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 軍
有人指出: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用字是簡化字,但是《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封面題字中的“現(xiàn)”“語”“詞”用了繁體字、“漢”用了簡體字,繁簡雜糅,很不協(xié)調(diào)。[1]17言外之意,作為起規(guī)范作用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其封面題字卻沒有樹立良好的示范作用。
那么《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封面題字到底是否合乎規(guī)范呢?
這里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封面題字是否能用繁體字?第二,《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封面題字是否為繁簡雜糅?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問題:《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封面題字是否能用繁體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七條規(guī)定:“本章有關(guān)規(guī)定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體字、異體字:(一)文物古跡……(四)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2]2題詞可以包括為書籍題寫的書名、題言和題詩等。因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封面題字可以使用繁體字。
《漢語大字典》[3]、《漢語大詞典》[4]、《古代漢語讀本》[5]、《漢語史稿》[6]等圖書,《人民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古漢語研究》《上古漢語研究》等報刊雜志的封面題字都出現(xiàn)了使用繁體字的現(xiàn)象,就是封面題字可以使用繁體字的證明。
雜糅?
再來看看第二個問題:《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封面題字是否為繁簡雜糅?我們認為,要想明白《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封面題字是否合乎規(guī)范的問題,不能僅僅以當下漢字的使用情況作為標準,還要考慮到題字的時間因素以及當時漢字使用的情況。
實際上,字形的變化伴隨著漢字的長期演變過程,甲骨文中即已出現(xiàn)簡化字[7]56。新中國成立之前,漢字的簡化工作已經(jīng)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guān)注。
新中國成立不久,即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報》全文發(fā)表了國務院的《關(guān)于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漢字簡化方案》。1956年2月,《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6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在《漢字簡化方案》的基礎上編印了《簡化字總表》。1986年10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國家語委重新發(fā)布了《簡化字總表》,并作了個別調(diào)整:“疊”“覆”“像”不再作“迭”“復”“象”的繁體字處理。[8]2
雖然《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 版)標注了封面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是由郭沫若所題[9],但缺乏題字的具體信息。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李志江研究員曾經(jīng)指出:郭沫若題字時,漢字簡化尚在進行中,“漢”已經(jīng)簡化,但還沒有實行偏旁類推簡化,所以“現(xiàn)、語、詞”用的還是繁體。[10]即便如此,仍未對題字的具體時間等問題進行詳細闡述,因此我們在此稍作探討。
《現(xiàn)代漢語詞典》1960年印出“試印本”征求意見的封面即為郭沫若題寫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由此可以推斷,上述題字應當在1956年(國家立項的時間)至1960年(印出“試用本”送審稿)之間。而這段時間在編印《漢字簡化方案草案》與《簡化字總表》的時間范圍之內(nèi)。《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的“漢”簡化為“漢”,但作為偏旁的“見”“言”并沒有簡化為“見”“讠”(《簡化字總表》中才出現(xiàn)了簡化),因此寫作“現(xiàn)代漢語詞典”完全符合當時用字的規(guī)范。
這種情況從《中國語文》這一期刊的用字也可以看出來:《中國語文》于1952年創(chuàng)刊,在1955年第3 期之前,用的都是“漢”。由于《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的出現(xiàn),從這一期開始,開始使用“漢”。1955年至1965年,《中國語文》使用的都是“現(xiàn)”“語”“詞”,由于1964年編印了《簡化字總表》,所以從1965年開始,《中國語文》不再使用“現(xiàn)”“語”“詞”,而使用了“現(xiàn)”“語”“詞”。當然,《中國語文》封面題字的“語”是個例外:1952年-1960年用的是“語”,從1961年開始,轉(zhuǎn)而用“語”。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封面題字一般相對比較穩(wěn)定,不會輕易調(diào)整,因而與文字的變化相比,有時會具有一定的滯后性。
明代音韻學家陳第指出:“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zhuǎn)移,亦勢所必至?!保?1]7也就是說,時代不同,漢字的字形、讀音和意義都有可能發(fā)生變化,這是社會發(fā)展的表現(xiàn)之一。我們認為,在語言文字問題的認識上,應當具有正確的歷史觀,一要避免以今律古,二要避免厚古薄今。
