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重慶江津藏硯的初步整理與分析
——兼及明清端硯的若干問題

2022-03-03 02:35張雨穎陳龍吳超明
關鍵詞:石質(zhì)端硯硯臺

□張雨穎 陳龍 吳超明

中國古硯經(jīng)歷了由實用粗獷到精工巧制的演變過程,反映出較強的階段性特點和時代風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四大名硯[1]?!冻幾V》轉(zhuǎn)引宋人蘇易簡《文房四譜》言:“四寶,硯為首,筆墨兼紙,皆為隨時收索??膳c終身俱者,唯硯而已?!盵2]可見文人對硯臺的喜愛。重慶市江津區(qū)文物管理所館藏明清、民國時期硯臺十余方,其中不乏四大名硯中的端硯珍品,具有一定的價值。本文擬對其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析,并以館藏端硯為重點,結合文獻簡要闡述明清端硯的若干問題。希望能為古硯研究提供新的資料,并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文物介紹

1.明代天啟年“伏羲圣瑞”端硯。端石質(zhì),呈紫紅色,純正質(zhì)樸。長方形,體量厚重。長30.2厘米,寬19.1厘米,厚8.1厘米。硯面呈門字形,硯堂為淌池式,墨池下陷。墨池以水波紋為底,水波紋上浮雕麒麟、烏龜?shù)热皤F,麒麟、烏龜?shù)纳眢w及周邊的水波紋顏色泛金黃。烏龜背馱書,表面陰刻“伏羲圣瑞”四字。麒麟、烏龜身側(cè)有卷云紋環(huán)繞,延伸至邊緣。硯面四角及四邊的中段有八卦卦象,卦象間又有九個數(shù)目為一至九顆的飛星圖案,象征九宮之數(shù)。硯一側(cè)有一行陰刻楷書銘:“天啟乙丑仲冬制”。附紅木硯盒。(圖1)

圖1 明代天啟乙丑年(1625年)制“伏羲圣瑞”端硯

2.明代長方形石硯。石色黑,古拙質(zhì)樸。長方形,體量較大。長33厘米,寬17厘米,厚4.5厘米。硯堂淺平,略呈上窄下寬的橢圓形;水池在硯首,與硯堂分離。附紅木硯盒。(圖2)

圖2 明代長方形石硯

3.清代云龍紋瓦形端硯。端石質(zhì),呈紫紅色,有石眼。形似板瓦,體量較大。長28.2厘米,寬18.5厘米,高7.4厘米。硯面呈圓角長方形,硯堂隨瓦形呈較緩的弧度,墨池凹陷,呈一字式。墨池一端雕刻有一條卷曲的龍紋。龍怒目圓睜,回首仰視,足踏云端,威嚴尤顯。周身卷云環(huán)繞,半遮龍身,石眼點綴在其中一片云朵上,尤為巧妙可人。石眼色分三層,內(nèi)睛烏灰,中層近橙黃色,外暈黑色。附檀木硯盒。(圖3)

圖3 清代云龍紋瓦形端硯

4.清代二龍戲珠端硯。端石質(zhì),呈紫色。長方形。長20.3厘米,寬13.6厘米,厚2.1厘米。硯堂淺而平坦。硯首周圍被卷云包裹,左右兩側(cè)各有一龍,中間有一小龍珠。大龍與小龍部分身軀被卷云遮擋,大龍正吞云吐霧,凝眸與小龍對望嬉戲。附紅木硯盒。(圖4)

圖4 清代二龍戲珠端硯

5.清代抄手端硯。端石質(zhì),呈紫色,有玉帶。硯堂平坦,墨池凹陷,呈一字式。長方形,四角圓轉(zhuǎn)。長約17厘米,寬10.2厘米,厚4.3厘米。附紅木硯盒。(圖5)

圖5 清代抄手端硯

6.清代平板端硯。端石質(zhì),呈紫色,天然純正。長方形,四角轉(zhuǎn)折處圓潤。長16.2厘米,寬11.3厘米,厚2.6厘米。硯面平坦光潤,極具質(zhì)感。附紅木硯盒。(圖6)

