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吳婷婷
(蘭州工業(yè)學院 外國語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50)
隴東紅色歌謠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是慶陽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形式之一,代代口耳相傳,真實地記錄著慶陽的政治、文化、經濟面貌和勞動人民的真情實感。它所弘揚的民間文化,發(fā)揚的革命傳統(tǒng),激發(fā)的愛國熱情,對教育青少年一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06年9月隴東紅色歌謠被甘肅省省政府公布列入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翻譯能夠賦予隴東紅色歌謠“二次生命”,有助于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更有利于對外傳播紅色文化,弘揚南梁精神,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軟實力,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隴東紅色歌謠句式整齊,韻律感極強,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翻譯價值。隴東紅色歌謠英譯一方面要體現出歌謠的音律美,另一方面要準確表達原歌謠的內在含義,這對譯者的翻譯功底有較高的要求。同時,隴東紅色歌謠出自隴東地區(qū),其原文多是由隴東當地方言土語為主,這又要求譯者對隴東當地方言及傳統(tǒng)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種種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隴東紅色歌謠外宣翻譯的發(fā)展。
以關鍵詞“隴東紅色歌謠”在中國知網篇關摘進行檢索,共得相關文章20篇。其中包括對隴東紅色歌謠的主題訴求[1];隴東紅色歌謠的文化學闡釋[2];隴東南紅色歌謠的產生背景探析[3]及革命主題演進[4]。而對隴東紅色歌謠英譯研究開始較晚,相關文章尚不足10篇。2019年,隴東學院閆曉茹副教授在慶陽市重點文藝創(chuàng)作項目和隴東學院學術著作基金的資助下,出版了《隴東紅色歌謠選譯》[5]一書(以下簡稱《選譯》)?!哆x譯》一書的公開發(fā)表,對隴東紅色歌謠的外宣翻譯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并出現了一批以隴東學院外國語學院為中心研究隴東紅色歌謠的專家學者。2020年甘肅省教育廳立項甘肅省高等學校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項目“隴東紅色歌謠譯介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20A-123)在一定程度上又再次掀起了研究隴東紅色歌謠的高潮。專家學者從文化特色詞、語料庫、譯介模式和譯介策略及歌詞中的文化意象與翻譯等視角出發(fā)對隴東紅色歌謠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現將研究成果綜述如下:
在語言層面,有直譯和意譯之分,而在文化方面,美國翻譯家勞倫斯·威努蒂則提出了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歸化以目的語國家受眾語言習慣和風俗文化為基礎,而異化則以譯者文化表達為中心,翻譯更多遵守源語國家的文化習慣和語言表達習慣。南鴻志提出了文化特色詞的翻譯策略:一是相同源域映射不同目的域,即英語和漢語語言中都具有同樣的詞存在,但各自對等的寓意不同[6]91。如在《選譯》一書中多次提到的“炕”(隴東一帶可以加熱的土制床或者磚制床),在英文對應的單詞應為“bed”,但兩者所蘊含的意思截然不同。在隴東地區(qū),貴客上門,主人盛情相邀至“上炕”,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及歡迎,但在英文中與“bed”相關的一切東西都表示私人私密空間,若將“炕”翻譯為“bed”,則失了原語的風采及文化的特色魅力,因此閆曉茹副教授果斷保留文化特色詞的魅力,將炕用拼音“kang”表示并采用了異化加注的方法“Kang is a heatable brick bed in Longdong rural areas”。