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裕民
折家將與楊家將的提法,宋代沒有,元代小說、雜劇才有楊家將的說法,它用來指世代為將的家門,既準確又簡單,很快被人們接受了。明代中葉楊洪一家為將,也被人們與楊業(yè)相比,而稱楊家將?,F(xiàn)在我們將與此類似的世代出將的折家稱為折家將,也是合情合理的。這里應(yīng)特別指出的是宋代雖沒有“家將”之稱,卻有“家軍”之稱,如人們熟知的岳飛的部隊被稱為岳家軍,還有韓世忠的韓家軍、張俊的張家軍、吳玠的吳家軍等。家軍與家將只有一字之差,但含義完全不同,家將指世代為將的家庭,家軍則特指某人拉起來的軍隊,這支軍隊只聽他的指揮。任何一個中央政權(quán)都要把軍隊掌握在國家手里,因此“家將”的存在只是短時期的,或者說只存在于非常時期。還需要指出的是,最早被稱為“家軍”的,不是上述的諸家軍,而是折家軍。《金史》卷八二:“宗翰伐宋,涂山率本部為先鋒。至汾州,遇宋將折家軍,請濟師并力破之。從攻太原……”折家一直領(lǐng)導(dǎo)著由黨項族組成的軍隊。在宋代,既是家將,又是家軍的只有吳、折兩家。
楊家將與折家將是同時代的將門世家,有許多可比性,因此特放在一起做比較,研究其異同及其原因。
楊家將和折家將有許多相同點。他們都是五代亂局中脫穎而出的,楊家將第一代弘信,在后周時自立為麟州刺史?!顿Y治通鑒》卷第二百九十一載:“麟州土豪楊信自為刺史,受命于周?!?/p>
楊家將起家于神木,折家將起家于府谷。兩地相鄰,是漢族與黨項族雜居地區(qū),處農(nóng)牧業(yè)交界地帶,有尚武之風(fēng)。
楊、折兩家都是武將世家,幾乎世代出名將。楊業(yè)有無敵之稱,與子延昭,并稱名將。折克行有折家父之稱,折可適號稱名將。在對敵戰(zhàn)斗中屢建功勛,名垂青史。
在傳若干代后都在逐步朝文武兼長的方向轉(zhuǎn)化。楊家到第五代楊畋,已兼長文武,而偏重于文,是楊家第一個考中進士者,著有《新秦集》二十卷,傳至其子祖仁已成文官。折家到第九代折可適,以武為主而兼長文,著有《文集》十卷、《奏議》三十卷。第十代折彥質(zhì)亦兼長文武,而已偏重于文,賜進士出身,著有《葆真居士集》。
楊、折兩家都與異民族通婚。楊琪娶慕容氏為妻。折家與漢族楊、張、曹等家通婚,其中曹氏是皇后的遠親。
兩者也有差別。主要是:
1.楊是漢族。折是黨項族。
2.折家世為府州知州,楊家僅兩代知麟州,時間比較短。楊入宋后不久,轉(zhuǎn)到河?xùn)|、河北、陜西等地。
3.就個人的知名度而言,楊業(yè)、延昭最高,他們被宋真宗皇帝及名臣包拯、歐陽修稱之為名將、驍將。這一點折家似稍遜。
就名列青史而言,折家人數(shù)比楊家多。折家六人:折從阮,折德扆,折御勲,折御卿,折克行、折可適。此外,《宋史》中原本尚有獨立的《折彥質(zhì)傳》,不知什么原因,最后失收了。楊家四人:楊業(yè)、延昭、文廣、畋。折家涉及三部正史:《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楊家一部:《宋史》。
在歷史上的作用,兩家都有杰出的表現(xiàn)。折家以對夏作戰(zhàn)為主,主要在府州一帶。楊家以對遼作戰(zhàn)為主,主要在河北、河?xùn)|。遼是宋最主要的敵人,兩河又是直接關(guān)系首都開封的安危,因而朝野對楊家更關(guān)注一些。
4.楊家尚武只傳五代,而折家傳了十代。這是折家最大亮點。
5.對后世的影響,折家不如楊家。
折家將最大的特點是十世為將,綿延二百多年,堪稱中國之最。
