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旭來
《岳陽樓記》是中國古代散文的杰出代表,其蘊含的文學(xué)價值與精神內(nèi)涵歷經(jīng)千載依舊散發(fā)著耀眼的光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警世名言中蘊含的超越逍遙的境界與高尚的士人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作者范仲淹以其高尚的個人魅力與超越的情懷賦予了岳陽樓活的靈魂,使其成為了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象征,獲得了不朽的藝術(shù)價值。
一、細數(shù)緣起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一生政績卓著,攘外安內(nèi)??刀ㄔ辏?040),面對西夏進犯,仁宗命其與韓琦前往戍邊,范仲淹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針,鞏固西北邊防,西夏大敗,首領(lǐng)元昊向宋議和。慶歷三年(1043),范仲淹拜參知政事,針對北宋中期冗官冗兵冗費以及由此帶來的積貧積弱等社會問題,聯(lián)合歐陽修等人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發(fā)起著名的“慶歷新政”,推行改革。但新政危害了朝廷政黨的利益,范仲淹被群起攻之,最終失去了仁宗的信任,新政以失敗告終。慶歷五年(1045)范仲淹自請出京,同年受友人滕宗諒所托為岳陽樓記文。一為助友人揚名立萬,二為借抒己懷,慶歷六年(1046)名垂千古的《岳陽樓記》問世。文章開篇就以簡練的語言切入正題,講明記文緣起,以“政通人和,百廢待興”八字展現(xiàn)了滕宗諒之功績,引出其修葺岳陽樓與邀約作記一事,導(dǎo)引全文。
二、情懷超越
文章第二段概述岳陽樓盛景之大觀,洞庭湖水“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巴陵郡“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又因岳陽地處南北交通要道,所以,自古以來謫遷的文人騷客皆匯聚于此,登樓遠眺,有感而發(fā)。陸機在《文賦》中言:“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鐘嶸在《詩品序》中談到:“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篇中云:“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恰值淫雨霏霏、陰風(fēng)怒號、濁浪排空之時,日月星辰因此而失去光耀,連綿的青山也被濃霧掩藏了身形;暮靄沉沉、虎嘯猿啼,面對此景,感物而悲者便生出“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的哀情。又或逢春和景明的盛景,鷗鳥翩翔、錦魚歡蕩、湖邊花草也蔥蔥郁郁,波光瀲滟,躍金沉璧……感物而喜者當(dāng)即把酒臨風(fēng),寵辱偕忘,與天地共歡欣。
古往今來很多經(jīng)典的詩篇因感物興懷而發(fā),但在范仲淹看來,有識之士應(yīng)該去追尋古仁人般更高尚的境界,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越常情,不因外界的變化與個人的得失或喜或悲。這種境界是“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莊子《逍遙游》)的無為逍遙;是“勝,不妄喜;敗,不遑餒;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孫武《孫子兵法》)的從容堅定;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洪應(yīng)明《菜根譚》)的安閑出世。不拘泥于小我選擇去成就大我,心懷天下因而信念堅定不輕易為外物所動,內(nèi)心有力量,靈魂行至自由之境后精神便能淡然超脫。
三、士人精神
