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莊子“天下”治理觀

2022-03-18 07:25
商丘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22年1期
關(guān)鍵詞:天地莊子萬物

王 碩 民

(交通學(xué)院 基礎(chǔ)部,安徽 蚌埠 233011)

莊子思想內(nèi)涵豐富,博大精深?!暗馈笔瞧湔軐W(xué)思想基礎(chǔ),秉此形成許多思想觀念,如政治思想、養(yǎng)生思想、處世思想等。在其政治思想中還可歸納諸多觀念,如齊物觀、泛愛觀、非斗觀、一同觀、天下治理觀等,這些思想觀念相互滲透,互為支撐。本文就莊子的“天下”治理觀進(jìn)行初步探討。作為戰(zhàn)國中期著名的哲學(xué)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莊子雖為短期蒙吏,而胸懷博大,放眼“天下”。西晉郭象《莊子序》云:“通天地之統(tǒng),序萬物之性,達(dá)死生之變,而明內(nèi)圣外王之道?!盵1]2《莊子》約8萬字,而多以“天下”立論,“天下”出現(xiàn)288次,足見莊子對天下的重視,形成了“天下”治理觀。天下,即“溥天之下”(《詩經(jīng)·北山》)。先秦人們以為的“天下”即蒼穹所籠蓋的域界,指當(dāng)時的“中國”或“華夏”,甚至整個人類社會。從政治思想角度看,《天下》在《莊子》中具有代表性。梁啟超認(rèn)為,《天下》為全書的自序,故具有全書的綱領(lǐng)作用[2]485。鑒于所處時代,許多思想不便直言,莊子“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1]475,自稱其文為“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1]474,體現(xiàn)出恢詭譎怪、紆曲含蓄、委婉蘊(yùn)藉特點,今天須理智體會,平心而論,方可得其玄理妙旨。

一、遵道而為,順之則治:治理天下應(yīng)遵治道運(yùn)行規(guī)律

順“道”而為,這是莊子世界觀的核心,也是其思考問題之基。《應(yīng)帝王》提出,要“順物自然”,“而天下治矣”,即以“道”治天下?!洞笞趲煛酚终f“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天運(yùn)》斷言,天有“六極五?!保绊樦畡t治”,“逆之則兇”?!短斓馈愤€以依“天道”運(yùn)行永不停滯,“故萬物成”,喻人們要按規(guī)律動作?!短斓馈放c《天地》《天運(yùn)》三連篇旨近似,主在論述順天地之道“無為”而治。

(一)循道而動,無為而治

莊子認(rèn)為,治理天下必須循道而為?!短斓亍吩疲骸疤煜掠械?,則與物皆昌”;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閑”。治天下道理即如此。莊子的道和德,諸多情況下與現(xiàn)在“道德”意義不同,也不同于儒家的道德,多指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疤煜掠械溃ト顺裳?;天下無道,圣人生焉?!背尚⑹瑁骸坝械乐?,休明之世,圣人宏道,施教成就?!盵1]83順道而為,天下得到治理,圣人成就事業(yè);而不遵道強(qiáng)為,天下陷入混亂,圣人只能茍且偷生。莊子自稱所言之“道”真實可信,但是“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根自本,在未有天地之時,自遠(yuǎn)古以來就已存在。莊子思想宏綽玄遠(yuǎn),將“道”看成是超天地的、超自然的,無時空界限?!洞笞趲煛吩?,道能“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如,狶韋氏、伏羲氏、肩吾、黃帝、顓頊、禺強(qiáng)等,或登天成仙,或統(tǒng)馭天地,或管轄天下,甚至北斗不變方位,日月光照不息,都是得“道”所致。莊子要“游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應(yīng)帝王》)。莊子的道是抽象的,當(dāng)然看不見摸不著,而又真實存在于客觀事物之中,不能背逆,否則就要受挫。其實,這就是存在于一切客觀事物中的規(guī)律。