二是不同源域映射不同目的域[6]93。在這一翻譯策略中,英漢兩種語言存在明顯的文化空缺,如何處理源語,則需作者聯系語境及當地文化內涵。如《選譯》一書中的《做軍鞋》“妹妹年紀小,媽媽眼睛麻,小嫂嫂在燈下,急忙把鞋納”。原詩中其余句子皆能理解,只有“媽媽眼睛麻”對于大多數讀者和譯者而言,都難以理解。而熟知隴東人文風俗的人則知“眼睛麻”為隴東方言,意思是老眼昏花不能看清楚東西。在英語中,沒有相應的對應詞,譯者在處理時采用了歸化的翻譯方法,直接譯為“too old”,這樣的譯法更加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三是不同源域映射相同目的域,即英漢兩種語言從字面意思上來看關聯性不大,但從深層含義上來看有對等的語言。如《選譯》中原文“家里沒有錢,叫我好作難,拆東墻補西墻,先要顧前線”。譯者翻譯時采用歸化策略,用英語俚語“rob Peter to pay Paul”,與原詩表達相同的含義。
學者黃景蕓采用英國國家語料庫為參照語料庫,自建《選譯》語料庫為觀察語料庫,從高頻詞、關鍵詞和語義韻等角度切入,在觀察語料庫中進行量化統(tǒng)計,并對索引行進行定性描述[7],試圖探析《選譯》中“紅色形象”構建及其成因。經過統(tǒng)計分析,得知譯文與原文高頻名詞、關鍵詞基本一致,其施事主體均指向“人民”“劉志丹”“毛主席”“生產”和“紅軍”相關的紅色人物。其次、譯文中高頻詞出現了“our”一詞,對應原文“咱們”,如“Zhidan, our guide”,拉近了施事主體中革命主體的距離,體現了革命主體與人民相親相愛互幫互助的形象特征。語義韻(semantic prosody)是“蘊含在詞項中說話人或作者的態(tài)度和交際意圖,是共選的詞語交互影響意義的結果”。黃景蕓選取了“Chairman Mao”“Liu Zhidan”“army”作為節(jié)點詞進行語義韻分析可知,與“Chairman Mao”相關聯的有“benefactor”“l(fā)eader”等,譯文將毛主席的形象與“百姓官”“溫暖”“引領”等詞聯系在一起,突出了毛主席大救星、好領導的正面形象。同理,選取“Liu Zhidan”和“army”所有搭配,和“Liu Zhidan”出現頻率較高的則是“跟隨”(follow)、“英雄”(hero)、“優(yōu)秀的”(good),體現出了劉志丹領導人及紅色英雄的形象。而與“army”的搭配則塑造了一支英勇作戰(zhàn)、一心為民、軍民一家親的形象。最后,黃景蕓總結了《選譯》譯文中紅色形象的成因與隴東紅色土壤、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影響及譯者使用的翻譯策略影響密切相關,使得漢語原文中的紅色形象得以在譯文中具體體現。
意象是文藝美學中的概念,而文化意象從屬于意象,是相對于自然意象而言的,是古詩詞中一種突出的文化現象。隴東紅色歌謠中既有豐富的自然意象,如:豺狼虎豹、山川河流和花草樹木等,也有許多人名和地名意象,這些自然意象和人名、地名意象出現在歌謠中,被賦予了特定的情感,逐漸形成獨特的文化意象,譯文如何保留歌謠的本土文化色彩、體現意象背后的紅色文化涵義,是譯者應考慮的事情。閆曉茹副教授從意象保留、意象移植、意象轉化、意象缺省幾個方面入手,在翻譯實踐中采用異化、直譯加注、音譯加直譯再加注翻譯策略,力求盡量完整、準確地呈現出原歌謠含義,以達到譯文與原文在文化上的統(tǒng)一,促進中國民族文化的對外輸出與傳播[8]。
“三美論”,即意美、音美和形美,由許淵沖提出。他認為譯詩要和原詩一樣能感動讀者的心,謂之意美;要和原詩一樣有悅耳的韻律,謂之音美;還要盡可能保持原詩的形式(如長短、對仗等),謂之形美[9]。隴東紅色歌謠句式整齊,韻律感極強,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也具有詩詞的音律美。因此,為了最大程度保留詩歌所特有的語言魅力,閆曉茹副教授認為應在翻譯時靈活使用直譯、意譯或者創(chuàng)譯,甚至為了與原詩對應,應含蓄而不說破,使用淺譯以增強詩與詩之間的連貫性[10]。同時,為了保留歌謠的音律美,可以擺脫固有語法的約束,選用讀音近似的單詞、顛倒詞序或句法以便讓目標語受眾獲得與源語讀者相同或者類似的審美體驗,以更好地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通過對以上隴東紅色歌謠翻譯現狀的論證可知,無論是從文化特色詞、文化意象還是以“三美論”作指導或是從語料庫視角探究譯文中“紅色形象”的構建,學者更多地探討使用哪種或哪幾種翻譯策略指導具體的翻譯,卻對外宣翻譯中外宣這一塊談之甚少。在為數不多的幾篇文章中,只有張?zhí)K亞從傳播學視閾,以《選譯》為例,提及了民歌“走出去”譯介模式。她認為《選譯》中譯介主體閆曉茹生于隴東、長于隴東,使得她對隴東風土人情熟知于心,同時該書邀請了來甘工作多年的美國學者Keenan Madson擔任顧問,輔助譯者理順英語譯文并提供一定的幫助,使得譯文能夠符合英語讀者語言習慣。而在譯介途徑方面,她建議應緊緊抓住“優(yōu)秀文化進課堂”這一契機,利用當地高校英語專業(yè)開設選修課,在中小學舉辦系列講座。同時,建議邀請國內知名作家撰寫書評加以推廣,并在當當、淘寶、京東上對譯本進行線上售賣,采取“先本地后外地、先國內后國外”的傳播策略[11]。
