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曉瑜
(內蒙古師范大學 文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說文》是中國第一部字書,它由東漢許慎歷時22年完成。全書15卷,收錄字頭9353個,另有重文1163個,共計10516字?!墩f文》依據“六書”理論,對漢字的形音義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并首次使用部首編排,將其所收錄字頭分為540部,其采用的“六書”構型理論和部首編排方法一直被后代很多字典辭書所沿用?!墩f文》作為我國語言文字的奠基之作,在中國語言學史上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六書”之名首見于《周禮·保氏》,被列為“六藝”之一,具體所指并不明確,幾經發(fā)展,至漢許慎詳細解釋“六書”所指,并以字為例明確界定。后人分析漢字構型多采用許慎的“六書”構型理論?!墩f文》老部共收10字,其中會意字1個,形聲字9個。本文依據“六書”理論對《說文》老部字的形體結構作了分析,具體如下。
1.老,《說文》:“老,考也。七十曰老,從人毛匕。言須發(fā)變白也。”②
老,會意字,由“人”“毛”“匕”會合而成,以人須發(fā)之變化會人年老之意。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從人毛匕。音化。按此篆葢本從毛匕,長毛之末筆,非中有人字也。韻會無人字。言須發(fā)變白也。說會意之恉?!雹?/p>
3.孝,《說文》:“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雹?/p>
孝,會意字,由“老”“子”會合而成。以孩子扶持老人會奉養(yǎng)老人之意。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子承老也。說會意之恉?!雹?/p>
《說文·序》:“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雹嘈温曌质侵赣闪x符和聲符組合構成的漢字,其義符示意,聲符示音或示源。形聲字是最能體現漢字據形知義特點的,如從“老”之字多與年老有關?!墩f文》老部有7個形聲字。
1.耊,《說文》:“年八十曰耊,從老省,從至?!雹?/p>
耊,形聲字,從老,至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從老省。小篆既從老省矣。今人或不省。非也。下同。至聲。古音至讀如铚?!雹?/p>
3.耆,《說文》:“老也。從老省,旨聲?!?
耆,形聲字,從老,旨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六十曰耆。許不言者,許以耆為七十以上之通稱也?!?
4.耇,《說文》:“老人面凍黎若垢。從老省,句聲?!?
耇,形聲字,從老,句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耇,老、壽也?!?
7.考,《說文》:“老也。從老省,丂聲?!?
考,形聲字,從老,丂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山有櫙弗弗考傳曰考、擊也是也。凡言考挍、考問字皆爲攷之假借也?!?
《說文》540部的劃分,除了使?jié)h字形體歸類有了依據,還使同部字在意義上形成了共同的類屬。每部字的首字為部首,部首也是整部字意義上的基礎,部首之下的字大多和部首相關。具體來看,老部字除“孝”之外,均有“年老”之義,具體分析如下:
1.以年齡及生命長度表示年老
老,《說文》:“考也,七十曰老?!?此處用到了同部互訓的方法釋義,老,即考之義。七十歲可稱為老,《禮記·曲禮》:“七十以上曰老?!焙笥诌M一步解釋,明確“老”的特征為須發(fā)變白。
耊,《說文》:“年八十曰耊?!?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年八十曰耊。《釋言》。耊、老也。毛傳云。耊、老也。八十曰耊。按馬融注易、服虔注《左傳》皆云。七十曰耊。葢耊訓老。故七十八十皆得偁也。”由此可知,耊之本義也是“年老”,可泛指年齡七十及以上的老人?!对娊洝で仫L·車鄰》:“今者不樂,逝者其耋?!?是說現在不及時行樂,等到年老的時候才知道快樂已經逝去,只會徒增傷悲。《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痹偃纭蹲髠鳌べ夜拍辍罚骸耙圆笋罄?,加勞,賜一級,無下拜?!?是說伯舅年紀大了加以慰勞,賜給一等,不用下階跪拜。杜預注:“七十曰耋?!彪m然說法不一致,但是能確定“耋”就是指年老的意思(“耊”后寫作“耋”,二者為異體關系)。
耆,《說文》:“老也?!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曲禮》。六十曰耆。許不言者、許以耆為七十以上之通偁也。鄭注義云。耆耊皆老也?!?由此可知,“耆”為“年老”之統(tǒng)稱。古代稱有德行的長者為耆老,《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是把人的一生按照年齡階段劃分,到了六十歲,人的體力開始衰退,不適宜從事體力勞動,但是可以憑借自己的經驗指導別人。所謂“耆老”也是這樣得來的。
壽,《說文》:“久也?!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久者,從后灸之也。引伸為長久,此用長久之義也?!庇纱丝芍?,壽有“長久”之義,指的是人活得長久,即“長壽”。古文字字形如圖:,從其古文字字形可以看到壽像一個老人在伸出雙手向上天祈禱,祈求自己能活得久,后來引申為年齡、壽命之義?!对娊洝ば⊙拧ぬ毂!罚骸叭缒仙街畨?,不騫不崩?!?是臣子對君主的祝福,希望君主的壽命可以像南山一樣長久,永不虧損永不崩塌。此處,“壽”表示長久之義???,《說文》:“老也?!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凡言壽考者、此字之本義也?!?古文字字形如圖:,如一位老人手拄拐杖之象。關于“考”“老”二字歷代對它們的解釋存在爭議,此處筆者不多做分析,比較認同朱英貴先生的分析,從男子的生理角度看“考”的年老程度要高于“老”。“富貴壽考”這個成語出自《詩經·大雅·棫樸》:“周王壽考,遐不作人?!?此處,“考”就是“老”的意思,后來在“老”的基礎上引申出“死”義,“《禮記》曰:生曰父、母、妻。死曰考、妣、嬪?!?,后來有成語“如喪考妣”就是指死亡的意思。