因此,莊子所說的順道而行,無為而治,不是被動的,而要積極探索事物內(nèi)在規(guī)律,才能順暢。這就并非易事。如《養(yǎng)生主》,庖丁解牛,技藝高超,“謋然已解”時躊躇滿志的快感并非人皆可體會到,而“以神遇”的妙境更需長期經(jīng)驗積累與悉心體悟。實際上,在這個探討?zhàn)B生的精彩寓言背后,告訴人們要辦好事情就應(yīng)循“道”,即探尋其規(guī)律?!熬壎揭詾榻?jīng)”,上升到哲理即要“因其固然”,秉承事物之道;“依乎天理”,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而動,即為得“道”之功。讀懂了這則寓言,更有助于對莊子“無為”觀念的深入理解,在大自然面前并不是消極,無所作為的,而是在把握道的前提下主動作為。否則,就像“良庖”“族庖”,在對牛的生理結(jié)構(gòu)把握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即沒有真正領(lǐng)悟事物內(nèi)在規(guī)律,而不得要領(lǐng),也就夠不上莊子的“無為”資格。如將此哲理用在天下治理上,就是希望人們因應(yīng)自然與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假如背道而治,“亂天之經(jīng),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草木昆蟲都要遭殃。莊子慨嘆這是“治人之過也”(《在宥》)。

這就要把順應(yīng)道的“無為”作為處事的準(zhǔn)則。莊子認(rèn)為,天下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帝王治理天下,“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這里以“天地”為根本,是前提,以“道德”理念為指引,以“無為”處事為常態(tài)。成疏:“王者宗本于天地,故覆載無心,君主于道德,故生而不有,雖復(fù)千變?nèi)f化,而常自無為,盛德如此,堯之為君也。”[1]207如此,“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余”;反之,“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天道》)?!俺H弧眲t是天下的理想狀態(tài)。所謂“常然”,即“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guī),方者不以矩”,一切事物都保持本原狀態(tài),不用強(qiáng)為改變。“故天下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駢拇》)古今道理相通,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彼此依賴,無須摻雜人之虛為。

(二)磅礴萬物,適時而變

莊子有以變化眼光看待事物發(fā)展的觀念,主張與自然融而為一。故“萬物雖多,其治一也”(《天地》)?!耙弧保粗蔚乐V?!肚f子》中作為哲學(xué)概念的“一”,有“道一”“齊一”“渾一”“混一”“同一”“一統(tǒng)”等。從名實論看,莊子重“實”,要做實事而不圖虛名,《逍遙游》所稱“至人”“神人”“圣人”境界即如此。神人之德行,與萬事萬物混而為一,以求治理好天下,就不會整日“以天下為事”,也就不會為外物傷害,“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同時,治成而不居功,用老聃話說,就是利澤普溉天下卻不張揚(yáng),教化施及萬物而百姓卻不依賴;“有莫舉名,使物自喜”(《應(yīng)帝王》)。因而,神人治理天下,“將旁礴萬物以為一”,如此天下大治?!芭皂纭?,混同之義[1]16。

這就要無欲、無為,沉下心來行事。莊子的“無欲”也不是沒有任何想法的,而要人們?nèi)コs念。認(rèn)為,治理天下要以順應(yīng)事物為根本而成事于自然?!短斓亍吩疲骸肮胖筇煜抡?,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敝卫硖煜伦裱拇蟮?,思想上“無欲”“淵靜”,路徑上“無為”。《記》曰:“通于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边@就是要秉持“一”道。又云,“無為為之”“無為言之”,即順應(yīng)天道,合乎德行。“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為己處顯?!比绱烁鼮轱@赫彰明,此即萬物自身運(yùn)動的結(jié)果。像孔子周游列國強(qiáng)推禮制,即不知時變,“而夫子其窮哉”,必須“應(yīng)時而變”(《天運(yùn)》)。這都反映了莊子順應(yīng)社會發(fā)展之道觀念的靈活性。

(三)六極五常,應(yīng)之則順

首先要“明大道”。《天道》云,“先明天而道德次之”,貴賤各安其位,仁賢不肖皆用真情,各盡其才,從其名分,撫育百姓,通理萬物,修養(yǎng)自身。如此,“知謀不用,必歸其天”,天下太平,“治之至也”。大自然是按“六極五?!敝肋\(yùn)行的,不可相背。如“九洛”之事,雖千頭萬緒,一旦“治成德備”,則光照人間,天下?lián)泶鳎按酥^上皇”(1)成玄英疏:“九洛之事者,九州聚落之事也?!惫鶓c藩云:“九洛之事,即禹所受之《九疇》也?!币姽鶓c藩《莊子集釋》,第220頁?!毒女牎罚次逍?、五事、八政、五紀(jì)、皇極、三德、稽疑、庶征、五福六極。傳說中天帝賜給禹治理天下的九類大法,泛指治理天下的大法。見《尚書·洪范》。漢儒說“洪范九疇”即《洛書》,不足為據(jù)。。

