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克武
煙煙煙,煙克(去)那邊,
那邊香飯,這邊臭狗屎。
桂北地區(qū)的冬天寒冷難耐。鄉(xiāng)下最常見的取暖方式就是燒柴蔸。茶余飯后,家人朋友圍坐在一起,中間的火盆里燒起幾個大柴蔸,一邊向火、一邊聊天,其樂融融。柴蔸燃燒時散發(fā)出陣陣青煙,微風吹來,逆風一面被煙熏的人往往便會笑著念上上面的幾句。
這首童謠朗朗上口,有韻律、有對照,還有幽默自黑的成分,三言兩語,就把一個飽受困苦襲擾的場面一下子變得歡樂起來。這種極具生活化、極度接地氣的表達,使得人人都愿意接受、個個都過耳不忘。尤其是對于鴻蒙初開的兒童來說,長時間耳濡目染,也許就在他們的心中打開了智慧和美好的窗戶。
我認為,這是鄉(xiāng)下民間最具智慧的啟蒙方式。
奶奶教過我一首關于蟲蟲的童謠,她把司空見慣的蟲蟲和山上的米椎聯(lián)系在一起,因為都是非常熟悉的東西,念起來特別有味道,很長時間占據(jù)了我的內(nèi)心,讓我覺得周圍的世界是那么的美好:
蟲蟲飛,蟲蟲飛,
飛到后園吃米椎;
米椎吃完了(音liao),
兩個蟲蟲一起跑。
有些童謠灌輸了一些生活的常識和人情世故,屬于傳統(tǒng)教育正能量的一類,比如:
洗韭菜,洗白菜,
洗好拿克(去)街前賣;
丑的拿來吃,
好的拿克(去)賣。
而更多的童謠則是應景而生,是專門針對某種情形來說的,形式上短小精干,兩句四句或者多句不等,大都生動而有趣。比如某小孩子剛剛哭過,又被逗笑了,會這樣說:“又哭又笑,黃狗屙尿?!蹦硞€男孩調(diào)皮搗蛋,衣著不整,會說,“帽子歪歪戴,老婆來得快?!背靶δ硞€孩子個頭矮小或者高大,會這樣說,“矮子矮,釣螞;高子高,賣發(fā)糕。”嘲笑某人理光頭,會說,“光板光、光板光,光板頭上架機槍”,等等。
我上小學的時候,有一首男同學們都特別樂意唱的童謠是這樣的:
報告司令官,沒得褲子穿;
明天克(去)打仗,露出水機關。
鄉(xiāng)下另一種常見的啟蒙方式是猜謎。
在桂北地區(qū),猜謎語通常又叫作“打謎子”。這種形式既有娛樂性,又能鍛煉大腦思維,很受歡迎。
與文人編制的謎語不同的是,鄉(xiāng)下人自己的謎語大都極為形象、非常順口,絕對不會出現(xiàn)那種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牽強附會的情況。老人帶孩子的時候,經(jīng)常會講一些經(jīng)典的謎語給孩子們猜。
我印象最深的兩個謎語是這樣的:
尖尖山,鐸鐸蓋,
里頭有點嘎嘎菜。
(——田螺)
三兄弟,算我小,
我不當家不得了。
(——木馬)
田螺的謎語不用解釋,一看就明白。這里說的木馬不是體操比賽的木馬,而是鄉(xiāng)下人做工的時候使用的一個工具。木馬由兩粗一細三根短木頭做成,兩根粗的十字交叉,交點用一根相對較細的支撐,組合成落地三角狀的一個工具,用于鋸木頭、砍竹木的輔助。這個組合工具最關鍵的是那根細的短木,因此說“我不當家不得了”。城里的人也許不太好理解,但是鄉(xiāng)下人一聽就懂。
有些謎語把故事和順口溜結合起來。這時候有故事又有謎語,可以把聽眾的注意力和形象思維牢牢地抓住,頗有味道,因此很受歡迎。
在我們老家,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個篾匠,平時喜歡耍點小文墨。一次到某家做工,鄰居過來閑談,問他是做什么活路(工作)的。篾匠說,我啊,兩手舞青龍。鄰居說那好啊,請你幫我做幾件家什。篾匠問,做什么家什?鄰居說,做個——
無風自有風,珍珠過洞中;
剩個青龍尾,做個嘴對嘴。
篾匠一聽傻了眼,苦思半晌不明就里,只好裝病躺在里屋床上。碰巧隔壁家的嫂嫂過來借火,這家主人問,你家想做幾個什么家什?隔壁嫂嫂說,做個簸箕、一個米篩和一個吹火筒。篾匠在里屋聽見,這才恍然大悟,急忙爬起來上山砍竹子。
我在鄉(xiāng)下上小學那會兒,大隊組織村民識字學文化,老師編了好些順口溜讓村民們認字,比如“西示風飄古月胡,禾火心愁米且粗”等,由于順口好記,效果很不錯。老師還編了一些謎語讓村民來猜。其中有兩個是這樣的:
有女不會嫁,嫁到河底下;
天天夜晚和鬼睡,問你怕不怕。
(“魏”字)
