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艷
經(jīng)過三審三校之后的校樣,即付印樣,也稱為終校樣。責任編輯應全面、系統(tǒng)地檢查并整理封面、輔文與正文,因為出現(xiàn)問題最多的恰好是封面與輔文。同時也從節(jié)約印制成本的角度,選擇封面與正文用紙、裝幀設計、印制工藝等,爭取以最經(jīng)濟的方式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出版社一般將三校之后的校樣作為付印樣,如果三校改動較多,那么還會增加一個校次,即四校,四校后的校樣才會作為付印樣。付印樣與其他校樣相比有極大的不同:一是基本解決書稿中政治性、敏感性、知識性等問題;二是消滅絕大部分錯字病句、重復或缺失的語句,以及多余的段落;三是基本消除一般技術性差錯。雖然付印樣的質量得到提升,但還存在一些問題,責任編輯不能掉以輕心。下面介紹幾種檢查方法,消除付印樣中存在的問題。
封面、扉頁與版權頁對于一部書稿來說,是重中之重。封面、扉頁與版權頁雖然文字較少,但出錯的頻率卻非常高。責任編輯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核查:一是書名,檢查這三者的書名是否一致,要逐字核對,尤其是發(fā)稿之后書名有修改的,容易出現(xiàn)扉頁與版權頁已經(jīng)修改,但封面書名還是舊書名。二是著作者的姓名,要認真核對,以免出錯。封面、扉頁與版權頁這三處均有作者姓名,尤其要注意書稿有增刪作者或多名作者署名的情形,最好發(fā)封面給作者確認,作者檢查無誤后,可作為定稿。如果未經(jīng)作者確認印刷入庫后,作者發(fā)現(xiàn)未加其他作者姓名而與出版社產(chǎn)生矛盾,這時出版社只能重印封面,重新裝訂,將會造成很大的損失。如果圖書已發(fā)行,事情就更加棘手。三是定價。很多出版社質量檢查部門發(fā)現(xiàn)封面定價與版權頁不一致,如封面定價58.00元,而版權頁為69.00元。四是CIP數(shù)據(jù)是否錄入完整。CIP數(shù)據(jù)也是出錯的重災區(qū), 主要原因有錄入錯誤、書名或作者名更換、漏字或錯字等,這些要與封面、扉頁對照檢查。五是版權頁字數(shù)是以千計量,如最后統(tǒng)計結果為69.8千,應寫為70千,即逢二進一。
輔文的檢查至關重要,而且輔文也是最容易出現(xiàn)錯誤的地方。輔文包括封面文字(面封、書脊、底封)、書名頁文字(扉頁、版權頁和附書名頁)、序言、前言、出版說明、使用說明、目錄、后記(跋)、附錄、索引、參考文獻等。如果是詞典、字典之類的工具書,還有凡例、注釋等內容。
輔文除了封面外,像序言、前言等基本是文字性檢查,但參考文獻涉及著錄格式,是很容易出錯的地方。一是圖書、期刊、論文、會議、報告著錄格式不規(guī)范,用錯M、J、G、C、R等類型標識;二是出版社地址寫錯。
與正文對照檢查的還涉及目錄與正文標題、頁碼的核對,以及目錄與頁眉的核對。通過對照檢查能發(fā)現(xiàn)目錄與正文標題存在的問題,比如缺字或錯字,以及頁碼錯誤等。
按照《圖書質量保障體系》的規(guī)定,校對人員三校后,應負責付印前的通讀工作。但在實際工作中,通讀的工作往往由責任編輯負責。原因有三:一是大多出版社專職校對人員很少,而且也不打算再招聘專職校對人員,為降低人員成本,將校對業(yè)務外包;二是外包的校對人員水平參差不齊,導致書稿質量不穩(wěn)定;三是書稿最終是由責任編輯負責,一旦出現(xiàn)問題,第一責任人肯定是責任編輯。因此責任編輯傾向于自己通讀,因為對書稿特別熟悉,通讀時還能發(fā)現(xiàn)前幾次校樣中存在的問題。但為防止產(chǎn)生知識盲點,付印前的通讀工作應安排兩名編輯交叉進行。
文字性錯誤一般在通讀中可以發(fā)現(xiàn),如文字差錯、標點符號和其他符號差錯、格式差錯等。其中,圖表、插圖需要重要點核對圖表序號、標題以及插圖位置等,重點核查正文文字中圖表、插圖序號介紹,避免出現(xiàn)找不到相應的圖表、插圖;或者有圖表、插圖,但正文中沒有標注,不知圖表、插圖對應正文哪部分內容等差錯。
