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恒健
所謂“闕”,是指矗立于宮殿門前或陵墓神道兩旁的碑狀建筑物,用以顯示宮殿的莊嚴和陵墓主人的威儀,為漢代特有的地面裝飾性建筑物。漢代對在陵墓前立闕有嚴格規(guī)定,只有官至年俸二千石以上者方有資格在墓前立闕。因此,闕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西漢時期,巴蜀經(jīng)濟文化繁盛,又受長安及中原崇尚奢華、熱衷厚葬風氣的影響,故造闕眾多。全國僅存的26處近50座基本完好的漢闕中,過半在四川。
漢闕逸品馮煥闕
四川省達州市渠縣有“中國漢闕之鄉(xiāng)”的美譽,這里遺存著6處7座漢闕,占全國已發(fā)現(xiàn)的漢闕數(shù)量的四分之一。渠縣的7座漢闕集中在土溪鎮(zhèn)與巖峰鎮(zhèn)之間近10公里的古驛道旁。這條古驛道位于305省道與204省道之間,如今已辟為一條連接土溪、巖峰兩鎮(zhèn)的縣道。
位于縣道南側(cè)一條僻靜的通村小道旁的馮煥闕建于東漢建光元年(121年),距今已有1900余年歷史,保存較好,被建筑學家梁思成譽為“漢闕中唯一逸品”。
馮煥闕原為雙闕,現(xiàn)僅存東闕。闕總高4.38米,由闕基、闕身、枋子層、介石、斗拱層和闕頂六個部分組成,是一座完整的石質(zhì)仿木結(jié)構(gòu)建筑。闕上有銘文“故尚書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馮使君神道”,字體、筆風兼具漢隸石刻與簡牘之妙,極盡飄逸之態(tài),被視為蜀派漢隸的典范。
銘文下面是威嚴怪異的淺浮雕饕餮神獸形象,令人望而生畏。青龍和玄武分別雕刻在壁上正面和背面,令人頗感玄秘。這些雕刻洗練精巧,造型生動優(yōu)雅,充分顯示了漢代高超的造型技藝。
銘文中的“馮使君”名馮煥,為東漢巴郡宕渠(今渠縣土溪)人,曾隨軍北伐北匈奴,又奉命率軍征討高句麗,大獲全勝。由于朝中奸臣不滿其屢立戰(zhàn)功,偽作璽書欲處死馮煥。馮煥之子馮緄力勸父親上書為自己辯解。漢安帝明白實情后,下旨斬殺首惡龐奮,遺憾的是馮煥已在獄中病逝。漢安帝聞訊,既懊悔又痛惜,賜錢十萬安撫馮煥的親屬,并封其子馮緄為郎中。馮緄后為東漢名將,在隴西、遼東太守任上多有戰(zhàn)功,官拜車騎將軍、廷尉。
距馮煥闕僅數(shù)百米遠的趙家村還有東無銘闕和西無銘闕兩闕。其中,東無銘闕闕身無銘文,但闕樓四面布滿雕刻圖像,尤其是背面的射獵場面,造型生動,情景逼真,令觀者如親臨其境。
在趙家村西邊的平陸村,還矗立著一座建造年代大概為西晉的王家坪無銘闕。其建造風格與趙家村東、西無銘闕相似,闕身正面素平無銘文,只見上端的浮雕朱雀、下端的浮雕饕餮和西側(cè)的浮雕青龍。此闕樓四周刻滿歷史故事及民間典故場景,尤以“荊軻刺秦圖”的畫面最為生動逼真。
瞻仰幸存雙漢闕
沿土溪和巖峰兩鎮(zhèn)之間的縣道繼續(xù)西行,便進入水口鄉(xiāng)漢亭村地界。渠縣漢闕中現(xiàn)存唯一的雙闕—沈府君闕便位于燕家場的縣道北側(cè),在公路上便可遠望。
目前渠縣保護措施最完備的漢闕當屬沈府君闕,其不但有四圍的高墻封閉,還有鋼材搭建的亭子保護。與周邊的竹籬茅舍、田疇林木相比,這里好似一個備受崇拜的殿堂。
仰望烈日下的沈府君闕,不禁為先民的智慧所折服。得益于縝密的設(shè)計、科學的選料和嚴謹?shù)氖┕?,歷經(jīng)1900年歲月洗禮的沈府君闕雖飽經(jīng)嚴寒酷暑的肆虐,卻依然挺立。
沈府君闕建于東漢延光年間(122—125年),至今未曾修復過,闕材為黃砂石質(zhì),兩闕相距21.62米,子闕皆毀,通高4.85米。其左闕的銘文為“漢新豐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書法為漢隸之佳品,尤以“沈”字的豎彎鉤灑脫飛揚、不拘一格,為世所罕見。
沈府君闕的左闕側(cè)刻有青龍,右闕側(cè)刻有白虎。青龍、白虎均口銜玉璧,溫馴可愛。兩闕正面均刻有朱雀,其靈動輕舞之姿甚為喜人。兩闕檐下分別刻“天祿”“辟邪”,平添幾分肅穆神秘之感。
