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文閱讀教學是近年來頗具創(chuàng)新性與活力的閱讀教學模式,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綜合能力,但在實際教學中,群文閱讀教學卻常在選文組元、課堂主體確定等多個方面存在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通過蘇軾“赤壁三詠”教學實例分析,從合理確定議題、圍繞議題文本組元等應然之措,探討突破當下群文閱讀困境的路徑,真正落實新課標大單元教學理念。
【關鍵詞】群文閱讀;整合;反思;專題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59-0035-04
【作者簡介】劉長軍,南京市溧水區(qū)第二高級中學(南京,211200)教師,一級教師。
一、群文閱讀理念下的教學樣態(tài)及面臨的困境
群文閱讀教學是在反思單篇教學的基礎上產生的,它能較好地彌補單篇教學存在的不足?!叭何拈喿x是師生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1]可見,群文閱讀教學要有“議題”貫穿全程,面對的文本是成組呈現,而非單篇;且在閱讀教學中,更注重文本中各種隱含信息的歸納發(fā)現、整合。由于組元的群文多元,群文閱讀教學的課堂應該是開放性的,更強調學生的自主閱讀和自我體驗,也更能凸顯學生的自主閱讀實踐和多元認知。因此,群文閱讀教學應該具有議題的同一貫穿性、多文本教學的整合性和基于生本的集體建構性等特征。
目前的群文閱讀教學存在議題選定與課程目標不吻合、選文組元偏離議題、教學過程中主體缺位等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議題”擬而失當
議題就是一組選文中所蘊含的可以供師生展開議論的話題,是貫穿群文閱讀教學全過程的核心線索。但“議題”不同于“主題”,它的范圍應該更寬泛,應該兼有人文性的表達與工具性的運用。在課堂上,教師議題的選定常常存在所選議題窄化的現象,將其設定為探討文章藝術技巧的比較,或為了討論而討論,設定的議題不具備討論的意義與價值。
(二)文本選而不組
文本組元重在組,不是隨意把文章放在一起就可以進行群文閱讀教學了,一定要對文本內容進行建構,才稱得上是“組元”。群文閱讀不是對單篇閱讀數量上的增加,而是突出整合性。未經內容重構的群文閱讀,本質上仍是單篇閱讀教學的簡單重復。
(三)主體存而不在
群文閱讀教學的課堂主體應當是學生,但由于需要在有限時間內閱讀多個文本,教師在處理時常常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發(fā)言為輔,學生被教師牽著走完課堂流程,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這種課堂上,教師用自己的閱讀體驗與認知覆蓋了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與理解,導致學生成為教師印證自己閱讀經驗的佐證,作為主體的學生“存而不在”。
二、對群文閱讀教學的突圍思考
(一)在真實情境中確定議題
群文閱讀教學的議題選定要有宏觀意識,不能聚焦于細枝末節(jié)問題的談論。整個群文教學都圍繞著這個議題展開,議題要能夠貫穿始終。在新課改強調情境意識的當下,議題的選定要在真實情境中展開,是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產生的疑慮,有爭議懸而未決的問題,或以教材為出發(fā)點,或以當下熱點事件為背景,對今后的學習生活能起到作用,對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有幫助的問題,并且要符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選擇一個具備“關鍵性、開放性、可議論性、貫通性”議題,是群文閱讀教學成功的開始。
(二)在理論指導下選文組元
確立中心議題后,精心挑選文本篇章,要做到教師的整合先行。在照顧到學生學習情況和單元教學情況的前提下,教師根據合適的理論進行選文,這樣群文教學才能有效開展。
1.文本互織理論。法國符號學家茱莉亞·克里斯蒂娃認為:文本在跟其他文本交互參照,交互指涉的過程中產生意義。這意味著面對海量文本,教師組元要關涉文本之間的互織性。教師找到所選文本間交互指涉的過程,就是對文本內容的建構過程。當然,這要建立在教師掌握大量文本信息的基礎上。