圖6 清代平板端硯

7.清代平板端硯。端石質(zhì),呈紫紅色,天然純正。長方形,硯體厚實。長19.7厘米,寬12.7厘米,厚4.4厘米。硯面平坦光潤,極具質(zhì)感。(圖7)

圖7 清代平板端硯

8.清代烘云托月紋石硯。石色黑,古拙質(zhì)樸。隨石形而制,體量較大。長31厘米,寬23厘米,厚3.7厘米。硯堂大體呈圓形;硯面周圍飾流云紋,硯首處云紋回轉(zhuǎn)起伏,高低錯落,烘托著一輪圓月;月下部分下陷,留出凈空,巧妙地形成墨池。(圖8)

圖8 清代烘云托月紋石硯

9.清代圓池石硯。石色黑。圓形。直徑24厘米,厚4.5厘米。墨池呈圓形,大而淺。附黑色硯盒,硯蓋開裂。(圖9)

圖9 清代圓池石硯

10.清代瓦形石硯。石色灰黑,表面斑駁。形似板瓦。長22.1厘米,寬14.5厘米,厚3.5厘米。硯堂有一定弧度,呈圓角長方形。(圖10)

圖10 清代瓦形石硯

11.民國長方形大理石硯。大理石質(zhì),石色偏青。長方形。長19.9厘米,寬15.4厘米,厚4厘米。先琢出一個下陷的平面,在該面上再次雕琢。有一圓形硯池,硯池之上有兩個方形硯池,左側(cè)硯池分為兩格。硯背四角有乳突狀足,硯蓋亦為大理石質(zhì),與硯面呈子母口狀扣合。(圖11)

圖11 民國長方形大理石硯

12.民國碑形陶硯。陶色微紅,表面斑駁。碑形,硯首表面殘損,硯面左下角殘。長13厘米,寬10厘米,厚2.8厘米。硯堂極淺,呈碑形,近硯首處凹陷為墨池。(圖12)

圖12 民國碑形陶硯

13.民國長方形紅磚硯。紅磚質(zhì),表面斑駁。長方形,體量厚重。長34厘米,寬17.5厘米,厚7.5厘米。硯面平整,近硯首處凹陷為硯池。(圖13)

14.民國石硯滴。石色深黑。隨石形而制。高5.5厘米。頂部有注水孔,底部有分為三段的圈足。(圖14)

圖14 民國石硯滴

二、相關問題試析

據(jù)前文可知,館藏硯臺時代上至明代天啟年,下至民國,包括石、陶、磚等材質(zhì),其中石質(zhì)者又有端石、大理石以及其他石質(zhì),工藝上也有紋飾繁復和樸質(zhì)簡約者,體現(xiàn)出各自的特點和時代風尚,現(xiàn)擬試析一二。

(一)明清藏硯

明清藏硯中最為亮眼的無疑是端硯。結合相關文獻資料,我們可更深入地認識其特點、價值及反映的時代風尚。

其一,端石的開采十分不易,可用于制硯者更是難得。《硯錄》有載:“山拔地數(shù)百尺,其入山口東南向,常年為土所掩。刳土深丈余,始見石。門高不逾七尺,廣不過五尺。皆巉削廉銳,人矮乃得入……春夏秋三時,山足借水,不見涯涘。開山者,秋盡冬初,人累數(shù)百,人操一瓢,林立如貫魚。舀水瓢中遞出之。人足不移而水淺去,費莫大于此。”[3]4《端溪硯史》卷三引廣玉《開坑記》言:“嘉慶元年開坑石刻,丙辰八月二十七日,工取水,以一月十九日水盡取石。明年丁巳二月二十二日水長封坑,共得大西洞石六千塊有奇,小西洞約千塊。凡日用匠百人,用工萬七千有奇,匠日給錢人百二十。變從前以石抵工例者,愛石也?!盵4]52可見,水坑端石的開采需要經(jīng)過掘土、鑿山等前期工作,季節(jié)上需為秋末冬初,避開雨季,還需要大量個頭小且靈活的工人通過長時間舀水才能將山中暗流舀出,以便開鑿端石,條件可謂十分苛刻。但是,在如此苛刻條件下所取到的石材,能最終制成石硯的,卻極為稀少,這一點從《硯錄》上相關的記載可見一斑:“凡石十方之內(nèi),中材者不二三。中材五十方內(nèi),品貴者不二三。品貴者百方之內(nèi),有眼者不二三。有眼十方之內(nèi),方圓五六寸可制為硯者不二三。”[3]4另外,雇傭工人的費用相當昂貴,而且隨著端石愈加珍稀,雇主已經(jīng)不再拿開采出來的端石抵作工費。雖然館藏端硯非水坑出,《端溪硯史》所載亦為嘉慶年之事,但上述記載仍可大體反映明清端硯造價之昂貴。