“士”由知識分子組成。《漢書·食貨志》云:“士、農(nóng)、工、商,四民有業(yè);學(xué)以居為四業(yè)?!笔烤邮孜?,可見其地位之崇高。他們傳承知識文化教化世人,參與時事政治,是變革的發(fā)起者,是社會的中流砥柱。錢穆曾在《國史大綱》中談到:“中國史之演進,乃由士之一階層為之主持與領(lǐng)導(dǎo)?!薄笆俊彼鶕碛械哪軌蛲苿託v史演進的能力與其群體對自身的要求密不可分,《論語》中就有許多對“士”的議論,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保ā墩撜Z·里仁》)士人的志向應(yīng)是對“道”腳踏實地地不懈追求,不應(yīng)貪圖物質(zhì)享受?!昂稳缢箍芍^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痹唬骸案覇柶浯??!痹唬骸白谧宸Q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痹唬骸案覇柶浯??!痹唬骸把员匦?,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保ā墩撜Z·子路》)孔子認為“士”分三等,上等者要能兼濟天下,下等者也應(yīng)堅守“士”之底線——獨善其身。最為聞名的關(guān)乎于對“士”的論述莫過于在《論語·泰伯章》中談到的:“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為求心中所尋之道,肩擔(dān)重任,雖九死其猶未悔,秉承“內(nèi)圣外王”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堅守信念,志向高遠,永遠保持著人格清醒與獨立。
“士人精神”是屈原的“舉世皆濁我獨醒”的上下求索,是汲黯的“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后來者居上”的直言不諱,是魏征的“居安思危,處亂思治”的天下情懷,他們堅持著為國為民之“道”,從道不從君?!笆咳恕备矣谝徽Z擊穿世間之混濁,不懼權(quán)貴不畏君主,他們?yōu)樘煜氯搜?,上勸君主,下澤百姓,傲骨錚錚,九死無悔?!笆咳司瘛钡嫩`行者是“越名教,任自然”的竹林七賢,是“采菊東籬”歸隱田園的五柳先生,是“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的范文穆……生逢亂世,縱有滿腔熱血于何處言?世道與心中的桃源相差甚遠,他們努力過,發(fā)聲過也抗?fàn)庍^,但人微言輕無力改變,終只能心懷入世之心行出世之事,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獨善其身,心有堅守,為濁世中的逆行者,名垂千古。
錢穆先生曾將士人群體的演化分為四個時期:春秋時期孔子倡導(dǎo)有教無類,打破教育的藩籬致使在秦漢統(tǒng)一時期由“士”領(lǐng)導(dǎo)的“四民社會”興起;兩漢時期鄉(xiāng)村儒學(xué)大興,由此產(chǎn)生的士人為漢朝“文治”政府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魏晉至隋唐時期士族門閥構(gòu)成中古“文治”政府下的一種舉足輕重的貴族勢力;而在宋代,科舉制打破了“士”家門閥的壟斷,成為了更加平民化的社會形成的催化劑,該時期被稱之為“士階層的新覺醒“時期。在宋代,國家重文輕武,文官集團勢力空前,“君權(quán)神授”思想動搖,皇帝權(quán)威性下滑,因此,宋朝出現(xiàn)了“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的空前局面,在此情形下“士”之群體更覺自身責(zé)任之重大,更能體會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他們自覺、自省、自發(fā),濟世思想空前濃厚。
范仲淹作為宋代士人群體的杰出代表,他去世后皇帝賜其謚號“文正”。謚法中言:道德博聞曰文,靖共其位曰正。生前道德上白玉無瑕,學(xué)識上經(jīng)綸滿腹、博古通今,為官兢兢業(yè)業(yè)極盡臣子本色者才能當(dāng)此謚號,在士大夫地位崇高名儒輩出的宋代得此謚號者也不過寥寥九人,這是來自官方對士人一生品行功績的最高認可。范仲淹得此殊榮蓋因他高尚的情操與濟世情懷,他在《岳陽樓記》中提出了“士”的新標(biāo)準(zhǔn)——“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以天下為己任的士人群體都時刻為國家的富強、君主的賢良、人民的康樂殫精竭慮,士人們的眼光應(yīng)犀利長遠,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憂于天下之前,樂于天下之后。南宋理學(xué)家朱熹曾評價“本朝唯范文正公振作士大夫之功為多”。范仲淹振提士人氣節(jié),豐功偉績絕難埋沒。時至今日,當(dāng)莘莘學(xué)子翻開課本走進《岳陽樓記》,都會被范公的仁人之心所打動,心憂天下,造福蒼生,中華兒女跨越千載仍愿為與歸斯人與希文同在。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49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