從折宗本為振武軍緣河五鎮(zhèn)都知兵馬使開始起家,第二代為麟州刺史折嗣倫(862—911),第三代從阮(892—955)始知府州,以后世襲至北宋亡。第四代德扆(917—964)、德愿,第五代御勲、御卿(958—995),第六代惟正、惟昌(978—1014)、惟忠,第七代繼閔(1018—1052)、繼祖(1020—1071),第八代克柔(1042—1103)、克行(約1040—1107),第九代可大、可求(約1090—1139)、可存(1096—1126)、可適(1050—1110),第十代彥質(zhì)(約1080—1160)任簽書樞密院事兼權(quán)參知政事。其傳授世系如下:
折宗本—嗣倫—從阮—德扆—御卿—惟昌—繼閔—克行—可求—彥質(zhì)
在中國,世代習(xí)武者甚多,習(xí)武而成為武將者占的比例就少了,世代為武將者尤其稀少。在宋朝,三代為將名列《宋史》者有十來家,著名的有以石守信為代表的石家將、侯益為代表的侯家將、高繼勛為代表的高家將、種世衡為代表的種家將、姚兕為代表的姚家將、王光祖為代表的王家將。四代為將的就很少了,有以曹彬為代表的曹家將、苗授為代表的苗家將。五代為將大概只有楊業(yè)一家,然其最主要的將領(lǐng)實際就是楊業(yè)、延昭、文廣三代。六世為將者,僅有以高瓊為代表的高家將。七世以上就找不見了。
再看秦、漢以來的歷史。秦的兩位名將,王翦傳三代,子賁,孫王離。蒙驁傳三代,子武,孫恬。
西漢名將李廣,傳三代,子當戶,孫陵。
東漢,以耿弇為代表的武將世家,傳了五世。
竇融傳六代,這應(yīng)是秦漢時期武將世家的最高紀錄。具體世系如下:
竇融—穆—勲—憲—章—唐
三國名將陸遜傳三代,子抗,孫機。
晉朝,大將周訪傳五代,子撫,孫楚,曾孫瓊,玄孫虓。大將朱騰傳三代,子憲、斌、綽,孫齡石、超石。
唐代名將薛仁貴傳四代,子訥、楚玉,孫嵩,曾孫平。第五代薛從已無從軍經(jīng)歷。
大將康日知傳四代,子志睦,孫承訓(xùn),曾孫傳業(yè)。大將史惟靜傳四代,子勒,孫播,曾孫用誠。
五代時期,大將史敬思傳三代,子建瑭,孫匡翰。
明代,大將馬芳傳三代。許貴傳四代,子貴,孫寧,曾孫泰。姜漢傳五代,子奭,孫應(yīng)熊,曾孫顯祚,玄孫弼。魯鑒為代表的魯家將,凡六世為將,大概是明代的最高紀錄了。魯氏系少數(shù)民族,世守莊浪衛(wèi),史稱“世守西陲,有捍御功”,“保功名,稱良將”,情況與折家頗接近。其世系如下:
阿實克圖袞布沙克嘉—沙克嘉—魯鑒—麟—經(jīng)—瞻
以上粗略翻一下正史的記載,可以看出,超過三世為將者為數(shù)不多,達到六代的只有寥寥幾例。至于十世為將,目前僅見折家一例,稱之為中國歷史之最,我想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中國有句古話:三世為將,道家所忌。上述例子已是明證?,F(xiàn)在有三個問題需要做進一步探討。
第一個問題,為什么將門超過三代的很少?我想大致有幾方面原因。
其一,名將的子孫不可能個個都是天才,當強敵來臨,在名將光環(huán)籠罩下的子孫,往往被委以重任,帶兵出征,以失敗告終,世將就此結(jié)束。如秦將王離被項羽所擒,漢將李陵被匈奴俘虜,晉將陸機戰(zhàn)死,宋將種師道不敵金兵而亡。
其二,一些名將因為名聲太高而遭忌,專制制度下的皇帝,在沒有上臺以前會重用名將,在統(tǒng)一王朝建立以后,立即下手整肅,如漢初殺韓信、彭越,明太祖大殺功臣,故漢、明初期,很難找見三世將門。岳飛與子被害死,其第三代就改從文了。
其三,有些名將后世手握兵權(quán),權(quán)欲熏心,試圖割據(jù)稱王,如宋代吳家將第三代吳曦,為稱王而叛宋降金,最終被殺,吳家受到牽連,從此一蹶不振。
第二個問題:為什么在以上歷史情況下,折家將卻能獨樹一幟,連傳十世,歷時二百多年,創(chuàng)中國歷史的最高紀錄?宋代和漢、唐相比,武功不競,對武將控制最嚴,為什么這個最高紀錄偏偏產(chǎn)生在宋代?宋代不許世襲,而折家卻世襲府州知州?
