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金坤
(江蘇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江蘇 鎮(zhèn)江 212013)
21世紀(jì)以來尤其是近十年來,在“文化搭臺,經(jīng)濟唱戲”文化政策與“挖掘地方傳統(tǒng)文化、打造文明建設(shè)高地”等文化精神的鼓舞下,各級政府非常重視“打名人牌”,以此彰顯地方文化的深厚文蘊與特殊魅力,如此,則有利于提升地方文化品位、有利于招商引資、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其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也出現(xiàn)了各地爭搶名人而影響和諧的不良現(xiàn)象。諸如在文化大省江蘇就出現(xiàn)了鎮(zhèn)江與常州為“齊梁故里”、丹陽與金壇為賀雙卿等歸屬問題爭論不休。此外,關(guān)于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究竟作于何地的問題,也是十多年來爭鳴較多的熱門話題。筆者較早對此進行了較為切實的考證,認(rèn)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作于鎮(zhèn)江北固山或焦山,而焦山的可能性則更大”[1]。后來東亭生發(fā)表《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lián)u情滿江樹》一文,認(rèn)為張若虛所寫“春江”即指揚州所在之江面,也就是說《春江花月夜》作于揚州之江面。他認(rèn)為:“唐代的揚州,江面十分開闊。唐朝詩人王灣《次北固山下》就寫有‘潮平兩岸闊,風(fēng)正一帆懸’一句。且當(dāng)時的揚州近海,就如現(xiàn)在的錢塘江一樣,海潮上漲,江潮涌積,潮水漲到了頂峰即所謂‘潮平’,也就是詩中所形容的江潮海潮聯(lián)袂的‘連海平’的景況……而農(nóng)歷十五也是海潮的大潮日,也只有在大潮日在當(dāng)時的揚州才會出現(xiàn)春江潮水連海平的壯闊畫面?!盵2]作者又說:“正是在張若虛留下千古名篇《春江花月夜》后,揚州的月亮就成了中國最著名的月亮?!盵2]《春江花月夜》中“連海平”的“江潮”與“明月”就是張若虛所描寫的長江揚州段的“江潮”與“明月”,如此解說,筆者委實不敢茍同的。近日,筆者又讀到揚州市邗江區(qū)瓜洲鎮(zhèn)文體中心主任、春江花月夜藝術(shù)館館長徐振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詩中景地推測》(下簡稱《推測》)一文,指出:“‘江都說’‘泰州說’‘鎮(zhèn)江說’等,基本以近海為論據(jù),而未提及近景論證,故不足為憑?!薄锻茰y》又以“但見長江送流水”一句,“可以確認(rèn),此江為長江無疑?!睋?jù)此,《推測》又認(rèn)為:“既然是長江,那詩中之景又是長江哪一段呢?單從初唐時江潮連海的景象看,從六合到泰州江段都有可能,所以鎮(zhèn)江說、江都說、泰州說應(yīng)運而生?!薄锻茰y》還認(rèn)為《春江花月夜》中描寫到的“百花盛開的‘芳甸’”與“水邊平地、小洲”的“汀”“這兩處近景描寫,也正是‘鎮(zhèn)江說’‘江都說’‘泰州說’無法解釋的地方?!闭捎谶@樣,《推測》認(rèn)定只有瓜洲能夠“滿足這三個條件”。于是作者認(rèn)為:“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潤州刺史齊浣開鑿伊婁運河25里,從瓜洲至揚子津,溝通了運河與長江航道。