2.文本“召喚結構”理論。德國接受美學理論家沃爾夫岡·伊瑟爾指出作品因空白而存在不確定性,呈現給讀者時便體現為開放性。這種開放性讓讀者在閱讀中能隨時參與進去,并可以自己再造新的意義。召喚結構理論是群文閱讀中教師選文組元的基礎。
(三)在課堂上彰顯學生主體
群文閱讀教學有別于單篇閱讀教學的除了文本數量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潛心閱讀,對群文進行比較辨別、沉靜思考之后,踴躍參與,以求同存異進行整合建構,直至進入高階思維場。教師也應該努力轉變自己的觀念,成為學生和文本的“牽線人”,隱身于學生之后。教師的主要作用就是把所有材料看成一個大文本,帶領學生進行整體性閱讀,防止學生碎片化閱讀。教師要把閱讀的體驗留給學生分享,把閱讀的認知留給學生提煉,讓學生在對多文本的比較分析、整合與意義建構中發(fā)展高階思維能力。
三、群文閱讀教學案例及議題探索
(一)選題緣由
1.定“議題”。在教學中,蘇軾的形象常常被窄化為豪邁達觀,而忽視了他豐富多元的人格魅力。貶謫黃州四年是蘇軾一生思想轉變的重要時期,蘇軾在苦難痛苦中排解無奈與不滿,獲得解脫的做法,是學生對蘇軾比較感興趣的點,也能為學生走出生活遭遇的挫折提供借鑒。從課標角度考慮,蘇軾的詩文中滲透了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積淀了中國古典優(yōu)秀文化的內涵,學習其詩文正符合立德樹人的要求。在人生思考這一點上,設計之初是為了讓學生以蘇軾為核心,形成專題,探討蘇軾從“烏臺詩案”的生活、心靈困境走出來的歷程,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蘇軾,借此探討蘇軾的人生文化和審美旨趣。
2.選文組元。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同屬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的內容,學生用書課后練習中又補充了《后赤壁賦》,這三篇文章都寫于元豐五年,是蘇軾被貶黃州游歷赤壁之后所作,被稱為“赤壁三詠”。這三篇文章是蘇軾面對生存困境,不斷自我反省,尋求自我解脫的見證,無論是行文還是思想都可以形成較好的交互參照。通過“赤壁三詠”詩文專題組合閱讀,我們不僅能學習到他創(chuàng)作風格的改變、文學藝術的成就,更能看到他思想境界的轉化和人格魅力的散發(fā)。課標中“文學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群要求,“運用專題閱讀、比較閱讀等方式,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閱讀、鑒賞、探究與寫作?!保?]所以,本次群文閱讀以“蘇軾”這一作者為中心,選擇一組主題相關的文章組合進行比較閱讀。
(二)完善知識儲備,打牢整合閱讀的基礎
學生在小學初中時期已經接觸過蘇軾的作品,對于蘇軾有一定的了解。鑒于此,筆者在教學前進行了如下布置。
學生利用閱讀課,自主閱讀(觀看)以下推薦資料:①《定風波》《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記承天寺夜游》《題西林壁》;②余秋雨《蘇東坡突圍》;③莫礪鋒《漫話東坡》(第八章東坡在黃州);④林語堂《蘇東坡傳》長篇傳記(重點梳理蘇軾在黃州期間的五年);⑤央視紀錄片《蘇東坡》(第三集)。
這其中有整本書的閱讀,也有跨媒介閱讀,學生通過完成前置任務為群文閱讀做好準備。
(三)開展比較研讀,推進整合閱讀的深入
群文閱讀本質上就是對多個經典文本的比較閱讀,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能挖掘異同,才能進行真正的整合閱讀。在執(zhí)教“赤壁三詠”時,以賞析蘇軾對赤壁美景的描寫片段為主,筆者設計了如下活動。
【活動一】山水有清音,一身皆是月——誦讀批注,賞讀美景
學生分組對三篇文章中有關赤壁美景的描寫交流閱讀感觸,批注傳神文字,推薦展示。每一組選派一名代表進行交流,可以是聲情并茂的朗讀,也可以是精彩句段詞句的賞析,其他學生可補充發(fā)言或提出質疑,交流結束后,各小組根據全班發(fā)言狀況,適當補充本組想法,寫成閱讀小札。
【活動二】寄情山水,各具意趣——分析“景情關系”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找出三篇文章中對人物、意象、情感的描寫,完成表格填寫。這其中尤其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月下游赤壁的不同景物特點,為后面分析蘇軾的心理變化做準備。
教師提出問題:不同作家面對同一景物描寫時各有側重,或可理解,但是同是赤壁之景,同一時期的作者,為何筆下的景物變化如此之大?