此外,對純色端石的珍貴性,《硯錄》和《端溪硯史》還做了如下的補充。《硯錄》言道:“求其純粹縝細,一片紫玉①紫色端石。,難之又難。百金不與易也?!盵3]4《端溪硯史》卷三引唐詢《硯錄》言道:“石材之大者,尤為難得。每購求方六七寸而無病脈者①純色端石。,固亦少矣。”[4]47

綜上所述,重慶市江津區(qū)文物管理所館藏的六方端硯長度均在15厘米以上,皆由上佳的原料制作而成,其中長逾30厘米的明天啟年“伏羲圣瑞”端硯和長逾28厘米的清云龍紋瓦形端硯更是需要體量很大的端石石料,屬于難得的大型端硯。所以,從原料的開采和選擇上,館藏端硯就具備極高的價值。

其二,我們來看端硯的質(zhì)地。關于端石質(zhì)地的評價,主要在于石色、紋理以及各種石品。先看色澤。

《硯譜圖》載:“端石以紫為上,生大石中精石也?!盵5]9《硯錄》載:“有眼青花紫石為最貴……無眼青花紫石次之……純紫石又次之……蕉葉白又次之……火黯紋又次之……以上五種,皆端溪貴族。遠近交重,物無異許者也。 ”[3]5-6《端溪硯史》卷二載:“石色白為上,青次之,紫又次之,灰蒼、黃鶴為下。如云之英英,水之淵淵者,色之上也。如陳泥,如槁木,索無生氣者,色之下也。生氣既無,雖白與青,亦弗貴矣。”同時引用宋《端溪硯譜》言:“石色貴潤,色貴青紫。干則蒼灰色,潤則青紫色。若性枯燥,色黃暗,皆下品也?!盵4]36

可見,前人在何種石色為上的問題上存在分歧,但紫色一般被當作端石中上品的顏色。館藏端硯皆為紫色,大體來說可歸為佳品,但端石又可分諸多巖坑,色澤、紋理、石眼等石品都存在差異。雖然下巖、中巖、上巖、龍巖、半邊山諸巖在宋代以前就已開采凈盡[4]1-6,但相關記載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和評判石料的標準。如《硯譜圖》載:“下巖紫如豬肝,密理堅致,潴水發(fā)墨,如玉磨無聲。上巖在山上,石性干,紫色深,理粗硬,眼黃,差不圓而淡青,巖深處間有潤者,終不及下巖?!盵5]7《硯錄》載:“入水者為下巖,稍高者為中巖,山頂者為上巖。下巖過中巖,中巖過上巖。其質(zhì)迥異他石,要以水坑為最貴?!盵3]4《端溪硯史》載:“石以下巖為上,中巖、龍巖、半邊山諸巖次之,上巖又次之,蚌坑最下?!盵4]4引魏泰《東軒筆記》言:“石色深紫,襯手而潤,扣之清遠。石上有點,青綠間暈圓小而緊者,謂之鸜鵒眼,乃下巖石也?!盵4]2引米芾《硯史》言:“下巖石細,扣之清越,鸜鵒眼圓,碧暈明瑩?!盵4]1“中巖舊石,色紫如嫩肝,細潤如玉,有眼小如綠豆……今此坑取之亦竭……中巖新坑,色淡紫,眼如鸜鵒……今此品亦難得?!盵4]2-3引《云林石譜》言:“龍巖石色正紫,而細潤不及下巖。”[4]3引高似孫《硯箋》言:“龍巖石深紫,眼少類中巖、半邊山?!盵4]4引《硯史》言:“(半邊山諸巖)石理同上巖,色青紫多瑕,眼長如卵,有瞎眼者,中是白點,死眼者,黑點而暈細,翳眼者,或青或黑,橫亂其眼。又多青,不成眼?!盵4]4“上巖在山上,石干紫,色深理粗,性硬,眼黃,差不圓而青,色淡。其巖深處,間有潤者?!盵4]3“蚌坑石性堅,顏色深紫。有眼,即黃白微帶青色,偏斜不正,無瞳子?!盵4]4