進(jìn)而,莊子從“治道”深處切入?!笆虑罂?,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圣人之道?!?《天地》)掌握治道,善治天下,巧用治策,使人各盡其能,各任其事,事半功倍。智者治理天下,總是體會百姓心理,順應(yīng)民愿,“原于德而成于天”。遠(yuǎn)古之君,“無為也,天德而已矣”(《天地》)。貫穿天地,順應(yīng)自然的,是“德”;通行萬物,聽任自然的,是“道”;“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藝者,技也”(《天地》)。能夠把握天命及變化者,與天地同樂,萬物興旺。

在對天人關(guān)系及其作用的認(rèn)識上,荀子認(rèn)為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3]291,似對莊子思想體系認(rèn)識不夠全面深入。其實,荀子也是主張順天道而動的,《天論》開篇就說“天行有?!?,既不為堯存,也不為桀亡,“應(yīng)之以治則吉,應(yīng)之以亂則兇”,還強(qiáng)調(diào)“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shù)矣,君子有常體矣”[3]220,225。其“制天命而用之”與莊子“依乎天理”解牛之論有智者的默契。

二、道通為一,物無貴賤:倡導(dǎo)天下平等相待和睦共處

基于“道”,莊子認(rèn)為萬物都是“齊一”“等同”的。《秋水》云:“以道觀之,物無貴賤?!比f物等齊,一視同仁,是莊子以“道”觀物的基本法則,體現(xiàn)其平等觀念。從此看,世上一切小大、丑美、千差萬別的各種事物都是平等的,且具有某種共同性,相通而處在對立統(tǒng)一體內(nèi)。因此,人與萬物一切都是平等的。

(一)一切平等

以道觀之,萬物是渾一的,既有自身個性不同的區(qū)別,又有彼此關(guān)聯(lián)的共性,人與人、人與物都是平等的。

就“人”而論,莊子認(rèn)為,無所謂美丑、高低貴賤之分。莊子以“至德之世”為理想時代?!恶R蹄》云:在那個時代,人們像禽獸一樣居住,與萬物類聚同存,無知無識,“惡乎知君子小人哉”!人與人是平等的?!兜鲁浞分杏泄适抡f,鄭國子產(chǎn)不滿兀者申徒嘉與自己同席而坐,就是因為申徒嘉身份地位不如己。對此,莊子認(rèn)為人與人之間不應(yīng)該有貴賤之分,借申徒嘉之口表明:“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在莊子看來,人類社會五花八門、形色復(fù)雜,不論做什么事,處于什么地位,終歸都是為著生存的天性,不過是一種存在方式,在生性上是沒有等級之分的。人與人之間,只有生存方式的不同,并相互關(guān)聯(lián)和依賴,而不應(yīng)有高低貴賤之別。這就要人們保持著生絹和原木一樣的本色,回歸自然本真狀態(tài)。

人與萬物也是這樣?!洞笞趲煛诽岢觯骸捌湟灰惨唬洳灰灰惨?。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因此,“天與人不相勝”。這就是莊子的自然與人等齊觀。莊子認(rèn)為,人與萬物合二為一,其間的差別與隔閡也就自然消除;人與萬物融為一體,二者即處于平等地位。因此提出:人與萬物同處于天地之間,既相傷相害又相互依存,是一個有機(jī)整體,是一體平齊的,“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齊物論》)。而人與萬物合一就應(yīng)“無己”,在此狀態(tài)下,平心認(rèn)識人類自我,人與萬物就分不出此疆彼界。臻于此,“睹無者,天地之友”(《在宥》),人即與萬物平等相待。

(二)萬物皆歸于一

莊子的平等觀基于《齊物論》中的“齊一”觀。這種觀念認(rèn)為,世間萬物包括人的秉性和情感,看起來差別各異,歸根結(jié)底又是齊一的。由此,莊子以其深邃的哲思看到了客觀事物之間的區(qū)別與對立性。但從萬物齊一看,一切又都是統(tǒng)一的,且在向其對立面轉(zhuǎn)化,因而又是沒有區(qū)別的。這就是莊子的“齊物”“平等”觀念,即用聯(lián)系的眼光看待客觀世界,探尋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莊子這一辯證觀念還是比較先進(jìn)的,但因缺乏科學(xué)理論基礎(chǔ),只能看作是樸素的。關(guān)于這點,任繼愈以“莊周的唯物主義哲學(xué)”為題作過系統(tǒng)論述[4]379。