此處透露出三條線索:其一,從瓜洲北面到鎮(zhèn)江為近海廣闊的江面,符合江潮連海的景象。其二,初唐詩,瓜洲為江中大沙島,正好符合《春江花月夜》詩中的‘芳甸’描寫。其三,從初唐到中唐短短一百多年時間,瓜洲就因泥沙淤漲,與揚子津相連,說明揚子津之間存在諸多小沙島,也就是所謂的‘汀’,這也驗證了詩中的‘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薄锻茰y》又指出:“張若虛無論從山東兗州順泗水、運河南下吳越,還是從揚州乘舟南下吳越訪友,都必須經(jīng)揚子津渡口。那么,瓜洲將是他必經(jīng)之地。如果把創(chuàng)作景地設(shè)為瓜洲,那么一切就順理成章了。”[3]然而,《推測》畢竟是推測之詞,且多有臆測附會之處。話又得說回來,筆者理應(yīng)感謝《推測》作者,這樣就促使我發(fā)掘新資料,進行新思考,對舊作關(guān)于“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作于鎮(zhèn)江北固山或焦山,而焦山的可能性則更大”的觀點有了新的認(rèn)識,認(rèn)為《春江花月夜》的作地應(yīng)該就是焦山。
這里,有一個特別需要提出的問題就是,《春江花月夜》所描寫的地點、景觀、相思、情感等都是作者所經(jīng)所見所感的真實情形嗎?抑或是有真實、也有虛擬的虛實參半表現(xiàn)形態(tài)?其實,這個問題并不難解決。從《詩經(jīng)》開創(chuàng)現(xiàn)實主義優(yōu)秀傳統(tǒng)以來,詩歌一直是全面反映社會現(xiàn)實和具體表現(xiàn)個人情感的一面鏡子。尤其是“詩圣”杜甫的“三吏”“三別”“北征”等具有“詩史”價值的詩歌,更是如此。他的詩既有“詩史”般的生活真實之美,又有“審美”式的藝術(shù)真實之美。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也是一樣,既有對江海的欣賞、花木的喜愛、明月的歌頌,又有對人生的思索、相思的描摹、和美的祈盼;既有賦、比、興的結(jié)合,又有情、景、理的交融,淋漓盡致地表達(dá)了詩人于春江花月之夜既富有感傷又滿懷希望的真實情感。毋庸置疑,《春江花月夜》是作者的親歷實感之記錄,其中的“江”“海”“春江潮水連海平”“芳甸”“汀”“扁舟子”與“明月樓”男女的兩地相思之情等,都是真實的描寫。至于“可憐樓上月徘徊,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碣石瀟湘無限路”,這些都是一種想象夸飾之詞,尤其是以北方之“碣石”與南方之“瀟湘”來表明男女距離之遠(yuǎn),從而突出男女相思之濃烈。因此,此詩既有生活的真實反映,也有藝術(shù)的真實表現(xiàn)。二者相互映照,水乳交融,收到了很好的藝術(shù)審美效果。程千帆先生說得好:“藝術(shù)的真實是根源于生活的真實的,所以在創(chuàng)作中,作家們應(yīng)當(dāng)尊重歷史和生活的真實。但是藝術(shù)又并非自然和歷史、社會的機械的翻版,它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一點一滴地都符合生活真實及科學(xué)要求。只有并不拘泥于現(xiàn)實中部分事實的真實性,才能夠獲得更高級、更集中的典型性?!盵4]只有明了《春江花月夜》作者在尊重生活真實基礎(chǔ)上又巧妙靈活運用藝術(shù)創(chuàng)作手法的辯證關(guān)系,而非純虛擬的詩歌情景,這樣我們方可據(jù)此而進行有理有據(jù)、合乎情感邏輯的考論。這是首先必須明確指出的。
要解決《春江花月夜》的作地問題,首先得弄清《春江花月夜》首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所提供的“江”“?!眱蓚€重要概念。這是具體尋覓《春江花月夜》作地的重要前提,亦是明確《春江花月夜》作地最有力的依據(jù)。