上述文獻記載并不完全相同,大體看來,下巖、中巖、上巖所出端石質(zhì)量依次遞減,顏色尚嫩,石質(zhì)尚細,紋理尚自然奇異,眼尚圓而多重、多彩。上海博物館藏清乾隆丁巳年(1737年)高鳳翰銘玉帶池端硯[6]104-107池中有“下巖上品”4個篆字,有玉帶、蟲蛀等石品,石色紫紅,石質(zhì)細嫩。而江津館藏端硯無青花,大多無眼,石品極少,有眼者非鸜鵒眼,石色亦不及下巖瑩潤細嫩。同時,江津館藏端硯顏色純正,與上巖“干紫”、半邊山諸巖“色青紫多瑕”、蚌坑有黃白眼的特點不同,石品應高于它們。明天啟年“伏羲圣瑞”端硯、清云龍紋瓦形端硯石色紫而嫩,與文獻中記載的中巖舊石的顏色相近,質(zhì)地可能相當于較好的中巖。其他端硯顏色較深,石質(zhì)不及前者,可能相當于中巖較差者。因為端石是流水與巖石綜合作用而生,產(chǎn)坑眾多,而且上述諸坑在宋以前就已經(jīng)開采完,所以我們所說的“接近”指的是端石品質(zhì)相當于前人所說的那個等級,絕非確認其坑。實際上,明清時期開采的端石依然在和宋以前坑口進行比較,出于下巖或中巖以外石坑的端石,石品也未必低于它們。

《端溪硯史》卷一引袁樹《端溪硯譜記》言:“(水巖)三洞之石……大西洞尤佳。西洞三層質(zhì)細膩而溫軟,色融而面光潤。蕉白、青花、冰紋、魚腦,無美不備……求數(shù)寸完璧不易得?!盵4]8引陳子升《硯書》言:“宣德巖開于宣德年,亦有眼。石色古老,差可備用耳?!盵4]又引曹溶《硯錄》:“宣德巖石深紫色,堅細發(fā)墨,為山坑中上品,可與水坑作中駟?!盵4]14引高兆端《溪硯考》言:“其(屏風背)石色如豬肝曝于風日。 ”[4]18

這里所說的水巖就與宋以前的下巖較為相似,石色紫而石質(zhì)嫩,石品豐富。上海博物館藏清康熙庚午年(1690年)吳興祚端硯銘“端溪水坑石一片”,石色紫紅,有火捺、蕉葉白、魚腦凍、金線等石品[6]90-93;清光緒辛卯年(1891年)邱啟壽銘樂炳刻端硯板銘“光緒己丑初,開水巖選得佳石……天青色如雨過天晴,胭脂暈如云蒸霞蔚,洵為無上上品”,石質(zhì)絕佳,有魚腦凍、火捺、青花、金線等石品[6]204-205。可知文獻記載不虛,而江津館藏端硯純色居多,石品很少,明顯不及水巖。而如“屏風背”等山坑中品質(zhì)較差的端石色澤干,明顯較差,也與館藏端硯色澤純正、石質(zhì)較細的特點不符。處于二者之間的則為山坑中的端石佳品,有的與水巖也相差不多,館藏端硯的石料應為類似的山坑所出。這與前文的判斷也是相符的。

另外,石眼作為重要的石品,關于其形狀、位置及價值,前人也有論述。《端溪硯史》卷二引《游宦紀聞》言:“(石眼)翠綠為上,黃赤為下?!盵4]31引李之彥《硯譜》言:“圓暈相重,黃黑相間,黳睛在內(nèi),晶瑩可愛,謂之活眼。四傍浸漬,不甚鮮明,謂之淚眼。形體略具,內(nèi)外皆白,殊無光彩,謂之死眼?;顒贉I,淚勝死,死勝無?!盵4]31引施愚山《硯林拾遺》言:“李譜①李之彥所著《硯譜》。……云死眼勝無眼,太過,眼不活,則混雜無光彩,不如無眼。”[4]31引唐詢《硯錄》言:“其生于墨池之外者,謂之高眼,生其內(nèi)者,謂曰低眼。高眼尤為人所愛尚。以其不為墨所漬掩,??啥糜谇耙??!盵4]31