進(jìn)而,《齊物論》提出“道通為一”“復(fù)通為一”觀念。從這一觀念出發(fā),就會看“齊”世上一切事物,千奇百怪的事物就會具有某種共性,所謂“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等各種事態(tài),都是相通渾一的,即“道通為一”。舊事物的分解亦即新事物的形成,新事物的形成亦即舊事物的毀滅,凡物無形成與毀滅的區(qū)別,“復(fù)通為一”。從近代化學(xué)角度看,莊子已朦朧認(rèn)識到物質(zhì)不滅。這是莊子以自然科學(xué)道理闡述其社會哲學(xué)思辨之“道”。再如,從齊一角度看,平庸事理即無用而有用;“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因而,天下無所謂大小、壽夭,“而萬物與我為一”。既然物我渾然為一,則無須推辯。“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成疏:“夫以言言一而一非言也,一既一矣,言又言焉,有一有言,二名斯起,復(fù)將后時之二名,對前時之妙一,有一有二,不謂之三乎?從三以往,雖有善巧算歷之人,亦不能紀(jì)得其數(shù),而況凡夫之類乎!”[5]13這里莊子既用了“援推”之術(shù),又用了“名實”之辯,以證事物沒有絕對的。事物雖萬千差別,而“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德充符》),即一切都是齊一平等的。《秋水》云:“萬物一齊,孰短孰長?”萬物從不固守于不變的形態(tài)。推而廣之,“一”既是萬事萬物運(yùn)動的發(fā)端,也是其終點,同時又是觀察萬事萬物的哲學(xué)基礎(chǔ)?!渡侥尽酚衷疲骸盁o始而非卒也,人與天一也?!薄吨庇巍贩Q:“萬物一也?!边@是由于“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在宥》)。這是對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源于“道”思想的創(chuàng)見,自然也是莊子平等觀的思想基礎(chǔ)。最后,在《天下》中還以強(qiáng)調(diào)“齊萬物以為首”相照應(yīng),充分體現(xiàn)了平等觀念。

(三)平心而無偏私

《齊物論》認(rèn)為,客觀事物本來不分彼此,是齊同的,而那些不必要的爭論都是私心雜念所致,“唯達(dá)者知通為一”。篇中還以“夫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為?。荒獕酆鯕懽?,而彭祖為夭”,論說大小、壽夭結(jié)局都是一樣的。章太炎說:“‘逍遙游’者自由也,‘齊物論’者平等也。”[6]34以“自由”“平等”為莊子的根本主張,雖有偏執(zhí),但是揭示出莊子思想的部分內(nèi)容?!恶R蹄》認(rèn)為,思想與行為要渾然一體而無偏私?!耙欢稽h,命曰天放”?!疤旆拧?,即順應(yīng)自然,保持天性。宣穎云:“渾一無偏,任天自在?!碧K輿云:“與天為一,泯善惡之黨?!盵5]57一旦掌握治天下之道,則“其行填填,其視顛顛”。此境,人們目光專一,行為端愨,平正對待一切。

莊子認(rèn)為,動靜都要合乎自然?!耙恍亩ǘ跆煜隆?,萬物無不歸附[1]207。莊子向往“德人”之治。“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天地》)如此能夠體察于道,德行充實,天性自存,順應(yīng)外物,行無雜思,不追求是非美丑,進(jìn)而達(dá)到“上神”的“混冥”之境,混同玄合,沒有差異。當(dāng)然也就不會鄙視外物,這樣才能以平等心態(tài)看齊一切。李澤厚指出,莊子“與老子大不相同的地方,在于他第一次突出了個體存在”[7]171。

三、素樸無爭,倡導(dǎo)大同:營造天下天和人和不爭之境

莊子要以虛靜恬淡處世,建立天下和合的大同社會。從這一理想出發(fā),莊子贊同墨子的“非攻”,提出“非斗”,主張人們和以相待。自商湯、周武王以后,“以強(qiáng)凌弱,以眾暴寡”,“皆亂人之徒也”(《盜跖》)。墨子就不一概反對戰(zhàn)爭,而反對大攻小、強(qiáng)凌弱的非正義侵略戰(zhàn)爭,支持保家衛(wèi)國正義之戰(zhàn)?!短煜隆芬耙娢瓴蝗瑁让裰?,禁攻寢兵,救世之戰(zhàn)”,以成“天地一體”。如此,“六通四辟”[2]488。“六通”,天下相通?!八谋佟?,四季順暢。

