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虎
摘 要:秋種期是小麥生產中地下害蟲多發(fā)的階段,也是控制地下害蟲及多種病害的關鍵時期,因此要做好該階段的病蟲害防治,并科學施肥,促進小麥植株的健壯生長。該文結合固鎮(zhèn)縣小麥生產實際,對秋種期小麥病蟲害的防治及施肥技術進行了總結,以期為當地小麥的高產穩(wěn)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病蟲害防治;施肥;秋種期;固鎮(zhèn)縣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04-0035-02
小麥秋播時金針蟲、螻蛄、蠐螬等多種地下害蟲多發(fā),此階段是控制地下害蟲以及黑穗病、紋枯病、根腐病等病害的關鍵時期,也是預防苗期麥蜘蛛、蝗蟲等病蟲害的重要階段。有效的防控管理措施不僅可取得較好的病蟲害防治效果,而且還具有節(jié)省時間、藥劑、成本等優(yōu)點[1]。播種時合理的施肥利于為后期小麥植株生長提供足夠的養(yǎng)分。近些年,固鎮(zhèn)縣小麥生產中秋種期各類病蟲害頻繁發(fā)生,對小麥出齊苗、長壯苗極為不利,因此有必要結合當地實際開展秋種期小麥病蟲害的防治及施肥技術方面的研究。
1 選用抗病蟲品種,優(yōu)化種植布局
針對固鎮(zhèn)縣當地小麥中常發(fā)的病蟲害類型,科學選擇抗性能力強、農藝性狀好的品種,對作物生產進行合理布局,實施科學的輪作倒茬措施,適當推遲播種時間,縮短小麥與晚秋作物的共生時間,對灰飛虱、土蝗等為害有很好的控制效果[2]。一是結合當地氣候條件、易發(fā)的病蟲害類型、茬口等選擇小麥品種;二是結合當地土壤的肥力水平選擇小麥品種,如果土壤肥力水平好,適合選擇抗逆能力強、豐產潛力大的品種,肥力水平中等或者中等以下的地塊可選擇抗逆能力強、對環(huán)境及肥水條件適應能力強的小麥品種;三是選擇在當地經過多年自然災害考驗的小麥品種作為大面積主栽品種,并引進示范抗性能力強的新品種進行搭配種植。近些年,固鎮(zhèn)縣推廣的主導品種有淮麥33、魯原502、華成3366、煙農5158、安科157、安農0711、皖墾麥0901等。
2 營造小麥播種的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
2.1 加強植物檢疫工作 小麥秋播期時種子頻繁調運,檢疫性病蟲易隨之傳播開,因此要重視植物檢疫工作,對檢疫性病蟲、雜草進行嚴防[3]。小麥種子要從有經營許可證的正規(guī)單位購買。播種前對麥田進行徹底的滅茬處理,并將麥田內或者地頭的雜草等鏟除干凈,減少病原菌、害蟲棲息的場所,創(chuàng)造不利于病蟲害繁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秋播期間土壤含水量不易過多,以免過高的濕度條件導致病蟲害的重發(fā)[4]。
2.2 深耕土壤,加強土壤處理 對土壤進行深耕處理,將土壤中的病原菌、害蟲翻出來暴曬。合理安排茬口,采取輪作換茬的模式,降低紋枯病、黑穗病、全蝕病等的發(fā)生。精耕細作,將土壤中的雜草、植物病殘體等清除干凈,利于降低病蟲害的發(fā)生[5]。
2.2.1 適墑精細整地 采取深耕、鎮(zhèn)壓等措施,規(guī)范整地技術,以提高整地質量,為小麥的播種創(chuàng)造良好的土壤墑情。如果麥田內的土壤多年來一直未采取耕翻措施,耕作時可控制深度18~20cm,之后每2~3年要開展1次深耕措施,且深度逐漸增加,不僅可以更好地積蓄肥水條件,還可以促進小麥植株根系的下扎。土壤深耕處理后,選擇旋耕機、驅動耙等機械對土壤進行破碎、平整處理,要求土壤細碎、耙透。旋耕深度至少達到15cm,利于提高秸稈還田效果,為小麥的均勻播種創(chuàng)造條件,進而培育出健壯幼苗,降低病蟲害的發(fā)生[1]。
