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瑋 徐林祥
【關鍵詞】胡喬木,寫作觀,寫作教學
胡喬木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政論家和社會科學家。他一生為中共中央起草了許多有歷史影響的重要文件,參與編輯修訂《毛澤東選集》《周恩來選集》《鄧小平文選》等眾多領導人的文集,具有深厚的語言文字功底,被公認為“黨內第一支筆”。胡喬木也是一位文章大家,他對寫作及寫作教學問題有獨到的看法,與新時代語文課程改革的精神有契合之處。本文將胡喬木散落在文章中的關于寫作目的、寫作內容、寫作過程、寫作評價的觀點進行梳理,并探討其對當代寫作教學的啟示。
一、寫作目的與教學的價值追求
為什么寫?這是每位寫作者動筆之前都必須回答的問題。胡喬木針對文章寫作中一度片面強調政治的傾向,提出了自己的寫作目的觀。
1. 寫作目的:服務人生、服務社會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受“左”的思想的影響,寫作與階級斗爭相聯系,宣傳政治思想、國家方針政策成為寫作的根本目的。在這種背景下,很多文章過于關注言語表達的思想性,忽視了語言文字的正確運用以及對真情實感的抒發(fā)。同時,為追求文章數量,模仿抄襲現象層出不窮,假大空式的語言屢見不鮮。針對上述問題,胡喬木強調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人民,寫作亦是如此。他要求將寫作目的回歸到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上來,時刻關注對人們內心情感的真實表達,注重寫作的人生需要和社會需要。
在胡喬木眼中,寫作服務人的一生。一方面,胡喬木認為寫作是一項人人都應該掌握的技能,要像操縱機器一樣,熟練掌握寫作技巧,有條理、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為此,在所有文體中胡喬木特別重視應用文的寫作,他要求人們學會寫新聞,會寫常用的應用文。早在20世紀40年代,他主持編寫的陜甘寧邊區(qū)《中等國文》教材中就收錄了大量記錄、書信、日記、契據、表格類文本。這些應用類文章都是由“實用出發(fā)而不是由定義和公式出發(fā)”[1]。胡喬木希望借此規(guī)范語言表達,提高人們的應用文讀寫能力,以適應工作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胡喬木認為寫作影響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的價值觀。胡喬木說:“文章要寫得好,不在于用句號多不多,也不在于用‘的’不用‘的’,而在于能不能提出問題,在于有沒有感情。這和作者的為人很有關系?!盵2]胡喬木意識到寫作和人們的情感表達息息相關,與其他審美創(chuàng)造活動一樣,都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和心性,拓寬人的胸襟和視野,讓人得到“人格上的進益,思想上的豐饒”[3]。
寫作也為社會服務。胡喬木指出,寫作能促進社會群體之間的交流。他認為“文章要通順、要通俗”[4],按人們的說話方式來寫作,才能使社會各界都能準確、便捷地傳遞信息,方便人際交往。不僅如此,胡喬木認為寫作還有“團結人民,鼓舞人民,教育人民”[5]的作用。他夸贊魯迅的作品改善了社會風氣,“喚起人民覺悟,推動社會進步”[6];認為正是有這些好的文章,才能使先進的文化廣泛傳播,并引導社會思想朝積極健康的方向前進。
胡喬木把寫作當作服務人生和服務社會的一種方式,聚焦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一寫作目的觀也是對寫作片面強調政治傾向的一種糾偏。
2. 寫作教學的價值追求:實用與人文并重
當前的寫作教學,仍然有以應試為首要或唯一價值追求的情況,教師為考試而教,學生為考試而寫,寫作活動也僅僅存在于語文課堂上。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空間,缺少自我表達的意識,寫作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也不甚緊密。究其原因,除了應試教育的功利心態(tài)影響,還與人們對寫作目的的理解以及寫作教學中價值追求的偏頗有關。胡喬木的寫作目的觀強調寫作對人生和社會的服務作用,這一目的觀也促使人們重新審視當今寫作教學的價值追求。
一方面,要充分肯定寫作教學的實用價值。與追求高分作文的應試目的不同,胡喬木認為寫作教學的實用價值更體現在對學生未來生活的作用方面。因而,他特別強調依據學生實際生活需要教學寫作,鼓勵學生多了解社會,掌握“理論知識、實際生活的知識、寫作本身的知識”[7],寫出合乎規(guī)范、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發(fā)展需要的文章。此外,他還重視在寫作中培養(yǎng)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全面客觀地看待事物;主張在寫作教學中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在他看來,“這種本領不僅在中學、大學有用,直到學生成了學者都會有用”[8]。