學生通過分析,得出結論:“赤壁三詠”在景物描寫上,固然都是作者內心的外化。但是,三篇詩文卻各有側重,《念奴嬌·赤壁懷古》在高闊恢弘的境界中滿含苦悶無奈,《赤壁賦》融于自然的過程中忘懷得失,《后赤壁賦》則是想要超凡脫俗、超越現實的掙扎。
教師總結:景物的選取往往體現了作者的審美取向,描寫什么樣的景物,呈現什么樣的意境,皆因作者心境,景是情的外化。
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領悟到同一作家的寫作風格,會因為年齡差異而不同,會因境遇變化而變化,也會因心境不同而迥然有異,這樣蘇軾以及“赤壁三詠”在學生面前就變得立體鮮活,蘇軾的魅力和“赤壁三詠”的經典也得以彰顯。
(四)優(yōu)化活動設計,提升整合閱讀的成效
群文閱讀教學的若干個文本就是基于同一核心話題組成的有機體,所以教學中所追求的必然是自然整合。在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比較閱讀過程中,學生對文本信息進行多元綜合,形成對經典群文閱讀的知識學習、整合、運用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此,筆者設計了如下活動。
【活動三】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外游內觀,走出困境
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探討蘇軾是如何走出困境的。
教師借用列子之游中的話語總結,“取足于身,游之至也;求備于物,游之不至也”,游覽的最高境界取足于“內觀”,從自己的內心尋找快樂?!俺啾谌仭辈痪褪翘K軾自己對自己的點化嗎?既然“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一切景物皆源自內心隨緣而適,何必執(zhí)念于外物?既然不執(zhí)念外物,自當置身“廬山”之外,去識廬山真面目?!俺啾谌仭敝畜w現的蘇軾內心掙扎的歷程,其實就是他逐漸從外物中求得寬慰、走向內心的過程。至于能看得通透,要到創(chuàng)作《題西林壁》之時;直到“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脫口而出,他才求得內心自安真正得到解脫。
三篇文章學習結束后,為了評價學生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的思維提升,筆者設置了如下評價活動。
【活動四】煙景無留意,芳菲已滿襟——兩次突圍:風景與人生。
我們初中學習過蘇軾《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也是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所作。文章真實記錄蘇軾當時生活的場景,心情并不愉悅的蘇軾,卻對月夜美景進行細致描繪。請你運用情景關系,分析這篇文章,寫不少于300字的賞析。
四、總結反思,促進整合閱讀的升華
在這一次群文閱讀教學實踐中,筆者跳出統(tǒng)編教材單元限制,重新組合選文組織教學。學生在吟誦中對語言進行建構與運用,在活動中把握景情關系,用交流推動思維提升與發(fā)展,以遷移練習提升學生審美鑒賞創(chuàng)造能力,學有所獲。教學過程中,確立合適議題,巧妙整合文本組元;打破了師與生的壁壘,營造自主課堂;打破讀與寫的壁壘,實現相互促進。
但教學中也存在著不足,首先,教學中雖然設計了活動,但由于問題設計多局限于單篇,導致課堂形式是多篇閱讀,可課堂“質”的變化不夠。其次,所選文本對學生的閱讀量有著較高的要求,也會把教學戰(zhàn)線拉得太長。最后,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寫景之妙,設計了“活動一”,但仍缺少有感情地朗讀的時間。
在后續(xù)的教學中,筆者擬對此進行改進:問題與活動設計注重文本間的關聯性,用核心問題串起群文,進一步加強對群文的整合;朗讀等活動由學生課下自主完成,以匯報形式呈現;開發(fā)校本課程,將它開設成專題學習課,進行項目化操作,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多篇時長不夠的問題,把文章學透。
【參考文獻】
[1]于澤元,王雁玲,黃利梅.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 [J].中國教育學刊,2013(6):62-66.
[2]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