(一)和以天倪,天下一同

為了營造天下無爭不斗、太平安寧的環(huán)境,莊子企望人們不胡思亂想,沒有過分私欲,提出“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乃“萬物之本”。這就如唐堯作為君王自然“南面”而坐,虞舜作為臣子當(dāng)“北面”而居,擺正位置,各司其職而不越位,紛爭自然止息。“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圣素王之道也?!?《天道》)這一提法似乎與莊子平等觀相齟齬。而從引導(dǎo)人們要安分守己、制止紛爭的主旨看,是不矛盾的。莊子進(jìn)而指出,“以此進(jìn)為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成疏:“‘進(jìn)為’謂顯跡出仕也。夫妙體無為,而同塵降跡者,故能扶蒼生于仁壽,宏至德于圣朝,著莫測之功名,顯阿衡之政績,是以天下大同,車書共軌,盡善盡美,其唯伊望之倫乎!”[1]206這對莊子“天下一也”的“大同”理想理解很中準(zhǔn)的。

從此視角,莊子還倡導(dǎo)天下“和”?!洱R物論》提出“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這就要善于和同是非,物我各得其所,均衡發(fā)展;又要“和之以天倪”,使物自然調(diào)和,“是不是,然不然”,是與非無須爭辯,“忘年忘義”。郭注:“天倪者,自然之分也?!盵1]51修身也要“和”。廣成子對黃帝說:“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贝笞匀贿\(yùn)行也要“和”?!疤鞖獠缓?,地氣郁結(jié),六氣不調(diào),四時不節(jié)。”(《在宥》)莊子把“大同”看成明“天地之德”,謂之“大本大宗”。這是“與天和者也”,謂之“天樂”。能夠均平萬物,順應(yīng)民情,則是“與人和者也”,謂之“人樂”(《天道》)?!犊樞浴氛f:“夫德,和也?!薄暗隆迸c“和”相輔相成?!兜鲁浞菲谕坝涡暮醯轮汀?,所謂“德者”,即“成和之修也”,即把“和”看成道德的重要標(biāo)準(zhǔn)。

大同社會即文明和諧之世。這與儒家所主張的“和”同中有異。同,在于希冀人們和同交往,營造和諧平安的社會秩序。異,儒家主張的“和”有等級區(qū)分、是有條件的?!墩撜Z》有:“禮之用,和為貴。”具體就是:“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盵8]8“禮”在調(diào)和人際關(guān)系,而儒家之“禮”等級分明,人倫秩序、君臣關(guān)系都要以“禮”規(guī)范。而莊子之“和”是平等的、無條件的,不僅人際關(guān)系要和,人與天地萬物之間都要和,要建立一個和睦的“天下”。這是莊子和合觀的特色。

(二)求同存異,和睦相待

《天下》認(rèn)為,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莊子既認(rèn)為萬物是“齊一”的,又認(rèn)為還有“大一”“小一”之別,不是絕對等齊的?!爸链鬅o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nèi),謂之小一?!庇行┪餂]有厚度,不可積累,而其大千里;從有的角度看,天地一樣低,山澤同樣平。日方中即偏西,“物方生方死”。同時,還有“小同異”與“大同異”之別。大同與小同的差異,謂之“小同異”;萬物全同全異,謂之“大同異”。世間萬物千姿百態(tài),既相同又不相同,既有差異又沒有差異,無須“厚此薄彼”,都是相對的,無疑要求大同存小異。

這與前期倡導(dǎo)的“和同”觀是一致的。在紛繁的天下里人們應(yīng)求同存異,和睦相處,而不能茍同,否則自然萬物就不會進(jìn)化,人類社會也就不會發(fā)展?!墩撜Z·子路》界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薄昂汀薄巴庇芯优c小人之別,說明二者的區(qū)別。莊子說:“同焉者和,得焉者失?!?《天下》)“同”是“和”的結(jié)果。同,除共同、一致外,還有茍同、無原則的附和之義;而和,是在講究禮的基礎(chǔ)上一致,和諧相處?!秶Z·鄭語》載史伯所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揭示了為何“和而不同”。莊子的“大同小異”之說可與此相互參看。

