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維克多·雨果(1802年—1885年),法國最偉大的抒情詩人,十九世紀最杰出的小說家之一。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雨果的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歌、小說、戲劇、文藝理論等,其聲名可謂響遍世界,正如波德萊爾所說:“維克多·雨果是一個無國界的天才?!?/p>
▲▲內(nèi)容簡介
《悲慘世界》是一部震撼人心的長篇巨著。全書共分五部。小說敘述了刑滿釋放犯讓·瓦讓的悲慘故事。1795年,修樹工讓·瓦讓為饑餓所迫,偷了面包店一塊面包,而蹲了十九年苦役牢。1815年,讓·瓦讓刑滿釋放,投宿迪涅,遭眾人拒絕,卻受到迪涅主教熱情接待??伤R走時偷了主教的銀餐具而再次被捕。面對警察的調(diào)查,迪涅主教聲稱這銀餐具是他送給客人的,甚至還把一對銀燭臺也送給了讓·瓦讓,以贖他的靈魂。
幾年后,讓·瓦讓化名馬德蘭,成了小城濱海蒙特勒伊的市長,遇到了身世可憐的女工芳蒂娜。芳蒂娜為了支付其私生女的撫養(yǎng)費淪落為娼,又遭警探雅韋爾逮捕,后被馬德蘭先生解救,最終因重病死在馬德蘭先生的醫(yī)院里,臨終前將女兒托付給市長馬德蘭。雅韋爾懷疑馬德蘭是讓·瓦讓。后馬德蘭經(jīng)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去法庭自首,再次被捕入獄。逃獄后,去尋找珂賽特,此時的珂賽特已八歲,受盡了泰納迪埃太太的折磨。讓·瓦讓重金贖回了珂賽特,并帶他到巴黎。因受到警探雅韋爾的追蹤,改名福施勒旺,送珂賽特到寄宿學校讀書。后來,馬里尤斯出現(xiàn),并愛上了珂賽特。但馬里尤斯的外祖父反對兩人的婚事。隨后人民起義爆發(fā),馬里尤斯也參加了街壘戰(zhàn)。讓·瓦讓看到了馬里尤斯寫給珂賽特的訣別信,去了街壘。密探雅韋爾為了偵查,也去了街壘。雅韋爾被起義者逮捕并判處死刑,由讓·瓦讓執(zhí)行。讓·瓦讓出于人道將他釋放。馬里尤斯身負重傷,昏迷不醒,被讓·瓦讓從下水道救出。一出下水道就被雅韋爾抓住。雅韋爾答應(yīng)讓·瓦讓將馬里尤斯送至其外祖父家,并被讓·瓦讓的人格魅力所震撼,放了他,卻無法面對自己的職責,遂投河自盡。
隨后,在外祖父和讓·瓦讓的安排下,兩位有情人終成眷屬。而讓·瓦讓向馬里尤斯坦白自己的苦役犯身份遭受誤解,又失去了他心愛的珂賽特,終日郁郁寡歡。當馬里尤斯終于知道讓·瓦讓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偕同珂賽特去看他時,讓·瓦讓已奄奄一息。最后,他躺在珂賽特懷里,離開了這黑暗的人間。
▲▲藝術(shù)特色
1.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相結(jié)合。其中浪漫主義色彩表現(xiàn)在情節(jié)的安排和細節(jié)描寫上。如人物關(guān)系充滿奇遇和巧合。而現(xiàn)實主義更是比比皆是。如讓·瓦讓和米里埃主教都是有原型的。且書中講到很多歷史事件,如滑鐵盧戰(zhàn)役。
2.善與惡,對照鮮明。如,善的代表讓·瓦讓和米里埃主教;惡的一方雅韋爾和泰那迪埃。通過對比,突顯善的美、惡的丑,從而表達作者贊同基督教的博愛,反對資產(chǎn)階級的利己主義。
3.采用象征主義手法。主人公讓·瓦讓象征著被壓迫被蹂躪者,米里埃主教象征著博愛,雅韋爾則象征著暴力,泰那迪埃象征著資產(chǎn)階級的惡習。
▲▲選段賞析
過路的女子敘述她的經(jīng)歷,不過稍微作了點改變。
她是個女工,丈大死了:巴黎找不到工作,她到別處去謀生;她回老家去,當天早晨,她步行離開了巴黎;她抱著孩子,走路走累了,遇見前往維爾蒙布的大車,便上了車,從那里,她又步行到蒙費梅,她女兒也走了一會,但走得不多,到底太小,得抱著她,小寶貝睡著了。
說到這里,她在女兒的臉上親吻了一下,把孩子驚醒了。孩子睜開眼睛。那眼睛和她母親的一樣,又大又藍。她在看。她看什么?什么也沒,或什么都看,帶著一副認真的,有時還很嚴肅的神態(tài),那是小孩子們特有的神態(tài),是他們純潔無邪的童心對我們?nèi)遮厸]落的道德進行審視的一種神秘表現(xiàn)。仿佛他們感到自己是天使,知道我們是凡人。接著,孩子笑了;她不顧母親阻攔,用力滑到地上;一個想下地跑的孩子,一種不可制服的力量,想擋是擋不住的。突然,看見另外兩個女孩子在蕩秋千,立馬站住,伸出舌頭,露出驚訝的神色。
泰納迪埃媽媽解開女兒,抱下秋千,對她們說:
“你們?nèi)齻€一起玩吧?!?/p>
這種年齡的孩子是很容易混熟的,一分鐘后,兩個小泰納迪埃就和新來的女孩一起在地上掘洞了,玩得好開心。
新來的孩子很快樂;透過孩子的快樂,可以看出母親的善良。她已撿了一根小樹枝當鏟子,使勁挖了一個可以放進一只蒼蠅的小坑。挖墓人做的事,被一個孩子做來,就變得令人愉快了。
兩個女人繼續(xù)交談。
“您的娃娃叫什么?”