可見,前人對端硯石眼講究頗多,并不作為一個呆板的評判標準。清云龍紋瓦形端硯上的石眼雖只分為三層,層數(shù)和色彩均不多,但其黑黃相間,黃彩鮮明,黑睛隱約在其中,系活眼無疑。而其巧妙地點綴在硯首處的卷云紋上,系高眼無疑。實際上,擁有石眼的端石本來有限,能夠巧妙設置的就更難得。如上海博物館藏清道光壬午年(1822年)計楠銘鳳凰池端硯,以活眼巧做鳳凰紋飾的眼睛[6]150-153;清丁敬銘二十八宿端硯,諸多活眼點綴在天空中做二十八星宿[6]108-113;清何栻藏柳下月影端硯板,以一枚青綠色的石眼作柳下的圓月[6]190-191。這些石眼的運用無疑大大提升了端硯的價值。

其三,我們看端硯的做工?!抖讼幨贰肪矶冻帟费裕骸笆y理有平,有側(cè),有正,有斜,如木之紋,有橫,有豎。琢取其平且正者以為面,側(cè)且斜者以為旁,庶文質(zhì)不掩,與墨相宜也?!盵4]37引《硯史》言:“惟琢成之式,方角宜鈍,圓體宜渾,刳處宜無痕。起處宜不礙,開面宜相質(zhì)。留眼宜得位。池闊則底須空,邊大則底須狹?!盵4]40《端溪硯史》卷二載:“老坑石,眼外層有淡墨暈,眼嵌石中,其圓如珠。初磨見淡墨圓暈,即眼皮也。愈磨愈大,層亦愈多,睛見而適中矣。再磨則睛去,愈磨愈小,層亦愈少,皮見而睛去矣。故宜眼處,見睛而止,不宜眼處,見皮而止,毋再磨也?!盵4]35

可見,端硯在制作方面是極為講究的。用純凈的平面琢硯面,有紋理的地方為側(cè)面,雕琢而成的方角、圓體、開面、硯池等需要注意圓潤無痕,有眼的珍貴端石在制作時尤其考驗工匠的技藝。館藏端硯方角鈍而無尖角,圓池規(guī)整,鑿池的線條自然,無明顯痕跡;有眼者更是巧妙,在石眼之睛并不明顯的情況下微微顯出即停,沒有分毫浪費。這些都符合前人對做工精良的端硯的記載。

其四,我們看端硯的風格與時尚。《端溪硯史》卷二引《硯史》言:“或有四邊刊花,中為魚為龜者,凡此形制,多端石,下巖奇品也……端州貨硯多雕龍魚花草之文,以掩其瑕。其稍純凈者,則方正不鑿池,如磚形即售之。雖佳者亦然。尤未雕之璞也。硯無池,如人無目,既琢而復歸于璞。斯為完器……石產(chǎn)于端,而工不善斫。近日官吏……命工鏤琢,有星宿海、珊瑚島、龍虎風云、赤云捧日、三臺獨柱、人物山水等。名狀愈工愈俗,是為石災。別一種不盡琢磨,半留本色,謂之天然硯,殊有風韻?!盵4]39卷二又載:“硯以方正為貴,渾樸為佳,宋譜米史所載,多不得其形制。今所行者,惟風字……竹節(jié)……秋葉等樣,皆就石體為之,終不如方硯渾樸可愛也?!盵4]40

可見,前人對硯臺紋飾與造型的評判是很有意思的,至少涉及下述幾類硯臺。第一類可能系為官方制作的紋飾精美的雕龍畫鳳的端硯,第二類系就石形而琢的天然硯,第三類系不鑿池的方形平板硯。實際上,第一類硯臺雕琢難度明顯大得多,但文人們對其持否定態(tài)度,甚至認為制作此類端硯是“石災”。而第二、三類硯臺則受到青睞,天然硯更具意趣,平板硯臺對石質(zhì)色澤與純度的要求很高,并被認為是返璞歸真的“完器”,方形更成為文人們推崇的硯臺形制。

