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蒙樹紅
【摘要】本文通過調查分析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現狀及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以貴港市港南區(qū)第一小學為例,著重論述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構的理論和方法,構建“學校+政府+公司”三方協同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提出“三結合”“三協同”的課程實施路徑。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 心理健康教育 課程建構與實施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04-0011-04
農村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既有兒童共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也有他們特殊的困難和問題。目前,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針對性不強,實施過程中面臨諸多困境,特別需要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專業(yè)人士的指導。在長期實踐研究的基礎上,我們立項了廣西教育科學規(guī)劃2021年度自籌經費課題(B類)“‘公司+政府+學校三方協同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以貴港市港南區(qū)(以下簡稱港南區(qū))為例,在認真調研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困境的基礎上,嘗試通過構建基于“學校+政府+公司”三方協同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并在貴港市港南區(qū)第一小學(以下簡稱港南一?。┻M行了實踐探索,取得了階段研究成果。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及分析
近十年,港南區(qū)的城鎮(zhèn)化速度不斷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區(qū)轉移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農村留守兒童人數逐年增加。我們的課題立項籌劃始于2019年。這一年,港南區(qū)有義務教育學校(含教學點)136所(個),含初中17所、小學及小學教學點119所(個),小學在校生53 219人。136所(個)學校(含教學點)中,有農村留守兒童13 873人,其中初中生2 935人、小學生10 442人,占農村學生總數的18.9%。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現狀,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不僅是教育的問題,也是社會的問題。
在課題研究前期,我們課題組選取了港南一小和周邊82所學校(含教學點)的16 641名學生作為問卷調查的對象,隨機抽取了港南一小和港南區(qū)橋圩鎮(zhèn)震華小學(以下簡稱震華小學)等7所學校的177名學生進行了面談。這些學校中的留守兒童,79.7%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代為撫養(yǎng),13%由親戚、朋友代為撫養(yǎng),7.3%不確定監(jiān)護人或無人監(jiān)護。下面,我們將從學生總體情況、在校學習與交往生活、家庭生活、社會活動四個方面呈現調查結果,并進行簡要分析。
(一)總體情況
體育方面,能夠積極鍛煉身體的占81%;學習方面,能主動學習且成績良好的占6%,不能自覺、主動學習且成績很差的占24%,成績飄浮不定、學習自覺性不夠穩(wěn)定的占70%;自信心方面,對自己有信心的占25.3%,遇到挫折容易灰心的占74.7%;情緒控制方面,經常發(fā)脾氣的占74.7%,遇事能控制情緒的占25.3%。
(二)在校學習與交往方面
調查顯示:留守兒童能適應學校生活的占8.4%,成績跟不上、作業(yè)無法按時完成、無法適應學校生活的占91.6%;參加學校課外活動,喜歡的占8.2%,不喜歡的占91.8%;在學校經常和同學發(fā)生矛盾的占12.1%。
(三)家庭生活方面
父母不了解孩子內心需求、與孩子溝通較少的占47%,父母了解孩子內心需求、經常與孩子溝通的占53%;與身邊扶養(yǎng)人關系融洽的占40.4%,經常為一點小事就與撫養(yǎng)人頂嘴、吵架的占59.6%;在家能夠主動分擔家務的占26%,不能主動分擔家務的占74%。
(四)社會活動方面
自愿參加公益活動的占63.5%,不想參加或者沒參加過公益活動的占36.5%;感到周圍人對自己不友好的占11.6%,能和周圍人友好相處的占88.4%。
分析以上調查結果,可以發(fā)現以下問題:港南區(qū)農村留守兒童普遍熱愛運動,但學習自覺性差、自信心不強、抗挫折能力和情緒調控能力亟待加強;集體觀念淡薄,同學關系不夠融洽;親子溝通不順暢,主動承擔家務情況不理想;社會適應性和融入度有待加強。以上問題的成因,既有環(huán)境變化因素,又有監(jiān)護人與代養(yǎng)人角色沖突因素,也有社會支持力度不足的因素。
二、學校面臨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一)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師資嚴重匱乏
據港南區(qū)教育部門反映:該城區(qū)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畢業(yè)的教師僅有4人,主要分布在示范性高中或城區(qū)條件較好的初中;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和鄉(xiāng)鎮(zhèn)初中僅設有兼職的心理輔導員;農村小學尤其是教學點,基本沒有設置心理教育崗。
(二)心理輔導室建設投入不足
據統計,在2014—2021年,港南區(qū)先后在8所學校建設了心理輔導室,占全區(qū)學校總數的5.9%,投資最大的是10.39萬元、最小的是0.7萬元。這8個投入較高且發(fā)揮作用較大的心理輔導室,高中占12.5%、初中占50%、小學占37.5%,其余學校的心理輔導室建設均不理想。
(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質量不高
2021年發(fā)布的《港南區(qū)九年義務教育課程計劃(修訂)》規(guī)定,港南區(qū)義務教育段學校每個學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時不少于9課時,相當于每兩周上一節(jié)心理健康教育課;既可以統籌使用道德與法治、健康與體育等課程中設置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課時,也可以從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中安排。我們課題組在調研中了解到,港南區(qū)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質量不高,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各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的任課教師多為各班班主任,因為非科班出身,普遍欠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容易把心理健康教育課上成思想品德課,所以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不大;現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本都是由地方統一編寫,部分教師反映,這套教材對本區(qū)域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不強。