《春江花月夜》“江”字出現(xiàn)12次,“?!弊?次,“江”與“?!辈槐孀悦?,它們是兩個不同的地理概念??墒?,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xué)作品選》(中編第一冊)則將“?!苯忉尀椤皩掗煹慕妗?,接著又說:“《太平御覽》卷四引《抱樸子》:‘月之精生水,是以月盛而潮濤大。月共潮生,語本此’?!盵5]春江漲潮,江面變寬,這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現(xiàn)象。王灣《次北固山下》“潮平兩岸闊,風(fēng)正一帆懸”二句描寫的江水上漲而江面闊大的景象便是如此。素享“天下第一江山”美譽的北固山距離其東的焦山不遠(yuǎn),焦山往東便是大海了。所以,北固山至焦山之間的江面無論如何寬闊,它只能是“寬闊的江面”,而不是指“?!薄=褪墙?,海就是海,二者是不能混淆的。詩中的“江”與“?!?,它們不僅僅在于表明一般的地理概念,而且它們實際上是詩人向我們暗示了這樣一個事實:此詩寫作的地點便是在“江”“?!苯唤又敖稀?。而這個“江畔”,就是詩人于春江花月夜抒發(fā)對月光的驚愕、歷史的沉思、愛情的眷念的所在之處。悉心考察之,此詩劈頭兩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則明明白白提供了重要信息。詩人驚喜錯愕的目光,首先為眼前滾滾向東的“春江潮水”所吸引,接著又追隨著它的奔涌氣勢一直延展到蒼茫遼闊的大海,最后詩人將目光定格在大海盡頭與海潮共生的一輪明月之上。詩人的目光經(jīng)歷了一個由近而遠(yuǎn)、由西而東的視覺轉(zhuǎn)換過程,也即由“江”而“?!钡姆轿蛔兓^程。從此詩起始句“春江潮水連海平”到最后段落的“斜月沉沉藏海霧”,從“明月”之出海到“藏?!?,詩人始終都守望“江”與“?!苯粎R的“江畔”,而所變幻不居者,乃超越時空、自由飛翔的詩人之思也。
在鎮(zhèn)江由西向東沿江矗立的“寺裹山”的充滿白蛇水漫金山傳奇故事的金山、“寺冠山”的“天下第一江山”北固山、“寺藏山”的“江中浮玉”焦山,它們是歷代騷人墨客登臨抒懷的理想處所。其中“江”與“海”是他們詩作中必不可少的詩詞意象。在從不勝枚舉的北固山、焦山的登覽之作,尤其是詩人們登臨焦山所描寫的大江東入海的壯觀氣象,更是鮮明突出、獨占鰲頭。我們先看部分“江”“?!辈⑴e的描寫。如宋·戴復(fù)古《焦山》:“江接海冥冥”;蔡肇《立春日焦山留宿》:“春生江海交流處”;林光朝《同鞠守游焦山》:“江入海門吞百粵”。明·王鏊《焦山》:“江海交流處”;王寵《登焦山作》:“江形繞成帶,海氣為蜃樓”;楊一清《聞胡孝思獨游焦山》:“落日長江望歸鷁,潮聲猶在海門西”;呂高《送王侍御重游焦山》:“江樹近依香殿合,海云長護法堂流”;張祥鳶《焦山看雨》:“海月原知秋半好,江峰翻愛雨中奇”;諸大綬《游焦山》:“虛閣半涵江樹靜,小堂長護海云深”。清·熊賜履《焦山紀(jì)游用杜茶村韻》:“難分江海跡,不盡古今心”;顧夢游《焦山紀(jì)游二首》(其一):“海色萬里至,江聲亦何喧”;吳綺《焦山》:“江海爭雄處,巋然壓亂潮”;陳鵬年《焦山紀(jì)游》:“海風(fēng)飄不去,江月長皎皎”;張曾《焦山》:“海天孤嶼冷,秋色一江懸”;周鍔《焦山待月》:“海氣回孤峰,江風(fēng)卷暮煙”;曾燠《寄焦山借庵》:“梵余江上月,詩罷海天空”;王乃敏《焦山》:“江海交流處,春濤擁碧峰”。值得玩味的是唐代詩人王灣《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前句寫詩人清晨所見東方海面上紅日升起的壯觀景象,后句寫眼前所見“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的早春感受,共同描繪了江海交匯處特有的奇異景觀。