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艷萍 蔣梅花
從本源上講,審美閱讀的過程就是意象建構的過程。這是一個化抽象為形象、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化感性為理性的思維進程,也是一個語言與情感相互涵養(yǎng)、衍生的過程。建構意象的基本流程是“對象建構—情感移植—意象生成”。下面,筆者結合具體課例,解析審美意象建構的三種常見方式。
一、基礎性建構:化抽象為形象,有情有境
化抽象為形象的基礎性建構方式,是針對無情無境或情境淡化的文本而言的,如字詞的教學或以識字為主的課文教學等。
“字詞復習”是湖北名師范平針對一年級上學期字詞關鍵要素而開發(fā)的基于游戲的一節(jié)審美閱讀課。她將字詞關鍵要素分為偏旁部首、平翹邊鼻、“一”字變調、多音字、難記詞語、輕聲詞、對韻、搭配、數(shù)量詞等9個板塊,創(chuàng)設了由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主導的闖關游戲情境,以“漢字迷宮”“冰上漢字”“詞語滑雪場”3道關卡,“迷宮里的發(fā)現(xiàn)”“冰上射門”“冰壺開‘滑’”“火眼金睛”“雪道挑戰(zhàn)”“雪人對對碰”“魔法雪杖變變變”“牽手去滑雪”“復習歌謠”9個游戲項目,開展字詞復習教學。
例如,“魔法雪杖變變變”游戲旨在引導學生掌握“云”這個名詞的前面可以用哪些修飾語。教師首先用多媒體出示了一朵眨著眼睛、面帶笑容的卡通形象的“云”,它嗲聲嗲氣地說道:“我是一朵云,我生活在美麗的天空,我最大的本事就是會變。小朋友,如果你是我,幫我填填看,我會變成一朵怎樣的云?”接著,教師用多媒體播放一組圖片,呈現(xiàn)了一系列“我會變!我變成了一朵????? 云”的訓練題。由于進入了情境,學生說出了很多修飾語,如“我變成了一朵可愛的云”“我變成了一朵柔軟的云”“我變成了一朵彩色的云”等。教師乘勢播放輕音樂,與學生一起朗誦下文。
我是一朵會變的云:
我變成了可愛的云,
我變成了柔軟的云,
我變成了潔白的云,
我變成了奇怪的云,
……
一朵變成馬,送你去遠方。
一朵變小床,送你去夢鄉(xiāng)。
還有一朵,送給小羊妹妹做衣裳!
朗誦結束,“冰墩墩”出場,獎勵學生欣賞“自由式滑雪”的視頻,幫助學生愉悅身心,擴大生活視野。
相對于敘事性文本內容,字詞或以識字為主的課文是比較抽象的教學內容,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音、形、義的思路,以機械訓練的方式教學,無疑很寡味。基于此,教師應該想辦法為抽象的教學內容設置一些場景或活動,將學生“帶入”其中,引導學生自覺成為情境中的“主人公”,如此能達成學習情趣與學習質量兼具的教學效果。
二、還原性建構: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入情入境
廣義地理解,文章由一個個場景組合而成。審美閱讀要求我們還原文中的場景并走進場景,成為“局中人”而不是“局外人”,要“入局”“走局”并“破局”,讓原本沒有生命的文字鮮活起來,讓原本靜止的場景靈動起來,進而達成與場景共生存、與人物共命運的閱讀效果。
筆者執(zhí)教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19課《牧場之國》時,很巧妙、有效地還原了一個場景:牛群吃草時非常專注,有時站立不動,仿佛正在思考著什么。課上,筆者首先提問:同學們,“專注”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它有哪些近義詞?學生紛紛回答,說出了“專心致志”“聚精會神”“全神貫注”等。筆者接著問:你從哪里感受到它的專注?學生回看原文并回答:“有時站立不動,仿佛正在思考著什么。”