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學敏
是在二四年夏天,我第一次見到了楊遙。他帶著一種遠方鄉(xiāng)下的氣息,讓我想起了故鄉(xiāng)的表哥們。那時候楊遙確實在鄉(xiāng)下,在代縣的一個村莊里教書。后來楊遙給我講過從他老家來太原的那趟綠皮火車,火車上擠滿了散發(fā)著汗味的同鄉(xiāng)們,他說過這些老鄉(xiāng)們使用的語言和《金瓶梅》里的語言是一樣的。當我第一次讀到契訶夫給朋友在信中提出的寫作建議,說如果你要學習寫作,你就最好坐上最普通的交通工具,去很遠的地方走一走,我馬上就會想到綠皮火車上的楊遙。后來他調(diào)來太原工作,好多次從聚會上離開,趕往火車站去搭乘那趟綠皮火車。楊遙講過,綠皮火車是能給他帶來靈感的一個地方,同樣的地方還有擁擠的菜市場,他經(jīng)常會到這樣的地方去走一走。而那些金碧輝煌的大廈里的人們,動作和表情往往帶有一種表演性質,沒法給人提供真實的細節(jié)。
我常常去想楊遙教書的那個鄉(xiāng)村學校,我想象它有一個巨大的院子,地面沒有硬化,一下雨就變得泥濘不堪。暮色降臨的時候,可以聽到貓頭鷹的叫聲。辦公室的門太薄了,風呼呼地從門縫里吹進來。他趴在桌子前,鋼筆在紙稿上發(fā)出唰唰唰的聲音。他曾經(jīng)在那間辦公室寫過一個四萬多字的中篇小說。
那天楊遙從鄉(xiāng)下趕到太原,具體是做什么的?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全記不得了。但我覺得這極有可能是一次突然起意的旅行。楊遙有許多小說描述男主人公獨自去旅行的情形。我腦子中還能模模糊糊地記得這個男主人公在青島的大海邊或者在野三坡的一個旅館的房間。有一次我想到,楊遙小說的主人公大多是被一種精神需要給折磨的,而不是被物質或者其他東西。他的主人公們老是想從平凡庸俗普通的日常生活中飛起來,有時候他們用旅行去達到這個目的。有一次楊遙真的讓他的小說主人公借助呼啦圈飛起來了。楊遙是我身邊寫異國寫得最多的一個朋友,他寫過一個剃頭匠的巴黎,寫過小津安二郎的日本,還寫過喬伊斯和卡夫卡的國家。他多想到遠方啊。他真的會一個人獨自去很遠的地方旅行。
那所鄉(xiāng)村學校周圍,有被一個父親拉在平板車上死因不明的兒子的尸體,生前此人做過些“壞事”,父親沒有追究,就那么草草地把他給埋掉了;那個鄉(xiāng)村小學周圍,有為大車司機們而開設的提供服務的小飯店,小飯店里有從遠方而來的穿白裙子的漂亮女孩;那個鄉(xiāng)村小學的周圍,有因為吸毒販毒而被警察抓住的骨瘦如柴的小學同學,這些同學后來也有早早離世的人。楊遙坐在桌子前一天一天一天地寫著。他想成為一個作家,他想離開這個地方。有一次他看到報紙上登出消息,說是北京的魯迅文學院要開函授培訓班。他就自費去讀了這個培訓班。有一次他在《中國青年報》上看到一個消息,號召青年們做志愿者,到潮白河的邊上去植樹,楊遙也去了。單位領導不同意,他也走了,大不了我以后就不回來了,他這么想。他在一個文學網(wǎng)站認識了許多寫作的人,這些人要在北京舉行聚會,楊遙坐著綠皮火車也去了。許多年后,他還能激動地給我們講述當時聚會的情景。他在一個朋友宿舍的地上打了地鋪,一晚上都沒有睡,他們一直在聊文學。
后來通過一些小說,他確實一次又一次去了遠方,他調(diào)到了縣政府辦,調(diào)到了市里的宣傳部,后來又調(diào)來了省作協(xié)。
原先南宮舊古玩市場還在的時候,楊遙經(jīng)常會去,他家里有許多從南宮古玩市場買回來的東西,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兩把椅子,那兩把椅子的木頭被磨得發(fā)亮。我們每到一個地方,他都會帶一些類似的東西回來,比如他從壺口瀑布背回來了兩塊石頭。他經(jīng)常在網(wǎng)上看那些拍賣的石頭,他兩眼冒光激動地對我說,難道你不覺得這塊石頭看上去非常漂亮嗎?就好像是一幅山水畫似的。有一段時間他開始收藏文學刊物的創(chuàng)刊號,談論起自己收藏的某個獨特的、別人沒有的創(chuàng)刊號時,他的語氣就會變得狂熱得意。我以前從來沒有聽過“跟屁蟲”這個東西,直到楊遙迷上野泳之后,他騎那么遠的路,來到河水邊,脫光衣服帶上跟屁蟲,一路往閃光的河面遠處游去。他游泳的姿勢并不標準,當他談論起野泳的時候,語氣里神色里都有一種,恨不得告訴世界上所有人,再也沒有比這更快樂的事情了的樣子。還有騎自行車,騎一整天車去平遙再回來,離市區(qū)還有十多公里的時候,車胎給爆了,他只好推著前行。當時天已經(jīng)黑了,帶著兩條刺眼光柱的大車們一輛接一輛地呼嘯而過,他腿都并不攏了,吸進去的大都是塵土。
對了,還有做飯。每天中午他都會回家給孩子做飯。星期六星期日他會花很長時間去菜市場購買食材。有一次我問他,難道你不覺得這樣浪費時間嗎?他驚奇地對我說,做飯多有意思呀。不做飯你又能拿時間來干什么呢?