清代詩人曾燠《人日游焦山六首》(其二):“天開滄海曙,風(fēng)入大江春”,與王灣詩句頗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清代詩人潘奕雋“掛帆直到江盡頭,要看滄江入瀛海”(《登焦山用東坡金山詩韻》)二句所述“江”“?!苯粎R的地理位置,則更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詩人王鏊與清代詩人齊彥槐他們先后登上建于宋代的焦山東峰絕頂?shù)摹拔瓨恰焙?,都寫下了歌詠“江”“海”非凡氣勢的五律詩。此樓為兩層,上層橫額題有“吸江樓”三字,底層橫額寫有“江山勝概”四個大字。四面八角,回廊四通,八面觀景。歷代詩人登覽之作不勝枚舉,而王、齊二詩最具豪氣。王詩云:“還將雙鬢白,來看一峰青。江海交流處,乾坤著此身。山形雄虎勢,雨氣挾龍腥。尚記燒丹井,難尋瘞鶴銘?!饼R詩云:“東望海漫漫,扶桑涌一丸。曾登岱岳頂,不及此樓觀。水氣連天白,霞光照壁丹。遙聞曙鐘動,江闊萬鷹盤?!蓖踉娨馑际钦f,自己雖然兩鬢斑白,還是要堅持來欣賞風(fēng)景獨特的如浮于江中碧玉般的焦山,因為它處于江海交匯處的特別地理位置,好像天地宇宙的美景都鐘情于此了:向西眺望,可以驚嘆浩浩長江東流水的非凡氣勢;向東展望,又可稱美茫茫東海水天融的寬闊胸懷。令人精神振奮,豪情萬丈。這“江海交流處,乾坤著此身”二句,實即是《春江花月夜》首句“春江潮水連海平”的形象寫照與最佳注腳。至于龍虎威猛之勢的焦山形象,以及著名道家葛洪的煉丹奇跡與“大字之祖”瘞鶴銘的奇觀,都是讓人向往著迷的勝跡。正因為焦山具有“江海交流處,乾坤著此身”的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勝境,加上葛洪的特殊魅力,才深深地吸引著詩人雖入老境卻依然一再要登樓賞景,享受天地之大美,放飛心靈,陶醉自我。齊詩寫焦山所見“江”“?!敝蝿輨t更為奇特而壯觀。前四句,詩人描寫東海紅日噴薄而出的壯麗情景,簡直超過了泰山日出的雄偉氣象。后四句,詩人將目光收回至眼前焦山本身及周邊的非凡景象:水天一色,紅霞映壁,晨鐘悠悠,萬鷹盤空。不難想見,此際詩人自然是“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的豪情萬丈、不能自已。特別是此詩首句“東望海慢慢”與末句“江闊萬鷹盤”的“江”景與“?!眲莸恼鎸嵞?,分明凸顯以焦山為界的西江東海的“江海交流處”的獨特之處。明代王鏊與清代齊彥槐同于焦山“吸江樓”描寫“江”“?!钡钠娈惥跋?,正是“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無題》)的異代知音之感。至于“吸江樓”名中的“吸江”一詞,也是頗耐人尋味的。正因為焦山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江海交流處”的特殊情形,所以每當(dāng)春江漲潮之際,其浩浩江水奔涌大海,其態(tài)勢就好像廣闊無垠的大海之口把源源不斷的江潮吸入自己博大無比的胸懷一樣,氣勢磅礴,震撼人心。故而焦山“吸江樓”以“吸江”一詞命名,其實也就巧妙寓含著焦山這方神奇之地乃是“江海交流處”的特定意蘊。先賢之慧,令人不禁拍案叫絕。