這是特殊情況下的產(chǎn)物。
第一,是政治地理環(huán)境,宋與漢、唐盛世相比,北方邊境大幅南移,府州(今府谷)與相鄰的麟州(今神木)屬宋,同處于三面受敵的狀況,北有遼,西、南為夏,僅東與宋內(nèi)地相連。這里,戰(zhàn)事不斷,尤其與夏長期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為了保衛(wèi)家園,必然會催生出一批將領(lǐng)來。
第二,這里是多民族雜居之處,主要是黨項族和漢族,黨項族居多,要組織、領(lǐng)導(dǎo)黨項族抗戰(zhàn),不是同族人是很難勝任的,而折家就是黨項人,而且是黨項各家族中最強的一支。
第三,他對中原王朝非常忠誠。后晉把幽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契丹要將折家遷到遼東,折家不愿受奴役,起而反抗,投奔中原王朝:后漢、后周、宋。折家又與黨項族中李氏(后改姓趙)為死敵,李氏先是割據(jù)一方,繼續(xù)而建立夏國,時時想攻占麟、府,折與其勢不兩立,因而備受宋廷信任。府州黨項在夏的猛烈圍攻下?lián)p失慘重,折請求朝廷內(nèi)遷。中央政府部分大臣也有放棄麟府的想法,后經(jīng)調(diào)查研究,權(quán)衡利弊,決定繼續(xù)留用折家,并增派重兵,確保麟、府,萬無一失。
第四,宋大部分地區(qū),在宋、遼澶淵之盟后,長期處于和平狀態(tài),這樣的環(huán)境里,當然不可能產(chǎn)生武將世家。宋、夏戰(zhàn)爭頻繁,主要在西北部,那一帶基本上任用漢人做知州,不許世襲,雖有少數(shù)將門世家,但不超過三四代。
第三個問題,為什么處于同樣地理環(huán)境的豐州王家、麟州楊家,僅僅傳了幾代、數(shù)十年?
豐州王家為藏才族,屬黨項族的一支,本有十多萬人,兵力頗強,但從開寶二年(969)王甲知豐州,三代以后的繼承者“多年少不習(xí)邊事而威望不振”,各個家族不聽從他們的命令,到慶歷元年(1041),豐州被西夏攻占,知州王余慶被殺。
麟州的楊家分成兩支,楊弘信長子楊業(yè)遷至并州,次子重勛知麟州,因為楊業(yè)在北漢,因而與后周、宋的關(guān)系,時好時壞,宋對他的信任度不高。加之楊家是漢族,起不了統(tǒng)率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作用。開寶五年(972)九月,將他內(nèi)遷宿州,也不讓其子楊光扆繼任知州,只是以西頭供奉官監(jiān)麟州兵馬。孫楊琪開始“好儒學(xué)”,到曾孫楊畋遷洛陽,世傳將家到此終結(jié)。
最后,還要解答相關(guān)的一個問題,為什么府谷在其他朝代,沒有產(chǎn)生像折家那樣的將門世家?這是因為在秦、漢、唐、元、清,這些疆域遼闊的王朝統(tǒng)治下,府谷屬于內(nèi)地,不是邊境,沒有戰(zhàn)爭環(huán)境。除北宋以外,只有明代,府谷處于邊境地帶,但它不像宋代,處在宋、遼、夏三家交匯點,三面受敵,而只是北面受敵,它已非戰(zhàn)略要地,重心移到了榆林。
上面說到折家十世為將,創(chuàng)歷史之最,然而它對后世的影響,卻不及楊家將,這是為什么呢?
