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朝華(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人民醫(yī)院,廣東 江門 529100)
消化性潰瘍是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一種,該病臨床癥狀主要有惡心嘔吐、反酸、上腹部疼痛、噯氣等。近些年,隨著人們工作、生活壓力的增加,人們的生活及飲食方式均發(fā)生一定變化,從而致使消化性潰瘍發(fā)病率不斷提升,對患者日常工作、生活產(chǎn)生嚴重影響。當前,消化性潰瘍臨床治療方式眾多,該病治療的關鍵在于清除幽門螺旋桿菌、減少胃酸分泌,常用藥物為奧美拉唑、呋喃唑酮、克拉霉素等[1]。但是大量臨床實踐證實,此種治療方案雖然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但是治愈后易復發(fā)。艾普拉唑是質(zhì)子泵抑制劑的一種,此藥具備較長的半衰期,活性持久,受個體間差異影響較小,可對胃酸分泌進行有效抑制,并具備顯著的抗Hp感染作用[2]。本次研究對消化性潰瘍患者應用艾普拉唑腸溶片治療的效果作對比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收治的消化性潰瘍患者72例(2020年5月-2021年5月),分組方式為抽簽分組,每組各36例。對照組男∶女為21∶15,年齡范圍21-68歲,平均(44.64±2.76)歲,病程0.3-10.6年,平均(5.38±0.71)年,潰瘍位置:十二指腸潰瘍14例、胃潰瘍17例、復合潰瘍5例。觀察組男∶女為20∶16,年齡范圍22-67歲,平均(44.48±2.81)歲,病程0.4-10.5年,平均(5.29±0.83)年,潰瘍位置:十二指腸潰瘍13例、胃潰瘍19例、復合潰瘍4例。兩組一般資料基本相同(P>0.05),可對比。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應用奧美拉唑腸溶片治療,20mg/次,2次/d,口服,患者持續(xù)治療4周。
1.2.2 觀察組 應用艾普拉唑腸溶片治療,10mg/次,1次/d,口服,患者持續(xù)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①于治療前后分別收取兩組患者3ml空腹靜脈血,離心(3000r/min,15min),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對患者IL-17(白細胞介素-17)、IL-10(白細胞介素-10)、NO(一氧化氮)水平進行檢測[3]。②比較兩組癥狀改善時間,包含腹痛、反酸消失時間[4]。③記錄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狀況,包含頭暈、腹瀉、胃腸脹氣、惡心、皮疹[5]。④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分為顯效(臨床癥狀改善明顯,潰瘍面徹底消失,但潰瘍周圍依然存在炎癥)、有效(臨床癥狀減輕與緩解,潰瘍面減小超過50%,潰瘍周圍存在炎癥反應)、無效(癥狀沒有改善,甚至惡化,潰瘍面減小低于50%)[6]。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統(tǒng)計分析利用SPSS24.0,t和χ2分別檢驗計量資料及計數(shù)資料,P<0.05說明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比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 治療前,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不具備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炎癥因子(IL-17、IL-10、NO)水平下降,兩組對比,觀察組更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對比(±s)
組別(n=36) IL-17(ng/L) IL-10(ng/L) NO(μ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78.96±10.63 39.18±8.57 356.39±36.95 256.64±42.46 51.43±5.86 29.55±4.06對照組 80.26±10.32 54.68±9.04 358.24±33.87 300.17±38.66 51.79±5.62 42.67±3.74 t0.529 7.466 0.221 4.548 0.266 14.261 P0.600 0.000 0.825 0.000 0.791 0.000
2.2 對比兩組癥狀改善時間 相較于對照組腹痛、反酸消失時間,觀察組明顯更短(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改善時間對比(±s,h)
表2 兩組癥狀改善時間對比(±s,h)
組別(n=36) 腹痛消失時間 反酸消失時間觀察組 32.75±3.96 30.58±4.79對照組 53.81±3.27 48.87±5.16 t24.605 15.587 P0.000 0.000
2.3 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狀況 觀察組、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8.33%、11.11%,差異不明顯(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狀況對比[n(%)]
2.4 對比兩組臨床治療效果 觀察組顯效∶有效∶無效為19∶16∶1,治療有效率97.22%(35/36),對照組顯效∶有效∶無效為15∶12∶9,治療有效率75.00%(27/36),觀察組更高(P<0.05)。
消化性潰瘍是慢性消化道疾病的一種,該病發(fā)病原因主要為胃酸分泌過量及Hp感染,該病會對患者日常工作與生活產(chǎn)生嚴重影響[7]。當前,該病治療方式有清除幽門螺旋桿菌、減少胃酸分泌量、改善胃黏膜血流、保護胃黏膜等,常用藥物有奧美拉唑、呋喃唑酮等[8]。艾普拉唑是質(zhì)子泵抑制劑的一種,患者服藥后,經(jīng)胃酸分解后為亞磺酰胺,亞磺酰胺結(jié)合胃部微環(huán)境中-K+、H+、-ATP酶,可對胃酸分泌進行有效抑制,進而阻止胃酸進一步損傷潰瘍面。相較于奧美拉唑,艾普拉唑具備更長的半衰期,并且胃酸抑制效果更為理想[9]。
IL-17是由活化CD4+T細胞產(chǎn)生,其致炎作用較強,可刺激局部趨化因子、炎性因子與造血因子產(chǎn)生,而中性粒細胞與趨化因子會促使白細胞聚集,使炎癥反應增強;IL-10是抗炎因子的一種,待機體遭受病毒或細菌侵襲時,IL-10水平升高,并產(chǎn)生局部炎癥反應;NO為人體不穩(wěn)定自由基,其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參與機體各項病理活動,其水平可對患者潰瘍程度與Hp感染程度予以直接反映[10]。本次研究顯示,治療后,兩組血清炎癥因子(IL-17、IL-10、NO)水平降低,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于消化性潰瘍治療中,奧美拉唑與艾普拉唑均可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減輕患者炎性反應,但艾普拉唑效果優(yōu)于奧美拉唑。研究顯示,與對照組腹痛、反酸消失時間相比,觀察組時間明顯更短(P<0.05),表明于消化性潰瘍治療中,應用艾普拉唑腸溶片治療加快患者康復速度。觀察組、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8.33%、11.11%,組間差異不明顯(P>0.05),表明于消化性潰瘍治療中,奧美拉唑治療與艾普拉唑腸溶片治療安全性均較高。相較于對照組治療有效率(75.00%),觀察組(97.22%)明顯更高(P<0.05),表明于消化性潰瘍治療中,應用艾普拉唑腸溶片治療效果理想。
綜上所述,于消化性潰瘍患者治療期間,應用艾普拉唑腸溶片治療效果理想,可減輕炎癥反應,改善臨床癥狀,較為安全,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