三、構建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2020年春季,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發(fā)布了《給全國中小學校新學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建議》,建議學?!白龊脦熒睦斫】禒顩r分析,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開展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活動,幫助學生做好心理調適”?;谝陨辖ㄗh,我們嘗試構建更有針對性的符合本區(qū)域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需求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探索“學校+政府+公司”三方協同育人模式,并在港南一小進行了實踐探索。
港南一小是一所新學校,地處城鄉(xiāng)接合部,2018年秋建成投入使用。建校之初,學生主要來自城區(qū)各校分流出來的非地段生以及部分撤并學校的學生,且多數是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2018年秋季學期,屬于港南一小招生范圍的戶籍生僅占20%左右。由于環(huán)境陌生,教師和同學陌生,加上家庭教育缺失等,學生普遍存在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較差、自信心不足、思想難以統一、生活和學習上沒有養(yǎng)成良好習慣等問題。2019—2020年,港南一小成立了課程建構與實施領導小組,開始進行“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課題研究籌劃和摸底,并邀請心理咨詢公司和貴港市港南區(qū)第二初級中學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蒙樹紅一道,組建了關注留守兒童的學校心理健康課程開發(fā)項目組,下設若干子項目組,全面推進課題研究和心理健康課程建設工作。
(一)明晰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
1.認識真實的自我,接納不完美的自我,增強學習自信,明確未來發(fā)展目標;
2.懂得學習的重要性,增強學習的自覺性;
3.改善人際關系,懂得如何和父母、教師、同伴相處;
4.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集體榮譽感、正義感、社會責任感。
(二)構建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
本研究課程內容的構建,采納了林崇德主編的《發(fā)展心理學(第三版)》對兒童心理發(fā)展五個方面的研究成果:學習方面,6—12或7—13歲是兒童在小學學習的時間,學習活動開始成為兒童的主導活動,但受各種因素影響,有些兒童在感知、思維、語言、情緒、社會性等方面會表現出一定的學習障礙;思維方面,兒童的思維是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漸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的,但小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與直接的感性經驗相關,具有很大成分的具象性;個性方面,在新的社會生活中,小學生的個性有了新的發(fā)展,表現為自我意識加強,開始發(fā)展和內化社會性行為準則來監(jiān)督、調控自己的言行,開始從對自己的表面行為的認識和評價轉向對自己內部品質的認識和評價;社會性方面,隨著兒童社會交往范圍的擴大,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不斷提高;品德方面,在整個小學階段,小學生的品德發(fā)展表現出協調性特點,逐步形成了較為系統的道德認識及相應的道德行為習慣,道德動機、道德觀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都在迅速發(fā)展并開始出現分化。
基于以上理論研究,圍繞本課題的四項課程目標,我們構建了如表1所示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三位一體”四大主題課程,計劃用兩年時間,整合學校、政府(注:指的是成立于2020年的廣西首個未成年人安全保護聯盟——港南區(qū)未成年人安全保護聯盟)和公司(深圳一家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公司)的教育資源,以“三方協同”方式,主要面對6—14歲兒童,推進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在“三位一體”架構中,學校主要負責心理健康課堂教學研究,構建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需求的校本課程,主要服務本校學生,同時通過送培、送教的方式,將研究成果及時推廣到周邊學校,服務周邊學校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公司主要負責開展師資培訓和心理咨詢工作,給予學校專業(yè)知識和技術指導;港南區(qū)未成年人安全保護聯盟的專家主要負責面向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課以及個案和團體輔導。
在上表中,第一學期主題“認識自我”,主要包括“我是誰”“做情緒的小主人”“我相信我能行”“保護我們的身體”四個方面的主題內容,力求用播放生命成長視頻、思維導圖講解有關知識、講故事、自評互評等方式,幫助學生學會正確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樹立自信心,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第二學期主題“熱愛學習”,主要包括“學習的樂趣”“傾聽學習的煩惱”等方面的主題內容,主要采取講述名人故事、創(chuàng)設情景引發(fā)辯論、列出煩惱(樂趣)清單、開展“超級點子王”頭腦風暴等方法,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激發(fā)學習興趣,習得一些解決學習困惑的方法。第三學期主題“學會交往”,主要包括“和諧家庭歡樂多”“友誼的小船飄呀飄”“我和我的老師”等主題內容,從家庭、社會、學校三方面,采取畫像、設計“心情晴雨表”、列舉對錯等方法,使學生懂得感恩父母,能夠主動建立良好親子關系,處理好與同伴和教師的關系等。第四學期主題“習慣養(yǎng)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主題內容:一是“愛班級”,讓學生在制定班級目標、班級公約、班級口號的過程中,逐漸懂得愛班級并遵守班級約定、校紀校規(guī);二是“說真話”,由教師向學生講述誠信故事,讓學生懂得誠實守信的重要性;三是“自豪的中國人”,引導學生通過欣賞祖國大好河山短片和杰出人物的視頻、圖片等,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
四、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
