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昆侖 河南省鄭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要強化課堂主陣地作用,要融合運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技術手段,重視情境教學;要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應用,積極探索基于互聯(lián)網的教學”。教育部辦公廳印發(fā)的《中小學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專業(yè)發(fā)展)》提出,“要促進中小學教師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現(xiàn)代信息技術,借助人工智能改進教育教學,幫助中小學教師認識和掌握專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征,通過學習和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水平”。《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明確提出,教師要“積極開發(fā)、合理利用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現(xiàn)代教育技術,努力探索網絡環(huán)境下新的教學方式”??梢姡畔⒒尘跋?,教師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促進自身專業(yè)能力提升、促進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課堂的有機融合等教學變革越來越受到重視。
與之相應,一線教師尤其是職初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如何有效提升,教師如何階段性的專業(yè)成長,是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話題。尤其是在當今的信息化背景下,如何讓中學語文職初教師盡快適應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有效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網絡資源、統(tǒng)計數據等,實現(xiàn)與語文這個傳統(tǒng)學科的融合?需要我們制定有效的路徑和策略,來幫助和指導職初教師度過專業(yè)成長過程中的“斷乳期”。下面,筆者將從四個方面闡述中學語文職初教師該如何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能力。
教師實現(xiàn)自主高效備課,首先要依據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師要嚴格依據課程標準組織教學。如果教師對學科課程標準研讀不透,教學能力的提高很可能會失去根本。在現(xiàn)實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課標意識淡薄,不能準確理解課標精神,僅憑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教學,導致教學目標不當、教學內容失當等問題屢見不鮮。這種做法是非常有害的,職初教師必須引以為戒。
而且,職初教師備課要實現(xiàn)自主高效的備課,應注意合宜的教學內容和有效的教學設計,其中合宜的教學內容又包括對文本體式和學生認知的精準把握。合適的文本解讀方式,即平常所說的“備教材”,這是語文教師進行教學設計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準備工作。尤其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獨立文本解讀能力非常關鍵,甚至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果。對新入職的語文教師而言,“常態(tài)”的閱讀取向是不把自己當作“語文老師”,而把自己當作一名真正的普通讀者,真切地去閱讀、去理解、去感受文本。最忌諱的做法是照搬教參等資料,其造成的后果就是“以訛傳訛”,傳播錯誤的觀點或內容。這種做法對年輕教師的成長非常不利,需要警惕。
除了通過研讀課程標準和教科書來了解學生認知的邏輯起點外,還應關注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也就是學生的現(xiàn)實起點。教師備課時要盡可能準確地估計學生的真實認知水平,最大程度地縮短教師主觀猜測與學生客觀水平之間的差距。教師可以通過課前調查、課前談話、課堂提問等方式及時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教學節(jié)奏。比如,有教師通過在課前發(fā)放網絡問卷,從學生的作答情況了解學情。這是一種很便捷的前測方式,可以有效探測學情。如果課堂時間比較緊張,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快速閱讀文本,把自己有疑惑的問題寫在紙條上交給老師,或者直接由老師發(fā)問來了解初讀情況??傊莆諏W情這個環(huán)節(jié)不容或缺,因為學生初始的閱讀感受就是其對該篇文章的認知起點,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原有認知進行教學。教師在明確教材的邏輯起點和學生的現(xiàn)實起點后,要根據兩者之間的距離,對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進行合理取舍或適當調整,科學設計自己的教學,真正做到以學定教。