大同思想早有論及?!渡袝虻洹犯嬲]人們處事公正,去除一己之私,好惡一同于天下,“協(xié)和萬邦”[9]1。管子認(rèn)為,治理天下必須取得天下和同?!斗ń氛f,圣王治天下,“欲其人之和同以聽令”[10]78。《禮記·禮運(yùn)》記載孔子憧憬“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并得到近代康有為、孫中山的推崇。近代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的中國共產(chǎn)黨賦予了大同思想共產(chǎn)主義理想的科學(xué)含義。

(三)大巧若拙,厚道無爭

春秋戰(zhàn)國,周室衰微,王綱解紐,諸侯爭霸稱雄,征戰(zhàn)不休,人民受盡長期兵燹戰(zhàn)禍之苦,大凡愛民者都反對戰(zhàn)爭。諸子渴望天下太平,從不同角度思考止戰(zhàn)良方,道墨儒表現(xiàn)得最為直接而強(qiáng)烈,莊子是其代表之一。其次名家也不例外。如公孫龍主張“偃兵”,而且務(wù)實。《呂氏春秋·審應(yīng)覽》載:趙惠王不滿自己休兵十年而無所成。公孫龍直言:“偃兵之意,兼愛天下之心也。兼愛天下,不可以虛名為也,必有其實?!边€說,偃兵不僅在口頭上,以戰(zhàn)爭打下別國,把快樂建立在他國痛苦之上,這是偃兵不能成功的原因。這就如“無禮慢易而求敬,阿黨不公而求令,煩號數(shù)變而求靜,暴戾貪得而求定”之人,有這么多違背公德、私欲、貪暴,有悖和睦的行為,談偃兵息戰(zhàn)太虛偽了[11]218。

為營造“非斗”“不爭”天人和合之境,《胠篋》要“絕圣棄知”“擿玉毀珠”,大盜、小竊自然消失;“焚符破璽”“掊斗折衡”,民則厚道無爭斗?!度碎g世》分析,假如“以巧斗力者,始乎陽,常卒乎陰”,繼而多施陰謀詭計。為此,莊子主張回歸自然。“靜而圣,動而王”,一切行為都要真誠,處于自然,這就是“素樸”之世,“素樸而民性得矣”“無為也而尊”(《天道》),不炫耀張揚(yáng),反而無人與之爭。人類智商進(jìn)化不可遏止,莊子要回到?jīng)]有“圣智”年代是不可能的,雖然提法與人類發(fā)展規(guī)律不合,但是要人們返璞歸真,張揚(yáng)大智慧,不耍小聰明,除去私欲,免除爭斗,制止戰(zhàn)爭,實現(xiàn)和平意愿卻應(yīng)予肯定。

因而,把握心理特征解決爭端是非常重要的?!短煜隆芬浴罢Z心之容”“心之行”,“以調(diào)海內(nèi)”。若要偃兵只有不爭,若要不爭就要“大巧若拙”,除去曾、史忠孝之行,封住楊、墨善辯之口,“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假如“皆外立其德而爚亂天下者”,則“法之所無用也”(《胠篋》)。再者要使人們知足?!侗I跖》說:“是以足而不爭,無以為故不求?!辈恢銊t貪求不已,爭奪財物永無休止;而“有余故辭之,棄天下而不自以為廉”。廉潔與貪婪,皆為意念驅(qū)使,非迫于外力,故知足不會爭斗。正如老子云:“圣人之道,為而不爭?!盵12]47莊子與其先師對戰(zhàn)爭根源分析是很深刻的。先秦諸子思想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多為反對戰(zhàn)爭,渴求天下和平之論,是進(jìn)步的。

四、秉民常性,共利共給:安定天下必須使民皆有以養(yǎng)

莊子力主為民辦實事,以求天下“圣治”。何謂“圣治”?曰:“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其能,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行言自為而天下化?!?《天地》)還要以圣人的愛心,“以畜天下”,盡心愛撫天下之民?!短煜隆愤€說,古代圣人治理天下,能夠與天地融而為一,“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