2.2.2 土壤處理 如果麥田內易混合發(fā)生多種地下害蟲,或者某種害蟲發(fā)生程度重,則需要在播種時對土壤進行處理。為了避免污染土壤或者對天敵生物產生殺傷作用,可選擇顆粒劑施入到土壤中,如5%甲基異柳磷顆粒劑(用量為22.5~30.0kg/hm2)或3%辛硫磷顆粒(用量控制在18~37.5kg/hm2),在地塊整理前將藥劑撒入土表,在整地的同時將藥劑翻入土壤中;或者選擇液體藥劑局部施藥,如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異柳磷乳油,按照每3750mL/hm2藥劑對水15~30kg/hm2,與300~375kg/hm2土混合后制成毒土后施入土壤中。如果麥田內的小麥吸漿蟲發(fā)生程度重,則可選擇敵死蜱等制成毒土后進行地面封閉處理,毒土要隨配隨用,隨整地翻入土壤中,以提高對害蟲的滅殺效果,施入要求均勻。
3 種子處理
播種階段主要是對地下害蟲、土傳病害等進行防控,選擇殺菌劑、殺蟲劑等藥劑進行混合搭配[3]。種子處理的方法包括藥劑拌種、種子包衣等,可明顯降低秋季播種的小麥苗發(fā)病率,明顯降低越冬菌源的基數,對播種后苗期地下害蟲也有很好的防控效果,且對后期小麥紋枯病、條銹病等病害的發(fā)病時間也有一定的推遲作用,利于降低藥劑的使用量。具體的藥劑類型可結合病蟲害的種類而定,如易發(fā)生全蝕病的麥田內,可選擇全蝕凈、苯醚甲環(huán)唑懸浮種衣劑等進行拌種或者包衣處理;易發(fā)生地下害蟲的麥田內,可選擇毒死蜱、辛硫磷等進行拌種或者包衣處理。
3.1 藥劑拌種 為防治地下害蟲,如螻蛄、金針蟲等,可選擇50%辛硫磷乳油與水按照0.5∶(25~50)的比例混合均勻后進行拌種;也可選擇40%甲基異柳磷乳油與水按照0.5∶40的比例進行混合后拌種處理,之后堆悶4~6h;也可選擇48%樂斯本乳油進行拌種,并堆悶4~6h。為了預防小麥紋枯病、白粉病等,可選擇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進行拌種,或者10%羥銹寧、50%多菌靈、12%~13%禾果利等均可,拌種結束后堆悶6h左右。拌種時要求嚴格按照規(guī)程進行操作,做好防護,避免對人畜產生毒害作用。
3.2 種子包衣 種子包衣不僅可對病蟲害起到防控效果,還可起到供肥的作用,同時還能提高產量。具體的種衣劑類型可結合各地麥田病蟲害發(fā)生實際而定,一般殺菌效果較好的藥劑有2%~3%適樂時等,適合的殺蟲劑有50%辛硫磷、40%甲基異柳磷等[4]。
4 科學播種,提高小麥植株抗病蟲害能力
提高播種質量,利于小麥出全苗、齊苗、壯苗,進而提高小麥植株的抗病能力,降低病蟲害的發(fā)生。一是適期播種。結合固鎮(zhèn)縣當年的氣候條件適時播種,一般當地小麥秋播適宜的時間在10月上中旬,具體可結合當地實際而定。二是適墑播種。要求播種時土壤墑情適宜,以土壤輕握成團、手松即散為好,一般適宜的土壤墑情含水量在70%~80%。如果土壤墑情不足,可在播種結束后及時噴灌1次,或者采取溝灌的措施,以實現小麥的全苗、勻苗。三是結合小麥播種時的土壤墑情,對播種量進行適當調整,在適合播種的時間內適當調整播種量,固鎮(zhèn)縣地區(qū)一般旱茬小麥田間基本苗密度適合在225萬~270萬/hm2,墑情好、播種時間在適播期內較早的情況下播種量取上限。如果小麥種子質量佳、播種時土壤墑情足,且冬季溫度可能相對較高,此時播種量不宜增加,以免后期出現小麥長勢過旺而導致植株倒伏等情況。