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藏土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民族都對中華燦爛文化的形成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辈⑦M一步指出:“把漢文化等同于中華文化、忽略少數(shù)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缺乏認同,都是不對的,都要堅決克服。”總書記的這兩句話點明:其一,中華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組成,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其二,要堅決克服民族文化自外于中華文化,或將各民族文化忽視排除在中華文化之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各民族之間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共存?!爸腥A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統(tǒng)一體,是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共生共榮的文化共同體。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并非此消彼長、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關系。”①李卉青,何山河,黎巖·要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凝聚力[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基于這樣的認識,本人覺得在民族地區(qū)基礎教育教學中,包容接納一定比例優(yōu)秀民族文化藝術,適切地開展各民族文化藝術融合的教育教學,不僅有助于各民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綜合素質的提升,也是黨和國家對民族語言文化的尊重和保障的體現(xiàn),更有助于提升各民族團結一心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案髅褡逯詧F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jīng)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tǒng)一的內生動力。①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EB/OL].新華網(wǎng),http://www.xinhuanet.com/2019-09/27/c_1125049000.htm,2019-09-27.
藏族是個愛美的民族,愛美不僅表現(xiàn)在豐富燦爛的建筑、工藝、繪畫、書法等藝術創(chuàng)作中,更是表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的,這種“生活是美,美是生活”的美學理念獨具特色。藏族傳統(tǒng)文化藝術是藏族地區(qū)的各族人民群眾長期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資源,蘊含著深厚的美學思想和獨特的美學價值。藏族傳統(tǒng)文化藝術主要包括以下四種資源,現(xiàn)簡要概括如下:
(一)建筑藝術。無論是宮廷建筑,寺廟建筑,還是城鄉(xiāng)民居,各地因地制宜,康巴及衛(wèi)藏地區(qū)多以石頭作為主要建筑材料,安多地區(qū)以土木結構為主,牧區(qū)的一般人家都居住在適應于游牧生活的牛毛帳篷里。所有建筑依據(jù)當?shù)刈匀簧鷳B(tài)及歷史文化傳統(tǒng),就地取材,依山傍水,冬暖夏涼,成為藏族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公元7世紀始建——公元17世紀建成的雄偉壯觀的布達拉宮則是最輝煌的宮殿代表建筑。