這個謎語利用了禾、河諧音,“河底下”其實是“禾底下”,語言通俗,朗朗上口,而鬼故事歷來在民間很有市場,極易讓人產(chǎn)生興趣,很快在村民中間流傳開來。
還有一個是結合形勢教育編的,也蠻經(jīng)典:
蔣介石丟了一將,
白崇禧困在中央;
兩邊架起鐵絲網(wǎng),
李宗仁丟子來投降。
(藥的繁體“藥”字)
對于字謎,鄉(xiāng)下人不大愛說,因為文縐縐的講起來不順口,尤其是在鄉(xiāng)下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時候,對于字謎他們往往敬而遠之。相對而言,他們更喜歡那些來自現(xiàn)實生活、生動活潑的謎語。有一個極有名的謎語是這樣的:
半山攔腰有根濃水柴,
天天五人抬;
落雨抬出克,
天晴抬回來。
據(jù)說這個謎語城里人至今還猜不出是什么東西。
我的童年是在鄉(xiāng)下老家跟奶奶一起度過的。每天到傍晚日落西山的時候,奶奶一邊趕雞入籠,一邊嘴里喃喃自語,說的是一個順口溜:
小小雞公你莫雄,
好生圍你進雞籠;
若還哪時客來了,
殺倒你來擺盤中。
這個順口溜淺顯易懂、很有趣味,有描寫、有敘述、有假設、有結果,形象生動、韻律優(yōu)美,完全就是一首極好的詩歌。不知不覺中,大字不識一個的奶奶扮演了我啟蒙老師的角色。
奶奶沒有文化,她說的那些順口溜完全是她的上一代的老人口耳相傳留下來的。有見識的鄉(xiāng)下老人帶孩子,絕不僅僅是管住孩子的吃喝拉撒就完事,他們會把自己幾十年的閱歷、積攢起來的經(jīng)驗全部傾注到孩子的身上,其中不乏極富智慧的東西,只是可能他們自己也不知道罷了。這些東西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也許是一輩子的。
鄉(xiāng)下人的說教從來都是直白淺顯的,道理一聽就明。有一首順口溜講的是人生苦短、應該活好當下,經(jīng)常被人們念叨:
人在世間不講吃(qi,音奇),
累生累死又何必;
幾時閻王勾了簿,
最多占得五尺泥。
在桂北地區(qū),有一首流傳極為廣遠的順口溜,描述的是人老了以后的樣子。對老年人來說是無奈的自嘲,年輕人則因其形象生動而頗感有趣,孩子們念出來則純粹是為了笑鬧好玩。曰:
人老氣力衰,
打屁屎又來;
講話咧口水,
屙尿滴濕鞋(hai,桂林話音孩)。
民間很多順口溜的產(chǎn)生是有其真實的生活背景的,講述的是鄉(xiāng)下人家生活中的各種真情實景。我的老家在桂北一個叫靖遠的小山村里,在沒有修通公路之前,外出趕圩、進山砍柴都是靠肩挑背扛,特別艱難。這條路有兩個特別難走的地方,分別叫作石壁嶺和白竹灣。在進山打柴的人中間流傳著這樣一首令人心酸的順口溜:
講起討柴好不難,
一身汗水擦不干;
克(去)時要上石壁嶺,
回時要上白竹灣。
南邊山朗村有個石姓人家,以前窮得叮當響,沒有房子住,兄弟叔侄幾個躲在一個石巖里艱難度日。有一首順口溜單道其事:
石家兄弟想得寬,
有屋不住住石巖;
石巖好,石巖寬,
千年萬載不用翻。
在我的印象中,記憶最深刻、最令人心酸的一個順口溜是六塘圩上廣為流傳的一首針對一個患小兒麻痹癥的小瘸子來說的。瘸子在桂林話里稱為“掰子”(音baizi)。掰子家里有個年邁的老奶奶,靠掰子出門討飯來養(yǎng)活。有人這么唱他:
掰子掰,掰上街(gai,音該),
討筒米,養(yǎng)奶奶;
奶奶吃得多,
掰子回來刮鼎鍋。
這首順口溜一句一韻、詞曲悠揚、朗朗上口,貌似歡快實則悲苦,手法極為高明。我認為這首順口溜只是一個開頭,后邊的心酸故事可能沒有流傳開來,或者是我并沒有聽全,但就算只有這幾句,也足以讓人潸然淚下。
有一句歌詞唱道:“山谷中寂寞的角落里,野百合也有春天?!卑凑者@句歌詞表達的道理,民間鄉(xiāng)里雖然文化貧瘠,但從來不乏智慧,總會有各種自然鮮活、獨具特色的方式在不斷啟迪后人,它傳播生活的哲理、宣揚美好的情感、抒發(fā)動人的情懷,讓人琢磨回味、揮之不去。
奶奶那一輩的老人過世以后,很少再聽到那些迷人的童謠、謎語和順口溜了。現(xiàn)如今的爺爺奶奶老師保姆,他們帶孩子的方式大都是讀書。書中有故事,有童謠,也有謎語和順口溜,還有更多更精彩的東西,但我總覺得還是奶奶講的那些老古板更讓我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