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 汪秋芬 譚 琳
我國近幾年經(jīng)濟政治發(fā)展迅猛,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我國與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文學作品在傳播西方文化、弘揚我國文化,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由于中西方風俗與價值觀不同、語言與思維模式不同、環(huán)境與信仰不同,導致中西方語境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語境文化的不同對中西方文學作品的翻譯造成了一定的翻譯障礙,因此譯者在翻譯中西方文學作品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理解和掌握本國的語境文化,而且還要考慮西方國家的語境文化。了解語境文化對英美文學翻譯的影響,并且采取合適的翻譯方法與翻譯技巧才能忠實地、通順地、流利地傳達出源語言作者的意思。
語境文化主要指的是高語境文化以及低語境文化。高語境文化以及低語境文化這一術(shù)語,是由美國人類學家Edward T.Hall(2010)在《超越文化》一書中提出的兩個術(shù)語。在Hall看來,一切事務都可以貼上語境的標簽,高語境(High context)事務預先編排信息,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大部分信息是存在于接收者的背景里,僅傳遞微小信息。而低語境(low context)則會傳遞大部分信息,便于接收者的理解。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就如同藝術(shù)形式中的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根據(jù)Hall的理論,我國被劃分為高語境文化的國家,因為中文語言婉轉(zhuǎn),表達較為模糊。而低語境文化的國家例如美國,語言直接,表達較為明了。
由于地域不同,不同國家和國家之間,有著本土特有的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念,在風俗習慣方面,我國作為高語境文化的國家,我們的許多節(jié)日有著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底蘊。如果在春節(jié)的時候,小孩一不小心打碎了碗,家人趕忙會補一句“歲歲平安”。對于低語境文化的美國人可能無法理解這種行為,甚至可能會以為我們在念咒語。在價值觀方面,在中國,狗往往不會受到我們的尊敬,并且人們常常會代入狗來辱罵人,比如“狗東西”“看門狗”“豬狗不如”等。但西方國家認為狗是人們忠實的伙伴,對待狗的評價往往是積極的,正面的。例如,英語中“l(fā)ucky dog”,譯為“幸運兒”;“Love me,love my dog.”意思是“愛屋及烏”;“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意思是“好人有好報”。
中西方的語言思維也存在差異,作為高語境文化的國家,在語言表達上,往往比較婉轉(zhuǎn)、含蓄。西方國家則相反,他們的語言表達較為直接。中國作為高語境文化的國家,有時說話或者指示帶有暗示意義,比如中國的標志牌寫著“請節(jié)約用水”,暗示人們“少用水”,將“少用水”跟“道德”聯(lián)系起來;而英文只說“please turn off”,只是提醒別人關(guān)掉水龍頭就可以了,沒有什么道德的暗示。與此同時,中西方的思維方式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中文往往是從面到點、從整體到個體,中文的表達往往較為主觀。而英文往往是由點到面,由個體到整體,英文的表達往往較為客觀。比如,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qū)齊心大道28號,翻譯為“28,Qixin Street,Jiangxia District,Wuhan,Hubei,China.”。
中西方地理位置不同,中國古代是農(nóng)耕社會,處于農(nóng)耕文化中,氣候溫和,土地資源豐富,人們自給自足,較為封閉。西方國家臨近海洋,處于溫帶海洋性氣候,雨季較多,人們往往以捕魚打撈為生,國家更為開放。例如,中國人民打招呼往往會問,“你吃了嗎?”“今天吃的什么?”,外國人往往無法理解。而西方國家的人往往會討論天氣,因為西方的天氣陰晴不定,英國人出門甚至需要帶把傘。而提及信仰方面,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也存在較大的差異。中國人民自古信仰的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佛教的信條是眾生平等、慈悲憫人;道教思想則是崇尚自然、清靜無為;西方國家信奉基督教、天主教,他們信仰上帝、耶穌。
歸化與異化的翻譯方法是由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譯者的隱身》中提出來的。簡單來說,歸化是使用目標語言的行為規(guī)則和習慣來翻譯,異化是使用源語言的行為規(guī)則和習慣來翻譯,一個要求接近作者,一個要求接近讀者。例如,在《絕望主婦》中的臺詞Mike和Susan新婚的晚上,Mike的詩:“I love you once, I love you twice,I love you more than beans and rice.”,按照異化的方法翻譯為:“我愛你一次,我愛你兩次,我愛你勝過豆子和米飯?!倍鴼w化的翻譯為:“一見傾心,再見傾情,我愛你,勝過世間萬物?!庇秩缬⒄Z里有句俗語“Once the wife of a parson,always the wife of a parson.”用異化的方法翻譯為:“一旦嫁給了牧師,就永遠成為牧師的妻子。”但如果用歸化的方法,則翻譯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入鄉(xiāng)隨俗”或“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等。
增譯法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適當增添一些原文沒有的詞語、短語、句子,給翻譯做加法,以求忠實地、通順地、完整地表達出原文作者的意思。比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譯作“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增加了一個短語“mastermind”形容“出謀劃策的人,用于解釋說明人物性格特點,相應地,減譯法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適當?shù)膭h減一些冗余、重復、不符合人的思維方式、語言習慣、表達方式的詞,但是不改變原文作者的意思。例如,“She was small and slight in person,pale,sandy-haired.她身材瘦小,臉色蒼白,頭發(fā)是淡黃色的?!卑凑罩袊恼Z言表達習慣,適當進行增譯,使語言表達更通順,便于譯文讀者的理解。
直譯就是既保留原文的內(nèi)容也保留原文的形式的翻譯方法。直譯的特點是,既保證原文的意思,又保證原文的形式語風格。意譯是指根據(jù)原文的大意進行翻譯,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僅還原原文的內(nèi)容。從意思和語境的角度翻譯句子,立足于直譯進行適當發(fā)揮。例如,李白的《靜夜思》,直譯 “In the still of the night I descry bright moonlight in front of my bed. I suspect it to be hoary in front of my bed. I watch the bright moon ,as I till back my head. I yearn, while stooping, for my homeland more.” 意譯:“A splash of while on my bedroom floor,Hoarfrost?A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the same moon.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My eyes fan again.On the splash of white,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從這個詩句的翻譯就能看出,直譯與意譯翻譯方法的不同,因此在中西方文學作品的翻譯中,需要考慮高低語境的不同,對應采取不同的直譯或者意譯的翻譯策略。
語境文化對英美文學作品翻譯的影響意義深遠,如果想要提高翻譯水平,譯者就必須不斷了解中西方的歷史文化和發(fā)展。英國翻譯理論家紐馬克(Newmark)(2001)認為語境(包括高語境與低語境)對于文學翻譯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語境的重要性大過任何法規(guī)、理論以及基本詞義。譯者在翻譯中西方文學作品過程中,需要將源語言語境、譯入語境結(jié)合起來分析,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以及翻譯策略,不斷提高翻譯水平,為英美文學作品翻譯和文化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