在楊遙最近的一個小說里,他寫到覺得城市里的每一個人都有隱疾,每個人內(nèi)心都難以得到安寧。在另外一篇小說里,他讓一個內(nèi)心難以得到安寧寫不出來東西的作家,被遠在故鄉(xiāng)的父親給拯救了。楊遙說,通常我們都認為城市里的年輕的是新的,但我在這篇小說里想說的是,那些在鄉(xiāng)下的我們認為是土的東西,也許才是新的。
現(xiàn)實中的楊遙也確實真正到了鄉(xiāng)下,他到一個偏遠的鎮(zhèn)里掛職做副鄉(xiāng)長,參與扶貧工作。年輕的時候楊遙就曾經(jīng)做過副鎮(zhèn)長的。他說現(xiàn)在和當初完全不一樣了。
扶貧之后,楊遙的小說變化很大,他寫了一系列的扶貧小說,其中甚至還有一個長篇?,F(xiàn)在除了描述那些想去遠方的人的小說,他還寫起了這種積極參與到生活中的人的小說。
這些年楊遙寫了多少小說?。克牧晳T是每天五點起床,不論前一晚睡多晚他都能起來,寫上一個多小時后,和老婆孩子一起吃完早餐,各自離家。如果是在冬天,我們這個城市的五點還是漆黑一片。不知道那個坐在鄉(xiāng)村小學桌子前面寫小說的楊遙,看到現(xiàn)在這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坐在桌子前敲動鍵盤的楊遙,會不會覺得自己已經(jīng)成功地抵達了夢想中的遠方。
在鄉(xiāng)下扶貧時,工作條件比較艱苦,兩個人住一個房間,地面還是粗糙的水泥地,沒有暖氣,很冷。楊遙穿著一件大衣,頭上戴著礦燈,燈光照在他拿著的書頁面上。他會默默地讀上很久的書,偶爾回頭去看看那個還睡著的同伴,擔心自己的響動把對方給吵醒。
到扶貧那個村子的路是很遙遠的,我記得有一次下大雪,他換乘各種交通工具,用了整整一天才到。這種在路上的感覺是他喜歡的嗎?在路上他才能感覺到生活的本質而不是表演嗎?這是遠方嗎?
他用礦燈讀書復習了多久,我并不清楚。過了段時間他就成功地考上了北師大的創(chuàng)意寫作碩士。他又到北京去了。有關北京我們知道點什么呢?他去那兒讀了幾年書,又回來了。
現(xiàn)在他們單位搬了地方,恰好就在我住的小區(qū)對面,從我的窗戶看出去,是可以看到楊遙辦公室的窗戶的。當然因為距離實在是遠,也僅僅只能看到窗戶。但我可以想象出里面的情景,楊遙低著頭在敲打著鍵盤。也許在寫單位的材料吧。在太原他就是這副樣子。
楊遙曾經(jīng)描述過我年輕時候的貧窮,說我們第一次見面時,在青年宮大門東邊的一家小火鍋店吃飯,肉是一盤一盤要的,啤酒也是一瓶一瓶要的。捉襟見肘的狀況顯露無疑。
在這兒我也描述一下他年輕時的貧窮吧。楊遙曾經(jīng)被調(diào)到類似高速公路管理局那么一個地方去上班。第一天上班時,他花三塊五買了一盒平時自己抽不起的香煙,打算敬給單位的新同事。結果那包煙他沒拿出來,因為宿舍的同事們?nèi)榈氖嵌鄩K的芙蓉王,甚至還有同事抽中華。楊遙不愿意給別人展示自己的貧窮,就對別人說自己是一個不抽煙的人。我身邊這些年也有朋友,陸陸續(xù)續(xù)地戒煙,但沒有一個像楊遙這么堅定的。他真的再也沒有抽過煙了。
那天吃完火鍋后,我們走出玻璃店門,白色的陽光落在身上,讓我覺得有些熱。楊遙和他帶來的那個在大學教書的朋友沿著府東街往東走,我當時真的感覺就好像一個鄉(xiāng)下的表哥要去趕綠皮火車回家了。
距離那個貧窮的街邊小火鍋店,已經(jīng)過去這么多年了,難以置信。
(責任編輯: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