責任編輯除了檢查書稿外,還要確定圖書首印冊數(shù),以及提前與出版部積極溝通印制事宜,防止缺紙或庫存不足,影響付?。恢匦潞硕▓D書定價,確保準確無誤;核定出版時間;認真填寫付印申請單,注明印刷要求及裝訂事項。
圖書首印冊數(shù)考驗的是編輯對市場的把控能力,尤其是最近幾年,出版社對首印冊數(shù)的控制十分嚴格,主要是為了減少庫存的壓力。圖書放在倉庫中,形成存貨,存貨在一定時期內無法消化,根據(jù)《企業(yè)會計準則》的規(guī)定,需要計提存貨減值準備。存貨減值準備對利潤的沖擊很大,因此,每家出版社都會在源頭上進行成本控制。對圖書首印冊數(shù)的控制顯得十分重要,這也是減少庫存最為有效的方法。將首印冊數(shù)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如果需要重印,會很快補貨,不會斷貨。小批量重印可采用數(shù)碼印刷技術,印刷速度快,成本相對比傳統(tǒng)印刷低。
編輯通常根據(jù)以下幾種方法確定首印數(shù)量:一是查找同類書以往首印冊數(shù)的記錄進行對比,確定合理的印數(shù);二是查看淘寶、天貓、京東、當當?shù)葧臧l(fā)貨數(shù)據(jù),確定主發(fā)圖書數(shù)量與后續(xù)可能添貨的預估數(shù)量,最后確定首印數(shù)量;三是與發(fā)行部共同討論,確定最佳圖書首印量。
在印制成本中,紙張成本是占大頭的。最近幾年,由于紙張價格波動比較大,出版部有可能沒有備足貨,或由于采購合同中對價格沒有長期預判,導致備貨不足。因此,責任編輯應提前與出版部溝通用紙情況,確保自己選中的紙張有存貨,如果沒有存貨要及時更換其他品種的紙張。更換紙張時,對封面的書脊是有影響的。因此,調整之后的書脊厚度與封面要一致。
圖書付印前,除了首印冊數(shù)要核實外,定價也要重新再核定。有些書稿付印前,可能更換紙張品種;或紙張、印刷費漲價,原來的定價減去折扣后包不住成本。所以要重新計算成本,確定圖書定價。圖書定價方法大致分兩大類:成本導向定價法和市場導向定價法。成本導向定價法包括成本加成定價法、印張定價法。成本加成定價法計算公式簡化為:定價=成本+稅費+利潤。成本包括紙張、印刷、排版、稿費、管理費用、編校費用等;稅費包括增值稅及附加稅、企業(yè)所得稅等;利潤是根據(jù)一定比例計算。印張定價法其實也是成本定價法的變異,確定印張定價標準時要考慮成本、利潤、發(fā)行折扣率、稅金等因素。比如每印張按3.0元算,一本書20個印張,即可定價60元。但根據(jù)尾數(shù)定價原理,對產(chǎn)品的定價不取整數(shù)而保留尾數(shù),定價為59.80元。目前,大多數(shù)圖書一般采用成本加成定價法、印張定價法,這是出版行業(yè)沿用時間最久的定價方法。
市場導向定價法主要包括三種方式:理解價值定價法,以讀者對圖書價值的感受和理解程度為依據(jù)來定價;需求差別定價法,根據(jù)讀者的需求差異和緊迫程度來定價,對同一種書制定兩種甚至更多定價,比如精裝本、平裝本和電子版;隨行就市定價法,根據(jù)當前該種書平均價格水平來定價。市場導向定價法對圖書要求較高,一般根據(jù)圖書作者的影響力與較高社會價值而定。如豐田生產(chǎn)方式的創(chuàng)始人大野耐一寫的《豐田生產(chǎn)方式》一書,出版社以精裝與平裝兩個版本上市,并分別定價,取得很好的社會效益與經(jīng)濟效益。
對于面向市場銷售的大眾類圖書,選擇最佳的出版時間很重要。一般來說,在“六一八”“雙十一”“雙十二”之前一兩個月集中上市,對圖書銷量的提升有一定作用。因為“六一八”“雙十一”是人為設定為購物節(jié),能享受各種優(yōu)惠,有購書意愿的人不會錯過這個機會。暑期也是圖書銷售的旺季,要盡量避免在年底、春節(jié)期間上市。從北京開卷公司公布的銷售曲線圖上可以看出,每年1月與2月是一個銷售低谷,尤其是2月。如果在此期間鋪貨,新發(fā)圖書信息不能及時上傳到網(wǎng)頁上,或者實體店沒有上架,壓在倉庫。春節(jié)一過,銷售人員可能就忘記上架,造成損失,而且春節(jié)期間物流緊張也會造成積壓。
