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碧仙
(福建教育學院語文研修部,福建 福州 350025)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致力于全體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而審美素養(yǎng)是核心素養(yǎng)涵蓋的一個要點,對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重點之一。古詩詞在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比重大幅提高,它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具有獨特而豐富的美學價值,是培育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重要資源之一。但是,現(xiàn)階段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學段目標還不夠明確,大多數(shù)教師對古詩詞的學段教學梯度重視不夠,忽視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小學生審美素養(yǎng)缺失。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基于審美素養(yǎng)培育的小學古詩詞層級化教學。
縱觀統(tǒng)編版教材關于古詩詞的編排可以看出,隨著年段的升高,古詩詞選編數(shù)量也逐漸增加。從一年級13 篇增加到三年級18 篇,再到六年級26 篇,共選編了110 首古詩詞。古詩詞在教材中占據(jù)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這樣編排也為通過古詩詞教學培養(yǎng)小學生審美素養(yǎng)提供了重要陣地和強有力的支持。
第一學段的古詩詞編排在課文板塊和語文園地“日積月累”板塊,起初步了解作用;第二、三學段的古詩詞以主題單元和語文園地“日積月累”板塊編排為主,統(tǒng)編版教材只在六年級下冊末尾增加10 篇“古詩詞誦讀”,以銜接初中階段古詩詞學習。此外,古詩詞在主題單元的課內篇數(shù)與“日積月累”的課外篇數(shù)基本對半分布,可見教材較注重把課外積累滲透在課內單元課文之中。這樣設計不僅減輕小學生的學業(yè)負擔,還增加他們對古詩詞的閱讀積累,使他們接受古詩詞的審美熏陶,產生審美理解和共鳴。
教材編選不同朝代、不同體裁的古詩詞,讓小學生欣賞豐富多樣的美學風格。其中以絕句為最多,中、高段加入律詩和詞。絕句講究平仄,押韻嚴格,讀起來朗朗上口,小學生通過誦讀、想象,體悟我國古詩詞特有的韻律美、文字美、意境美。同時,教材所選古詩詞題材較為豐富,其主題多與單元主題相扣,其中寫景抒情類占比最多。選文注重小學生身心發(fā)展與認知規(guī)律及其生活經驗,低、中段選入較多的是寫景抒情類、敘事抒情類、詠物言志類的古詩詞,學生容易接受與理解,有助于激發(fā)對古詩詞的朗讀興趣,獲得審美的滋養(yǎng)。高段增選入邊塞征戰(zhàn)、懷古詠史、羈旅思鄉(xiāng)、贈友送別等題材的詩詞,結合歷史背景資料,更能理解和體會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有助于拓寬審美視野與文化視野??梢姡y(tǒng)編版教材對于古詩詞選文體裁和主題的編排,符合各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習需求。
一年級設計識字寫字、拼音、朗讀并背誦課文的練習。隨著年級的升高,課后設計的練習題型逐漸增多,練習題量和難度也在逐級提高,小學生古詩詞審美素養(yǎng)的培育也受到關注與重視。從二年級開始,統(tǒng)編版教材在誦讀為主的要求上,增加了小學生對古詩詞的審美感受。在第二學段提高誦讀要求,并增加默寫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理解詩句意思、想象畫面、體會詩詞精神品格的課后練習。第三學段又增加一些古詩詞的學習方法,如查資料理解詩意、聯(lián)想類似古詩、同桌交流等,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逐漸幫助小學生形成健康、高雅的審美情趣。
