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臣
(巨野縣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一病區(qū) 山東 菏澤 274900)
腦梗死已成為近年來發(fā)病率較高的腦血管病變,特別是在中老年人中十分常見,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且近年來該疾病的發(fā)生具有年輕化的發(fā)病趨勢,積極探索腦梗死的科學治療方案具有重要價值。結合腦梗死患者的病因可進一步區(qū)分為2 種類型,即心源性腦梗死以及非心源性腦梗死。對于此2 類腦梗死患者均可通過阿替普酶實施靜脈溶栓治療,然而關于該治療方案在不同類型的腦梗死患者中的治療價值未能達成統(tǒng)一定論[1]。本文探究對于心源性或非心源性腦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方案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現將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抽取2020 年1 月—2021 年5 月本院75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依據腦梗死類型分為心源性組37 例和非心源性組38 例。心源性組男20 例,女17 例,年齡52 ~86 歲,平均年齡(67.5±1.8)歲,發(fā)病時間1 ~4 h,平均(1.9±0.3)h,梗死部位:額葉18 例,頂葉11 例,枕葉5 例,顳葉3 例。非心源性組男20 例,女18 例,年齡51 ~87 歲,平均年齡(67.6±1.7)歲,發(fā)病時間1 ~4.2 h,平均(1.8±0.5)h,梗死部位:額葉19 例,頂葉10 例,枕葉6 例,顳葉3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在入院后提供吸氧、止血、營養(yǎng)腦神經、控制顱內壓、抗血小板聚集以及對癥抗感染等一系列基礎治療。在此基礎上,兩組均為其提供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具體操作方法如下:阿替普酶(0.9 mg/kg),最大用藥劑量≤90 mg,其中10%藥物劑量實施靜脈推注,控制給藥時間為1 min,其余90%劑量實施靜脈泵注,并于60 min 內完成給藥。
(1)兩組患者均于治療后1 周內采用N I H S S 卒中量表對其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評估,0 ~42 分,分值越高即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越嚴重。(2)對比兩組的臨床療效,基本痊愈:患者的N I H S S 評分降低≥90%;顯效:患者的N I H S S 評分降低≥30%;有效:NIHSS 評分降低≥18%;無效:NIHSS 評分降低<18%。(3)采用Fugl-Meyer、Barthel 量表對于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情況評估,均為0 ~100 分,均為正向評分。(4)記錄兩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如皮膚黏膜出血、腦疝、胃腸道反應、癥狀性腦出血等。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的NIHSS 評分均較高,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4 h、1 周后非心源性組NIHSS 評分均較心源性組更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 評分對比(± 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 評分對比(± s,分)
分組例數治療前治療后24 h治療后1 周非心源性組3815.62±3.197.75±2.066.62±1.05心源性組3715.63±3.1712.15±2.799.06±1.19 t 0.6357.1856.302 P 0.1970.0000.003
非心源性組治療總有效率97.37%高于心源性組的83.7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治療前兩組的Fugl-Meyer、Barthel 評分均較低,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非心源性組Fugl-Meyer、Barthel 評分均較心源性組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Barthel 評分對比(± s,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Barthel 評分對比(± s,分)
Barthe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非心源性組3830.62±5.09 72.62±8.06 27.63±2.06 68.95±5.72心源性組3730.65±5.07 65.35±6.17 27.65±2.05 60.02±3.15 t 0.2538.6320.1879.632 P 0.6190.0000.5390.000組別例數Fugl-Meyer
治療后,非心源性組不良反應率5.26%,心源性組5.41%,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n(%)]
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疾病產生主要與急性血栓的快速形成以及相關部位產生的栓子轉移有關,進而導致腦血管閉塞,在治療中為了避免腦組織出現不可逆性損傷,應在患者發(fā)病后早期給予溶栓治療,特別是發(fā)病后4.5 h內進行早期的溶栓治療可取得較優(yōu)療效[2-4]?,F階段,尿激酶以及阿替普酶均是十分常用的溶栓藥物。阿替普酶屬于第二代靜脈溶栓類藥物,同時也是從重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該藥物的選擇性較高,也是現階段對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治療的主要用藥[5-7]。該藥物給藥后能夠迅速與血栓表面的纖溶酶以及纖維蛋白進行緊密結合,快速使纖溶酶原發(fā)生轉化并成為纖溶酶,具備優(yōu)良的溶栓效果,與此同時并不會對患者全身纖溶狀態(tài)產生影響,所以在應用中極少出現意外情況,藥物的安全性較高。然而該治療方案在心源性以及非心源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中具有一定的差異,將其應用于非心源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中,能夠取得更為滿意的臨床療效[8-10]。主要原因在于心源性腦梗死患者出現完全堵塞,同時梗塞面積更大以及發(fā)病急促,所以無法在發(fā)病后的第一時間內迅速搭建側支循環(huán)。對于非心源性腦梗死患者來說,其梗塞體積相對更小,通過給予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能夠迅速促使患者側支循環(huán)構建,與此同時在應用中患者發(fā)生意外出血事件的風險性較低。本次,兩組患者均給予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結果顯示非心源性腦梗死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心源性腦梗死組,與此同時治療后各評分的改善情況非心源性組優(yōu)于心源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與心源性腦梗死相比,非心源性腦梗死患者為其提供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可獲得更為滿意的臨床療效,該治療方案在改善非心源性腦梗死患病情和預防方面作用更為突出。
綜上所述,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方案應用于非心源性腦梗死患者中的治療價值高于心源性腦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