如果播種時間偏遲,在適播期內每延遲1d,則基本苗密度增加7.5萬/hm2,但基本苗密度最多不能超過450萬/hm2。四是采取適當的方法進行播種。選擇小麥播種機械進行播種,以實現對播種深度、播種量的精準控制。如果為旱茬,則行距為20~23cm;如果為稻茬,則行距為23~26cm。播種時控制機械行走速度均勻,避免重復播種、漏播等問題。五是播種結束后及時鎮(zhèn)壓1次。如果播種機械上帶鎮(zhèn)壓器,可隨時播種、隨時鎮(zhèn)壓;如果播種機不帶鎮(zhèn)壓裝備,則機播結束后用鎮(zhèn)壓器進行1次鎮(zhèn)壓,要求鎮(zhèn)壓力度均勻,確保土壤充分沉實,避免土壤出現失墑等情況,為小麥苗的健壯生長創(chuàng)造條件。如果土壤含水量過高,則可適當推遲鎮(zhèn)壓,或者不進行鎮(zhèn)壓,以免對小麥的出苗產生不利影響。
5 科學施肥
固鎮(zhèn)縣小麥生產中一直存在氮肥施用比例較大、底肥中有機肥比例過低等問題,還有些區(qū)域的土壤中錳、鋅等微量元素缺乏,導致小麥長勢不佳,易出現病蟲害。因此應結合當地土壤養(yǎng)分的測量結果,進行測土配方施肥,合理配比各種養(yǎng)分的施用量,且提高有機肥的施入比例,上茬作物秸稈還田,有機肥、無機肥搭配施入,適當降低氮肥用量,適當調整底肥施入量比例。如果土壤出現鹽漬化、酸化等,要通過耕作、施肥等予以改良。
播種時將底肥施入,結合當地測土配方施肥推薦的方案實施,可選擇商品有機肥或者有機肥、小麥專用配方肥等施入,如果錳、鋅等微量元素不足,可施入硫酸錳、硫酸鋅等補充,如果采取秸稈還田,則肥料的施入量可適當降低。小麥生產中具體的施入量應結合目標產量而定,如果目標產量超過7500kg/hm2,則施入肥料的純量分別為氮165~225kg/hm2、磷75~105kg/hm2、鉀90~120kg/hm2;如果目標產量在5250~7500kg/hm2,則施入的純量分別為氮165~195kg/hm2、磷60~90kg/hm2、鉀75~105kg/hm2。根據固鎮(zhèn)縣的土壤肥力,一般底肥要求施入氮肥總量的50%~60%,磷肥、鉀肥、有機肥、微肥等在底肥時全部施入。如果播種時選擇施入緩釋肥,則氮肥用量可適當降低。底肥施入方式因小麥播種方式不同而有所差異。如果為條播,則實施種肥同播,在機械播種的同時施入;如果為撒播,則在整地之前將肥料撒入地表,經過旋耕、整地后進行播種。近些年,固鎮(zhèn)縣在小麥秋種時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2019年推廣面積達到6.67萬hm2。
參考文獻
[1]時秀強.秋季小麥播種及冬前管理的技術意見[J].農家致富顧問,2020(2):37.
[2]戴建敏.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21(11):7.
[3]曹立耘.小麥秋播期病蟲害的綜合防治[J].新農村,2016(9):20-21.
[4]吳小文.淺談冬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yè)科技與信息,2021(9):28-29.
[5]淮上區(qū)農業(yè)農村水利局.蚌埠市秋種期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意見[EB/OL].[2019-10-08].http://www.bengbu.gov.cn/public/24351/37086391.html.
(責編:徐世紅)
336950033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