教師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應以學生“學的活動”為基點,學生需要學什么?學生怎樣學才能學好?這是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充分考慮的問題??茖W的教學設計應依據文章體式和學情設定合適的學習目標,以學生“學的活動”組織和開展教學,同時預想教學中可能出現(xiàn)的種種情形及應對辦法,并設計出反饋、檢測課堂教學效果的課堂作業(yè)。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要學會制訂學習目標,學習目標即學生預期的學習結果。教師應在細化解讀課程標準的基礎上,依據目標陳述的規(guī)范,從學生的角度敘寫明確的學習目標,具體包括行為表現(xiàn)、行為動詞和表現(xiàn)程度。敘寫簡潔適切的目標,能夠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落實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教學設計除了要基于課程標準制訂學習目標外,在進行具體的設計時還應注意如下三點:問題設計需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科學巧妙;活動設計要著眼于對學生思維的鍛造,充實有效;環(huán)節(jié)設置要合乎課堂學習的節(jié)奏,張弛有度。如有老師在教授《蒲柳人家》一課時,抓住學生很感興趣的兩個問題切入教學:為什么爺爺要把何滿子拴起來?這個故事中提到了三個人物,到底誰才是前兩個章節(jié)的主人公?這兩個問題切中文章人物形象分析的要害,教師在課堂上以這兩個問題為突破口,對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學問兩個人物進行了細致賞析,使學生感受到了濃郁的鄉(xiāng)土情懷。在體會內容特色時,教師選取了文中兩個小節(jié)的內容并把它改寫,讓學生在改寫與原文的比較中體察民風人情,感受鄉(xiāng)土氣息;在體會結構特色時,教師用結尾處的“何滿子望眼欲穿的救命星是誰”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活動,讓學生體會劉紹棠在結構布置上的獨具匠心之處。兩個學習活動都指向對學生思維的鍛造,使學生的課堂學習既充實又有效。另外,在賞析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學問這兩個人物形象時,教師設計了不同的閱讀教學活動,進行了演示性朗讀和默讀批注。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一動一靜、一張一弛,學生得以一步步地感受人物形象。
另外,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應基于教學目標,教學環(huán)節(jié)應有內在邏輯性,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展開應體現(xiàn)思維進階,教學環(huán)節(jié)應有問題或活動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主問題與問題鏈設計等細節(jié)也應得到充分重視。教學設計的合理性,一方面體現(xiàn)在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是否科學、合理,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展開是否科學、合理,而衡量其科學、合理與否的標準依然是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課堂教學講究“循序漸進”“漸入佳境”“水到渠成”,其實就是教學設計流程的程序性。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展開程序,需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并依據課堂的教學指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淺入深,由已知到未知,讓學生借助原有的認知經驗建構知識體系;依據課堂教學指向,要考慮按照現(xiàn)行的教學程序能否更自然、更有效地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標。一般來說,好的教學設計是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級進階、水到渠成的。教師在設計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里的每一個問題或每一個活動時,都應明確設計的意圖是什么。
需要強調的是,網絡資源只是輔助教學手段,網絡上的圖片、音頻、視頻資料異常豐富,這些資源的運用有時確實能起到營造氛圍、激發(fā)興趣、直觀可感等效果,但無需一味地求新求異。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選取網絡資源的基本原則在于其是否有用和有效,如果確實有用、用之有效,則用;否則,寧缺毋濫。而且,在課堂上如何真正做到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也需要任課教師發(fā)揮教學智慧。
在現(xiàn)實的課堂上,教師尤其是職初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往往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多是教學經驗缺乏、課堂駕馭能力較弱、教學理念陳舊等。這種能力缺陷反映在課堂上往往是:知識堆砌得多,能力培養(yǎng)得少;直接給結論多,學生思考過程少;照搬雜糅資料多,教師自主思考少;無效空泛的評價多,機智正確的理答少等,這些狀況直接導致課堂教學效果減弱,久而久之也不利于學生的學業(yè)發(fā)展。按照“學習金字塔”理論,聽講是學習內容留存率最低的方式,教授給別人則是學習內容留存率最高的方式。在現(xiàn)實的語文課堂上,情況恰恰相反,教師普遍采用學習內容留存率最低的方式。
