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卿老師的《風(fēng)味人間》開啟了一場美食文化之旅,他在央視時所拍《舌尖上的中國》引發(fā)了全民的美食狂歡,各電視臺紛紛推出美食節(jié)目,講美食的自媒體也大受歡迎。廣州美食活地圖閆濤老師把我?guī)朊朗橙?,受陳曉卿老師影響,我也開始把平時接觸到的美食在自己的微信里與朋友們分享,這其中總想搞清楚:何為美食?
人類發(fā)展史上,饑餓的年代遠(yuǎn)比豐衣足食的時間長得多,別看一日三餐挺簡單,那也是到了宋朝才開始的。而唐朝時,70歲以下的普通老百姓,非節(jié)日吃肉,那還是犯法的。20世紀(jì)80年代,人們見面打招呼,還是問:“您吃了嗎?”國人解決溫飽問題,也就是近30年的事。對美食感興趣,以“吃貨”自居,這是社會繁榮進(jìn)步的標(biāo)志,挺好!
何為好吃?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標(biāo)準(zhǔn)?!盃栔厶牵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有人懷念小時候的味道,說媽媽做的飯菜最好吃。這是有道理的:人的味覺偏好在七八歲時就已經(jīng)形成,小時候吃什么,基本上長大后就喜歡那個味道了。北方人嫌廣東菜味道太淡,南方人說北方菜太咸;西南人喜歡酸和辣,東南邊的喜歡甜和鮮;北方人喜歡吃面,南方人喜歡吃米。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是口味的偏好,想改變,也是可以的??茖W(xué)家做了個實驗,改變一個人的口味偏好,要用大約3個月的時間。這3個月,原來的味道不能碰,否則,重新計算時間。
陳曉卿老師說飯菜是否好吃與跟誰吃有關(guān),飯菜好不好吃固然重要,但跟誰吃更重要。好不好吃,這本身就是很主觀的體驗,心情愉悅與否,絕對影響我們對美食的體驗。和喜歡的人一起吃飯,味道特別香,相反,工作餐、鴻門宴肯定不好吃,更別說“最后的晚餐”了。
不同的人對味道的感知也不一樣。科學(xué)家們做過一個實驗,隨機選了 100 個人,吃同樣的苦味食物,大約有一半的人覺得很苦,1/4 的人覺得不苦,剩下的覺得只是有點苦。人們口腔中的味覺接收器每人平均為200個左右,少者只有 100個,多者高達(dá)856個,因此各人對于滋味的感覺大不相同。
這個世界上,確實有嘴巴特別刁的人。據(jù)《晉書》記載,西晉時的尚書令荀勖,“嘗在帝坐進(jìn)飯,謂在坐人曰:‘此是勞薪所炊。咸未之信。帝遣問膳夫,乃云:‘實用故車腳。舉世伏其明識”。翻譯過來大意是:大家陪晉武帝吃飯,荀勖跟大家說,這些飯菜用舊木頭燒的。大家不相信,晉武帝向廚師求證,確實是用舊車輪當(dāng)木柴所燒,自此,大家都服了。荀勖這人,多才多藝,文學(xué)造詣甚是了得,做人則差了去了,毫無風(fēng)骨?!稌x書》還提過一個牛人,叫苻朗,前秦苻堅的侄子?!稌x書》載:“會稽王司馬道子為朗設(shè)盛饌,極江左精肴。食訖,問曰:‘關(guān)中之食孰若此?答曰:‘皆好,惟鹽味小生耳。既問宰夫,皆如其言?;蛉藲㈦u以食之,既進(jìn),朗曰:‘此雞棲恒半露。檢之,皆驗。又食鵝肉,知黑白之處。人不信,記而試之,無毫厘之差。時人咸以為知味?!彪u是放養(yǎng)的,這個能吃出來不難,但鹽是生的,鵝是白毛還是黑毛都可以吃得出來,這就神了去了,除非宰鵝時鵝的絨毛拔不干凈。朋友圈中,這類超級美食家當(dāng)然是鳳毛麟角,大部分人屬于吃嘛嘛香那一類。
盡管如此,作為凡夫俗子的我們,也還是有必要掌握點美食的 ABC(一般常識),這樣不容易上當(dāng)受騙,也可以避免人云亦云。關(guān)于美食這方面的研究,涉及生物學(xué)、食品工程學(xué)、物理學(xué)和化學(xué)等知識,國外的研究很豐富,但大多過于專業(yè),艱澀難懂。我想,我們只要知道“酸、甜、苦、咸、鮮”這五種滋味的基本原理就夠了。酸,是氫離子對味蕾的刺激,所有的酸,都包含了氫離子。酸能讓口腔產(chǎn)生唾液,所以有“望梅止渴”之說。沒有胃口的表現(xiàn)是口腔干燥,吃酸開胃也是因為酸能促使唾液分泌。酸能解膩,油膩是因為脂肪在味蕾長時間地停留,吃酸促使唾液分泌,能把脂肪趕走。
讓我們流口水的原因還不僅僅是吃酸,想擁有但求之不得,看到或聽到別人擁有,也會令我們口水直流,所以有“酸溜溜”這一說法。酸也分類型,有強烈的,有溫柔的,酸而不嗆,這大概是酸之最高境界。
咸和甜能分解或蓋住部分酸,如果想突出酸,別下鹽。如果酸放多了,可以多加點糖。我們的鹽攝入量普遍過高,標(biāo)準(zhǔn)是日均攝入量不超過6克,而我們遠(yuǎn)遠(yuǎn)超過,吃點酸的東西,不放鹽味道還不寡淡,這劃得來。
甜是人類的能量源泉,我們每天的消耗,葡萄糖占了80%。出于本能的需要,人一嘗到甜,自然會產(chǎn)生多巴胺,愉悅感因此而來,由此,“甜蜜”用來概括一切美好。人的本能又促使人天然有儲存糖分的功能,只要吃的糖分多一點,人體自然啟動儲存功能,肥胖因此產(chǎn)生?,F(xiàn)在物質(zhì)豐富了,若既想擁有美味,又想避免肥胖,捷徑之一就是盡量少吃甜食和淀粉類食物,肉和大部分蔬菜糖分很少,可以適量放心吃!
