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海?。ńK省南京市夫子廟小學 210001)
陶行知先生批判“填鴨式教育”,主張解放兒童的眼睛、頭腦、手、嘴、空間、時間,讓兒童自由地成長。因此,轉變學生對幾何概念學習的態(tài)度,改變幾何概念學習的過程,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從而徹底地解放學生,將學習自主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創(chuàng)造的主人是教師需要探討和研究的問題。電子交互白板這一新型教學媒介的出現與運用,能很好地助推幾何概念的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圓柱和圓錐的認識》教學為例。教材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fā),從生活中的實物入手,引出圓柱和圓錐這兩種形體。教材中直接給出圓柱和圓錐的各組成部分,使學生通過觀察、測量等方式表述兩者的特征。學生靜態(tài)地觀察幾何體,只能對圓柱與圓錐的表象進行理解。事實上,圓柱和圓錐還可以被看作旋轉體,因為它的表面既有平面還有曲面。對幾何體的認識從“表面都是平面”到“表面都是曲面”是學生認識過程的一次飛躍,對學生空間觀念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交互式電子白板能借助其強大的多媒體展示功能,幫助學生更直觀地認識圓柱和圓錐的特征,豐富概念的表象,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師:小組交流,長方形和三角形旋轉一周各能形成什么形狀呢?可以小組內說一說,也可以在學習單上面嘗試畫一畫。
(學生展示作品,并說明這樣畫的理由)
師:你們想的到底對不對呢?我們來看一看。
師:如果繞長方形的寬旋轉,繞直角三角形另外一條直角邊或是斜邊旋轉又能得到哪些圖形呢?
學生繼續(xù)投入緊張興奮的探究活動中……
小學階段,學生的數學抽象、直觀想象能力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但是學生在學習時由于缺乏直觀體驗很難形成幾何概念關鍵特征的具體表象。過去在教學平面圖形經過旋轉形成幾何體時,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的轉化較難直觀演示,這一過程對于學生來說太過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借助電子交互白板的動態(tài)演示功能,可直觀地呈現平面圖形旋轉的過程,使學生明確圓柱和圓錐等幾何體的特征。從動手實踐到頭腦想象,從自主探究到感悟提升,學生進一步認識圓柱和圓錐等幾何體,空間想象能力獲得提升。
小學生在學習幾何概念時,有時會受到生活經驗的影響。在學習《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前,學生認識的“角”有人民幣中的“角”、牛角、羊角、墻角等,有的學生認為只要是尖的地方就是角。學生對生活中“角”的認識常常會對學生理解數學中“角”的概念產生負面影響,怎樣幫助學生建立一個數學中“角”的概念,把學生對角的認識自然地從生活中剝離出來呢?筆者借助電子交互白板的描、畫、拖、拽等功能開展對“角”這一幾何概念教學:
(在電子交互白板尺規(guī)工具庫中拖拽出一個三角板)
師:這上面也藏著“角”呢?誰來指一指。
(學生用手在“角”的頂點指一指,電子白板出現一個小紅點)
教師將三角板隱藏,此時白板上留下學生指出的“角”的記號。
師:這是“角”嗎?
生:不對,這是一個點。
師:那什么是“角”呢,你能再來指一指嗎?
生:除了要點一個點,還要畫出兩條邊。
(此時,教師將三角板隱藏)
生:老師,我知道了“角”不僅僅有一個點,還要有兩條線。
師:在這兩張圖片中你能找到“角”嗎?(出示鬧鐘、紙工袋圖片)請你在平板上指一指,畫一畫。
(教師一鍵將電子交互白板上的鬧鐘和紙工袋圖片發(fā)送到學生的平板上)
師:同學們畫的“角”都有什么相同點呢?
生1:都有一個點和兩條線。
生2:我還知道這個點叫頂點,這條線就叫邊。
師:對,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和傳統(tǒng)多媒體教學不同,電子交互白板能清楚地保留學生指“角”時留下的痕跡。學生第一次上來指“角”時對“角”的認識還停留在生活中,認為三角板中尖尖的是“角”,而當教師把三角板隱藏,電子交互白板上就只剩下了一個點,這和學生對“角”的原有認知產生了沖突。學生第二次上來指“角”,吸取第一次的教訓。學生描了描兩條邊,此時教師將三角板隱藏,電子交互白板上呈現出了真正數學意義上的“角”。教師趁熱打鐵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將學習材料發(fā)送到學生的平板當中,學生在平板中嘗試找“角”、指“角”和畫“角”,將學到的知識有效內化,最后教師通讓學生對比三次活動所畫的“角”,真正理解“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
受年齡特點的影響和教學條件的制約,蘇教版三年級數學書中并沒有對“平移”給出明確的定義,而是結合生活中的情境圖讓學生直觀認識平移現象。通過觀察、聯(lián)想,學生首先感受到平移就是物體在直線方向上的移動,卻很難體會平移前后圖形的形狀、大小不會發(fā)生改變,也就是平移前后的兩個圖形必須是全等圖形。比如,學生在完成教材當中的試一試“把數學書從課桌面的左上角平移到課桌面的右上角,再依次平移到右下角和左下角”活動很隨意,有的學生為了省事,直接將數學書從課桌一端滑向另一端,事實上數學書此時的運動不僅有平移還有旋轉。如何捕捉到學生操作過程中稍縱即逝的問題,讓學生能夠意識到平移數學書要注意的地方,進而加深對平移概念的理解呢?
教師可巧妙地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錄播功能,當發(fā)現學生平移數學書存在問題時,可用手機將學生的平移過程記錄下來。等到學生活動結束后,教師可將這個視頻投屏到大屏幕當中播放,并讓學生評價這一小組平移數學書的過程。學生很快發(fā)現了其中的問題。接著,教師可讓一個小組的學生再次演示,并予以鼓勵。
對于幾何概念的學習,學生只有經歷扎實高效的活動過程,才能豐富對數學知識的體驗。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在動手操作中不斷積累經驗,從而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導的教學原則。對實物和具體模型的感知和操作是學生理解幾何概念、形成空間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我們要遵循小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思維特點,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通過交互式電子白板強大的多媒體交互功能,給學生提供暗含教育價值的操作材料,組織學生動手操作。通過一系列的操作活動,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輔助下將幾何概念由抽象變直觀,可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并逐步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進而實現知識的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