就個人知名度而言,折家沒有達到楊業(yè)“無敵”的高度,而這位無敵的英雄下場卻十分可憐,受冤而死。巨大的反差刺激著人們的同情心和關(guān)注度,自然會大力傳播其事跡。至今最廣為人知的英雄莫過于關(guān)羽、岳飛和楊業(yè)了,他們有個共同點,都是悲劇英雄,幾千年來,軍事水平就數(shù)他們最高?不見得?!度龂萘x》《精忠岳傳》《楊家將》等文藝作品,使他們的影響超越其他英雄之上。就楊業(yè)而言,剛犧牲就有名臣李若拙為他寫《楊繼業(yè)傳》,到北宋中葉,從上層到民間,都廣泛傳播他的故事。到明、清,有關(guān)楊家將的小說、戲劇,越來越多。折家沒有專門的小說與戲劇,僅在楊家將中出現(xiàn)折太君的形象而聞名于世。
這里不可忽視的一點是楊畋的作用,這位楊家將第五代的人物,考中進士,躋身士大夫行列。他廣泛交友,著名的有范仲淹(989—1052)、梅堯臣(1002—1060)、歐陽修(1007—1072)、韓琦(1008—1075),蔡襄(1012—1067)、韓維(1017—1098),司馬光(1019—1086)、王珪(1019—1085),王安石(1021—1086)、蘇轍(1039—1112)等。其中,韓琦、司馬光、王珪、王安石為宰相,范仲淹、歐陽修、韓維、蘇轍為執(zhí)政(相當于副宰相),梅堯臣是著名詩人,蔡襄是第一流書法家,他們都有大量著作傳世,在社會上有廣泛的影響。歐陽修還為楊業(yè)所藏兵書作跋、為楊畋之父作墓志銘,蘇轍為作哀辭,王安石為楊畋文集作序,司馬光將楊弘信寫入《資治通鑒》,這對擴大楊家將在社會上的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
反觀折家,長期在府谷一角,又主要與武人打交道,未能在士大夫群中擴展他們的影響。直到北宋末、南宋初,才出現(xiàn)折彥質(zhì)(約1080—1160)這位文武兼長的人物,能比較長時間與士大夫接觸,可惜,他因為主張抗金,受秦檜排擠、迫害,郁郁而死。
從歷史資料而言,折家比楊家要多。就我所掌握的材料看,楊家將約15 萬字,折家將約23 萬字。折家女表現(xiàn)不俗,楊家女尚缺這方面的資料??脊刨Y料,特別是碑刻,也是折家多于楊家。
從研究狀況而言,研究楊家將的論著遠比折家將多。因而就研究前景而言,目前折家潛力更大一些。楊家如找不到墓地,沒有新資料發(fā)現(xiàn),在歷史研究方面很難有突破性成績。但楊家將的文化藝術(shù)資料相當豐富,那方面研究余地甚大,為折家所望塵莫及。
神木已成立楊家將文化研究會,有比較可觀的基金,出版楊家將文化的刊物。府谷起步稍晚,現(xiàn)已成立折家將文化研究會,積極開展活動,舉辦學(xué)術(shù)會,出版專書,目前尚缺基金,還需培養(yǎng)研究人才。
從考古發(fā)現(xiàn)而言,折家墓地都已發(fā)現(xiàn),嫡系主要有三處。旁系在山西岢嵐,尚未做考古調(diào)查。楊家墓地至今尚未找到,旁系遷到洛陽,已被盜掘。南宋時,其后代一部分遷到南方,如浙江省海寧。但是,尚不知其墓地具體在哪里?無考古資料發(fā)現(xiàn)。
從傳統(tǒng)文化教育、開辟旅游資源而言,兩家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可視文物太少,楊家只有一個楊家城,但只是遺址,除了懂考古、歷史的,一般人看不懂。折家有墓志、古城可看,比楊家略強。但可惜的是許多墓葬被破壞了,那可是聚寶盆,可以吸引各類人群來參觀研究,可以搞一個地下博物館,畫家會去研究壁畫,考古學(xué)家可研究器物,尸骨可用來檢測DNA,以確知黨項人跟漢族的差異。不同尸骨之間的對比,可以看出民族融合的進程;墓葬排列的方式,可以看出其族葬的特點?,F(xiàn)在尚存五代宋初的部分墓葬了,千萬要保護好,將來有條件發(fā)掘時,肯定會有驚人的發(fā)現(xiàn),會引起國內(nèi)外專家學(xué)者的關(guān)注。它不僅是府谷的亮點,也是陜西省的亮點,還可能是全國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