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恒
(山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山西 太原030024)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于頸部軟組織慢性勞損或急性損傷,導致神經根周圍軟組織產生粘連、纖維化及痙攣,頸部椎間盤退行性病理改變,相應損傷部位產生痙攣性疼痛的頸椎綜合征[1]。臨床常見頸椎病類型為神經根型,表現為肌肉萎縮、上肢麻木、頸肩部疼痛、頭痛頭暈等[2],如不能給予有效治療,則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嚴重者病情惡化可能導致癱瘓,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故臨床需及時控制患者病情。推拿可調節(jié)臟腑氣血、滑利關節(jié)、疏通經絡,電針是在傳統(tǒng)針刺療法基礎上改進而來,具有除濕祛風散寒、舒筋活絡功效。本研究探究電針配合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山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治療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35~67歲,平均(51.89±3.41)歲;平均病程(9.13±1.52)個月。觀察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34~67歲,平均(52.62±3.37)歲;平均病程(9.36±1.23)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審查委員會審批(審批號:1099755)。
1.2 納入標準 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相關標準[3],并經癥狀、體征、MRI檢查確診;無心、肝、腦、腎等嚴重疾病及凝血系統(tǒng)功能異常;神經根型頸椎病病程在5年以內;可接受電針治療;年齡18~70歲;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混合型頸椎病或其他類型頸椎病者;有嚴重骨質疏松、骨折、結核、脊柱腫瘤者;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施術部位皮膚有破潰、瘢痕或有嚴重皮膚病者;精神障礙,無法與人正常溝通者。
2.1 對照組 采用推拿治療?;颊呷∈孢m坐立,術者四指施推法于患側上肢及頸背部,拇指點按曲池、天宗、肩貞、肩中俞、夾脊、風府、風池等穴,每穴按壓30次,約1 min,然后在兩側項肌、風池、肩井施拿法5 min;患者取仰臥位,術者采用掌根在頸背部施揉法3 min,放松肌肉。每次推拿治療15 min,每日治療1次,治療10 d,休息2 d。連續(xù)治療1個月。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電針治療。取合谷、外關、曲池、天宗、肩貞、肩中俞、肩井(患側)、大椎、風府、風池(雙側)、夾脊穴(雙側)等穴位,先消毒針刺部位,夾脊穴給予斜刺,其余穴位給予直刺,進針后行提插、捻轉手法給予平補平瀉,捻輕頻率為60~90次/分;得氣后,連接電針,采用疏密波(20/100 Hz),以患者感覺舒適、肌肉抖動為宜,時間為30 min。2 d治療1次,每周治療3次。連續(xù)治療1個月。
3.1 觀察指標 ①血液流變學指標:治療前后取患者空腹肘靜脈血,離心取上層清液,采用全自動血流變儀(上海泰益醫(yī)療儀器設備公司,MEN-C100 A型)檢測血漿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水平。②疼痛情況:治療前后采用McGill簡化量表評價。該量表含有現時疼痛強度(PPI)評分、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疼痛分級指數(PRI)評分3個模塊。PPI將疼痛分為無痛、輕度不適、不適、難受、可怕的痛、極為痛苦,依次計為0、1、2、3、4、5分。VAS是在紙上畫一條100 mm的直線,0 mm處代表無痛,100 mm處代表劇痛無比,中間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讓患者根據自我感覺在直線上做標記,代表當時疼痛程度:0分無痛;小于3分為輕微疼痛;4~6分為疼痛,會影響睡眠,可忍受;7~10分為逐漸強烈的疼痛,難以忍受。PRI分為情感項和感覺項,情感項包含軟弱無力、厭煩、害怕、受罪和懲罰感4項,感覺項包含撕裂痛、觸痛、脹痛、持續(xù)固定痛、熱灼痛、絞痛、痙攣牽扯痛、銳痛、刀割痛、刺痛、跳痛11項,每項按無、輕、中、重依次計0、1、2、3分,總分45分。③頸椎活動度:治療前后采用頭盔式頸椎活動度測量儀檢測左右旋轉、左右側屈、后伸、前屈方向的活動度。④生活質量:治療前后采用健康狀況調查表(SF-36)評定,SF-36量表共8個項目,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3.2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陰性,肢體、頸部活動恢復正常,可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背部、肩部、頸部麻木和疼痛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顯效: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陰性,肢體、頸部功能改善,可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背部、肩部、頸部麻木和疼痛等臨床癥狀部分消失,壓痛不明顯;有效: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可參加部分勞動和工作,背部、肩部、頸部麻木和疼痛等臨床癥狀輕度不適;無效: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不能參加工作,背部、肩部、頸部麻木和疼痛等臨床癥狀無好轉。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漿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漿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上述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mPa·s,±s)
表1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mPa·s,±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治療后 1.49±0.39△▲ 8.15±2.16△▲ 4.12±1.01△▲對照組 50 治療前 1.96±0.61 11.19±3.13 5.55±1.16治療后 1.72±0.53△ 9.12±2.53△ 4.75±1.15△組別 例數 時間 血漿黏度 全血低切黏度 全血高切黏度觀察組 50 治療前 1.90±0.60 11.17±3.11 5.46±1.12
(2)疼痛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PRI、VAS、PP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PRI、VAS、PP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上述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情況比較(分,±s)