(二)工藝美術。藏族工藝美術歷史久遠,做工細膩精致,表面多有富于立體感的吉祥紋飾。木質器物用具在藏族較為多見,木碗方便耐用,光滑美觀,便于攜帶,倍受藏族人民的鐘愛。皮具在牧區(qū)使用較頻繁,人們用皮縫制茶鹽袋及糌粑袋,尤其是皮碗套,美觀且耐用。“吉祥的祝?!笔遣厥窖b飾圖案的永恒主題,建筑、家具、首飾、服飾和巖石等凡是需要裝飾的地方都有“吉祥的祝?!钡膱D案。對原本冰冷的自然物象賦予了藏式審美趣味。②格桑多吉·《西藏大學學報》第23 卷第2 期2008年6月.色彩鮮亮的幫典,圖案別致的氆氌,造型多樣的藏戲面具,制作精細、裝飾華美的家具,無不是為了滿足民眾的實用需要而進行的創(chuàng)造加工。它不僅給人們生活帶來方便,還使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更為豐富多彩。
(三)雕塑。扎什倫布寺巨型銅雕“強巴大佛”,塔爾寺彩塑“妙音天女”和“財源天女”,拉薩聶塘石雕“大石佛”等作品,保留了藏族雕塑風格形式的整體狀貌。酥油花捏塑、剪堆繡展佛、木刻版畫、平面面具、石刻、圖符裝飾等擴大了藏族美術的體裁樣式。
(四)繪畫藝術。唐卡是藏族繪畫藝術的代表,家家戶戶都有各式各樣的唐卡。寺廟及藏人家里有內容各異帶有德育色彩的壁畫,薩迦寺長廊壁畫中的巨幅“曼陀羅”,古格壁畫“禮佛圖”,“慶典圖”,布達拉宮壁畫“戰(zhàn)爭圖”等,補充了藏族壁畫歷史畫卷,佛經(jīng)故事之外的題材。像《和睦四瑞》《六長壽》《吉祥八寶》等,藏區(qū)很多家戶及寺廟的壁畫都由藏族和周邊各民族畫匠共同完成,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風格上受到周邊各民族繪畫風格影響和國畫的風格影響。
本文借鑒教育人類學主客位結合研究方法?!爸魑谎芯渴侵刚驹诋?shù)厝说牧觯瑥漠數(shù)厝说奈幕暯抢斫馍鐣F(xiàn)象和問題;客位研究是指從研究者的文化視角分析所遇到的社會現(xiàn)象和問題。主客位的文本可以為讀者立體地呈現(xiàn)社會現(xiàn)象和觀點,就像聽多聲部的交響樂?!雹邸稌S與田野———教育人類學研究的方法論、方法與技術》全國民族教育科研項目“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貴州民族文化教育中的師資建設研究”(項目編號: ZXQN180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2018-12.采用主客位結合研究方法,有助于我們客觀、立體、全面地理解教育現(xiàn)象和問題。
(一)個案訪談:
馬某某(回族美術老師,本科畢業(yè),代全校美術)
格:請問您在這里教了多少年?
馬:嗯,17年啦。
格:哦,那請你談談您的美術教學好嗎?
馬:好的,剛開始代課的那幾年我一直完全用普通類的那種教材(以下簡稱普教)來授課,學生無法接受,對美術課的興趣也不高。我在后來慢慢考慮到學生的文化背景,為了使學生盡快地接受這個美術知識,培育美感,發(fā)現(xiàn),藏族特有的美術是藏族學生特別熟悉的,無論在生活當中,在一般的教學當中,已經(jīng)接受了藏族本身有關美術的東西,經(jīng)管他不會畫,但在思想思維上容易接受,他有一種親切感,我覺得這個就是打開美術的一把鑰匙吧,通過介紹藏族本有的美術讓學生知道美術就是這么一回事。因為藝術是互通的,她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民族美術和普通美術之間她還是有一種聯(lián)系。就像挖掘那個民間藝術一樣,從這樣的觀念出發(fā),就這樣我就通過藏族美術將他們引入美術,學生也就知道了,美術原來如此啊,因為藏族美術里,它也有繪畫,雕塑,建筑,工藝這四個方面,它還是非常全的,而且生活中有許多的實例,這樣引入之后學生就馬上能理解,而且興趣也調動起來啦。
格:以學生已有的美術經(jīng)驗和感性知識為基礎,激發(fā)他們的興趣,然后自然而然地進入現(xiàn)代美術世界。
馬:像我們平常就能看到的藏式建筑,我跟學生講它也屬于美術范疇,順便就把建筑藝術的特點說出來,慢慢將他們引入普通美術里。工藝美術啊藏族的就更加豐富,從她的首飾,生活用品,幾乎處處都有,就像馬鞍啊,服飾啊,多姿的首飾這些都是他們特別熟悉的,跟學生講這些都是工藝美術,所以的生活用品都是工藝美術啊,那么就是藏族的工藝美術傳統(tǒng)的就是多一些,而現(xiàn)代的工藝美術的成分少一些,像馬鞍的制作,藏刀和婦女身上佩戴的首飾制作都是學生特別熟悉的,這一下學生就馬上理解了,學生就會想:哦,原來這些就是工藝美術品,然后引入普通的現(xiàn)代的工藝美術,這樣學生就很容易接受。
格:藏族傳統(tǒng)美術就像是藏族學生進入現(xiàn)代美術的“橋梁”,沒有這座“橋梁”,他們很難進入現(xiàn)代美術世界。
馬:像繪畫,比如唐卡就和中國畫非常接近,在形式上,雖然說中國畫它畫在紙上,唐卡早期畫在羊皮或布上,但是他們在造型方式上是一樣的,唐卡從中國畫和其它民族畫中不斷地汲取營養(yǎng)。這樣一引入學生還是容易接受,再就是,剛開始這樣做時,用圖片,后來就用幻燈片,首先就對藏族美術進行欣賞,欣賞以后就教一些簡單的美術理論,和整個的一些畫法和技巧。
格:您能再舉個具體的詳細的實際教學方面的例子好嗎?