筆者追問:你覺得它們可能會在思考什么呢?有的學生說“這兒的草真多啊,我該從哪兒吃起呢”,有的學生說“這兒的草可真綠啊,我要大飽口福了”,還有的學生說“這兒的草可真好吃呀!不知道我的爸爸媽媽吃的草是不是也這么好吃”。筆者引導:你們可真是牛兒的知音呀!都走進牛兒的心里去了,牛兒除了吃,還會思考什么呢?學生的思路被打開,發(fā)揮想象做了多種猜想,如“生活在荷蘭這么安靜、美麗的草原上,我真高興”“為什么我吃的是草,卻能產出奶呢”“荷蘭是我的家鄉(xiāng),我要多吃草,多產奶,為我美麗的家鄉(xiāng)做貢獻”“荷蘭是我們牛兒的天堂,歡迎世界各地的牛兒都來荷蘭做客”等。
按照常態(tài)的理解,“有時站立不動,仿佛正在思考著什么”就是一個靜態(tài)的場景。上述片段中,當教師鎖定“吃草的?!睍r,“牛”就成了審美對象;當教師讓學生把自己當作“?!比ハ胂笈旱纳顣r,“?!本陀蓪徝缹ο笊駷閷徝酪庀罅?。這種入情入境的審美活動一旦開始了,“?!本陀辛怂枷?,有了情感,于是它們便成了“幸福的牛”“敬業(yè)的?!薄坝袗坌牡呐!?。所以“動起來”很關鍵,既要讓學生“心動”,又要讓學生“言動”。心動方有言動,言動反促心動。
三、創(chuàng)造性建構:化感性為理性,我情我境
審美閱讀是有階梯、有層次的。從理論上講,開始進行審美活動就可以算是審美閱讀了,但審美活動有難有易、有深有淺,因而閱讀的水平就有高有低。是感性層面的閱讀,還是理性層面的閱讀,取決于教學過程中意象建構的水平。
在上述“牛群吃草時非常專注,有時站立不動,仿佛正在思考著什么”的片段中,教師提出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一個是“你覺得它們可能會在思考什么呢”,另一個是“牛兒除了吃,還會思考什么呢”。其實,學生完成第一個問題,閱讀就已經有些深度了,閱讀的審美性就比較強了,但細細想來,其思想情感依然停留在感性層面,這還不是高質量語文教學的追求。語文教學應該努力追求理性層面的理解,因此,學生完成第二個問題,才稱得上對“?!边@個審美意象有了創(chuàng)新性的建構,整個閱讀過程才是有較高品質的審美閱讀。
于是,筆者這樣引導學生:同學們,作者抓住了牧場上牛吃草非常專注的特點,按照從整體到個體的方法寫出了牧場的寧靜。我們也來模仿一下,寫一寫我們身邊的“寧靜”。五分鐘后,學生呈現(xiàn)了如下習作片段。
“熱鬧了一天的校園終于寧靜下來。高大的青松挺立在教學樓前,刷滿黃漆的教學樓在夕陽的映照下如同一朵盛開的黃花,空蕩蕩的操場上有幾只小蝸牛在路上悠閑地走著。”
“夜來了。窗外,繁星點點,無言地眨著眼。窗內,時鐘在‘滴答滴答’著。微風拂過,一切都沉睡了?!?/p>
“教室里安靜極了,只聽見筆尖劃過本子的‘沙沙’聲。一只小蟲在教室里環(huán)繞一圈后,似乎不好意思了,悄悄地落到窗邊,躲了起來?!?/p>
“一層薄霧籠罩著大地,稻田像是穿上了一件紗衣。一株株嫩綠的稻秧上,顆顆露珠閃閃發(fā)光。不遠處傳來幾聲鳥啼,露珠滴落下來?!?/p>
以上教學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讀寫結合,而是以寫促讀。由寧靜的牧場到寧靜的校園、寧靜的夜晚、寧靜的教室、寧靜的稻田,學生在自己創(chuàng)建的情境里寫出了意蘊不同的寧靜之美,完成了審美意象的再創(chuàng)造,其理性元素是不言而喻的。
意象建構源于文本且歸于文本,其宗旨是讀懂、讀透并“讀美”文本,且在這個過程中習得語言、涵養(yǎng)性情,這個目標是我們所期望達到的。上述三種建構審美意象的方式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文本特質各異,審美個性萬千,因文而動、因材而教才是審美閱讀的真諦。
(作者單位:荊門市沙洋縣高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