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娟
【摘要】大自然是人類生命之源泉,是人類最好的教師。對于小學教育,人們還是更多地延續(xù)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注重在課堂上灌輸知識,忽視了學生的天性。自然性是兒童的根性,在小學教育中也應該注重自然教育的內容輔導,順應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要一味地在課堂上灌輸知識,要給予學生發(fā)展的自由,滿足學生的精神需要,培養(yǎng)學生親近自然、關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
【關鍵詞】大自然;小學教育;自然性;自然教育
一、自然教育的概述
(一)自然教育的概念
“大自然是人類最好的老師?!蹦敲?,何為自然教育呢?自然教育,顧名思義,是以自然環(huán)境為教育背景,人類則作為媒介,通過系統(tǒng)的手段和科學的方法,使學生融入大自然,并實現對自然信息的有效采集、整理和編織,從而形成社會生活有效邏輯思維的教育過程。
(二)自然教育的特點
只注重學生考試分數的傳統(tǒng)教育與自然教育并不能等同,自然教育是有獨特領域的教育內容。它著重于對學生品行習慣的培養(yǎng),并強調要順應他們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尤其提倡要給予學生天性本能的釋放,而不是用壓迫、強逼的方式教育他們。在實行自然教育時,就要遵循學生身心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才能把自然教育的成效發(fā)揮得更好。
(三)自然教育的作用和意義
讓學生在大自然的環(huán)境下自由地學習、體驗自然生活的魅力,正是自然教育的宗旨之一。自然教育不是可有可無的,它與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同等重要。因此,我們應當重視對學生進行自然教育,有助于他們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1.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
自然教育能夠巧妙地滿足學生內心的求知欲望,順應他們的天性,能在很大程度上給予他們發(fā)展的自由,讓他們抱著疑問從大自然中尋找答案,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而在這個親近自然的實踐中,一方面可以極大地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讓他們在快樂中親近自然,在自然中收獲快樂;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在自然教育的實行下,帶領他們回歸自然、親近自然,在自然中領會生命的真諦,有益于激發(fā)他們發(fā)展自己的潛能,同時也使他們能夠擁有一個更有意義、更多彩的童年。
2.增強保護自然的意識
對學生進行自然教育,有助于他們與自然建立融洽和睦的關系,增強對自然的保護和關愛的意識,更加尊重和熱愛大自然,從而促成道德感和審美感的形成。在小學階段,要注重學生自然教育的培養(yǎng),從小就讓他們養(yǎng)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的好習慣,增強他們保護和關愛自然的意識。這樣,他們長大后才能為人類生生不息的發(fā)展奉獻自己的力量。
3.時代發(fā)展的要求
對于小學教育,人們還是延續(xù)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即以傳統(tǒng)的課堂教育為主,以教師說為主要教育方式,著重于書本知識的灌輸,而大大地忽略了學生的內心世界,容易限制他們的發(fā)展。因而,當代教育理應著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個性的充分發(fā)展,并遵循他們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讓他們自由地發(fā)展。要知道,自然教育正是基于這樣的原理來展開的??梢姡匀唤逃龑τ趯W生的發(fā)展是多么重要。
二、自然教育的教育對象
自然教育是尊重兒童的自由的教育,能給予兒童更多的空間和時間去體驗自然、接觸自然,并讓他們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發(fā)掘更多有趣的事情。但自然教育首要提倡注重早期教育,即注重對幼兒的教育輔導。時下有關這方面的研究也大多是提倡讓幼兒親近自然、接近自然,很少有研究者能夠提出較完善的小學自然教育方面的內容。筆者認為,自然教育的教育對象不能只局限于幼兒,在小學、中學、大學甚至整個人生都需要貫穿自然教育的內容,從而讓我們在大自然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與特色。
三、小學自然教育活動的建議
(一)充分利用當地資源
自然教育,就是要我們在自然環(huán)境中接受自然的洗禮,感受自然的魅力。其實,身邊的環(huán)境就是一個最親近的自然環(huán)境,小學理應通過對環(huán)境的充分利用和創(chuàng)設,有效地促進小學生的發(fā)展。而這就需要學校充分利用學生最熟悉、最容易引起興趣的當地資源,系統(tǒng)地豐富活動內容,不斷地拓展小學生的經驗和視野,激發(fā)他們表達與創(chuàng)造的欲望,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
(二)注入自然的教學內容
小學教育理應重視自然教育,要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方案,并以學生參與為教育宗旨,讓他們在實踐當中體會自然的樂趣。
對自然持有一顆敬畏之心,又保持一份親近之情,是我們理應要做的,也是小學自然教育活動的教育宗旨。“大自然是我們人類最好的教師”,我們理應注重小學自然教育,讓學生在學習之余還能有機會親近自然、體驗自然,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自然。
參考文獻:
[1]盧梭.愛彌兒(上)[M].李平漚,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斯托納.斯托納夫人的自然教育[M].萬之逸,譯.廣東經濟出版社,2013.
[3](美)約瑟夫.與孩子共享自然[M].葉凡,劉蕓,譯.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
[4]劉潔.大自然教學環(huán)境下兒童精神世界建構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3.
[5]楊建平.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對當代中學德育的啟示[D].蘇州大學,2012.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