2.以老年者特征表示老年
耇,《說文》:“老人面凍黎若垢?!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耇、壽也。孫炎曰耇、面凍黎色如浮垢。老人壽征也?!?是指面部有壽斑的老人?!对娊洝ば⊙拧つ仙接信_》:“樂只君子,遐不黃耇?!?《毛傳》:“黃,黃發(fā)也。耇,老?!币馑际蔷拥目鞓房梢允剐『⒍加懈邏?,歌頌統(tǒng)治者德高長壽,保佑子孫后代。“耇”是用年老者固有特征來表示“年老”義。
照顧老人是晚輩對長輩的照顧,“孝”就是這樣產生的一個字,其古文字字形十余種,我們選其中一種作分析。如圖:從字形中可以看到原本支撐著老人的拐杖換成一個小孩子,小孩子扶著老人,就是在照顧老人?!墩f文》:“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說文》對“孝”的解釋很具體,樂于事侍奉父母,《荀子·王制》:“能以事親謂之孝,能以事兄謂之弟,能以事上謂之順,能以事下謂之君?!?其中,對孝的解釋就是強調用禮儀去侍奉父母。后來由照顧自己的父母范圍擴大為長者,進而引申為孝敬的意思。
尊老是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國儒家經典文化之一。《孟子·梁惠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可見,上古尊老還和政治聯系在一起,賢明的君主會帶頭尊老敬老,對社會起到很大的政治教化作用?!抖Y記·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鄉(xiāng),七十杖于國,八十杖于朝?!?可見,在周朝五十歲就可以看作老人,老人的地位很高,在漢代,賜給老人拐杖,叫做王杖,鄉(xiāng)國的人見到都應該以禮相待。從尊老在上古社會被重視的程度可知,它不僅是一種美好的品德,更在多個方面影響著社會的發(fā)展。
從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尊老的文化也隨之延續(xù)與傳承?!袄稀弊种螽a生的諸多字都在對老者進行著保護與尊敬,“孝”產生的孝道文化是最典型的尊老文化。并且,“孝”下邊是一個小孩子,就說明孝敬愛戴老人應該從小孩子開始就對其進行價值觀上的引導,要照顧幫助禮讓老人,從小就要教導尊老思想。所以,尊老教育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有著巨大的作用,等到其成長為一個可負擔社會重任的人的時候才會有一顆憫人之心。我們的孝道文化也是這樣一代一代傳承至今。
我們對老人不僅要尊敬,還要祈禱其高壽,活得長久,“壽”就是這種思想的體現。我們現在農村還有“一家有老,全家得寶”的說法,就是說老人是家里的寶貝,所有人都要保護。家里有老人就有牽絆,能把不經常聯系的親人連在一起,促進家人的感情,這也是我們傳承下來的“老”文化,所以人們都盼著老人能高壽,能有耄耋、期頤之年。在“壽”的基礎上產生祈禱的“禱”,就是在為老人祈求上天的祝福。此外,在老人年老高壽的基礎上,累積的智慧也讓人心生崇敬與向往,所以青年人經常問教于老者,“耆”“考”就是表示老者在給青年人講授道理。
綜上,尊老文化源遠流長。古人造字之初,就形成了尊老的意識,后經傳承,尊老觀念逐漸成為中國精神品格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良好社會風尚對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漢字從古至今在不斷變化發(fā)展,饒宗頤先生說:“造成中華文化核心的是漢字,而且成為中國精神文明的旗幟。”?許慎《說文》收錄的老部字雖然只有10個,在流傳的過程中讀若“點”和讀若“樹”的兩個字已經不再使用,但是老部字傳承下來的尊老文化卻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獨占一角,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老部字的幾個字已經成為攜帶尊老文化的最佳載體,通過對老部字字形詞義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到其文化淵源與歷史傳承關系。
注釋:
①⑧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年版,均引自第316頁。
②④⑥⑨????????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年版,均引自第171頁。
③⑤⑦⑩?????????????〔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版,分別引自第1589頁,第1590頁,第1590頁,第1590頁,第1591頁,第1591頁,第1591頁,第1592頁,第1592頁,第1592頁,第1589頁,第1589頁,第1590頁,第1591頁,第1591頁,第1592頁,第1592頁。
?????向熹,《詩經譯注》,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分別引自第171頁,第433頁,第234頁,第392頁,第247頁。
??左丘明,《左傳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分別引自第169頁,第18頁,第
??王云五,《禮記今注今譯》,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分別引自第4頁,第125頁。
?《爾雅》,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26頁。
?方勇、李波,《荀子譯注》,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27頁。
?金良年,《孟子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5頁。
?饒宗頤,《符號·初文與字母——漢字樹》,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