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鵬,王兵兵
(山西煤炭運銷集團 四通煤業(yè)有限公司,山西 臨汾 041000)
煤炭資源在我國能源結構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近年來,隨著對于煤炭產(chǎn)能需求的不斷提高,煤礦開采設備與技術得到了快速發(fā)展[1-2]。這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劇烈礦壓顯現(xiàn)及巷道底鼓等[3-5],特別是巷道底鼓問題,往往導致巷道斷面變形嚴重,原用支護方式失效,增加巷道通風阻力,底鼓治理成本增加,巷道維護困難等[6-8],如何有效預防與控制巷道底鼓成為了礦山亟待解決的難題。本文以某礦近距離煤層開采為工程背景,采用現(xiàn)場監(jiān)測與理論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這類煤層開采巷道礦壓顯現(xiàn)特征、巷道底鼓機理及其防控技術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以實現(xiàn)礦山安全高效采礦目標。
某煤礦主要可采煤層為1號煤層與2號煤層,目前主采2號煤層,煤層平均厚6.5 m,傾角1~3°,煤層底部存在厚約0.25 m夾矸。2號煤層綜合柱狀圖如圖1所示。該煤層2305工作面推進長度4 500 m,工作面長300 m,設計采高6.5 m,采用一次采全高的采煤方法,工作面日推進約16 m,產(chǎn)量超過1 500 t/a。
圖1 2號煤層綜合柱狀圖
1號煤層位于2號煤層上部,已經(jīng)在2012年回采完畢。上部1號煤層工作面回采完成后,留下約25 m厚的煤柱。兩煤層及相關工程位置關系見圖2。
圖2 工作面空間布置圖
受采動地壓影響,2306回風巷地壓顯現(xiàn)強烈,巷道底板出現(xiàn)了明顯的底鼓現(xiàn)象,對工作面安全開采造成了不利影響,為此,需要根據(jù)礦山開采實際,深入研究巷道底板底鼓機理,解決巷道底鼓問題。
通過現(xiàn)場調(diào)研,該礦2306回風巷底板為泥巖,強度較小,巷道圍巖應力分布復雜,這是導致底鼓發(fā)生的重要因素,需對巷道礦壓特征進行深入分析。
研究采用鉆孔測力計對底鼓巷道邊幫實施應力監(jiān)測。在2306回風巷兩側共布設18個測力計,布設地點距離工作面約450 m。其中,在煤柱側安裝9個鉆孔測力計,考慮煤柱塑性區(qū)的存在,測力計安裝深度為4 m,監(jiān)測垂直應力變化情況;在實體煤側同樣安裝9個測力計,不同于煤柱側,測力計安裝深度以1~9 m均勻遞增,用以監(jiān)測實體煤側垂直應力變化情況,每10 d進行一次監(jiān)測,監(jiān)測周期約為3個月。鉆孔測力計布置情況見圖3。
圖3 鉆孔應力計分布圖
隨著監(jiān)測點距2306回風巷距離的減小,垂直應力表現(xiàn)為先減小后突變發(fā)展特征,其中1號~3號測力計所在位置垂直應力緩慢降低,應力最高值約為3.85 MPa,應力兩次突變位置出現(xiàn)在5號與7號測力計,應力最高值分別為3.87 MPa與3.65 MPa,靠近回風巷位置應力顯著降低,明顯低于運輸巷一側,最低值出現(xiàn)在煤柱下邊緣9號測力計所在位置,約為2.63 MPa;應力總體分布表現(xiàn)為左側及中間高,其余部位降低趨勢,煤柱整體表現(xiàn)穩(wěn)定。
隨著測孔深度的增加,垂直應力表現(xiàn)為“馬鞍形”變化特征,即兩邊緣及中間位置應力較低,應力峰值分別出現(xiàn)在3號測點(孔深3 m)與7號測點(孔深7 m)位置,分別為3.92 MPa與3.45 MPa;應力最低值出現(xiàn)在兩側邊緣位置,分別為2.93 MPa與2.85 MPa。表明在巷道掘進期間,應力主要影響區(qū)域位移實體煤內(nèi)部2 m及7 m深度位置,在深度為5~6 m范圍存在一定的彈性能,說明上層遺留煤柱形成的底板壓力對下層實體煤應力分布形成疊加效應。
目前該礦采用雙巷掘進,留有25 m厚的煤柱,由于煤體的強度高于底板,在分析中巷道邊幫采用均布載荷分布方式,所構建的巷道底板單側受力情況,見圖4。