另一方面,寫作教學的人文價值也不可忽視。胡喬木指出,教寫作就是教做人。他要求學生在寫作時忠于自己內心,說真話,抒真情,喚醒寫作中“人”的自我意識,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胡喬木重視寫作中自我表達的觀點,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9]的要求是一致的。其中“真情實感”“感受、體驗和思考”就是強調寫作教學的人文價值,以及在寫作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格精神。
二、寫作內容與教學的材料選取
寫什么?胡喬木對此有自己的見解,對當今語文教師具有啟示意義。
1. 寫作內容:源于生活、貼近時代
胡喬木非常重視寫作內容的選取。他指出:“無論什么文章,最要緊的莫過于內容,而內容要有新的東西……我們生活中新的事情多得很,只要能鉆進生活內部來觀察,來尋找,那么,新材料是寫不完的……我們還不會從豐富的群眾生活中去掘發(fā)材料。我們還沒有認真去接近群眾生活。我們還不善于用調查研究的方法,去發(fā)現群眾生活中的新的事情。我們還不善于搜集片斷的談話、零星的事實,加以組織、醞釀,變成自己寫作的題材?!盵10]在胡喬木看來,寫作是對生活的反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為寫作內容;只有細致觀察人民群眾的生活,符合人民群眾的語言,反映人民群眾的感情,才能寫出鮮活的、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作品。
2. 寫作教學的材料選取
(1)從現實生活中尋找寫作材料
豐富的寫作材料是寫好文章的關鍵之一,沒有材料的支撐,只靠簡單的寫作技巧,寫出來的作品終究流于形式。胡喬木十分重視寫作材料的客觀真實性,以真實生活為寫作材料的主要來源。生活中的素材看似平淡,實則蘊含深刻含義。現在的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中度過,大多經驗感悟也是從書本和他人得來的,他們需要多與社會生活、大自然接觸,獲得直接的情感體驗。教師則要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觀察生活,記錄生活,從中提煉寫作材料;培養(yǎng)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記錄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想和體驗,從中獲得寫作靈感。
(2)從語文教材中獲取寫作材料
語文教材既是閱讀的材料,也是寫作的材料。胡喬木在《中等國文》課本中選取很多“樸素平易而內容又貼近時代、貼近邊區(qū)實際、貼近學生生活”[11]的實用類文章,他認為“有些大作家的行文也常免不了一些語病”[12],一些實用類文章反而適合作為寫作的例子讓學生模仿。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富有時代氣息的實用類文章,這類文章既是極好的寫作教學范文,又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材料;每篇課文后面的相關鏈接,也能引發(fā)學生思考,拓展寫作思路,豐富寫作材料。
(3)從閱讀思考中積累寫作材料
胡喬木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就養(yǎng)成了讀書的好習慣,閱讀和思考貫穿了他的一生。他說:“書(這里且只說好書)給人以知識的門徑,讓人認識世界和社會的奧秘,擴大人的胸懷和眼界,也給人以高尚的、向上的情操。愈是有系統(tǒng)的大書,所給人的也愈多?!盵13]朱镕基總理曾這樣評價胡喬木:“他在不斷地思考這些問題,他很能夠接受新事物,甚至比我們的思想還要開放,我想,這一個特點就使喬木同志的文章能夠經常抓住時代的脈搏,提出大家所共同關心的問題,發(fā)表一些使人能夠深思、很有啟發(fā)的觀點。同時他又不斷地吸收新的知識,他看了很多的書,很多的材料,因此他的文章具有十分雄辯的論據和令人折服的論證?!盵14]胡喬木對新事物有敏銳的洞察力,能夠在閱讀中開闊視野,接受新的思想、積累新的材料。這啟發(fā)教師要鼓勵學生多閱讀、多積累,從中思考新觀點,獲得新感悟。
三、寫作過程與教學的方法指導
怎么寫?胡喬木在長期的寫作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寫作過程觀,與當下語文課程標準中的一些要求相契合,對寫作教學仍有借鑒意義。
1. 寫作過程:充分準備,一氣呵成,多次修改
胡喬木將寫作過程概括為“充分準備,一氣呵成,反復修改”[15]。這一過程可以細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準備階段,主要是平時的積累與訓練,為能通順地寫出文字打下基礎;二是寫作階段,在搜集材料、消化材料、提煉主題、思考寫作內容、安排文章結構的基礎上一氣呵成;三是修改階段,不斷修改,精益求精。胡喬木曾說:“寫作之前,既無仔細研究,寫作之后,又不慎重修改,稿紙寫完,萬事大吉,這是不對的?!盵16]在胡喬木心中,寫作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創(chuàng)造過程和艱苦的實踐過程,這與語文課程標準在寫作教學建議中強調的“加強平時練筆指導……抓住取材、立意、構思、起草、加工等環(huán)節(jié)……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17]等要求不謀而合。
2. 寫作教學的方法指導
(1)開展多樣練習