《課程標準》在界定語文課程性質時,明確了小學生的審美要求:“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培養(yǎng)高雅的審美情趣,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币髮W生通過審美的感受、欣賞、評價等,獲得豐富的審美經驗,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與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在總目標第8、9條中,也提及對審美素養(yǎng)的要求:“感受語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能結合自己的經驗,理解、欣賞和初步評價語言文字作品,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和精神世界。能借助不同媒介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感受,學習發(fā)現(xiàn)美、表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可見,對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應是語文教學目標與內容的重點之一,應滲透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
小學各學段古詩詞教學的要求相近,主要為誦讀、想象、感受古詩詞語言、領悟詩詞大意、體會古詩詞情感,但在教學內容的層次上存在差異,呈現(xiàn)由淺入深的螺旋式上升的特點。如《課程標準》在“閱讀與鑒賞”中,對小學不同學段的古詩詞教學提出具體的目標和要求:從第一學段“誦讀淺近的古詩”到第二學段“誦讀優(yōu)秀詩文”,選編標準是從“淺近”到“優(yōu)秀”,在內容上更加深化,結合誦讀與情感體驗兩個過程,要求小學生進一步領悟詩意;第三學段則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加強調自主性學習,要求學生注意通過詩詞的聲調、節(jié)奏等把握詩意,體味詩人的情感。這與統(tǒng)編版教材古詩詞課后練習呈現(xiàn)的學段層級化設計一致,而課后練習是教學目標與內容的具體呈現(xiàn)。
小學古詩詞是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寶貴資源。首先,其語言精美凝練,對仗工整。小學生通過感受古詩詞的語言魅力,領悟古詩詞工整凝練的語言美,發(fā)展語言表達與運用能力,促進審美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塑造。其次,古詩詞運用押韻、平仄、對偶、語調等手法增加音樂美。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體會古詩詞中節(jié)奏和韻律的和諧之美。最后,古詩詞勾勒出的景象與意境極為深遠。教師應通過教學活動的選擇和安排,激發(fā)小學生的想象力,引導他們觸摸詩意,感受詩人營造的意境之美。[1]古詩詞審美教學的目的是在誦讀、想象以及教師引導下,小學生能感知古詩詞中的語言美、音樂美、畫面美、意境美;發(fā)現(xiàn)或掌握美的特點,對所感知的古詩詞之美進行內化;最終組織語言,表達對美的感受和領悟。以此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古詩詞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以美育人。
因此,教師要遵循統(tǒng)編版教材的編寫意圖和選編內容,結合《課程標準》的學段要求,挖掘小學古詩詞蘊含的審美因素,重視古詩詞之美對小學生審美素養(yǎng)培育的促進作用,明確小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逐級培養(yǎng)與階段發(fā)展的定位。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目標的確定應堅持素養(yǎng)導向與價值引領,將《課程標準》特別是學段要求部分,分解成各個層級、具體可操作的教學目標。[2]以《課程標準》對小學古詩詞的學段要求定位、統(tǒng)編版教材小學古詩詞層級化的編排以及小學古詩詞美育因素分析為依據(jù),結合具體學情分析,對指向審美素養(yǎng)的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學段目標進行設計。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3 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為例,分別為三個學段設計指向學生審美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教學目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是北宋文學家蘇軾任職杭州期間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描繪了西湖望湖樓的美麗雨景。詩題意涵豐富,點明了時間、地點、事件和心境。全詩四句,寫云、雨、風、水,具體生動形象;寫山、船、地、樓,堪稱寫實景的佳句。