馬:嗯,比如雕塑方面的可以用一些當?shù)氐牟牧?,我有時安排幾個學生去山上拿回來一些紅泥土,然后,他們就可以直接用來制作雕塑,他們做的特別好,特別成熟。做出來在風格上,他有自己鮮明的特色,明顯不同于普通類學生的美術作品,從中還是反映出藏族傳統(tǒng)的那種審美觀念,比如他們制作的佛像,面具啊,牦牛啊之類的,可以說從無意中表現(xiàn)出來啦。再一個就是藏族的面具藝術,我對此還專門找資料,細心學習。我發(fā)現(xiàn)藏族的面具藝術富有教育意義,就努力挖掘期中包含的珍貴的教育內涵,若純粹作為一個面具跟學生講意義不大,后來,我在細心研究之后與普通的面具進行了比較,我發(fā)現(xiàn)藏族的面具藝術富含教育意義,這種教育在一般的藏族中學里老師肯定做不到這一點,藏族面具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用不同的顏色說明不同的人性,比如說白色面具,它象征著在藏族生活中睿智,富有修養(yǎng),年齡也很大,在社會上有威望和地位的老者。像黃色和普通類里的色彩象征是類似的,它首先象征著尊貴,像漢族文化里皇族穿黃袍,像藏族的在佛教修養(yǎng)方面達到極致的那種大德也穿黃色的袍子。最有教育意義的就是那種黑色的面具,它就象征著惡人,它是最反面的一個角色,再有一個就是半白半黑的一種,象征著兩面性,圓滑,做人很不正派。我在班上,首先讓他們制作面具,他們用各種材料制作,做的非常好,除此之外,就是在舞臺上表演出來,這樣一來,其教育意義比課堂的教育來的更直接,更深入,這樣,知識就完成了內化。
格:就建筑方面您是怎樣講的?
馬:這個啊,藏式建筑它不同于普通的建筑,材料上用當?shù)氐牟牧希偷厝〔?,石質結構的建筑很多,其特點依山而建,比較穩(wěn)固,與山形成完美的結合。再一個就是其審美特點,雄偉,壯觀等,由于材料的原因,藏式建筑可以保持很多很多年,從古老的雍布拉康到遍布藏區(qū)的大量的寺院建筑群落。她特別渾厚。另外,我所采用的美術教材是普通的,我前面也專門反映過這個問題,以藏為主的美術教材,青海出版的那個,用了藏文,但是內容沒一點變化,實際上就是普通美術,那種真正的那種藏漢融合的美術教材沒有。我覺得真正的藏漢雙語的美術教材,應該對藏族傳統(tǒng)美術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將其引入普通教材,這樣做真如我在前面跟你說的,學生們容易接受,我并不是說要純粹的民族化,而是從學生能夠接受的心理特點出發(fā)的,應該接受她(指藏族美術),然后再引入其他美術,學生就能很好地接受和理解,我是這樣理解的。像我們這里小學的美術教育很缺乏,到這里以后我們就從新開始,從新起步,為了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消化美術知識,培育美感,我就采用了上面所強調的方法,實踐也證明,學生進步很快。
馬:有人覺得這樣做好像在搞民族化,顯得很狹隘,我不這么看。我也是受母語的啟發(fā),而想到這些的。美術教育中,藏族美術也是中華美術中的不可或缺的載體,藏族美術就像她的“美術母語”,她從家庭,日常生活當中,從一睜開眼睛他就接受的這些東西,他對這些特別熟悉。但學生并不知道這些是“美術”。這個藏族美術是特別優(yōu)秀的,特別豐厚。除了四種類型以外,她還有其他的很多東西,像我剛才談到的面具,它是獨一無二的,像有些人家的大門上的浮雕,那就是一個很美的藝術品。
格:嗯,好的,謝謝您接受我的訪談,對您的訪談對我而言受益匪淺。
(二)訪談總結及分析:
美育的目標是讓孩子們感受,欣賞和體驗繪畫、雕塑、建筑及工藝之美,在感悟體驗美,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中獲得心靈的快樂和精神的愉悅,從而提升自我的內在美,達致精神美。
同時能較好地掌握必要的美術知識和技能,為將來的學習和創(chuàng)作奠定良好的美術基礎和素養(yǎng)。但是,民族學校美術教育很難實現(xiàn)這樣的教育目標,其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將民族的,地方的美術文化融入到美術教材與教育中,大大降低了民族學生美術教育的親和力,適切性和有效性。通過對這位長期在美術教育一線,教育教學經(jīng)驗豐富的馬老師的訪談,我們可以更加全面,直觀和立體地了解這一現(xiàn)狀,訪談總結分析如下:
1、有助于提升美育課程的有效性,促進民族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提升和全面發(fā)展。