由上對于歷代描寫焦山“江”“?!苯粎R之地的詩句、王鏊與齊彥槐兩首登臨吸江樓的五律及“吸江樓”命名的闡析,我們已經(jīng)基本可以坐實《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之地點就在鎮(zhèn)江焦山。下面再通過對焦山之東的入??谒蛩赜小昂iT”之稱的說法加以考述,那么,焦山即為“江海交流處”的論斷就更是確證無疑了。焦山位于鎮(zhèn)江市東北的長江之中,高71米,占地總面積3 800 000平方米。山上古木參天,花繁竹茂,隔江遠(yuǎn)望,猶如一塊碩大的碧玉浮于江面,故又稱“浮玉山”。焦山西邊摩崖石刻至今遺存“浮玉”二字。在焦山東北之江中,有兩座礁島,一稱松寥,一稱夷山,分峙江中,形似門戶,古稱海門。故焦山又稱“海門山”。宋·釋了元《海門國》詩對其有形象描繪,曰:“二山對峙敞高扉,江海滔滔向此歸?!薄岸健?,即指松寥山與夷山。后來由于江中沙漲淤積等緣故,現(xiàn)在松寥山與夷山都已相連為一體了。當(dāng)年的松寥山雄奇峻拔,氣勢非凡。李白曾作《焦山望松寥山》詩云:“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安得五彩虹,駕天作長橋。仙人如愛我,舉手來相招?!笨梢韵胍姡兴闪壬脚c夷山對峙而成的“海門”,是多么雄威壯觀了。對于“海門”一詞,《辭源》釋為“??凇盵6]。舉例則為王昌齡《宿京江口期劉昚虛不至》:“霜天起長望,殘月生海門”(筆者按:京口即鎮(zhèn)江。);韋應(yīng)物《賦得暮雨送李胄》:“海門深不見,浦樹遠(yuǎn)含滋?!贝颂幹昂iT”,實即王鏊詩中所指的“江海交流處”。說法不同,地點一樣。因此,“海門”一詞,在歷代詩人登覽焦山的詩作中是屢見不鮮、頻率甚高的。如宋·翟汝文《焦山》:“海門排霄岌相扶”;元·俞希魯《次趙萬里游焦山韻》:“海門浴日霞光動”;無名氏《焦山》:“鐘聲遙帶海門潮”;明·李日華《焦山》:“蛟龍斗海門”;李瀚《陪邃庵先生登焦山》:“潮聲遙自海門來”;王守仁《游焦山次邃庵韻三首》(其一):“海門青覘楚山小”;申時行《游焦山》:“灘聲驟激海門濤”;王世貞《登焦山二首》(其二):“海門東望去冥冥”;張佳允《擬登焦山會風(fēng)浪不果》:“孤峰東插海門青”;袁宏道《焦山》:“海門一帶霧初收”;王磐《游焦山》:“人隨潮度海門關(guān)”。清·宋犖《焦山次王阮亭韻三首》(其三):“夜深松響發(fā),疑是海門潮”;陳鵬年《次方東華雨中游焦山韻》:“初旭蕩海門”;陳世倌《舟中望焦山》:“旭日海門東”;李義賢《登焦山絕頂》:“濤來海門吼,無處不潺溪”;楊山韞《擬再游焦山》:“潮接海門山”;戴純《從笠庵放舟登焦巖》:“春入海門寒”;秦瀛《焦山》:“萬古此江水,一峰當(dāng)海門”;趙懷玉《登焦山》:“掛席指海門,乘潮達(dá)巖陬”;陸昶《舟中眺焦山》:“海門勢一束,兩崖激波濤”;顧嗣立《焦山》:“海門紅日搖扶?!保魂愅⒕础抖山娊股接凶鲬蚜旨恕罚骸敖鹘S?,焦山蒼蒼當(dāng)海門”,等等。也有詩人不稱“海門”,則徑稱“??凇?。如清·莊誠立《登焦山》:“地當(dāng)海口千峰缺”;王錫奎《元日自孟河口渡江望焦山作》:“遙見??诜嗌彙钡?。由以上歷代詩人圍繞登覽焦山而將“江”“?!睂εe描寫以及大量出現(xiàn)“海門”(???之情形的考察,它們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描寫的“春江潮水連海平”的情景是如出一轍、甚為吻合的。
更有意味的是,我們在閱讀歷代眾多描寫登覽焦山詩篇的過程中,常??梢娕c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情景。如清·汪玉樞《月夜懷焦山游人》:“樹密江中山,月練海門寺。萬頃白玻璃,浮出一螺翠。”康熙皇帝《望焦山念己已曾登其上》:“焦山竹樹多郁蒼”,“江花冥冥江草芳”。此與《春江花月夜》“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描述,頗多相似之處。清·陳鵬年《癸巳花朝焦山宴集即席限月字》:“踏盡空林不見人,萬派江流涌明月。