《課程標準》將第一學段古詩詞教學目標規(guī)定為:誦讀詩詞,可以想象古詩詞描繪的場景和畫面,感受古詩詞語言的優(yōu)美,得到初步的情感體驗。本學段入選的古詩詞,是依據(jù)課文板塊和語文園地“日積月累”板塊來編排,多為詠物言志類和寫景抒情類,淺顯易懂,形象生動有趣,低段學生樂于接受。一年級教材的課后練習設計了“識字寫字”“朗讀并背誦課文”“讀記詞語”等,二年級課后練習則增加設計了學生對古詩詞審美感受的提升訓練,不要求學生對古詩詞進行深入專業(yè)的分析,重在培養(yǎng)閱讀興趣與審美體驗積累。綜合以上對第一學段《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學情分析以及教材編排分析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在本學段的審美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并背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2.能借助拼音、工具書,正確拼讀不認識的字和書寫古詩中的“望、樓、墨、珠”等字詞。
3.在誦讀實踐中感受古詩的語言美,借助插圖、視頻等展開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古詩描寫的畫面,能整體感受古詩中美的景象,增強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重點:能流利地誦讀古詩,并能借助拼音、工具書正確拼讀不認識的字和書寫古詩中的“望、樓、墨、珠”等字詞。
教學難點:在誦讀實踐中感受古詩的語言美,借助插圖、視頻等展開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古詩描寫的畫面,能整體感受古詩中美的景象,增強對大自然的熱愛。
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除了識字寫字目標的達成外,還應關注誦讀。誦讀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音樂美和意境美,但因為本學段學生審美認識水平有限,誦讀重點首先應當是準確,不讀錯。除了聽錄音范讀、教師范讀外,還可以通過集體讀、分組讀、領讀、男女生對讀、配樂朗誦、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在誦讀實踐中,讓學生將古詩讀正確、讀流利,從而培養(yǎng)本學段學生有主動誦讀古詩詞的意識,不斷提高對古詩詞看、聽、讀的感知能力,感受古詩詞工整凝練的語言之美。[3]同時,第一學段是小學生系統(tǒng)學習古詩詞的開端,教師要指導學生誦讀好五絕、七絕的節(jié)奏,把握絕句的停頓技巧,感受古詩詞的韻律美感。如五絕的誦讀節(jié)奏一般為“2-2-1”或“2-1-2”,七絕的誦讀節(jié)奏一般為“2-2-1-2”或“2-2-2-1”。
我國古典詩詞中,對景象、意境的運用非常多?!锻亲頃访鑼懥讼娜瘴骱粓鰜砣ゴ掖业谋┯?,涉及的自然景象有云翻、雨瀉、風卷、天晴,每句詩都是一幅畫,表達作者對西湖雨景的喜愛和對大自然的熱愛。第一學段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教師可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借助插圖、視頻等資源,指導學生整體感受詩中的景象,產生情感共鳴,在此基礎上展開合理的想象,以獲得對古詩詞初步的審美體驗。同時,第一學段學生識字量少,口頭表達能力較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因人而異,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大膽表述對古詩詞美的第一感受。
《課程標準》明確第二學段的古詩詞教學目標主要是在誦讀中體驗詩人的思想感情,對詩詞中描寫的畫面展開想象,領悟古詩詞大意。本學段學生有了第一學段古詩詞學習的基礎,加之語言積累明顯豐富,審美想象更加活躍,審美體驗更加強烈,他們對古詩詞的整體感受與理解能力也隨之提升了。第二學段入編教材的古詩詞,在數(shù)量和難度上都有所增加。出現(xiàn)主題單元;加入注釋,輔助學生理解古詩詞大意;朗讀要求為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并默寫古詩詞;通過朗讀、結合詩句意思,想象畫面并表達,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和優(yōu)良品格。由此,第二學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審美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2.能借助注釋、工具書、聯(lián)系生活實際等方法領悟古詩大意,抓住“翻墨”“跳珠”“卷地風”“水如天”等關鍵字詞交流討論,感受六月西湖的奇特景象。
3.在誦讀中對古詩描述的畫面展開想象,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點:能借助注釋、工具書、聯(lián)系生活實際等方法領悟古詩大意,抓住“翻墨”“跳珠”“卷地風”“水如天”等關鍵字詞交流討論,感受六月西湖的奇特景象。