館藏清云龍紋瓦形端硯、清二龍戲珠端硯雕制精美,紋飾以龍等祥瑞為主,體現(xiàn)出較強的官方色彩,屬于第一類硯臺;清烘云托月紋石硯雖非端硯,但其就石形而制,紋飾質(zhì)樸,風格自然,極具意趣,明顯屬于第二類硯臺;清平板端硯屬于第三類硯臺,且均無使用痕跡,可印證文獻所言此類硯臺多用于把玩而文人甚愛之觀點;明長方形石硯、清抄手端硯平面皆呈方形,也屬被推崇的形制。

明長方形石硯硯池與硯堂分離的樣式與洛陽市水電安裝倉庫出土明長方形小石硯[7]有些許類似,這種樣式并不多見。清云龍紋瓦形端硯、清瓦形石硯剖面呈瓦形,與上海博物館藏清乾隆辛丑年(1781年)徐立綱制仿漢未央瓦歙硯[6]114-116相似。該硯剖面亦呈瓦形,且硯首銘“仿漢未央瓦硯”,與《端溪硯史》卷二所載“未央瓦”形硯互為佐證。湖南省博物館藏南宋萬字陶硯[8]亦為瓦形硯,可見更早階段還存在與瓦同質(zhì)者。這類瓦形硯體現(xiàn)出明顯的復古風尚,多為素面;而館藏清云龍紋瓦形端硯硯首雕刻精美的云龍紋,屬于此類硯臺中難得的紋飾精美的珍品。

其五,我們來看藏硯的硯盒?!抖讼幨贰肪矶段姆克量肌费裕骸俺幭徊豢捎梦褰?,蓋石乃金所自出,子盜母氣,反能燥石。況金堅石嫩,易致擦傷,而又晦盜,當用佳漆為之……余惟用紫檀、枸杞等木為匣。里面底蓋,仍用生漆,再加琴光素漆,外面堅固,里面又不滲水?!盵4]44可見,硯盒的選擇很有講究,多用材質(zhì)上佳的漆盒、木盒。館藏硯臺除極少數(shù)硯盒丟失外,其余皆為木盒,基本符合前人藏硯的標準。

其六,需要單獨談談明天啟年“伏羲圣瑞”端硯的紋飾。該端硯墨池中有麒麟、烏龜?shù)认槿?,而龜背上還刻有“伏羲圣瑞”,與硯臺四邊的八卦、飛星圖可互為印證。以硯首為上,硯面四邊有卦象。上為乾“”,下為坤“”,左為坎“”,右為離“”,左上為震“”,右上為巽(),左下為巽“”,右下為震“”。如果以硯首為北,乾、坤二卦居于北、南方位,巽居東北,與先天八卦的方位(圖15)相符[9]495。東、西的卦象卻與先天八卦西為離、東為坎的情況相反,左上與右下、右上與左下的卦象分別相同,也與先天八卦圖中位置相對的爻象陰陽相反的情況不同。依南北方卦象而言,這應是先天八卦,但為何部分卦象并不一致,暫不得而知,或許對角圖案的設置是為了追求對稱效果。

圖15 先天八卦圖

在卦象間,還有象征九宮之數(shù)的飛星圖。左上角震卦的兩側(cè)(以逆時針敘述)分別為三星、七星,左下角巽卦兩側(cè)分別為八星、二星,右下角震卦兩側(cè)分別為四星、六星,右上角巽卦兩側(cè)分別為九星、五星,上方乾卦左側(cè)為一星。九宮圖(圖16)中間之數(shù)為五,八方相對之數(shù)相加為十,屬于后天八卦的方位[9]511。硯堂用于研墨,不宜置五星,該硯則將五星置于硯面右上角。如果將五星之數(shù)置于中間,將一星移到右邊,那么四角相鄰飛星數(shù)目相加竟然均為十,與九宮圖的要義一致。如是,前文所述卦象中南北東西四方位的爻象陰陽互異、其余四隅卦象對稱相同的設計也應是刻意為之,而絕非謬誤。