表2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情況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觀察組 50 治療前 25.65±7.15 6.59±1.89 3.81±1.03治療后 14.35±4.11△▲ 3.02±0.86△▲ 1.76±0.55△▲組別 例數 時間疼痛強度評分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疼痛分級指數評分對照組 50 治療前 25.17±7.08 6.47±1.76 3.79±1.01治療后 18.62±5.19△ 4.57±1.25△ 2.46±0.73△
(3)頸椎活動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左右旋轉、左右側屈、后伸、前屈方向的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左右旋轉、左右側屈、后伸、前屈方向的活動度高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上述指標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頸椎活動度比較(°,±s)
表3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頸椎活動度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對照組 50 治療前 58.31±15.66 58.26±15.78 32.18±10.34治療后 64.52±16.33△ 67.21±17.52△ 38.25±12.62△組別 例數 時間 右屈 后伸 前屈組別 例數 時間 左旋 右旋 左屈觀察組 50 治療前 57.85±15.51 58.17±15.16 32.65±10.11治療后 73.16±18.45△▲74.32±18.63△▲ 44.49±13.21△▲觀察組 50 治療前 32.62±10.32 38.37±11.26 37.52±11.15治療后 44.51±13.25△▲49.52±13.85△▲ 47.61±13.33△▲對照組 50 治療前 32.67±10.42 37.96±11.21 37.19±11.09治療后 38.33±12.21△ 45.72±12.86△ 41.28±12.63△
(4)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4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對照組 50 62.35±9.01 75.36±12.85△組別 例數 治療前評分 治療后評分觀察組 50 63.21±9.29 89.15±15.12△▲
(5)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愈6例,顯效25例,有效1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00%;對照組治愈2例,顯效17例,有效23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84.00%。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于椎間孔處或椎間孔內頸神經受椎間盤骨質增生、骨贅及節(jié)段性不穩(wěn)定、突出、退變等多因素刺激和壓迫所致,病因為頸椎發(fā)育異常、頸椎退行性改變、勞損、創(chuàng)傷、風寒濕環(huán)境、炎癥等[4-6]。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主要發(fā)病機制學說有機械壓迫學說(由神經受刺激和壓迫所致)、化學性神經根炎(由化學炎癥刺激因子所致)、自身免疫學說(神經根型頸椎病由自身免疫反應引起)等[7]。總之,該病發(fā)病由多因素引起,相互影響。近年來社會發(fā)展迅速,人們生活及工作壓力逐漸增加,生活習慣發(fā)生改變,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fā)病率逐漸升高,嚴重影響人們生活質量,臨床需給予有效治療方案,緩解患者病情,提升其生活質量。
神經根型頸椎病屬于中醫(yī)“頸痹”“項痹”等范疇,多由素體羸弱、勞累,又有風、寒、濕邪侵襲機體,日久凝滯于項部,而成痰、瘀,滯于經絡,氣血痹阻不通,項部經絡無以滋養(yǎng)而致[8-9]。推拿治療該病可矯正患者組織移位,恢復頸椎關節(jié)正常形態(tài)和位置,通過施術于患處,促進患處血液循環(huán),增強新陳代謝,消除患處無菌性炎癥和水腫,從而消除其對神經的壓迫,修復受壓神經,解除疲乏,緩解患者疼痛,改善頸椎功能,同時也可起到改善患者韌帶彈性,松解粘連的作用[10-11]。針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具有活血除痹、通絡散寒、祛風除濕功效。本研究選取穴位中,外關位于前臂背側,屬手少陽三焦經,可聯絡各部經脈;合谷屬手陽明大腸經,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具有通絡開竅、疏風止痛之功,常用于治療肩臂、上肢疼痛麻木;曲池為手陽明經合穴,可通經絡、行氣血;天宗位于肩胛區(qū),屬手太陽經,為肩膀酸痛常用穴位;肩貞、肩中俞屬手太陽小腸經,常用于治療上肢麻木、手臂不舉、肩胛疼痛等;肩井位于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屬足少陽膽經,可緩解患者疼痛;大椎是足三陽經、手三陽經的交匯處,可溫補原氣;風府為督脈之穴,可緩解疼痛;風池屬于足少陽膽經穴位,可疏通血管、緩解疼痛,常用于改善頸部僵硬、酸痛;夾脊穴屬于經外奇穴,可調節(jié)臟腑、舒筋活絡。電針可加強針刺作用,增強療效,通過抑制疼痛傷害性信息的傳遞,降低神經末梢的興奮性,減輕或抑制炎癥介質釋放,改善微循環(huán),緩解肌肉痙攣,促進肌肉松弛,緩解疼痛[12]。推拿是中醫(yī)外治療法之一,常用于治療頸椎病,通過對患區(qū)實施揉、點、按、拿等手法,刺激肌肉及穴位,使其產生酸脹感,加強肌肉自由度及血管活性,消除炎癥,減少神經壓迫,緩解患者疼痛[13]。
血液流變學指標反映機體血流狀態(tài),若血液流變學指標升高,則機體血液黏稠度增大,血流速度減慢,會影響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供血,致椎動脈痙攣,疼痛加劇。研究表明,高頻率電刺激可促進脊髓釋放強啡肽,產生鎮(zhèn)痛作用,低頻率電刺激可促進腦垂體釋放腦啡肽和β-內啡肽,起到鎮(zhèn)痛作用[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漿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低于對照組(P<0.05),PRI、VAS、PPI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左右旋轉、左右側屈、后伸、前屈活動度及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與已有研究結果一致[15-16]。
綜上所述,電針配合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可提高臨床療效,降低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緩解患者疼痛,提高頸椎活動度,提升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