圖4 巷道右側底板受力簡圖
受支承壓力的影響, ABC段主要承載主動壓力,ACD段主要承載被動壓力。當壓力P超過底板巖層極限強度時,巷道底板將發(fā)生變形或者破壞。基于郎肯土壓力理論,AC段所受的主動與被動壓力表達式如下:
σ主=k主(Q+γy)
(1)
σ被=k被γy
(2)
式中:γ為上覆巖層容重,KN/m3;φ為摩擦角,°;σc為巖石單軸抗壓強度,MPa;Q為煤體承受載荷,MPa;k主為主動壓力系數(shù);k被為被動土壓力系數(shù)。
其中:
k主=tan2(45°-φ/2)
(3)
k被=tan2(45°+φ/2)
(4)
(5)
通過現(xiàn)場調(diào)查監(jiān)測,煤柱作用在底板巖層的均布載荷為3.5 MPa;2號煤底板泥巖內(nèi)摩擦角為50°,將相關參數(shù)帶入公式(3)、(4)與(5),則煤柱側破壞深度為0.55 m。
底板巖層在兩幫擠壓下破壞寬度計算式如下:
d=2ytan(45°+φ/2)
(6)
計算得,底板巖層在兩幫擠壓下破壞寬度為3 m,小于巷道寬度5.6 m,故在巷道的掘進階段,巷道的破壞主要為底板邊幫的巖層錯動破壞,即在兩幫滑動力驅使下,致使底板破裂巖體巖滑移面凸起形成底鼓。
根據(jù)該礦2號煤層賦存條件,煤層底板主要為軟弱砂質泥巖,存在明顯的采動地壓影響。根據(jù)巷道礦壓監(jiān)測及巷道底鼓機理研究成果,2306回風巷巷道底板兩幫底鼓比較嚴重,巷道中間部位相對較小,為此研究提出底板錨固注漿加固與鉆孔卸壓相結合的底鼓防控技術。
對于巷道底板中部位置,采取錨注方法,利用注漿錨桿加固,將漿液注入底板巖層中,將周邊裂隙巖體粘結為一個整體,改善巷道底板的應力條件,提高底板巖層的自穩(wěn)能力;對于巷道底板兩幫位置,采用鉆孔卸壓方法,實現(xiàn)底板巖性的應力轉移,擴大近底板巖層的有效承載區(qū)域,從而達到控制底鼓的目的。
在巷道中心位置向底板布置3排錨注鉆孔,傾角為90°、鉆孔深度為3.5 m,間距1 m,孔徑為42 mm,底板加固位置采用水泥單液漿進行加固,加固壓力設計為4.5 MPa; 卸壓鉆孔待加固鉆孔施工且注漿完畢后開始施工,即在巷道底板幫角兩側各施工1排卸壓鉆孔,鉆孔直徑73 mm、孔深為3.5 m,具體布置方法見圖5。
圖5 錨注及卸壓鉆孔布置方式圖(mm)
為掌握底鼓控制效果,在超前工作面200 m范圍內(nèi)布置監(jiān)測點對底鼓變形量進行監(jiān)測, 具體測點布置見圖6,其中A1測點所在巷道底板進行錨固注漿加固與鉆孔卸壓加固,A2測點所在位置未進行加固,監(jiān)測周期為30 d。
圖6 監(jiān)測點布置圖
監(jiān)測結果見圖7。
圖7 監(jiān)測結果圖
當巷道受到回采影響時巷道底鼓變形量呈增加趨勢,但是對底板實施底鼓防治措施后底板底鼓量明顯更小,最大變形量控制在145 mm,巷道底鼓量可滿足巷道后續(xù)使用需要,且在措施實施20 d后底鼓變形量基本趨于穩(wěn)定。
1) 通過分析底鼓巷道礦巖顯現(xiàn)特征,煤柱側垂直應力表現(xiàn)為左側及中間高,實體煤垂直應力表現(xiàn)為“馬鞍形”變化特征,應力峰值達為3.92 MPa,應力最低值達2.85 MPa。應力主要影響區(qū)域位移實體煤內(nèi)部2 m及7 m深度位置。在深度為5~6 m范圍存在一定的彈性能,說明上層遺留煤柱形成的底板壓力對下層實體煤應力分布形成疊加效應。
2) 通過構建巷道底板單側受力模型,計算得到煤柱側破壞深度為0.55 m,兩幫擠壓下破壞寬度為3 m。巷道的破壞主要為底板邊幫的巖層錯動破壞,致使底板破裂巖體巖滑移面凸起形成底鼓。
3) 研究提出了底板錨固注漿加固與鉆孔卸壓相結合的底鼓防控技術。巷道底板中部位置采取錨注方法,巷道底板兩幫角位置采用鉆孔卸壓方法,使圍巖的承載范圍顯著增加,提高底板巖層的自穩(wěn)能力,從而達到控制底鼓的目的。
4) 通過現(xiàn)場試驗,實施底鼓防治措施后底板底鼓量明顯更小,最大變形量控制在145 mm,巷道底鼓量可滿足巷道后續(xù)使用需要,取得了良好的底鼓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