(一)倡揚(yáng)泛愛,贊同兼利

莊子既倡揚(yáng)“泛愛”,亦贊同“兼利”?!短煜隆吩疲骸澳臃簮奂胬嵌罚涞啦慌??!?2)《墨子》中有“兼愛”“非攻”的提法,而不見“泛愛”“非斗”之說。因此,“泛愛兼利而非斗”是莊子假托墨子,或?qū)δ拥幕?,“兼利”則是莊子的創(chuàng)新觀點,墨子有“交相利”。見郭慶藩《莊子集釋》,第465頁。“兼利”,使天下相互得利。成疏:“克己,故不怨怒于物?!盵5]217莊子稱贊墨子“真天下之好也”。俞樾云:“真天下之好,謂其真好天下也?!盵1]467莊子認(rèn)為,“仁”即“親而不可不廣者”(《在宥》)。親近不阿,推及眾生,是為泛愛、大愛。假如“不仁則害人,仁則反愁我身”(《庚桑楚》),大愛要堅定信念。這是莊子借贊揚(yáng)墨子表明自己矢志不渝的愛民之心。

進(jìn)而,莊子要以務(wù)實之心、巧變之策,實現(xiàn)大愛。《齊物論》提出“大仁不仁”,大愛之人卻從不顯露仁愛;“仁常而不成”,仁愛掛在口頭上則不是真愛。愛撫人民要講究策略,否則達(dá)不到目的?!度碎g世》稱關(guān)龍逢和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而“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因而,善人不能通曉圣人之道便不能立業(yè),盜跖不能通曉圣人之道便不能行竊(《胠篋》)。莊子以詼諧的寓言,說明泛愛也要講究方法。

同時,從泛愛出發(fā),莊子強(qiáng)調(diào)做事不可有偏私,不為狹隘利益。《大宗師》說,圣人“利澤施乎萬世,不為愛人”?!皭邸?,即偏愛,偏私。莊子對“仁愛”是有灼見的,主張至人無親,“有親,非仁也”?!坝H”與“愛”義近,即偏愛之義。親:這里指偏愛、私親之愛。至仁不表露出愛跡,有了偏愛就不為“仁”?!短斓亍贩Q盛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biāo)枝,民如野鹿”;相愛而不知即為“仁”,敦實而不知即為“忠”。一切皆不為虛名而造作?!笆枪市卸鵁o跡,事而無傳。”這就是要把仁愛融化到心靈深處,滲透到行動中,“精誠之至也”(《漁父》),養(yǎng)成內(nèi)化的自覺,成為“抱德煬和,以順天下”之“真人”(《徐無鬼》)。而莊子對儒家仁義之愛頗有微詞。老聃問孔子何謂“仁義”,孔子說:“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老聃卻斥“仁義之情”浮華虛偽,“夫兼愛,不亦迂乎!無私焉,乃私也”(《天道》)。莊子泛愛與墨子兼愛表述不同而義近?!胺簮邸敝鲝垱]有任何偏愛,不別貴賤等級,不分此疆彼界,更偏重普愛、大愛,也是對墨子兼愛的弘揚(yáng)。因此,莊子的大道之愛是永恒不變的,并以虛靜心態(tài)對待所有人,“是以道不渝”(《天運(yùn)》)。

(二)秉民常性,皆有以養(yǎng)

治天下不可違背人之“常性”。莊子認(rèn)為,吃飯穿衣就是人之天性。《馬蹄》云:“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惫笞ⅲ骸胺蛎裰?,小異而大同。故性之不可去者,衣食也;事之不可廢者,耕織也?!薄笆厮沟勒?,無為之至也?!盵1]151“常性”,即秉性、天性、本性。“德”,即本性,客觀規(guī)律?!巴隆?,即共性。莊子首先考慮的是民生,而且把守住民生之“道”當(dāng)作“無為”的極致,必須尊重人的本性,將解決好民生問題當(dāng)作天下頭等大事。

《天道》以為單純做些事不成偉績,必須體察民心意愿。舜問堯如何把天下治得更好,堯稱不怠慢百姓,“不廢窮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婦人”。而舜卻說,這樣做固然比較完美,但是不夠偉大,并對堯說:“天德而出寧。”郭注:“與天地合德,則雖出而靜。”這就如“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jīng),云行而雨施”那樣。堯恍然大悟,“自嫌有事”,自責(zé):“膠膠擾擾乎!”成疏:“膠膠擾擾,皆擾亂之貌也。領(lǐng)悟此言,自嫌多事?!眻蛘f:“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鼻f子認(rèn)為,合乎天地運(yùn)行之道是最偉大的,“故古之王天下者”,必須深入民心,順應(yīng)“天地而已矣”[1]212。

