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廣州市美華中學 王 波
厭學是學生在學習當中一種消極的行為和心理反應。一提到學習,學生就會反感或者厭惡,情況嚴重的話,經常會覺得很痛苦,經常會出曠課或者逃課的現(xiàn)象,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會影響學生正常學習狀態(tài),對學習效果和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發(fā)展和進步,教師就需要對學生厭學這一現(xiàn)象進行深入分析和把握,找出正確的解決方法,讓學生喜歡學習,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生厭學通常標表現(xiàn)為抵觸和討厭學習,沒有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經常缺乏主觀能動性,在學習中比較被動,或者壓根不愿意接受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主要行為特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缺乏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作為一種具有吸引力的教學活動,很多學生往往提不起興趣,還產生厭倦心理,討厭各類學習活動。在具體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fā)現(xiàn)此類學生有著某些不愉快的情緒,比如,恐懼、厭惡和焦慮等。還有部分學生說到學習,就非常煩躁,對于各種考試也毫不在乎,對學習完全失去興趣,沒有一點好奇心和探索欲,學習表現(xiàn)極為被動,表現(xiàn)出一種被動式的學習狀態(tài)。其次,沒有正確理解學習功能。部分學生對社會上某些例子所影響,覺得讀書沒有任何用處。最后,不愿參加學習活動。很多學生經常不愛參加各類學習活動,覺得只有遠離學習,心理才會踏實和平衡,很少花費時間和精力在學習當中,主要表現(xiàn)在課堂上難以集中注意力,不認真聽老師講課,還違反課堂紀律,課后不愿意做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存在逃學、曠課和早退遲到等現(xiàn)象,還有學生直接輟學,并且與老師和家長開始對立,由于處于青春期,叛逆心理嚴重。除此之外,學習成績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差,使得學生喪失學習自信,厭學心理更加嚴重。
(1)學習基礎薄弱。部分學生缺乏扎實的基礎知識,使得自身文化能力不強,加之知識接受能力較弱,沒有堅定的意志力與刻苦學習精神,給學習帶來一定阻礙。與此同時,一些學生沒有好的學習方法,學習時比較吃力,如果缺乏自覺性,在一定程度上很難形成好的學習習慣。
(2)缺乏學習動機。從心理方面來講,學習動機就是能夠引起且維持對一個人的活動,并且讓其按照這個活動朝著既定的目標去努力,從本質上來說屬于一種內部心理動力和心理過程。學生缺乏學習動機主要原因有三點:第一,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經常會有“學習再好,還不如有個雄厚的家庭背景”,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在某種程度上會減弱學生學習動機。第二,學生自身對學習目標不明確,經常為了避免家長在自己身邊嘮叨,想要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打著學習幌子來應付家長,同時,還認為學習就是避免過早打工,往往沒有自己的學習目標,缺乏人生理想。第三,部分家長覺得學習不重要,給學生灌輸早早掙錢養(yǎng)家的思想,在無形中對學生心理產生影響,讓學生錯誤地認為,知識沒有金錢重要,從而弱化了學習動機。
(1)社會因素。部分學生讀的并不是重點學校,往往不被社會人士所看好,總覺得上不好的學校就沒前途,低人一等,造成學生學習沒有上進心,缺乏動力支持,出現(xiàn)自甘落后、恍惚度日以及得過且過的心理,對學習產生無所謂的態(tài)度。
(2)學校因素。部分學校不夠關心學生學習和生活,也沒有將學風建設加以重視,對學生學習缺乏有效的指導,尤其是學習方法,部分課程教學缺少實用性,理論太多,實訓太少,加之教師教學能力不足,在上課過程中教學氣氛比較沉悶,難以激起學生興趣。長此以往,學生面對枯燥的學習環(huán)境,往往不愛學習,這種教學方式在某種程度上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
(3)家庭因素。從心理方面來講,一個孩子的心理和性格與家庭成長環(huán)境有著很大關系,家庭作為學生的主要生活和學習場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據統(tǒng)計,超過百分之八十學生出現(xiàn)厭學的心理都與家庭環(huán)境有關,通常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父母沒有起到榜樣作用。父母對孩子生活和學習行為習慣,學習態(tài)度都起著榜樣作用,如果家長平時比較好學,就會營造一種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就會受到影響,自然而然也就會形成一種樂學上進的習慣。如果家長不讀書,經常忙于工作和賺錢,并將精力花費在玩樂之上,對知識的索取表現(xiàn)出一種輕視的態(tài)度,就算對子女期望在高,也難以產生良好的效果,為學生學習習慣和行為創(chuàng)造好的家庭環(huán)境。比如,有一個學生,厭學心理非常嚴重,經過了解,這個學生媽媽經常給孩子灌輸“女孩子學習好,還不如嫁得好”這種錯誤觀念,給學生造成很大影響,讓學生經常專注自身打扮,對學習抱著無所謂態(tài)度。另一方面,家庭成員相互間關系。家庭各個成員相互間的關系,作為一種直接影響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與有著很大關系。如果家庭成員相互之間比較和睦,學生會獲得更多的愛、照顧以及關心。如果孩子父母婚姻狀況不好,或者經常情緒不佳,會對孩子產生壓力,這種家庭環(huán)境之下,孩子獲得的幫助和支持就比較少。