胡喬木認為寫作練習是必需的。他說:“如果只是學,不練習,這樣的學習也是不完全的?!盵18]胡喬木提倡活潑多樣的寫作練習。為此,他列舉了很多寫作練習的方法:縮寫、概括、摘要、記錄課堂上的話、改變敘述人稱寫文章、學打電話等。在所有的寫作練習里,他特別強調口語練習的重要性,并指出要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口頭表達的機會,鼓勵學生開口說話,認為學生只有說得清楚,才能寫得明白。反觀當下,為提升學生表達能力的練習還比較少,教師應強化練習意識,適當組織學生開展多樣的口頭以及書面表達練習,從詞到句再到篇章,逐步培養(yǎng)學生明確表達自己觀點和意見的能力。
(2)重視作前構思
胡喬木很重視寫作前的構思,比如確定怎樣的題目,選擇怎樣的文體,安排怎樣的結構。具體而言:題目范圍要定小點,文章才會寫得具體實在;在結構安排上,能突出主題的詳寫,其他次要部分略寫。此外,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不同的文體安排結構。比如,記敘文有順敘、倒敘、插敘;議論文有總分(總)、并列、遞進;說明文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散文雖然沒有固定的結構,卻要求形散神不散等。
(3)學習修改方法
胡喬木修改文章堪稱一絕,不管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文章,“從選題到立論,從標題到全篇,從理論到政策,從觀點到材料,從謀篇布局到層次結構”[19],他都會仔細地琢磨推敲,力求完美。即使是他自己已經發(fā)表的文章,他依然會修改,甚至連標點符號都細心思量,直到改不動為止。胡喬木嚴肅認真、嚴謹細致、一絲不茍的寫作態(tài)度影響著身邊每一個人。多年后曾有人回憶說:“每每遇到繁重的任務,想偷工減料,敷衍塞責的時候,眼前便浮現出喬木同志改過四次的那篇新聞稿,便覺得有一雙慈祥、卻是嚴厲的目光盯著我,使我頓覺汗顏,因而馬虎不得,偷懶不得,敷衍不得?!盵20]胡喬木對文章修改的態(tài)度和方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四、寫作評價標準與教學評價方式的轉變
寫得怎樣?胡喬木也有自己的看法。他把寫作活動當作是作者和讀者動態(tài)參與的過程:作者寫出文章供讀者閱讀,讀者閱讀后提出建議,再反饋給作者。在這一過程中,他始終考慮讀者在寫作活動中的地位,傾聽讀者的發(fā)言。
1. 轉變寫作評價標準
胡喬木寫作時總是思考讀者需要什么,喜歡什么。他非常重視學習人民大眾的語言,用人民大眾的語言來拉近作者和讀者間的距離。他提出好文章需要讀者來評判,“一要引人看,要有吸引人的力量;二要使人看得懂;三要能說服人,打動人”[21];要求作者“盡量把文章寫得有條理,有興味,議論風生,文情并茂,萬不要讓讀者看了想打瞌睡”[22]。值得注意的是,胡喬木的“讀者意識”不是為迎合讀者而寫文章,而是希望通過文字傳遞思想,讓讀者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從而影響讀者的價值判斷。
胡喬木說:“對一種人,有一種話。上什么山,唱什么歌?!盵23]意即在寫作時要明確閱讀對象,通過語言文字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傳遞給讀者,與讀者溝通交流。在寫作時要先預想“讀者反應”,通過題目、語言、選材吸引讀者興趣,設想“這個選材是否會讓讀者感興趣”“怎樣讓讀者易于接受觀點”“這種布局是否會讓讀者驚喜”等問題。語文課程標準在階段目標中提出:(三至四年級)“愿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24],(七至九年級)“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25],這些要求都是為強化“讀者意識”,強化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聯系,讓學生了解寫作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而是作者和讀者共同的情感交流體驗。反觀現在的寫作教學,學生一般只把老師當作讀者,只要作品讓老師滿意,就是一篇佳作。這無疑是欠妥的。朱自清就曾指出:“寫作練習大部分是拿假想的讀者作對象,并非拿實際的讀者作對象?!薄皩懽骶毩暿菫榱藨?,其實就是為了應用于這種假想的讀者。寫作練習可以沒有教師,可不能沒有假想的讀者?!盵26]文章的閱讀對象不同,寫作者的選材和語言組織也會有差異。因此,作者是否有明確的“讀者意識”,應當列為作文評價的重要標準。
2. 轉變寫作教學評價方式
雖然語文課程標準強調的教師評價、同伴互評等多元評價方式在作文評改中得到了運用,但評價主體往往缺乏“讀者意識”。胡喬木認為寫作評價不是為了批評,而是為了共同理解、鑒賞作品,探求文章優(yōu)化的方法,倡導健康的評價之風。他始終以尊重、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的文章,先肯定他人優(yōu)點,再提出具體意見,他的評價語言總是充滿著人文關懷。教師作為主要評價者,在習作評改時要以讀者的身份、用讀者的眼光評價學生習作,與學生平等交流;從欣賞、溝通的讀者視角評價學生習作,以幫助學生增強寫作信心,激發(fā)寫作熱情,緩解寫作壓力,提高寫作能力。
胡喬木已經逝世二十多年了,但他關于為什么寫、寫什么、怎么寫、寫得怎樣的論述,他提出的寫作要滿足人生和社會需要、聯系現實生活、關注讀者在寫作活動中的地位等思想,對于今天的寫作教學依然具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