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wèi)春
寫下這個題目,歸因于《環(huán)球人物》2022年第6期文史欄目的一篇文章,這篇《程永新,文海編舟記》中提到“孫甘露將他描述為一個為作家提上衣的人”。所說的“他”,就是程永新。程永新從1982年擔任《收獲》雜志編輯至今整整40年,閱讀過多少作品,編輯了多少作品,為作品提出了多少修改意見,推出的作品成就了多少位作家,難以盡述,但40年來,為作家、為《收獲》、為中國文壇做出了什么,許多成名成家的作家應該心有感念吧。
我認識的編輯極少,但編輯們的著作倒是有幾本,而且都不是一般的作品。
孔另境的《現(xiàn)代作家書簡》、燕治國的《先生們》、李輝的《先生們》、張守仁的《名作家記》、馮秋子編的葦岸作品集《大地上的事情》(增訂版)、葦岸日記《泥土就在我身旁》(上中下)和葦岸逝世二十周年紀念文集《未曾消失的葦岸》。
《現(xiàn)代作家書簡》最早成書于1935年,魯迅先生作序,柳亞子題寫書名,傅東華先生代覓梓刊,錢君匋先生設計封面,收集59位著名作家的89通書信。這本書估計已難買到了。
北岳出版社2017年第三版《先生們》,是當年《太原日報》“二十世紀末獨家專訪”著名作家的作品合集,1993年第一版出這套書時,作者燕治國跟《一版后記》作者激動地說:“冰心老人講他們(《太原日報》)有這樣的氣魄和膽識,是個大好事。夏衍公認為山西辦了件好事,把作家晚年生活集中寫一寫,是個好主意。馬烽老的看法是,《太原日報》辦了件積德的好事。”2005年出了第二版,我收藏的是第三版,2017年由北岳出版社孫茜編輯、燕治國重新修訂出版的。我認識孫茜,這本書書名恰好與李輝的同名,我欣然搜購到手。這本書收錄了冰心、夏衍、巴金(李輝作)、馮至、臧克家、岡夫、吳組緗、歐陽山、蕭乾、艾青、曹禺、端木蕻良、孫犁等五十位作家的訪談及書信。
《人民日報》大地副刊編輯李輝的《先生們》,是2020年由大象出版社出版的,記述了巴金、冰心、黃永玉、丁聰、董樂山、范用等37位著名作家的事跡。
張守仁的《名作家記》記述作者與41位作家的交往經歷。正如文中所記:“從80年代至今三十多載過去了,‘當時共我夜語人,點檢如今無一半。”
關于葦岸的作品系列,包括葦岸本人所著的《大地上的事情》(增訂版)、《泥土就在我身旁》(上中下)和紀念葦岸的作品合集《未曾消失的葦岸》,編者是作家馮秋子。我因特別的際遇認識了馮秋子老師,凡是她創(chuàng)作或和她有關的著作,文章、藝術作品,我都會收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馮秋子開始發(fā)表文學作品。1985年由大學教師改行當作家出版社編輯,編輯出版了著名作家張抗抗的重要長篇小說《隱形伴侶》、鐵凝長篇處女作《玫瑰門》和扎西達娃長篇處女作《騷動的香巴拉》等一批新時期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并從自然來稿中發(fā)現(xiàn)、提出修改意見,最終河南一縣廣播站臨時工趙玄的文學處女作《紅月亮》,經四審通過,破格進入作家出版社最高檔次長篇創(chuàng)作叢書《當代小說文庫》。后編《文藝報》二十年,做《詩刊》副主編四年,2019年我認識馮秋子時,她正擔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社聯(lián)部副主任,不管公務多繁忙,個人的創(chuàng)作不輟。葦岸這厚厚的五本書,近150萬字,從與葦岸親友商談、收稿、整理、考證、編輯、與出版社接洽、多次勘校,工作量可想而知。特別是《未曾消失的葦岸——紀念》輯入54位作家、詩人和學者關于葦岸的記述或評論文章,包括組約新的解讀作品,所集中的信息量、學術研究質量、葦岸創(chuàng)作對于今日的社會、人文意義與價值的認知維度,以及該書所輯的許多優(yōu)異作品的思想、藝術感染魅力,都見識出編者是在跨越難度之上完成這部選集的。
一一列舉這些書籍,既非顯擺,也非高攀,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想說:編者不易!