教學難點:在誦讀中對古詩描述的畫面展開想象,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課程標準》提高了對第二學段學生的朗讀要求:在有感情地朗讀中展開審美想象,領悟詩意,體驗情感。教師要加強誦讀指導,注意把握、明確每次朗讀的目標與層次梯度。首先,注意平仄和押韻的規(guī)律,讀出節(jié)奏和旋律的音樂美。如“平”是一聲和二聲,“仄”是三聲和四聲;平聲要緩慢且讀得長些,仄聲要讀得快且短些,聲調有高低起伏。將難以理解的音韻學知識轉化為學生容易理解的漢語拼音聲調,使學生輕松習得平仄規(guī)律。其次,讀中把握古詩詞的感情基調,讀出韻味。不同題材的古詩詞,誦讀的語氣態(tài)勢不同,如生機盎然的自然風光,充滿清新、積極向上的美感,誦讀時用輕松、愉悅的語氣;友人離別的憂愁情緒,用沉抑、舒緩的語氣讀等。最后,邊讀邊想象,促進感悟與體驗。想象是審美創(chuàng)造的前提條件,學生誦讀時,通過想象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xiàn)古詩詞中的意境,加深對古詩詞的感受與理解。由此培養(yǎng)學生主動誦讀的習慣,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增強對詩詞美的敏感度。
同時,把課堂教學重心放在引導學生理解古詩詞大意和情感體驗上。通過語言實踐活動和聯(lián)系生活實際等方法,抓住“翻墨”“跳珠”“卷地風”“水如天”等關鍵字詞交流討論,闡釋這首詩的藝術手法和審美主題。鼓勵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審美問題并交流,進一步解讀景象,想象詩中描繪的西湖驟雨的情景,感悟審美意蘊,體會詩人對西湖晴雨的喜愛之情。
第三學段古詩詞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在朗誦詩詞的過程中,從語調、韻律、節(jié)奏等多個角度,把握詩意,體味作品內容和詩人情感。本學段入編的古詩詞仍以寫景抒情類為主,同時詠史懷古類和羈旅思鄉(xiāng)類開始出現(xiàn),有助于進一步拓展小學生的審美和文化視野。課后練習設計上,除了有感情朗讀、背默古詩詞、借注釋說意思、體會感情外,還增加查閱資料了解相關信息、作比較、同桌交流、改寫成小短文等,涉及培養(yǎng)學生古詩詞審美鑒賞創(chuàng)造等多方面的能力與素養(yǎng)。
經過四年小學古詩詞的系統(tǒng)學習,第三學段學生積累了更多的語言、知識與方法,生活經驗也更加豐富,思維方式開始從形象思維轉向邏輯思維,且隨著年齡增長,想象力越來越豐富。他們對古詩詞內容的審美想象和作品情感的體悟都較第一、二學段有更多的提升,并開始產生對古詩詞再創(chuàng)作的愿望。基于以上分析,第三學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審美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能伴樂吟唱詩,背誦并默寫古詩。
2.能借助注釋、圖片、相關資料等方式,理解詩意,想象畫面,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
3.根據(jù)古詩內容,聯(lián)系生活實際,展開想象,用現(xiàn)代文改寫成短文。
教學重點與難點:能借助注釋、圖片、相關資料等方式,理解詩意,想象畫面,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
朗讀上,教師繼續(xù)指導學生劃分節(jié)奏、突出平仄,讀好古詩詞的節(jié)奏和韻律,確定感情基調,掌握誦讀規(guī)律,形成對古詩詞的美的整體感知,體味古詩詞的音樂美、內容美、意境美等。
本學段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教學設計中,可插入自學模塊,對知識的吸收和審美的體驗都是有利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可聯(lián)想類似寫雨的古詩,如三年級上冊《飲湖上初晴后雨》,復習舊知的同時,加深對這一主題的記憶保留,對新教古詩的理解也更上一層樓。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觀看該詩賞析視頻等方式,鼓勵學生提出有意義的審美問題,在解讀景象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審美情境,讓學生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豐富對古詩的審美體驗與感受,進一步體會古詩意境,升華情感。同時,可結合搜集的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從創(chuàng)作背景、人生經歷、詩的風格來思考詩人的寫作意圖和古詩背后蘊含的詩人情感,以及自己從這首詩中體悟到的:西湖疾風驟雨的美、黑云翻墨與白雨跳珠的美;面對風浪挫折,能夠樂觀從容面對的精神情懷。根據(jù)古詩內容,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課后嘗試用現(xiàn)代文把古詩改寫成短文,深入理解古詩詞的內涵和意蘊,從而提升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