事實上,對隴東紅色歌謠的英譯,最終目的是為了對外宣傳隴東紅色歌謠。因此,學者一方面應考慮采用何種翻譯策略能更好地翻譯出原文所表達的意思,能原汁原味地讓國外讀者欣賞到紅色歌謠的魅力;另一方面,學者也應考慮如何才能加大譯文的受眾面,如何才能實現作品海外傳播。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宣翻譯實為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對外交流活動,也是彰顯我們文化軟實力、提升文化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手段。隴東紅色歌謠作為甘肅省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廣泛地反映了隴東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飲食、服飾、節(jié)日、婚姻、信仰、舞蹈等方面的民俗風情,從中可以窺探隴東地區(qū)的社會狀況以及勞動人民的精神世界。因此,對隴東紅色歌謠的外宣翻譯研究,對于對外傳播和交流我省具有自然積淀的原生態(tài)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踐行黨史學習教育的具體體現。然而,實現紅色歌謠的對外傳播絕非易事,它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扶持、政府的相關資助以及譯者自己的努力。
翻譯紅色歌謠是一個耗時耗力的工作,它需要譯者過硬的翻譯專業(yè)能力,更需要政策的扶持和鼓勵。得益于現階段國家對紅色文化的大力推廣、宣傳和扶持,《隴東紅色歌謠選譯》一書在慶陽市政府重點文藝創(chuàng)作項目資金的支持下得以順利出版。若要繼續(xù)促進像《選譯》一樣優(yōu)秀的譯本出現,則離不開政府的組織以及資金的支持。
比起省內其它非物質文化遺產,隴東紅色歌謠在漢語文本的整理上自有其優(yōu)勢,出現了像梁中元、呂律、高文、郭含一批學者和民間組織,經過搜集將大量優(yōu)秀的隴東紅色歌謠整理成冊,出版成書?!哆x譯》一書就是從高文、鞏世鋒主編的《隴東紅色歌謠》(2011)中挑選了一百首最能代表隴東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質的革命歌謠,將其譯成英語。未來,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隴東紅色歌謠漢語文本的整理,為英語譯本提供優(yōu)秀范本。
隴東紅色歌謠發(fā)源地為隴東,在隴東這片熱土上有隴東學院這所高校。隴東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多為土生土長的慶陽人,他們能夠理解歌謠中的歷史背景、風土人情以及方言土語,因此對隴東紅色歌謠翻譯應以隴東學院為依托,組建專業(yè)翻譯團隊,才能讓更多的歌謠傳唱海內外。
《選譯》一書的出版告別了對隴東紅色歌謠零散不成系統(tǒng)的翻譯現狀,但如何將如《選譯》一樣的紅色文化譯本推廣至普通大眾以及海外讀者的眼前,除過傳統(tǒng)的線下銷售方式,還應借助網絡等新媒體手段。依賴網絡數字化平臺,開通資源免費閱讀及下載權限,如在kindle之類的閱讀器中將譯本上線,供讀者免費下載。隴東紅色歌謠至今仍被全國傳唱,如《咱們的領袖毛澤東》《軍民大生產》《繡金匾》等,其英譯版本在“三美論”的指導下幾乎與原文的節(jié)奏、韻律保持一致,可以邀請歌手以錄制短視頻的形式在抖音、YouTube等視頻網站上投放,以加大紅色歌謠的傳播范圍。
隴東紅色歌謠外宣翻譯起步較晚,但隨著《選譯》一書的出版,極大地促進了對歌謠的外宣翻譯研究。學者們從文化特色詞、文化意象、語料庫及譯介模式視角出發(fā),詳細地探討了如何將具體的翻譯策略運用到實踐中,卻對歌謠的外宣研究甚少。從國家、政府、高校及個人角度出發(fā),提出了加大隴東紅色歌謠譯本對外宣傳的策略,以期進一步推廣紅色文化,加大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對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