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課程實施應以學校為主體,需要校內各部門通力合作,并需要學校與政府、公司三方協同。港南一小為此構建了如圖1所示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框架。
(一)“三結合”關注兒童心理健康
1.全體與個體相結合,關注校內每一個兒童的心理健康。港南一小的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覆蓋全學段全體學生全過程,安排有三類人員負責有關工作。第一類是班級觀察員,以小組為單位,組內成員每天互相觀察,一旦發(fā)現組員出現行為、神態(tài)、心情等異常,及時向班主任報告。第二類是班級輔導員,一般由班主任擔任,班主任發(fā)現學生問題后,通常會從學生本人、同學、家庭三方面了解情況,并做出初步的心理輔導。第三類是學校心理輔導員,分校內、校外兩種:校內心理輔導員長期駐校工作,校外輔導員由學校聘請,二者共同負責對個別有特殊心理問題的兒童進行跟蹤并給出更有針對性、實效性的解決方案。
2.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特殊時期關注校內每一個兒童的心理健康。2020年春季,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不便,而且給人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港南一小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及時篩選出一批特殊人群,包括父母直接參加抗疫的學生、留守兒童和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等,交由專業(yè)人員進行心理疏導。專業(yè)人員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工作:線上教育以微課、視頻方式授課,包括以班級為單位的整班教育和面向特殊人群的針對性教育;線下教育則主要面向特殊人群。
3.對內與對外相結合,關注周邊農村學校的留守兒童。港南一小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在做好本校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還通過送教、送培的方式,對周邊農村留守兒童進行了心理健康團體輔導和個案輔導。2020年上半年,陳敏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給新塘鎮(zhèn)萬福小學等3所學校的留守兒童進行了心理健康團體輔導,下半年又給瓦塘鎮(zhèn)中心小學的80多名六年級學生進行了“突破自我”的主題勵志教育;2021年上半年,陳敏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給震華小學的40多名留守兒童進行了“認識自我”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三協同”全面呵護兒童心理健康
1.學校與家庭協同。港南一小成立家長學校,并成立校級家委會負責家長學校工作。港南一小還成立了4個家長志愿者服務團隊,包括家長進課堂團隊、家長參與學校活動團隊、家長校外護學崗團隊和家長校外資源聯系團隊。為了提高家長的育兒水平,課題組開設了線上課堂,每個學期制定授課計劃,召集各班家長根據需要報名參加學習,由心理輔導員根據報名情況實施線上授課。線下的心理健康家長課堂,主要以互動的方式進行,內容涉及親子溝通策略、家風家訓教育、親子閱讀指導等。
2.學校與公司協同。2019年6月,港南一小與深圳一家心理咨詢公司達成三年合作協議,嘗試依托課題研究,探索出一種行之有效且可持續(xù)的“公司+學?!标P注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協同育人模式。公司主要負責心理咨詢室援建、心理健康師資和志愿者培訓、線上督導、長期跟進和技術支持等工作。學校負責心理咨詢室建設、師資培養(yǎng)、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咨詢、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如今,學校的心理咨詢室已經建好并開始常態(tài)化運行。
3.學校與聯盟協同。2020年6月,港南區(qū)成立了由港南區(qū)婦聯、公安分局、愛助義工協會等三方人員組成的未成年人保護聯盟,以城鄉(xiāng)安全課堂、兒童之家、未成年人一站式取證中心、婦女兒童維權崗和關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室等為載體,力爭從思想、心理、身體等方面開展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并形成長效機制。未成年人保護聯盟的專家組成員由公安、醫(yī)生、護士、法官、心理咨詢師、律師等專業(yè)人員組成。港南一小作為未成年人保護聯盟的一個基地,在聯盟成立當天便承辦了聯盟的第一次專家團隊座談會。港南一小緊緊依靠聯盟中專家團隊的專業(yè)力量,經常邀請專家團隊中的法官、醫(yī)生、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等到校上課,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政府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作用。
自開展課題研究以來,除了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的構建與實施,港南一小還初步探索了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評價工作,建立了學生自我評價體系、學校評價體系、社會與家長評價體系、專業(yè)機構評價體系等,將對比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開放性評價相結合,力爭把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學校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抓手,打造成學校教育工作的一個特色和亮點。下一步,課題組將基于“五項管理”和“雙減”政策要求,深度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方面出現的新問題,研究新方法,探索新路徑,努力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提供更多專業(yè)技術的支持。
參考文獻
[1]陳奇紅,熊枧英.開展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研究:以“夢想課程”為例[J].教師博覽,2021(3):17-18.
[2]陳菊紅,蔣夢園.論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防火墻的構筑:基于社區(qū)教育的視角[J].皖西學院學報,2021(1):48-52.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規(guī)劃2021年度自籌經費課題(B類)“‘公司+政府+學校三方協同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研究”(立項編號:2021B295)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敏(1978— ),廣西貴港人,正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與校本研修、學校文化與課程建設;蒙樹紅(1968— ),廣西貴港人,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應用心理學。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