所以,我們要有效組織教學,提高課堂效率。教學組織的“有效”包括活動開展、課堂生成、學習過程和情境任務的有效。教學內容解決的問題是先教學什么、再教學什么、后教學什么;教學方法解決的是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的問題。教學方法要基于教學內容達到合理和合適的要求,教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要轉換成學生“學”的活動。這一點至關重要,關系到“學生為本”理念在課堂上的真正落實。以學生“學的活動”為基點組織教學需要教師做到:課前重視學生的學習經驗,這是教學的起點;課中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這是貫穿其中的學的活動;課后收集學生的學習樣本,這是教學的終點和歸宿。課堂上教師有效的學法指導,是教師教學組織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對中學語文教師而言,尤其要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和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重視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過程,重視課堂上的傾聽、溝通與對話,掌握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與課堂反饋方式等??傊?,就是要想辦法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
當然,在當今這個信息化時代,教師需要下更大的功夫去設計好、組織好“互聯(lián)網+”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對中學語文教師而言,線上教學不僅考驗教師的專業(yè)教學能力,更是對教師信息技術運用能力的挑戰(zhàn),許多教師對線上教學很不適應,甚至不知所措、手忙腳亂。職初教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強,更應與時俱進、積極探索,準確把握線上教學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認真思考信息技術如何更好地為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供智力支持,不斷促進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互聯(lián)網+語文”的本質不在于技術更新,而在于深化對“學習”的理解,在于教學理念的更新。在“互聯(lián)網+”技術背景下,中學語文教師應創(chuàng)設解決語言文字問題的真實情境,利用可視化、多樣化的資源,將學生的讀書行為轉化為“做事”,構建完整的情境學習體驗;促進學生自主進行多樣化的言語實踐,貫通課內和課外、線上和線下,擴展學習的空間;打破教室的空間界限,引入開放的閱讀資源,改變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真正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如鄧虹教師在進行魯迅作品《藥》的閱讀教學時,就采取了線上線下“雙課堂”模式。教師首先在班級網絡平臺上開辟“《藥》自主研討區(qū)”,通過網上閱讀研討奠定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再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自主研討、點撥學生忽視的關鍵問題,釋疑解惑;最后讓學生借助網絡平臺完成“與魯迅先生合寫《藥》”的創(chuàng)新寫作。整個教學過程,線上線下自然切換,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地出入于虛擬課堂和實體課堂之間。鄧老師的“雙課堂”能夠成功,一方面在于她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將信息技術融入語文教學之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另一方面在于她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應用信息技術解決日常教學中的問題。
課堂評價要實現(xiàn)精準,一要及時,二要有效。教師及時的課堂評價,無論是口頭評價還是書面檢驗,都可實現(xiàn)界定學生學習效果、把握課堂動態(tài)學情變化的功效,進而實現(xiàn)課堂上有效的持續(xù)性評價。而有效的課堂評價需要做到準確、深入、個性化,要求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反應,能結合科學的評價標準進行判斷,并作出中肯的評價;對于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能作出恰切深入的評價,而不是泛泛點評;對于每一位學生的課堂反應,能針對不同的學生視不同情形給予具體的課堂評價。另外,針對語文學科聽、說、讀、寫四大方面的能力目標,課堂評價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個性化,亦可借助信息技術進行及時有效的評價。
課堂提問是教師常用的形成性評價方式,職初教師必須熟練掌握。教師恰當的提問是有效教學的核心,能夠顯著改善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推動課堂教學的進程。但在現(xiàn)實的課堂教學中,利用有效的提問促進學生的學習,卻是教師使用最頻繁但效用最低下的教學方式。問題數量太多、提問隨意性大、問題的針對性不強、問題的認知層次太低等問題,在當今的語文課堂上很常見。所以,教師在設計課堂問題時要做到提問目的和意圖明確清楚,主問題設計兼顧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問題難易適當且組合合理,保證有高認知層次的問題,如此才能有效評估課堂教學效果,促進自身課堂教學能力提升。另外還要掌握處理回答的反饋技巧,包括判斷、賞評、陳述和繼續(xù)提問,繼續(xù)提問又包括重問、轉問、改問、追問。而且,提問作為一種最常用、最便捷的課堂評價方式,也要符合“教、學、評一體化”的原則,讓課堂評價貫穿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形成“教學即評價”的課堂常態(tài)。
另外,還可以基于“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將數字化資源融到教學中,創(chuàng)設豐富的語言環(huán)境,利用大數據反饋突破教學重難點,實現(xiàn)精準施教,并借助即時的評價反饋,促進學生個性化、差異性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