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茂
(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河畔鎮(zhèn)上中灘小學,甘肅白銀)
德育作為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將其滲透在語文教學中,既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促使學生健康全面地發(fā)展。由此說明,在語文教育工作中滲透德育具有重要的意義,需要教師予以重視。
小學語文學科本身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特點,一般來說,教師在教學中更加注重語文的工具性,但是人文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文本情感和體現(xiàn)的思想價值,語文教師必須做好德育,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眾所周知,小學是學生進入學習生涯的起始階段,而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熟練掌握和認識課程知識,還要在其成長階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德育滲入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體現(xiàn)素質教育要求,因而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注重這一點,切實做好德育教學工作。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能夠幫助教師優(yōu)化現(xiàn)有的課程教學,還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進而適應當前時代發(fā)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為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充分認識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性,并將其合理滲透在語文教學中,以此為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奠定良好的基礎[1]。
語文這門學科蘊含豐富的中華文化,也是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傳播的重要載體。語文教材中所選擇的作品,具有豐富的思想文化。在具體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基本語言和寫作技能的教學,還要結合內容中所包含的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經濟發(fā)展是促進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而精神文明則是推動社會發(fā)展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2]。近幾年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fā)展,對學生教育越發(fā)重視,特別是思想道德方面,提出要實現(xiàn)國民思想道德素質全面提高的目標。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也是國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希望。若小學階段不注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則會影響教育成績,且學生也會缺少社會責任感,進而無法滿足社會發(fā)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小學階段的學生各方面能力不足,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很容易受到外在事物的影響。因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給學生講解語言知識的同時,還需要結合人文素養(yǎng)。其間,教師可結合學生的特點,將德育進行有效滲透,以此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辨別是非的能力,懂得規(guī)范自身行為。隨著近些年我國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fā)展,人們思想觀念也在變化,特別是網絡時代的到來,給學生思想帶來較大的影響。為確保學生健康成長,教師有必要在語文教育教學中融入德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3]。
在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做好學生德育工作,將相關德育內容融入課程中,需要教師采取積極有效的策略,如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滲透德育思想;結合教學內容,滲透德育思想;借助課后作業(yè),將德育滲入語文教學中;通過開展語文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為此,下文就對這幾點策略進行深入分析[4]。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可通過多種方法將德育思想融入教學中,如創(chuàng)設情境。小學階段的學生是思想形成的開始,對形象且具體的事物會有較強的感知,為此教師在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問題認識方式的轉變。
比如,在給學生講解《秋天的圖畫》這節(jié)內容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觀看秋天相關的景色圖片或視頻,如大雁南飛、碩果累累、多姿楓葉等,這樣能夠讓學生在觀看過程中提升對秋天的認知。在此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視頻、圖片和音樂的結合,引導學生對秋天進行感受和認知。此外,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扮演導游,組織游客對自己家鄉(xiāng)秋天的風景進行觀賞,并進行景色介紹。在這個情境中,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可進行互動交流,進行提問和回答,以此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之后,教師可結合此內容,將如何保護環(huán)境這一德育內容融入其中,讓學生在感受美景的同時,認識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5]。
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的內容多數可以作為德育載體,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這一點。在教學中要將知識教學、能力培養(yǎng)和思想道德教育進行有效融合,促使學生全面健康地發(fā)展。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
比如,在學習《頤和園》這篇課文時,課前制作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頤和園的全景圖,接著利用手機配合播放相關的曲目,學生很快將注意力集中在課件中的頤和園[6]。之后,教師讓學生根據所布置的任務:在這篇課文中,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觀察頤和園景色的?朗讀文章,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下,開始朗讀課文,并在朗讀中發(fā)現(xiàn)相關語句,并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這時教師又繼續(xù)提問:“你們喜歡頤和園嗎?為什么喜歡呢?”學生紛紛舉手示意,有的回答是景色壯觀,也有的是說建筑很美,還有的學生則是說祖國有這么壯觀的建筑,感到很自豪。學生回答之后,教師繼續(xù)給學生講解關于頤和園遭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歷史,并告知學生在北京這座城市中還有更加瑰麗的建筑——圓明園,也受到八國聯(lián)軍的破壞,其間教師還播放相關電影片段。結合這個片段,讓學生深刻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此教學中,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愛國意識,加深了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在語文教學中,課堂教學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提高其語文能力,而課后作業(yè)屬于課堂教學的延伸,可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有效鞏固。教師可通過布置課后作業(yè),將德育融入學生學習中。
比如,在教學三年級語文《司馬光》這節(jié)內容中,教師在課堂中會通過不同方式,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并深刻感受到司馬光的精神和品格。在課后,教師則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查找與之相關的視頻,觀看完視頻后要將感受寫到作業(yè)中,或在課后繼續(xù)閱讀這篇文章,并寫讀后感。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到主人公的精神,還會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其精神,不斷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養(yǎng)[7]。
在語文活動時,教師可將相關德育內容融入其中,以此更好地實現(xiàn)學生德育目標。活動期間,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讓學生自主成立小組,之后在課余時間進行德育實踐活動。這樣做,既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還有助于其思維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學習《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節(jié)內容中,教師可組織學生到附近的養(yǎng)老院,在工作人員的指導安排下,幫助老人打掃房間、與老人交流。這種實踐性的活動,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同時還有助于教師培養(yǎng)學生樂于助人的優(yōu)良品質,進而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滿足當前素質教育發(fā)展的要求。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德育的重要性,因而教師在語文教學工作中要對此予以重視。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需求,將德育合理滲透在課堂教學中,以此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其思想道德素養(yǎng),從而在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滿足當前社會經濟發(fā)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