作為編輯,看稿是一項極其繁重的工作,有人戲稱編輯初篩時文稿時只看一句就扔掉了。我看不盡然,那些被扔掉的稿子一定是進不了編輯法眼的不成熟作品,要是把所有的作品都輕率地扔掉的話,這些編輯們還能發(fā)現(xiàn)一大批優(yōu)秀作家,并且把他們扶持到成名成家嗎?他們審稿一定是有一套自己掌握的標準,第一眼就能看得上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見煉成精品的作品、到作家案頭搶到手的作品,他們都是視為珍品,正是這獨具慧眼的發(fā)現(xiàn)和選編,成就了刊物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作家。篩稿的繁重工作是苦力活,與作家們交往更是一件耗費時日、精力的持久性工作。有時為了一篇書稿,往返多地多次。最難的是向名家約稿和跟名刊搶稿,有的憑人緣,有的憑資歷,有的憑稿酬,還有的憑名氣,這對一位編輯來說是既無奈又有成就感的事情,像迎接一項又一項的極大挑戰(zhàn)。審稿時發(fā)現(xiàn)新苗、新作品所具有的獨到的眼光,“吹毛求疵”剔除多余部分的修改,白壁指瑕式的打造精品,指導作家創(chuàng)作引領潮流的高瞻遠矚。這得扮演多少個角色才能勝任?但他們都一一克服,并且還與作家成為好友,甚至至交。
李輝從1978年選讀巴金作品,到專訪巴金,到這本書出版,時間跨度40多年;張守仁從1978年《十月》創(chuàng)刊到現(xiàn)在縱跨40多年;程永新從1982年走進《收獲》編輯部到今天整整40年,燕治國從1993年一一走訪到《先生們》三版出書,也將近30年,馮秋子從1999年葦岸去世一年多,接受葦岸家人委托,開始整理、編輯他的大量日記和作品,到編輯出版葦岸的全部作品,持續(xù)20年。這些編者,多數(shù)在“替他人做嫁衣裳”而不厭其煩,持之以恒,執(zhí)念如一,為了什么?很多人都對他們耽誤了個人創(chuàng)作表示婉惜,他們完全可以創(chuàng)作出自己的更多作品,而不僅僅是編輯出更多他人的作品。
“對程永新的低產,余華曾深覺遺憾,將之歸于命運的安排。他說自己寫作是‘義無反顧,要不就得回去拔牙,天天看張開的嘴?!逃佬率敲齐s志的名牌編輯,他不寫作還是個名牌?!?/p>
“當年,蘇童和程永新,以及那些在《收獲》登場的作者們,不知不覺闖入一堂文學課,聽不到下課鈴聲,也不知何時畢業(yè),一生廝守于此,成為永新的同學,‘無論我們在瞌睡、聆聽還是思考,都是在這堂文學課的課堂上,他們狹小,但很遼闊,足以供養(yǎng)我們的靈魂?!?/p>
不論是出于友情和文學意義如馮秋子,還是出于文學史使命如張守仁,抑或出于文學編輯事業(yè)業(yè)績的李輝、程永新們,他們手中打造的既不是一件又一件工業(yè)產品,也不是種養(yǎng)產品,而是具有無限張力的藝術作品,其中不乏驚世駭俗、流傳后世的經典,那一個個鮮活的形象,一顆顆生生不息的靈魂,才是他們視若生命的珍寶,為了這些珍寶付出再多,也無怨無悔。
正如馮秋子《紀念,為了什么》結尾所說:“在葦岸謝世二十周年之際,編選和推進出版這部《未曾消失的葦岸一紀念》文集的原意也有,在葦岸同時代的作家里,作為他的朋友,在我們還能夠出力,能夠把力氣給到需要的地方,能夠把對葦岸的認識、理解和把握盡可能保存住、傳達到位,讓一慣嚴謹、樸素、精益求精、思想深邃、表達內斂、作風節(jié)制的葦岸能夠踏實、放心,自在、安妥,為后來有興趣研究和了解葦岸的人們,多提供一些資源信息??陀^上,這部紀念文集一定程度地反映出新時期以后的文學現(xiàn)場、現(xiàn)象,以及奮力前行的文學隊伍及文學力量的真實狀況。在我們還有力氣的時候,能夠嚴肅認真地多做一件積蓄而衍進的文學的本職事情,協(xié)助葦岸的家人,一同達成紀念葦岸、祝福葦岸曾經傾盡心力的文學事業(yè)生生不息的意愿,如果能是,意義在了。”
張守仁在《我永遠感激他們》中談到:“李陀對我說,現(xiàn)代文學資料書一本本出得不少了,建議我寫寫當代作家的故事,記下他們的音容笑貌、情感歷程、創(chuàng)作特點。尤需注重時代細節(jié),讓當代文學形象化、具體化、鮮活起來,顯示他的呼吸、脈搏和體溫。把當代文學實況血肉豐滿地詳細記錄下來,留給后人,留給歷史,這是你和崔道怡、章仲鍔等經歷了新時期文學全過程的老編輯義不容辭的職責……從那時至今又過了十四載。直到今年才完稿的這本《名作家記》,實乃履約包括李陀在內的眾多文友們對我的囑托和我自己的承諾。”“我所交往的、經歷苦難的作家們,都有強烈的責任感,身懷一腔愛國心。他們關切著可愛祖國母親的命運,幸福著她的幸福,痛苦著她的痛苦。跟他們接觸多了、深交了,我感悟到:所謂愛國,就是愛我們腳下的綠色土地,愛綠色土地上飄揚的五星紅旗,愛紅旗上空藍天里掠過的一行行白鶴,愛白鶴飛往的、遠方黧黑的山嵐,更愛錦繡河山上勤勞、實干的偉大人民。因此,我對那些以民為本,將自己命運和祖國命運緊密相連,在文學園地里辛勤筆耕,且給予我溫暖、友情和支持的作家朋友們,永懷熾烈的感激之情。”
編輯使命的一方面是記錄,留存,另一方面是發(fā)現(xiàn),獎掖。蘇童、莫言、余華們不會忘記程永新,宗璞、張一弓、陳祖芬、陳建功們也忘不了張守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張守仁在河北第一次見鐵凝時,鐵凝還是一個穿著借來的軍裝的文學女青年,而今,身為中國文聯(lián)主席、中國作協(xié)主席的鐵凝在創(chuàng)作一部又一部作品時,在引領全國作家筆耕新時代時,不會不記得當年的這位平易慈和的編輯給了多么大的鼓勵吧。
有了這些編者,讀者有幸!刊物有幸!作家有幸! 文學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