所謂“以今律古”,這里是指不考慮語言文字的歷史發(fā)展情況,盲目地按照后來的語言文字狀況理解過去的現(xiàn)象。上面認為《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封面題字繁簡雜糅、不規(guī)范的觀點,就是由于不了解《現(xiàn)代漢語詞典》題字時期漢字簡化的實際情況,從而犯了以今律古的錯誤。
語言文字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了解每個時代的發(fā)展狀況,才有助于加深對語言文字的認識。有人認為,“出”和“重”是一對造反的字,理由是:“出”是一座山壓在另一座山上,因此表示“重”的意思;而“重”是由“千”和“里”組成的,到“千里”之外,就是“出”。[12]246-247實際上,這是用現(xiàn)在的眼光孤立看待漢字字形的問題,也是犯了以今律古的錯誤。
如果詞語的某個意義在后世不再使用,而理解者以今律古,也容易引起誤解。例如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最是一年春好處,絕色煙柳滿皇都”的“處”,容易被理解為“處所”的意義,但“處”在這里并不是表示空間,而是表示時間,可以理解為“……時”。類似的還有“沉思歡會處,恐作窮獨叟”(杜甫《述懷》)、“飲處交飛玉斝,游時倒把金鞭”(歐陽炯《春光好》)以及“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岳飛《滿江紅》)等,其中的“處”均為“……時”之義。[15]105尤其是“飲處交飛玉斝,游時倒把金鞭”句,“處”和“時”對文,則“……時”義甚明。
所謂“厚古薄今”,這里是指在語言文字問題上推崇古代而輕視現(xiàn)代。
實際上,語言和文字都是人類進行溝通交流的表達方式,也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現(xiàn)代漢語詞典》正是遵循了這一變化規(guī)律?!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第7 版)(包括部分更早的版本)根據(jù)使用的頻率等實際情況,將過去的一些多音字,如“勝”“騎”,分別減少了較為罕見的讀音shēng和jì(這些讀音用“舊讀”標記),而只保留了常用的讀音shèng[9]1025和qí[9]1174。而過去的一部分單音字,如“拜”,則根據(jù)現(xiàn)實使用的需要,增加了讀音“bái”(“拜拜”來自英語bye 的音譯,有兩個義項:①再見;②指結(jié)束某種關(guān)系)。[9]28
對于一些人名和地名中的多音字,《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讀音往往是在綜合考察之后做出的選擇。例如,在參加東京奧運會的運動員中,包含了兩名“諶”姓運動員:諶利軍和諶龍。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諶利軍的“諶”常被讀作shèn,“諶龍”的“諶”則常被讀作chén,令人莫衷一是。實際上,在注重文獻資料的《漢語大詞典》與《康熙字典》中,表示姓氏的“諶”均只列了chén這一個讀音?!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結(jié)合實際情況,不僅列了chén 的讀音[9]162之外,也列了shèn 的讀音[9]1165,而shèn 音是方言讀音的遺留[15]42-45,可以視作遵從“名從主人”的原則,適應方言的表現(xiàn)。因此,與《漢語大詞典》《康熙字典》等工具書相比,《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不僅注重詞語的傳承性,而且重視現(xiàn)實的變化性。事實上,《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不定期進行修訂,就是為了適應現(xiàn)實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有的人重古代輕現(xiàn)代、重繁體字而輕視簡體字,認為使用簡化字會割裂傳統(tǒng)文化。甚至出現(xiàn)了這樣一段影響較大的說法[16]5:
親(親)不見,愛(愛)無心,產(chǎn)(產(chǎn))不生,廠(厰)空空,面(麵)無麥,運(運)無車,導(導)無道,兒(兒)無首,飛(飛)單翼,涌(湧)無力,有云(雲(yún))無雨,開關(guān)(開関)無門,鄉(xiāng)(鄉(xiāng))里無郎,圣(聖)不能聽也不能說,買(買)成鉤刀下有頭,輪(輪)是人下藏匕首,進(進)非更佳反朝井走,可魔仍是魔,鬼仍是鬼,偷仍是偷,搶仍是搶,貪仍是貪,騙仍是騙,黑仍是黑,黃仍是黃,賭仍是賭,毒仍是毒……
不難看出,上面這段話是用來諷刺漢字簡化之后的諸多弊端。但實際上,這里對漢字的字形分析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厰”中的“敞”僅僅表示“厰”的讀音,而并非表示廠里的物品;“湧”是形聲字,“氵”表示意義,“勇”表示讀音,因此作為“勇”構(gòu)件之一的“力”并不表示意義,而簡化字“涌”中的“甬”表示讀音(《說文解字·水部》對“涌”的字形分析是“從水甬聲”),“涌”仍是形聲字;“雲(yún)”表示天上的云彩,在甲骨文中其實并沒有上面的“雨”,后來為了與表示“說話”義(如“人云亦云”)的“云”進行區(qū)分,才加上了“雨”,成為“雲(yún)”的寫法[14]410,可見“云”的寫法并非現(xiàn)代漢字簡化之后才出現(xiàn)的;“鄉(xiāng)”與“郎”本來也沒有聯(lián)系,“鄉(xiāng)”的甲骨文字形是,像是兩個人張口相向?qū)ψ拷?(“簋”的初文)進食,因此是“饗”字的初文,后來假借為表示基層行政單位,簡化后寫作“鄉(xiāng)”[13]598,可見“郎”是“鄉(xiāng)”在字形演變過程中產(chǎn)生訛變的結(jié)果;“進”的右上角不是“佳”而是“隹”,簡化后的“進”右上角的“井”不表示意義而表示讀音;“騙”“偷”“賭”的字形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貪-貪”“騙-騙”“賭-賭”……實際上,繁簡字各有自己的特點和優(yōu)劣,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
實際上,上面這段話更大的問題是過分夸大了文字的字形對于社會發(fā)展所起的作用,違反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規(guī)律。
總之,在語言文字問題的認識上,應當具有正確的歷史觀,否則容易在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上出現(xiàn)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