未知理”,朱熹認為要改變這種情況首要就是興辦學校,教化百姓。因此朱熹提出“篤意學校,力倡儒學”。此外朱熹亦注重士子個人修為的基礎性作用。他認為“身修家齊,風俗嚴整,人心和平,萬物順治,隆及后世”。對于諸生教育,朱熹更是親力親為,他任上定期赴府學、縣學巡視講學,“每五天一詣學,為諸生講說”“每旬之二日必領學官下州學,六日下縣學”。彼時,漳州下轄四縣,長泰為其一,可知當時朱熹到長泰縣視事時,也曾在縣學與長泰士子講論性理學問。尤其是他的學生方壬正好在長泰縣任職,也成為他的得力助手。
2.2 方壬擔任長泰主簿
方壬(1147—1196),字若水,宋興化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進士,擔任長泰主簿。方壬是朱熹的門生,“嘗游太學,往返建安,必謁朱熹,請益”。⑨宋紹熙元年(1190)四月二十四日,朱熹到漳州任,⑩七月,請長泰縣主簿方壬主縣學事。k方壬因學問、德行而深受朱熹器重,朱熹于光宗紹熙元年(1190)四月二十四日到任漳州,當年七月請長泰縣主簿方壬主管縣學事務。據朱熹寫給方壬堂弟方泳之的書函《答方子實芹之》中:“……長泰令兄幸得同事,相去不遠,亦時相見也……”l因長泰距離漳州不遠,朱熹和方壬為上下級關系經常見面,“光宗紹熙元年七月,為方壬所藏伊川與方道輔帖作跋,跋文為:《書伊川先生與方道輔帖后》”。m方壬任長泰主簿當月,朱熹就為方壬家藏的程頤《與方元寀手帖》書寫題跋。此外,朱熹還將《大學章句》交與方壬,讓方壬負責刊印發(fā)行,對后世影響卓著。
除了交代方壬辦理日常公務外,朱熹還不忘對方壬學問的點撥。淳熙十五年(1188),龍巖有蠻卒殺人,漳浦有佃人殺害寺僧,命案懸而未決,n光宗紹熙二年(1191)委長泰簿方壬決龍巖、漳浦獄。o經過方壬審理,二冤得伸。
在委托方壬辦理“龍巖、漳浦獄”時,朱熹書《答方若水壬》:
龍巖之行,若問得實,使無罪者不以冤死,而有罪者無所逃刑,此非細事也。靜退之說亦甚善,但今亦未是教人求退,只是要得依本分,識廉恥,不敢自衒自鬻,以求知求進耳。然亦須是讀書窮理,使方寸之間,洞見此理,知得不求只是本分,求著便是罪過,不惟不可有求之之跡,亦不可萌求之之心;不惟不得說著求字,亦不可說著不求字,方是真能自守,不求人知也。p
朱熹在交代辦案原則的同時,也與學生方壬討論學問,方壬曾以“靜退之說”向朱熹請教,朱熹認為“不求人知”更是自守之道,朱文公通過面授和書信,對弟子方壬進行答疑解惑,使得方壬學問日進。
2.3 陳淳代理長泰主簿
陳淳(1159—1223)是南宋理學家,字安卿,后世稱之為北溪先生,屬今漳州龍文人,現在龍文洛濱社有其紀念祠。陳淳是朱熹哲學思想的闡發(fā)者及傳承人,著作有《北溪大全集》。
戴螢先生指出,傳統觀點認為陳淳任職只有迪功郎以及安溪縣主簿,但是根據陳淳的著作《北溪大全集》有兩首詩,說明陳淳曾經短暫地代理長泰縣主簿。這兩首詩是《權長泰簿喜雨呈鄭宰》與《解職歸題主簿軒壁》,q此二首應該都是寫于其代理長泰主簿任上。
這點在《長泰縣志》“學校志”也得到佐證,“考《北溪集》,(陳淳)嘗權長泰主簿,有《禱雨梁崗山》文可據。”另據《北溪大全集》第四十九卷中有《禱雨梁崗山》篇:“年月日從政郎長泰縣令鄭(焬),謹遣佐官迪功郎陳淳躬致香茶酒果之奠,昭告于梁崗山之神……”r因此可以確定陳淳在被授予迪功郎后,代理過長泰主簿。
陳淳任長泰主簿作有《別徐懋功贈言》詩,該詩落款是“嘉定壬午四月癸巳北溪陳某安卿書于武勝簿曹之讀書室”。s長泰舊隸泉州府南安縣武德鄉(xiāng)崇教里,唐乾符間邑長張思進置“武德場”。文德元年改場名為“武勝”場,又稱“武安”場,到了南唐保大元年升為縣,正式改名為長泰縣。因此“武勝簿曹”就是長泰縣主簿陳淳的讀書室。說明壬午(1222)四月,陳淳仍然在代理長泰主簿。
不久,陳淳解職長泰主簿,陳淳《解職歸題主簿軒壁》的詩反映了其對官場的看法,詩曰:“偶然寓興五山陰,可嘆頹波日轉深。鼓瑟齊門莫同調,舞韶鄭側鮮知音。歸尋舊徑掃新榻,從整遺編理素琴。惟有春秋知罪我,外余橫直一何心?!眛該詩是陳淳離任長泰主簿之際在讀書室上題寫的,大體而言,既有屈志難伸、知音難覓的惆悵,也表明甘居陋巷,繼承往圣絕學,且以詩琴自娛的志向與追求。
綜上,陳淳在嘉定十一年(1218)被授迪功郎、主安溪簿,然而他并未赴任,不過是代理過長泰主簿一職而已。u
2.4 葉惟寅與長泰文廟
葉惟寅師從陳淳,據清乾隆庚午版《長泰縣志》卷八《選舉志》記載:“葉惟寅,原仙游人,從學陳北溪,寓居于正達鄉(xiāng),遂籍焉。以特奏名授番禺縣丞,歸改建學宮,仕終朝散大夫,卒于官?!?/p>