遍布兩闕周身的其他浮雕主要有反映漢代社會生產(chǎn)和生活的場景、人物和動植物,如手推車、商貿(mào)、狩獵、牛、羊、馬、果樹、水草等。因此,沈府君闕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也是研究漢代生產(chǎn)力發(fā)展狀況的珍貴實物資料。
南絲路上樊敏闕
除了渠縣,位于“南方絲綢之路”牦牛古道上的雅安市蘆山縣也立有幾座值得觀賞的漢闕。
在雅安蘆山東漢石刻館內(nèi)有一座樊敏碑闕,此闕建于東漢建安十年(205年)。其主人是身為蘆山縣人的樊敏,歷任青衣羌國(轄今雅安蘆山一帶)國丞、東漢巴郡太守,最后晉升為司徒,位列三公。
樊敏闕原為扶壁式雙闕,石質(zhì)為紅砂石,宋代前已倒塌,1957年左闕修復,右闕已廢。高4.99米的樊敏闕,由座、壁、斗拱層、檐、頂組成。斗拱層四角有力士舉臂托負,顯示出力能擎天的氣概。
樊敏闕正面檐下刻有淺浮雕“龍生十子”的神話故事圖像。樊敏曾任永昌郡(古哀牢夷故地,今云南保山)長史,“龍生十子”為當?shù)貜V為流傳的神話。樊敏闕的修筑者顯然對闕主的生平事跡十分了解,因此特意以此神話為圖,也意在彰顯闕主的賢能和功績。左右檐下,分別刻有技法嚴謹、簡練的“西王母”“玉兔”等神話題材圖像,這是對這位造福一方的父母官在天之靈的美好祝愿。頂脊正中,雕有一只口含綬帶的雄鷹,仿佛寓示著闕主生前的威嚴之姿和凜然之氣。
樊敏闕背后立有一座歇山式碑亭,樊敏碑便嵌立于亭內(nèi)一只巨大的石龜之上。此碑高2.93米,長1.2米,寬0.26米,其造型類似古羅馬角斗士的短劍,從下向上逐漸收窄,頂部呈略尖的弧形。碑上鐫刻“漢故領(lǐng)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及隸書碑文558字,近代思想家康有為曾盛譽此碑書法“如明月開天,荷花出水”。
莊重精美高頤闕
同樣位于雅安市、與樊敏闕遙遙相望的高頤闕,以其莊重精美的雕刻成為漢闕的典型,從而為世人所矚目。
高頤歷任北府丞、武陽令、陰平都尉及益州太守,卒于東漢建安十四年(209年)八月。因高頤政績顯著,漢獻帝敕建闕以表其功,高頤闕便是于他卒后的當年建成。
高頤闕主闕高6米,子闕高3.39米,與主闕高5.4米、子闕高2.6米,立于東漢末期至魏晉時期的重慶烏楊漢闕(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漢闕)相比,更為高大,年代也稍遠。更為重要的是,高頤闕不僅是全國唯一碑、闕、墓、神道、石獸皆保存完整的漢代葬制實體,也是闕主身份及闕齡等資料最為準確、翔實的漢闕之一。
高頤闕的闕頂是漢代仿木結(jié)構(gòu)建筑,有角柱、枋斗;闕身有立柱和額坊,上有三車導叢、車前伍伯、騎吏、主簿等車馬出行圖;闕基四周雕刻蜀柱和大斗。
高頤闕共五層,第一層南北兩面各浮雕一饕、餮,轉(zhuǎn)角大斗下均雕有一角神;第二層浮雕內(nèi)容為歷史故事,有“張良椎秦皇”“高祖斬蛇”“師曠鼓琴”等;第三層是人獸相斗圖;第四層浮雕有天馬、龍、虎等;第五層四面雕成24個枋頭,每個枋頭刻一個隸書銘文,共24字,內(nèi)容是“漢故益州太守陰平都尉武陽令北府丞舉孝廉高君字貫□(方)”。闕頂脊部正中刻有一鯤鵬。
由于高頤闕保存較完好,故其研究價值極高。據(jù)相關(guān)人員介紹,僅是闕上的拓片在文物市場上也要近萬元才能購得。當然,拓取之事早已禁絕。
此外,與石獸蕩然無存的渠縣馮煥闕、沈府君闕和綿陽的平陽府君闕相比,高頤闕前的石獸“辟邪”與“天祿”保存完好。
“辟邪”與“天祿”是漢代興起的鎮(zhèn)墓獸,兩者似獅,“辟邪”頭上單角,“天祿”頭上雙角。高頤闕前這一對石獸,身高1.1米,長1.6米,做張口吐舌、昂首挺胸、闊步向前姿態(tài)。其體態(tài)采用“S”形屈曲造型,刻劃簡練,瘦勁有力,生動逼人,胸旁刻有兩重肥短的飛翼。
以漢闕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既空靜淡遠又氣勢恢宏,形成了有別于世界其他國家建筑形態(tài)的獨特藝術(shù)風格。漢闕的特殊氣勢還表現(xiàn)了一種整體靈動、浪漫進取的文化精神,這正是中華民族一貫的精神特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