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研究
論紅軍長征與西南近代社會形構(gòu)…………………………………………裴恒濤 1·001
紅軍長征在西部民族地區(qū)的工商政策考察………………………………黃彥震 1·011
區(qū)域歷史與文化研究
戰(zhàn)國秦漢中山風俗研究……………………………………………………薛瑞澤 1·020
清代甘肅書院與地方教育中心的形成……………………………………陳尚敏 1·028
“世運”與“風雅”的合流:楊士弘《唐音》與元末江西宗唐復(fù)古思潮………陳 光 1·040
中國靈芝文化早期形成考論………………………………………………張曉東 1·049
文化形態(tài)學視野中的越文化發(fā)展模式探析……………………葉 崗 龐靜玉 2·033
潮劇和外江戲的關(guān)系探討——以潮汕和閩西為研究區(qū)域……………………………………………………陳雪峰 2·043
試述北宋日僧成尋筆下的淮安大運河——以域外史籍和地方史志材料為中心……………………………………羅 志 2·055
“以西南中國作為方法”——一種關(guān)注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的思路……………………………………劉思成 2·064
古詩詞視閾下的客家歷史記憶…………………………………楊海中 楊 琪 5·001
道術(shù)的傳承與發(fā)抒:湖湘文化精神與湖南士人廉而有為的內(nèi)在邏輯理路…………………………………………………………………………謝孝明 5·027
貴州苗族女性服飾探究……………………………………………………翁澤仁 5·037
吐魯番出土唐西州時期租賃契約文書契式研究…………………………屈 蓉 6·001
宣大總督與明蒙“貢市”的維持……………………………………………韓 帥 6·016
應(yīng)對與反思:20世紀30年代初陜西鄉(xiāng)村社會的防疫…………宋希斌 姜春光 6·024
關(guān)學研究
清麓學派與關(guān)學發(fā)展再議——基于“基準”與“貢獻”相結(jié)合的視角……………………………………魏 濤 1·060
清初關(guān)學學者與襄城劉氏的交往和論學——以李二曲、王心敬為例………………………………………………米文科 1·072
李二曲哲學的體用觀及其最終走向………………………………………王文琦 1·083
晉商研究
從山西雜字看山西商人經(jīng)商職業(yè)教育…………………………魏曉鍇 劉 濤 3·001
清代介休商幫的崛起及其與當?shù)厣鐣幕印瓌⒄駝?3·011
孔府研究
蒙元初期的衍圣公境遇……………………………………………………孟 坡 3·022
乾隆年間曲阜孔氏宗族內(nèi)部“十二府”與大宗嫡系及清王朝的關(guān)系…………杜 靖 3·030
文獻研究
秦漢時期學術(shù)發(fā)展與書籍編纂的內(nèi)在機制研究…………………………李建華 4·014
中國中古時期蔥姜的藥食同源考察………………………………………郭幼為 4·027
明代士人文集見存陜西鹽商傳記述論——兼論藤井宏先生之“關(guān)中主體說”……………………………………呼 嘯 4·042
才子彭端淑:其人其書及其學………………………………………………彭 華 5·046
晚清桐城派學者楊琪光及其《尚書》學研究——以《經(jīng)義尋中》為中心…………………………………………………趙成杰 5·053
顧頡剛在民國時期方志編纂領(lǐng)域的開拓——以北碚志為中心………………………………………………………張守廣 5·061
從宋人筆記管窺宋朝歷史——論《貴耳集》欲成“私史”的價值和不足…………………………………陳 寧 6·049
《退庵詩話》對蜀地詩歌的選錄及點評……………………………………方立娟 6·060
從《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看張廷濟的錢幣收藏…………………………劉舜強 6·068
文化傳播研究
清緬戰(zhàn)爭中幕府文人的文學交游…………………………………………曹詣?wù)?1·092
傳播與傳承:明遺民海外文化播遷路徑研究………………………………袁 媛 1·102
“一帶一路”與中泰佛教文化的交流互鑒…………………………………呂 昂 2·077
文明互鑒視野下的劉基形象研究——以朝鮮半島的傳衍為中心……………………………………………………朱 冶 2·084
游仙歌謠的起源、嬗變及傳承………………………………………………蘇 筱 2·092
文化遺產(chǎn)研究
漢代茶的文化面貌…………………………………………………………孫 洋 2·099
“盛京疊道”文化線路遺產(chǎn)研究……………………………………………趙曉剛 2·107
海昏侯墓畫像中的孔子形象及相關(guān)問題探論……………………………王 剛 4·052