“珂賽特?!?/p>
“幾歲了?”
“快三歲了?!?/p>
“跟我的老大一樣?!?/p>
這時,那三個孩子圍在一起,既憂慮又快樂,因為發(fā)生了一件大事:一條大蚯蚓從泥土里鉆出來,她們非常害怕,卻又心花怒放。
她們?nèi)莨鉄òl(fā)的額頭挨在一起,三個腦袋仿佛籠罩著一圈光環(huán)。
“只一會兒功夫,孩子們就混熟了!”泰納迪埃媽媽大聲說,“別人見了,會以為是三姐妹哩!”
這句話無疑是一個火花,另一個母親想必正翹首以待。她抓住泰家婆娘的手,眼睛望著她,對她說:
“您愿意幫我照管孩子嗎?”
泰家婆娘露出驚訝的神色,既不是同意,也不是反對。
珂賽特的母親接著又說:
“您看,我不能把孩子帶回老家。帶了孩子,不能干活,也找不到工作。那里的人特別可笑。是仁慈的上帝讓我經(jīng)過您的客棧的。當我看到您的孩子那么漂亮,那么干凈,那么開心,我心里感到一震。我說:這是位好母親。您說得對,她們將成為三姐妹。再說,我很快就會回來的。您愿意幫我照管孩子嗎?”
“我得想一想?!碧┘移拍镎f。
“我每月付六法郎?!?/p>
這時候,屋里頭傳出一個男人的喊聲:
“不能少于七法郎。而且得先付六個月?!?/p>
“六七四十二?!碧┘移拍镎f。
“我給?!蹦悄赣H說。
“另外得多付十五法郎,作為初來的花費。”那聲音補充說。
“一共五十七法郎。”泰家婆娘說。說完這些數(shù)字,她又含糊不清地哼了起來。
“應(yīng)該這樣?!笔勘f。
“我給,”那母親說,“我身上有八十法郎。剩下的錢夠我回老家了。我步行回去。到了那里我就掙錢,等掙到一些錢,我就回來接我的寶貝。”
又傳出了那男人的聲音:
“小姑娘有換洗衣服嗎?”
“是我丈夫?!碧┘移拍镎f。
“當然有,可憐的寶貝。我看出那是您丈夫。并且衣服還不少!多得嚇死人!全都是成打的。裙子都是綢的,就像是貴婦人的行頭,都在我的旅行袋里?!?/p>
“全得留下來。”那聲音又說。
“我想我會全留下的!”那母親說,“讓我的女兒不穿衣服,那才可笑呢!”
男主人露面了。
“那好?!彼f。
交易談成了。那母親在店里過了夜,給了錢,留下孩子,取出孩子的衣服,合上從此又癟又輕的旅行袋,第二天一早就啟程了,打算很快就回來。人總是這樣,走的時候打好如意算盤,但往往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那母親離開時,泰納迪埃家的一位女鄰居遇見她了,那人回來說:
“剛才我看見一個女人在大街上哭,哭得好傷心。”
珂賽特的母親走后,那男人對那女人說:
“有張一百一十法郎的票據(jù)明天到期,這下有錢付了。我還差五十法郎。你知道?法院都要給我送拒付證書來了。你用你的小寶貝,做了一個很捧的捕鼠夾?!?/p>
“我也沒有料到?!蹦桥苏f。
賞析
雨果深刻地揭露了他那個時代存在的社會問題:貧困使男人淪為罪犯,饑餓是女人淪落為娼,得不到教育使兒童愚昧無知。而泰納迪埃就是使芳蒂娜最終淪落為娼的始作俑者。
選段中為我們呈現(xiàn)兩幅畫面:一個是三個天使般的小女孩聚在一起玩耍的美好畫面,另一個則是金錢交易的畫面。讀者不難想象小珂賽特今后的悲慘生活。泰納迪埃將自己的女兒比作“捕鼠夾”,而珂賽特就是那只被捕的“老鼠”。有了這只“老鼠”,泰納迪埃就可以償還清將要到期的票據(jù),解自己的燃眉之急。然而,我們知道這只是芳蒂娜被剝削的開端而已。這個極端自私的資產(chǎn)階級使芳蒂娜的悲慘生活雪上加霜。
【夏筱然/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