民族學生學習現(xiàn)代學校美術教育時,看著滿本書從未見過的,毫無相關經(jīng)驗和知識的繪畫,雕塑,建筑和工藝美術作品,相關理論和歷史時感到茫然不知所措,難以引起學習美術的興趣熱情,更難以掌握相關美術知識技能,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美育目標難以實現(xiàn)。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說,“任何一個人,只有當他具備了和意義有實際聯(lián)系的某些情景的經(jīng)驗,他才能掌握這些符號的意義?!雹佟久馈考s翰·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jīng)驗與教育》[M].姜文閔,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91- 193,194.無論什么教育,都必須從兒童已有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和業(yè)已建構的經(jīng)驗知識基礎上個性化和循序漸進地進行,若在學校美術教育教學中較好地融合藏族學生已有的民族美術感知、經(jīng)驗和知識,美育對民族學生來說就是一個鮮活飽滿,生動形象,富有趣味,美好快樂的美育,而且更可貴的是與民族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息息相關,能大大增強美育課程的有效性。
馬老師基于幾十年在民族學校美術教育教學實踐經(jīng)驗,提出“美術母語”的概念,意指民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從周圍世界和生活經(jīng)驗中自然習得和積累的本土的,民族的美術知識與經(jīng)驗。這個新穎的提法對當前民族學校開展現(xiàn)代美術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學實踐價值,其作用就如母語在人們學習第二語言時所起的基礎性作用——能幫助民族學生理解、接納、欣賞和內化現(xiàn)代美術經(jīng)驗、知識和技能,形成良好的美術素養(yǎng),達致美術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所以,學習現(xiàn)代美術知識、技能和文化,最好從民族學生的“美術母語”為立足點和出發(fā)點,融合民族學生已有的民族美術感知,經(jīng)驗和知識進行現(xiàn)代美術教育。如何做到這點?美國教育家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以及我國民族教育學者滕星教授所倡導的鄉(xiāng)土教材開發(fā)都是可資借鑒的寶貴思想源泉:或者在教材中接納和融入一定比例的民族美術文化,鼓勵教師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在地民族美術文化,融入美術教材和課堂;或者鼓勵地方教育部門和民族學校聯(lián)合開展開發(fā)鄉(xiāng)土教材,作為普通教材的補充,以此彌補普通教材的親和性和適切性問題。
2、有助于繼承發(fā)展民族傳統(tǒng)美術文化,豐富中華文化寶庫。
民族傳統(tǒng)美術融入兒童美術教育中,一方面有助于傳承與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涵養(yǎng)文化生態(tài)、增強文化自信;二方面,學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各類人才培養(yǎng)基地,民族傳統(tǒng)藝術發(fā)展面臨著較為嚴峻的人才不足問題,在學校開展美術教育,將民族文化藝術資源融入美術教育教學中,使學生在耳濡目染的美術熏陶中形成良好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素養(yǎng)。兒童美術教育就是鼓勵他們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來,在這一輕松、愉快的過程中使兒童的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挖掘和開發(fā)。②李益萱,陳波·淺談民族文化在兒童美術教育中的優(yōu)勢與意義.藝術教育Art education113.促進藏族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提升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為民族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發(fā)展培育人才?!