人的天性表現(xiàn)在許多方面,而最根本的就是生存,這是一切活動的前提。這就需要解決食、衣、住等基本問題。對此,思想家有共同的愿望,這就是民本思想,中心是民生至上。這一思想符合人生邏輯,早就存在,而放眼“四海”關(guān)注民生,莊子較為博大精深?!墩撜Z·顏淵》載,孔子對子貢講,“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要把民生放在首位?!豆茏印芬浴澳撩瘛遍_卷,開宗明義,把人的衣食放在治國“四維”考慮[10]1。孟子重民生,要使民有“恒產(chǎn)”,“黎民不饑不寒”,“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13]35,57。史料典籍中也有?!蹲髠鳌でf公十年》載“長勺之戰(zhàn)”,魯莊公就將民的“衣食所安”作為戰(zhàn)爭準(zhǔn)備的首要條件。《戰(zhàn)國策·齊策》載“趙威后問齊使”,先問收成與百姓,后問國君,接著又問候心系民生、撫恤百姓的“處士”。

莊子是個真心實意體恤民生的人,并提出要激發(fā)人的積極性。《天地》云,“大圣”治天下,“搖蕩民心”,順其本性,“而皆進(jìn)其獨志”,就像本性驅(qū)使其行動,“若性之自為”,以調(diào)動其積極進(jìn)取的能動性。

(三)四海共利,天下安悅

從民生出發(fā),《天下》篇認(rèn)為,治天下要“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要以和煦春風(fēng)般的仁慈化育萬物。這里莊子論及的育民理念,與儒家的仁義禮樂、溫良觀念有相似之處。對百姓還要“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yǎng)”,此為“民之理也”。盛贊墨子念記民生,“愿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yǎng),畢足而止”。

莊子襟懷天下,企盼四海之民利益共享。倡導(dǎo)施布政令要合宜得體,舉賢任能,言行自化。如此,“四方之民莫不俱至”,其理想之境就是追求四海之內(nèi),“共利之之謂悅,共給之之謂安”(《天地》)。莊子首先考慮的是“四海之內(nèi)”,天下之人,視野開闊;“共利”“共給”,互利互助。天下只有相互付出,共同奉獻(xiàn)才能安寧和諧。這是莊子對“泛愛兼利”觀的更為深遠(yuǎn)思考。足見,莊子的博大胸懷,也是其天下治理的理想境界。莊子的重民思想是對前人的發(fā)展,且具有時代特色,更為全面深刻,著實點在民生,收效在互利互惠。而且莊子所思所為個人功利成分較少,比如“莊子釣于濮水”“惠子相梁”等故事,都體現(xiàn)莊子“名者實之賓”的非功利觀。

莊子之所以與眾不同,心系民生而不急功近利,有其“至人無己,神人無名,圣人無功”的境界,對于為民所施的恩惠無須夸耀,用許由的話說:“澤及萬世而不為仁?!?《大宗師》)這就進(jìn)入“道”的最高境界。同時,一國之君,“其無私德”,優(yōu)游自得,“其無私?!?,不存雜念;浩瀚廣淼,通達(dá)四方,“其無所畛域”(《秋水》)。圣人能夠包容天地,恩澤普及天下,“而不知其誰氏”(《徐無鬼》),生前無爵位,死后無謚號,不聚財貨,名聲不彰?!读杏堋氛f:“是以生為本,以知為師?!边@都是因為把生存看作根本,把才智看作老師,也正是莊子自我寫照。

今天我們研究莊子天下治理觀,其實對深入貫徹落實習(xí)近平總書記倡導(dǎo)的“構(gòu)建人類命運(yùn)共同體”理念也具有啟示意義,可另文探討,茲不贅述。

猜你喜歡
天地莊子萬物
萬物皆可折
萬物生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拾天地之荒
假如萬物會說話,絕對會把你萌化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
《莊子說》(十五)
通江县| 景德镇市| 全南县| 英超| 进贤县| 香格里拉县| 运城市| 黄梅县| 敦煌市| 邢台市| 福海县| 马公市| 怀来县| 南投市| 临沧市| 永城市| 普兰店市| 巴林右旗| 兴海县| 桃源县| 昌平区| 丹寨县| 新绛县| 当阳市| 武川县| 双流县| 金门县| 剑川县| 五原县| 于都县| 双峰县| 长宁县| 城固县| 河西区| 磐石市| 余江县| 石台县| 大埔区| 隆回县| 金乡县| 兴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