江光月色兩無塵,一片清冰同皎潔”與《春江花月夜》“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描寫清純皎潔的月色,殆出一人之手。更有甚者,尚有全篇情景與意境相似于《春江花月夜》者,如清·冷士嵋的《焦石山歌》,其云:“山有石兮水有邱,山獨立兮水長流。美人一去渺無盡,白云江??沼朴?。只今去后已千載,惟有山頭明月在。松陰滿地生夜涼,猶似當(dāng)年還相待。山頭明月落復(fù)生,長江江月照長明。直令孤石海門外,萬代千秋空復(fù)情?!痹娙司蜕剿⒚髟?、白云、松蔭生發(fā)情思,抒發(fā)了美人難再、江月依舊、人生苦短、無可奈何的惆悵迷惘之愁懷怨緒,以清新明快之筆、自然幽雅之景、人生追問之慨精心營造了別具人生況味的審美藝術(shù)境界,而且語言的通俗曉暢、情感的細(xì)膩溫潤、節(jié)奏的舒緩柔美等,與《春江花月夜》是何等的相似乃爾。明代著名詩人楊慎《臨江仙》詞云:“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一般而言,自然地理景觀在沒有人為破壞的情況下基本是亙古不變的,由明清詩人所描寫焦山“江海交流處”的實況與焦山“春江花月夜”的情景來印證千余年前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情思意境,幾乎毫無二致。這不失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作于鎮(zhèn)江焦山的有力內(nèi)證之一。
通過對《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的“江海交流處”即是焦山的論證及明清詩人所寫焦山“春江花月夜”情景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意境相似的比較分析,《春江花月夜》的作地即是焦山就水落石出了。至于《推測》以瓜洲與長江航道相連、“從瓜洲北面到鎮(zhèn)江為近海廣闊的江面,符合江潮連海的景象”、《春江花月夜》中“芳甸”“汀”的情狀都符合瓜洲大、小沙島的實況等所謂依據(jù),來推測《春江花月夜》就作于瓜洲。如此結(jié)論,相信讀者在看了本文上述有關(guān)考論后自會不予認(rèn)同。盡管如此,但筆者尚需饒舌幾句?!锻茰y》認(rèn)為瓜洲近海的江面廣闊,“符合江潮連海的景象”。殊不知,從瓜洲到大海的入口處,尚有很長的距離,所以《推測》說瓜洲“近海”是不妥的,而“符合江潮連海的景象”之論則更是臆想之詞,當(dāng)是不切實際的?!锻茰y》又說“芳甸”與“汀”的情形于瓜洲都可證實。所謂“芳甸”,即遍生花草的郊外原野?!巴 ?,即江畔淺處沙地。一般情況下,凡長江流經(jīng)江畔之處都會出現(xiàn)“芳甸”與“汀”的景象,而不獨瓜洲有此情狀也。這里,《推測》忽略了《春江花月夜》中所明白描寫的“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照似霰”與“汀上白沙看不見”的具體描寫內(nèi)涵。先看前面兩句,此處明確交代長江到此是要回旋環(huán)繞原野芳草之地的,而“花林”則是指花草林木,它比“芳甸”的內(nèi)涵更豐富深廣。如此“花林”之景象在平原是少見的,而于山中則常見。像《推測》所說的瓜洲大、小沙島是難以出現(xiàn)“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與“花林”繁茂景象的。唯有焦山,方可相符。再看“汀上白沙看不見”得情形。江邊沙子經(jīng)過千百年的大浪淘洗,將會變得越來越晶瑩純潔。如果是在“江流宛轉(zhuǎn)”而形成漩渦浪濤的有力沖擊下,江邊沙子將會變得更加細(xì)膩晶亮,在月光的照耀下自然會有“汀上白沙看不見”的神奇效果。由此看來,能夠合乎“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照似霰”“汀上白沙看不見”各類情景描寫的,只有四面環(huán)江的江中“浮玉”焦山可以與此對號入座,而瓜洲則是相去頗遠(yuǎn)的。