當前社會發(fā)展背景下,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非常重要。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學校應重視構建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提升學生心理素質這一工作,讓學生克服各種心理和情感障礙,對學生進行鼓勵和支持,讓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挖掘學生內在潛能與外在閃光點。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不斷完善和優(yōu)化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合理利用分層教學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都能夠有所獲得,從而提升學習自信心。與此同時,學校還可以成立相關的教育機構,比如,開設心理咨詢課程,給學生傳授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識,并且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進行學習和訓練,提高學生心理承受能力。還可以創(chuàng)建心理咨詢室,邀請專業(yè)心理咨詢師,通過電話、郵箱以及面談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咨詢,解決學生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此外,還要對教師進行培訓教育,讓教師掌握一些關于心理學和心理健康的知識,讓其更好為學生指導,從而營造一種良好的心理教育環(huán)境,為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要想改變學生厭學心理,就要改變以往學生的學習觀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其愛上學習。主要可以通過以下方法:第一,讓學生喜歡和接受教師,如果學生在學習中,不喜歡老師,那么肯定也不會喜歡他教授的課程,作為教師,平時在學校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尤其是教姿教態(tài),也要主動拓寬自身能力,學習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這樣就能夠剖析學生心理,了解其情感需求,及時采用有效辦法,對其進行心理疏導,讓學生從內心喜歡和接納老師,這樣就會樂于接受老師的教育。第二,將學生學習轉移到興趣之中。對于出現(xiàn)厭學心理的學生,他們并非沒有感興趣的東西,部分學生由于只對某一學科感興趣,或者沒有穩(wěn)定的興趣愛好,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及時和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掌握其興趣所在,從而將興趣擴展到學習中來,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培養(yǎng)廣泛的興趣愛好,增加對不同知識的探索欲。第三,部分學生在學習中經常表現(xiàn)出習得性無助,很少有成功的愉悅感。作為教師,就要對這類學生進行指導,可以從基本的知識入手,讓他們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自信,然后通過不斷的訓練和指導,逐漸進步和發(fā)展。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讓學生掌握正確學習方法,樹立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
現(xiàn)階段,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由于父母寵溺過度,一旦遇到挫折,往往會難以承受。教師在平時教育當中,就要滲透關于面對挫折的知識。比如,部分學生對自己學習期望值過高,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現(xiàn)實情況進行分析,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目標,減少學生中遇到的挫折。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教育,提升其心理防御能力和承受能力,如果遇到挫折,學生要選擇適當方法進行緩解,比如可以使用補償法和升華法等。還可以通過各種教學和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抗挫折訓練,比如開展關于“抗挫折能力”的主題班會和課外活動,讓學生活動中提升自身意志和能力。
作為一種內在驅動力,學習動機對學習起著一定推動作用,尤其是學習動機越強的學生,厭學心理就會越弱。教師要注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尤其是成就動機,在教學中通過成功人士的相關案例對學生進行教育,感染學生,讓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正確價值觀,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奮斗。學校還可以組織各種比賽活動,設置學生感興趣的獎勵,通過激勵機制,激發(fā)學生在比賽中的成就動機,從而增強學生學習動機,改變學生出現(xiàn)的各種厭學情緒。
綜上所述,要想從本質上改變學生厭學心理,就需要掌握影響學生厭學的各種因素,對這些因素進行仔細研究和分析,尋找正確的輔導措施,改變學生厭學心理和行為,讓其樹立正確價值觀,積極主動參與到各項教學活動中,從而奠定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提升學習成績,為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奠定有效基礎,進一步推進教育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