霸谶@個各民族共有、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園中,正因為中華文化來源于各民族文化,才體現(xiàn)精神家園的共有性;正因為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了中華文化,才體現(xiàn)精神家園的整體性;正因為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相互依存、和諧共生,才體現(xiàn)精神家園的豐富性和凝聚力?!雹圻_萬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民族教育實踐的理論構想[J].民族教育研究,2019年第1 期第30 卷總第150.繼承和發(fā)展各民族傳統(tǒng)美術文化,其實也是在豐富和發(fā)展中華文化。所以我們要堅定這樣一種信念:各民族文化和諧共生,相得益彰,方能走向中華文化的生生不息和輝煌燦爛。
3、有助于加強民族團結融合教育,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眾所周知,自唐以來,漢藏文化藝術的交流頻繁,與衣食住行相關的內地藝術品也不斷輸入藏區(qū),尤其絲綢的輸入對藏區(qū)氆氌、幫典、藏毯等毛織品制作工藝的提高起到較大的作用。其中很多內地圖案也運用在藏族紡織印染物品之上,如二龍戲珠、龍鳳呈祥、壽字紋、太極紋、牡丹紋、寶相花、五蝠捧壽、纏枝蓮等都成為藏族民間工藝品上的常用圖紋。藏族人基于自身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對漢族和其他民族美術進行改造和運用。由于漢藏文化的親密往來,漢族工藝美術對藏族民間美術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馬老師提到的唐卡深受中國畫的影響,盡管材質不同,但造型上有很大的一致性。此外,西藏很多家戶及寺廟的壁畫都是漢族等其它周邊民族的畫匠完成,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風格上很多都具有國畫和其它周邊民族繪畫的風格和漢傳佛教的內容。藏族很多工藝技藝也深受漢族或其他民族工藝技藝的影響。所以,在基礎教育階段美術教材和教育中適當?shù)厝谌氲胤胶兔褡鍌鹘y(tǒng)美術文化元素,“強調培育學生具有互補的、非本質主義的文化生態(tài)觀念,強調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現(xiàn)代性、地方性、市場性和生活性要素與價值的挖掘與融合。”①王瑜,馬小婷,吳艷梅·民族地區(qū)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辯證關系與主要原則———基于“意識三態(tài)觀”分析框架[J]民族教育研究,2021,167(6):37-46.在漫長歷史進程中,各民族在文化藝術領域相互學習借鑒,相互兼收并蓄,相互依存親近交往,交流和交融的追求和精神也應體現(xiàn)在基礎教育領域,讓民族學生在新的歷史時代,繼承和發(fā)揚這種追求和精神,讓藏族學生認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的歷史,接納喜歡民族交融團結的現(xiàn)實,在此基礎上形成堅定的民族團結交融的信念和行動。實實在在地培育和提升民族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所強調的:“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總書記這句鼓舞人心的話,令人倍感親切自然,其實質就是各民族要團結一心,互尊互愛,互幫互助,和諧共生,相得益彰。在基礎教育實踐中,秉持憲法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努力推進各民族團結融合,積極培育和堅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此同時,充分尊重接納,切實保障各民族語言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權利,也要遵從教育教學規(guī)律,著眼于民族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立足于各地區(qū)各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適切地利用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所用,相互借鑒接納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共同培育和堅實中華文化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