三燕佛教及其遺跡、遺物……………………………………………………王俊錚 4·069
石曼卿書法作品存世石刻考………………………………………………鄧志強 4·081
醫(yī)療社會史研究
士醫(yī)之交:程敏政《篁墩文集》中醫(yī)者的形象書寫………………高加康 吳大昕 2·112
民俗文化研究
唐朝皇帝“龍形象”的固化與加深…………………………………………吳小龍 3·057
河西地區(qū)魏晉十六國時期鎮(zhèn)墓文文體研究………………………………邵 郁 3·066
考古與文物研究
石刻文字所見遼人家風家教與傳承………………………………………張國慶 1·110
九連墩2號墓出土文獻信息釋義三則……………………………………馬文增 1·117
通遼地區(qū)遼代城市遺址調(diào)查與初步研究………………………郭天祎 李 鵬 1·120
試論杞縣鹿臺崗天文遺跡及其族屬問題…………………………………仲元吉 3·075
西安新出唐《李仁泰墓志》疏證……………………………………………王 璐 3·085
從長安到河北:《唐恒岳故禪師影堂紀德之碑》考釋………………………尤 李 5·075
淺談渤海國的風鈴………………………………………………張璐繁 梁會麗 5·086
吉林和龍市龍海墓區(qū)M2出土的晚期瓷器………………………王司晨 羅智文 5·094
文學地理學
明代提學的地域抒寫及其對地域文學的影響……………………………李 波 6·081
古代西域詩歌的文學特征和文化價值…………………………陳宛伶 屈玉麗 6·093
文史縱橫
北魏贈授都督諸軍事考……………………………………………………張鶴泉 1·128
清朝科爾沁王公任官獲職特點探析……………………………李思宇 呂 萍 1·142
滿族說部中的英雄母題探析………………………………………………明 陽 1·150
景州張氏詩學家族考述——以《張氏詩集合編》為中心…………………………………王新芳 孫 微 2·126
明清時期士紳與國家權(quán)力的互動關(guān)系研究——以新會縣為例…………………………………………………………………陳國飛 2·137
首任奉天府尹張尚賢與清初盛京的民署及民政…………………………劉佺仕 2·147
近四十年中國學界唐代渤海國五京研究綜述…………………史守林 王 旭 3·092
金代的漢化進程與女真族文學演進研究………………………晏選軍 韓 旭 3·102
史可法謚號更易因由及寓意……………………………………吳麗華 張東明 3·112
《明史·食貨志》所載提編均徭諸問題探析…………………………………李 鵬 3·121
清朝皇帝罪己詔評議………………………………………………………簡 東 3·130
《東北月報》中的實業(yè)啟蒙思想…………………………………汲長偉 曲曉范 3·140
淺談俄羅斯的茶文化……………………………………………李蓓蓓 楊學峰 3·150
從釋褐看北魏隴西辛氏家族的閥閱等第…………………………………劉 軍 4·089
南宋中后期客家民系的初步形成…………………………………………謝重光 4·098
明清之際工匠團體的形成與社會轉(zhuǎn)型之探討——以宜興紫砂陶藝業(yè)為中心的考察……………………………………吳 玢 4·107
騎馬與坐轎:清代國家制度下的官員出行方式……………………………劉仲華 4·118
清代科舉“未殿試”成因再探析……………………………………………王學深 4·134
文史場域的交互與衍義:從“堂花”至“唐花”的審美進程…………………邢云龍 5·101
春秋時期白狄的地理分布及與晉秦關(guān)系…………………………………常雅楠 5·112
魏晉南北朝寄生蟲病故事的傳播及隱喻…………………………………夭竹君 5·120
隋唐易代過程中的邊疆民族………………………………………………梁克敏 5·131
唐代才女薛濤被罰赴松州原因新探………………………………………汪輝秀 5·140
論汪廷訥戲曲作品中的地域文化機制……………………………………張麗娟 5·147
地域文化視角下王充“疾虛妄”思想初探………………………馮世明 楊 懿 6·101
從“一”到“三”的歷史進程:明清時期貴州豐寧長官司發(fā)展史探究………陸慶園 6·109
學政在晚清教育轉(zhuǎn)型中的興學活動及其局限——以唐景崇任江蘇學政為中心…………………………………………王 瑤 6·122
清末吉長鐵路修建工期延誤原因概述——以《盛京時報》相關(guān)報道為中心………………………………………王文麗 6·136
東北抗聯(lián)密營研究…………………………………………………………王麗君 6·139
學術(shù)信息
《民國巴蜀學術(shù)研究》的地域文化書寫……………………………………桑東輝 4·145
一部“彰往察來”的史學新著——評《中國抗日根據(jù)地社會保障研究》……………………………………劉信君 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