圖16 九宮及后天八卦方位圖

馮時先生曾對涉及“河圖”“洛書”的古文獻資料進行梳理,指出古人將“河圖”“洛書”與龍龜緊密聯(lián)系起來,龍龜之類的祥瑞馱負“河圖”“洛書”等方術書的觀念根深蒂固,而且一般認為“河圖”“洛書”與先天八卦、九宮之數(shù)等方術有著密切關系[9]483-486。結合前文分析,我們可進一步確認該硯銘“伏羲圣瑞”與八卦、九宮等方術有關,而且該硯臺四邊的卦象和飛星圖,分別具備了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方位和屬性。

所以,該硯體現(xiàn)出很強的象征祥瑞的意味,其制作、擁有者很可能系方術的愛好者,這與明代方術盛行的情形相符。據(jù)筆者所知,廣東省博物館館藏端石龍馬負圖長方硯[10]的硯池中有龍馬負圖的紋飾,但四邊無相應的八卦和九宮圖像??傮w而言,具備八卦、九宮元素的硯臺并不多見,此類硯臺對于研究相關問題應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二)民國藏硯

民國時期,隨著書寫工具的改變,硯臺的實用價值大大降低,精工細制的黃金期一去不返。館藏民國硯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硯臺的新變化和復古遺韻。

民國長方形大理石硯并未使用易于發(fā)墨的硯石,而選擇了建筑常用的大理石。民國長方形大理石硯底部四角留下了類似于矮圈足的乳突,而明清時期方形硯底部較為常見的是留覆手。如果說該硯的圓形硯池還帶有一點前代色彩,那么另外兩個墨池則明顯更類似于“調(diào)色盤”,與古制不合。在蓋的選擇上,也沒有選用前人青睞的漆木制品,反而以大理石制成,硯身和硯蓋合二為一,這種做法在以往也不多見。另外,前文已言明清制硯在做工上講究轉(zhuǎn)折處圓潤無痕,而這方硯臺的轉(zhuǎn)折卻銳利無比。所以,這方硯臺在選材、造型、工藝上都與之前有著巨大差異,但做工還相對考究,別有一種氣勢,是硯臺在民國時期發(fā)展變化的一種寫照。

民國碑形陶硯、長方形紅磚硯、石硯滴等幾件文物留有幾分古韻。但選材上有陶、紅磚等,做工粗糙,可視作硯臺在民國時期逐漸衰落的一種反映,也可看出這個階段制硯的復古遺韻。

經(jīng)過初步的整理與分析,重慶市江津區(qū)文物管理所館藏硯臺的造型特點、藝術風格及其反映的時代風尚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來,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明清兩代藏硯造型豐富、紋飾精美、做工精良,尤以端硯為佳品,體現(xiàn)出硯臺在這個時期發(fā)展的繁榮狀況。民國時期藏硯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明顯降低,造型變異明顯,應與此階段書寫工具的改變直接相關,系實用硯臺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的寫照。

中國古硯的學問很深、很廣,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所用的文獻資料是視館藏端硯的特點而定的,在端石開坑、石品賞鑒等方面存在諸多不足,敬請各位讀者指正。

猜你喜歡
石質(zhì)端硯硯臺
如何鑒別硯臺
如何鑒別硯臺
端硯,古老產(chǎn)業(yè)的傳承與重生
傳承端硯文化,發(fā)展文化產(chǎn)業(yè)
陳卉麗:石質(zhì)文物修復技驚世界
洮硯歷史文化初探
墨錠和硯臺
拓片制作工藝對石質(zhì)文物的損害及保護性研究初探
露天石質(zhì)文物的風化和加固保護技術探討
闻喜县| 高邑县| 甘肃省| 方山县| 北流市| 桂东县| 四子王旗| 德惠市| 台江县| 浮山县| 弋阳县| 手游| 南城县| 聂拉木县| 开鲁县| 兴山县| 临桂县| 云安县| 汨罗市| 蒙城县| 玉环县| 泗洪县| 石家庄市| 临夏县| 双峰县| 连城县| 凤庆县| 上饶市| 凤山市| 固始县| 永济市| 衡南县| 裕民县| 灌云县| 尉氏县| 普格县| 东莞市| 青河县| 乡宁县| 东城区| 措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