目前,很多出版社都實行信息化管理,即ERP系統(tǒng)。責任編輯在付印申請單上要注明印裝順序,以免產(chǎn)生裝訂錯誤,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在裝幀設計單上要詳細注明開本,成品尺寸,封面、正文用紙種類與克數(shù)、印張數(shù),封面若有勒口,則注明勒口尺寸等,封面工藝也要標注清楚,以便出版部人員開印單。
書稿印刷前,需要經(jīng)過部門主任審核、質檢部檢查、社長或總編輯簽字,各環(huán)節(jié)責任明確。責任編輯對各環(huán)節(jié)負責人提出的問題要積極對待,認真處理。
在實際操作中,編輯要考慮紙張選擇、開本裁切、封面工藝等,適時對成本進行控制,合理地獲得低成本。
出版常用紙張一般有書寫紙、膠版紙、純質紙、銅版紙等。書寫紙的定量較多,從45g/m2至80g/m2均有生產(chǎn),主要用于書刊印刷和教輔考試類出版物;膠版紙定量范圍從60g/m2至150g/m2均有生產(chǎn),可印刷單色與彩色出版物;輕型膠版紙的定量從60g/m2至100g/m2均有,因其重量比普通紙印刷的圖書輕,又能節(jié)省快遞費用,被廣泛采用;純質紙的定量從60g/m2至120g/m2不等;銅版紙分為有光銅與無光銅(又稱亞光銅),定量從70g/m2至250g/m2不等。
針對不同的圖書要使用不同的紙張,如考試輔導類圖書使用克數(shù)較低的書寫紙,如55g/m2、60g/m2書寫紙;經(jīng)管類圖書使用較高克重的紙張,一般為80g/m2米白膠,效果很好。特種紙張與一般銅版紙的差價約1000元,除非重點圖書,一般圖書盡量不要選用這種紙張。
另外,要標注清楚成品尺寸,因為同一種開本,有不同的成品尺寸,版權頁上我們一般只標1/16、1/32、1/24等,但在付印單上要寫明成品尺寸,以便于出版部與印廠的人員核對封面與內文尺寸,防止成品裁切錯誤。如封面尺寸小于內文尺寸,出版部的人沒有核對。封面和正文分兩個印廠印刷,結果封面套不上正文,只能裁切正文,最后導致正文版心過大,天頭、地腳過小,雖然不影響閱讀,但有失美觀。
書刊用紙的開法分為正開切法、直線開切法和縱橫混合開切法三種。正開切法是指把紙的長邊一次又一次對折,可得到2開、4開、8開、32開、64開等,便于機械化折紙,紙張裁切以后沒有零頭剩料,紙幅利用率高。直線開切法是將全張紙橫向和縱向均按直線開切,可開出20開、24開、28開、36開、40開等,開數(shù)可選擇性較多,紙張的利用率為100%。縱橫混合開切法是將全張紙的大部分按直線開切法開切,另一小部分按單頁開切,這種方法能開出所有開數(shù),滿足某些圖書畸形開本的需要,紙張不但有部分浪費,還不便于裝訂。因此,我們要盡量選擇正開切法。
由于圖書一般用對開紙印刷,然后進行折頁、合帖或套帖裝訂,所以圖書的面數(shù)應盡量能被開數(shù)或開數(shù)的一半整除。為了節(jié)約印刷裝訂成本,印張數(shù)盡量取整數(shù)。如果不能取整數(shù),一般取0.5、0.25、0.75。湊印張的工作編輯一般在書稿套版后計算,即在三校樣之前完成。
在保證圖書印制質量的前提下,用較小的投入取得更好的外觀感覺。封面不要有過多的工藝,比如UV工藝,既不便宜又不環(huán)保,建議少用。從2020年始,有些出版社圖書封面不再使用工藝,現(xiàn)在圖書基本要塑封,便于網(wǎng)上銷售,與使用工藝的圖書幾乎無甚差別。有些精裝圖書,為了凸顯品質,使用燙金工藝,美編不僅將書名燙金,還將線條及圖案也燙金,燙金是按照面積收費的,雖然線條很細,但橫貫封底,費用就很高了。為了一條可有可無的線,付出這么高的成本,實屬浪費。
綜上所述,付印樣稿涉及的事項較多,從書稿的通讀到正文與輔文的檢查;從首印冊數(shù)的確定到用紙、印制工藝的選擇,以最經(jīng)濟的印刷方式達到圖書成本的降低,這對責任編輯的考驗是全方位的。責任編輯平時要加強業(yè)務學習,掌握編輯與印務知識,更好地服務于圖書出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