《長泰縣志》卷三《學校志》“廟學”章記載:“紹定六年(1233),邑人縣丞葉惟寅以舊學不利,白令陳純仁,作新學宮于今所?!比~惟寅是長泰文廟擇址羅侯山的關鍵人物。宋代長泰縣令趙與坦《長泰縣儒學記》記載,長泰廟學宋初在登科山旁,紹興三年(1133)主簿張牧移到祥光寺東面,紹定六年(1233)縣令陳純仁聽取葉惟寅建議遷移到羅侯山麓縣衙東側。根據乾隆年間長泰縣治圖,可以確定,宋初長泰廟學在登科山南面山腳(現長泰縣縣醫(yī)院到長泰縣防疫站一帶),紹興三年移到祥光寺東面(現長泰一中附近),紹定六年移到羅侯山麓縣衙東側(長泰賓館一帶)。
葉惟寅倡建長泰文廟于羅侯山麓,長泰文廟的格局近八百年未有大變動。關于宋代長泰廟學的規(guī)制,登科山及祥光寺東兩處已不可考。羅侯山廟學主體建筑有大成殿、尊道堂,有四齋,東面分別為博文齋和果行齋,西面分別是思忠齋和履信齋,有東西兩廡,中軸線上有戟門,廟前鑿有泮池,泮池上架有石橋,并配備有經籍、祭器。長泰廟學在宋代基本建筑格局已初步建立。
3 小結
長泰廟學至遲于北宋元祐中(1089—1090)建成,建成后經過黃穎、朱熹、陳淳等名儒的教化推動,長泰科舉迎來第一個高峰,宋代長泰縣共有16人高中進士(特奏名5位),尤其1244年到1256年間,出現五科四科有進士。v宋建炎元年(1127)縣令蔡元璋在《歷官題名記》尚是“窮閭僻邑”的長泰縣,到了宋嘉定年間(1208—1224),已是“民樂耕桑……前經后承,率多知名士,故民厚望于吏,而吏亦厚待于民,陶然為樂土”。w
注釋
①⑨林海南,林河山.升場置縣,由泉入漳—唐宋之際長泰政區(qū)沿革初探[J].閩臺緣,2019(1):27-34.
②黃宗羲.宋元學案[M].全祖望,補修.北京:中華書局,1986:245.
③李俊甫.莆陽比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4.
④長泰縣地方志編撰委員會.長泰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1010.
⑤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4:10020.
⑥⑦vw長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長泰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徐公喜,管正平,周明華.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之十[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⑧沈定均.漳州府志(上下全兩冊)—清光緒三年芝山書院本[M].陳正統,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1:1172.
⑩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981-982.
km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987-988.
l李紱.朱熹晚年全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0:230-231.
np李紱.朱熹晚年全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0:229-230.
o李紱.朱熹晚年全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0:1016-1019.
q戴螢.《宋史·陳淳傳》考辨[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3):160.
r陳淳.北溪大全集:復印件[M].[出版地不詳]:[出版社不詳],[出版時間不詳]:885.
s陳淳.北溪大全集:復印件[M].[出版地不詳]:[出版社不詳],[出版時間不詳]:579.
t陳淳.北溪大全集:復印件[M].[出版地不詳]:[出版社不詳],[出版時間不詳]:531.
u張加才.關于北溪生平研究的幾個問題[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02(2):2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