甜的反面就是苦,食物中的天然苦味化合物,植物中主要來源是生物堿、萜類、糖苷類等,動物性的主要是膽汁。植物動不了,作為物種能夠生存下去,表現(xiàn)為苦,是一種辦法,因為沒有人會喜歡苦。但食物中又多少含有苦味,因為懼怕苦而放棄這些食物,那非得餓死不可,咖啡、茶、啤酒、苦瓜、萵苣……都有苦味,苦味總和其他味道、芳香物質(zhì)攜手而來。我們喜歡吃苦瓜,那是因為“苦盡甘來”,苦和甘都存在于苦瓜中,苦味先被味蕾感知,幾秒后就消失,隨后甘味襲來。高明的廚師知道如何減弱苦味,比如生物堿溶于脂肪和熱水,用熱水焯一遍,食物就沒那么苦了,當(dāng)然,有些香味也沒了。潮菜中的五花肉苦瓜煲,用的就是生物堿溶于脂肪這一原理。
咸味是氯化鈉對味蕾的刺激,是最基本的一種味道。食物本身的味道,普遍都比較寡淡,咸味的調(diào)和,讓食物味道更加豐富。咸味一般不出現(xiàn)在食物中,但人體又需要氯化鈉,這種食物加咸味的需求組合,實際上是人體本身需求使然:缺了咸味的食物不好吃,所以必須加鹽,從而達(dá)到為人體補充不可或缺的氯化鈉的目的。人體對鹽的需求是每天3~5克,實際上我們每天攝入量達(dá)到 10~15 克。過多的攝入,會導(dǎo)致高血壓,我們在追求美食時也要注意,不要口味太重。那種說早上喝杯淡鹽水的養(yǎng)生方法,簡直是謀殺!
鮮是最受歡迎的味道,這種味覺受體被發(fā)現(xiàn),也才40年左右的歷史。鮮味分子激活鮮味受體,在細(xì)胞內(nèi)啟動一系列復(fù)雜的信號傳遞過程,再經(jīng)過味覺神經(jīng)傳入大腦的味覺中樞,經(jīng)分析、整合產(chǎn)生的感應(yīng),就是鮮。蛋白質(zhì)是人體需要的一種基本物質(zhì),鮮味是蛋白質(zhì)的信號,人一旦缺乏蛋白質(zhì)了,就迫切想吃鮮味的東西,比如肉、肉湯、魚、魚湯、蝦蟹類、蛤蜊等。已知的鮮味成分主要為有機酸類、有機堿類、游離氨基酸及其鹽類、核苷酸及其鹽類、肽類等,其中最常見的是谷氨酸和核苷酸,這兩者協(xié)同作戰(zhàn),鮮味可提高20倍。很多美食研究,歸根到底就是如何把鮮味呈現(xiàn)出來。
除了味覺,還有嗅覺參與了對食物的品鑒。嗅覺由上鼻道負(fù)責(zé)感知,可感受到的香氣有好幾千種,這些氣味我們通常用聯(lián)想起的食品來形容。我們聞得到的香味分子,較易溶于脂肪,不易溶于水,所以容易從水中散失至空中,由我們的嗅覺感受器聞到。如果吃東西時把鼻孔捏住,這種體驗肯定不夠完美。我們說“色、香、味俱佳”,就是這個道理。
除了味覺和嗅覺,觸覺也參與了我們對食物的品鑒。辣、澀、滑、軟、脆、糯等,都是觸覺,觸覺能令我們對美食的感知更具體。辣讓我們大腦分泌內(nèi)啡肽,從而產(chǎn)生愉悅感;糯讓食物在味蕾中停留的時間更長,因此更厚重,也更膩;脆是觸覺和聽覺的聯(lián)動,更加具體……
米其林餐廳和各類美食評比榜,不僅僅考慮食物的味道,還有就餐環(huán)境、服務(wù)和文化。對注重味道的人,這些榜單上的餐廳,可能沒有想象的那么好吃,這是兩個不同的坐標(biāo):花同樣的價錢,相當(dāng)一部分花在環(huán)境和服務(wù)上,花在食物上的就少了。當(dāng)然,如果自己會做,那就更美了:帶著感情的烹飪,相信吃的人可以體會得到。
對美食科學(xué)的研究,國外的成果十分豐富,可惜非專業(yè)人士看起來十分艱澀。美食又是一個十分主觀的體驗,我嘗試把美食后面的科學(xué)簡單敘述一下,盡量做到簡單易懂,但所有體驗,僅是我個人偏好,不足為標(biāo)準(zhǔ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