既然可以大致認(rèn)定趙若虛《春江花月夜》是作于江南的鎮(zhèn)江焦山而不是江北的瓜洲,這可能是張若虛出訪吳越友人返回時船行至焦山,因天色已晚而泊船于此。此外,也許是焦山雄峙江中、地理景觀神奇獨特,加之明月之夜,將必有一番月下人間難得的美景享受。毋庸置疑,《春江花月夜》從月升到月落,寫了整個花月之夜詩人的所見、所感、所思、所悲、所歡的種種景象與情思,既有月色之美的贊嘆,又有人生哲理的思索,更有男女相思的歌詠,是一首包舉宇宙、天人合一、慨嘆人生的舉世無雙之杰作。這就難怪后人對它的評價是如此驚人之高了。如晚清大家王闿運稱其為“孤篇橫絕,竟為大家”[7]。聞一多更是稱頌為“詩中的詩,頂峰的頂峰”[8]。這實在是張若虛的驕傲!也是焦山這方神圣之地的驕傲!胡小石《張若虛事跡考略》用工甚勤、考論頗精,他認(rèn)為,張若虛一生游歷地域甚為有限,除兗州(今山東兗州)之外,大多未出吳越間[9]。張若虛是揚州人,揚州與鎮(zhèn)江僅長江為隔,一衣帶水。詩人泊舟之處不可能是在江北瓜洲。這是因為,瓜洲離其揚州之家也不太遠(yuǎn),他不必要夜宿扁舟,忍受著兩地相思的孤寂之苦。他完全可以舍舟登岸,即使晚一點到家,總比待在船上孤獨相思要強吧。由此看來,張若虛夜泊焦山并寫下這首唐詩頂峰、千古絕唱《春江花月夜》,當(dāng)是可信的。
出于“學(xué)術(shù)乃天下之公器”的認(rèn)識與學(xué)術(shù)爭鳴的態(tài)度,同時也是出于對鄉(xiāng)邦文化的熱愛,東亭生、徐振宇等人認(rèn)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很有可能作于瓜洲,從感情上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從學(xué)術(shù)爭鳴貴在“有理有據(jù)”這一至要原則來考量,“瓜洲說”就顯得情感有余而理據(jù)不足。2019年9月22日,以張若虛和他的經(jīng)典詩作為主題的展館——張若虛紀(jì)念館暨春江花月夜藝術(shù)館,竟然在古鎮(zhèn)瓜洲落成對外開放了。熱情高漲,無可厚非,但在《春江花月夜》作地尚未基本考定、認(rèn)定或接近事實真相之前,還是穩(wěn)妥為好。早在十五年前筆者就發(fā)表專文,考證《春江花月夜》作地很有可能在鎮(zhèn)江焦山。此后又有“江都說”“泰州說”等幾種說法,誰是誰非,莫衷一是,但對于學(xué)術(shù)爭鳴的積極態(tài)度是應(yīng)該值得肯定的。可以相信,只要大家有參與討論的積極性,集思廣益,學(xué)術(shù)爭鳴問題終究可以解決或基本解決的。本文在舊作的基礎(chǔ)上,發(fā)現(xiàn)新材料,找出新證據(jù),從前人于焦山所見“江”“?!睂εe描寫的情形、詩人所作“江海交流處”之詩句與《春江花月夜》首句“春江潮水連海平”的相同之處,又從四面環(huán)江的江中“浮玉”焦山的“芳甸”與“汀”現(xiàn)實場景、后人描寫焦山“春江花月夜”的情景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意境的相吻合的情狀及其張若虛可能夜泊焦山的合乎情理邏輯的分析,認(rèn)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作于鎮(zhèn)江焦山最有可能,而焦山“春江花月夜”之情景意境與《春江花月夜》亦最為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