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行文雖然不像議論文那樣具有嚴謹?shù)乃季S邏輯,但也應該有一定的順序,只有這樣,文章才會清晰明了,不至于讓讀者一頭霧水,不知所云。同時,敘事順序運用精當,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常見的記敘順序有順敘、倒敘、插敘、補敘、分敘、總分、意識流等,根據(jù)維度不同,為了方便學習借鑒,我們可以整合成以下幾個方面:
—、調(diào)皮的時間:順敘和倒敘
在記敘文中,時間不可或缺。對記敘文而言,時間就是個調(diào)皮的頑童,順從的時候乖巧可愛,調(diào)皮的時候又讓人愛恨交加。
順敘法是按時間的先后順序來敘述事情,這跟事情發(fā)生發(fā)展的實際情況相一致,所以采用順敘寫作,能使文章的層次同事件發(fā)展的過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記敘得有頭有尾,脈絡清晰。如《老山界》一文,就是按照時間(當天下午——天黑——當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兩點——兩點以后)的推移,敘述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過程。運用順敘時,要注意剪裁,做到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否則容易犯羅列現(xiàn)象、平鋪直敘的毛病,像一本流水賬,使人讀了索然無味。
倒敘并不是把整個事件都倒過來敘述,而是除了把某個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順敘的方法。采用倒敘的情況一般有三種:一是為了表現(xiàn)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現(xiàn)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為了使文章結構富有變化,避免平鋪直敘;三是為了敘事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懸念,引人入勝。我們讀過不少倒敘的文章,如《一件珍貴的襯衫》《一件小事》《回憶我的母親》《記一輛紡車》等。
倒敘時要交代清楚起點。倒敘與順敘的轉換處,要有明顯的界限,還要有必要的文字過渡,做到自然銜接。特別要注意,不要無目的地顛來倒去,也不要為了倒敘而倒敘,反反復復,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二、多變的空間:插敘、補敘、分敘
最安分的記敘就是按地點變換的順序寫,即順敘,常用于寫游記、參觀記、活動等。如葉圣陶的《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是按金華城→羅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nèi)洞→出洞的先后順序,記敘金華雙龍洞的總體情況和主要特征。又如魯迅的《藤野先生》一文,就是從作者到東京開始寫起,再寫到仙臺后與藤野先生相處中的幾件事,最后寫離開仙臺后對藤野先生的懷念與崇敬。
插敘可以理解為是為了表達文章中心的需要而做出的空間鏈接,有時是為了幫助讀者了解故事情節(jié)的追敘,有時是為了對出場人物的情節(jié)作注釋、說明。魯迅的《故鄉(xiāng)》中有兩處插敘:一處是當母親談到閏土時,作者用“這時候,我的腦海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引出對少年閏土形象的插敘;另一處是對楊二嫂形象的回憶。這兩處插敘使閏土、楊二嫂過去與現(xiàn)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的生活境況形成鮮明對比,充實了文章內(nèi)容,深入開掘了主題思想。使用插敘一定要服從表達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節(jié)外生枝、不喧賓奪主。在插敘的時候,還要注意文章的過渡、照應和銜接,不能有斷裂的痕跡。
補敘主要用于對上文的補充說明,一般是片段性的、簡要的,不敘述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釋或說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補敘一般不發(fā)展情節(jié)、事件,只對原來的敘述起豐富、補充作用,造成懸念,敘事波瀾,深化主旨,造成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如《水滸傳》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綱》一節(jié),敘述了在黃泥崗松林內(nèi)七個販棗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綱??吹竭@里,讀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販棗客商喝得,為什么楊志等人就喝不得?這時,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吳用、晁蓋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紹了使用障眼法,當面吃酒以瓢下藥的經(jīng)過。這樣,通過補敘使得事件真相大白。由此可見,補敘實際上是在敘述時,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在后面適當?shù)牡胤皆侔堰@些片段“亮”出來,使讀者恍然大悟。通過這一“藏”一“亮”,造成敘事的波瀾。
分敘可以先敘一件,再敘另一件,也可以幾件事情進行交叉敘述。采用分敘時要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和表達中心思想的需要確定敘述的線索,還要交代清楚每一件事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時間。中國古代話本、擬話本和通俗古典小說通常會采用這種敘事藝術。講述同一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人物的故事往往采用“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分敘辦法。
三、不變的主角:事情波瀾
對于記敘文而言,不變的主角就是事件,所有的記敘手段和方法都是為了使事件有波瀾。
有的文章按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的順序來寫。如《中國石》一文中戰(zhàn)士們愛揀石頭、愛賽石,這是發(fā)現(xiàn)“中國石”的起因;揀石、洗石,發(fā)現(xiàn)了“中國石”,仔細端詳“中國石”,這是揀到“中國石”的經(jīng)過;戰(zhàn)士們喜愛“中國石”,這是“中國石”帶來的結果。這樣寫,看起來古樸自然,其實也最能讓人明白事情發(fā)展的階段性和來龍去脈,所謂大道至簡就是這個道理。
有的文章按不同內(nèi)容的順序寫,通常用于回憶性的記敘文,行文多采用單元片段式結構。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作者寫了不同內(nèi)容的四件事:講《水滸傳》、談“碰壁”、救護車夫、關心女傭,表達了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貴品質(zhì)。
還有的文章則是以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為序來敘述事件。如《誰是最可愛的人》中,作者用三個事例,從三個方面歌頌了志愿軍的高貴品質(zhì):第一個事例重在表現(xiàn)志愿軍戰(zhàn)士對敵人的無比仇恨;第二個事例表現(xiàn)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熱愛;第三個事例則展示了志愿軍崇高的精神境界。這三個事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告訴讀者:志愿軍是最可愛的人。
還有的記敘文采用總述與分述的順序寫。先分后總。例如《再見了,親人》一文,前三段分別描述志愿軍同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別的情景,最后一段總結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誼,先總后分再總。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先總講小興安嶺的樹多,“像綠色的海洋”,再按春、夏、秋、冬四季分別寫小興安嶺的景色,最后總結“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誘人,是一個美麗的大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
四、潛在的時空:意識流
意識流本來是一種小說流派。與傳統(tǒng)小說不同,意識流小說中作家退出小說,轉而以心理時間結構作品,注重表現(xiàn)人物意識活動本身,著力描寫人物心理的種種感受,通過開掘深層的意識來展露隱蔽的靈魂和內(nèi)心世界。公認的意識流著名作品有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等。從某種意義上說,小說是一種篇幅長的復雜的記敘文,其意識流的敘事手法,我們在平時的記敘文寫作中也可以借鑒應用。
運用意識流的手法敘事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近幾年出現(xiàn)了很多穿越題材的影視作品熱,有的生硬轉換,變成了鬧劇笑話。但是電影《你好,李煥英》卻是這方面的成功之作,因為穿越有理有據(jù),有充足的鋪墊:思念成癡,愧疚補償。心理變化和意識流動是一個潛在的時空,隨情緒、心理甚至夢境轉換,既符合人物心理活動的發(fā)展需要,又使得敘事富于變化,自由轉換時空,而不至于生硬。
總之,法無定法,妙在無痕。記敘文的寫作順序很多,作文時要根據(jù)題目的特點和自己掌握材料的情況選用,做到恰到好處。
歸結起來,我們要重申敘事順序的幾個原則:一是以主旨呈現(xiàn)為出發(fā)點,敘事順序要為文章主旨服務;二是時空是順序的兩個基本要素,抓住了時空變化,敘事就會生動;三是求變不能機械生硬,以不變應萬變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