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嵐,張治毅,伍群群
1.杭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4;2.杭州市政協(xié)經濟委員會,浙江 杭州 310026;3.淳安縣農業(yè)農村局,浙江 淳安 311700
在漫長的茶葉發(fā)展史中,佛教促進了茶文化的演進,茶也成為幫助禪修者提神清醒、凈化心靈的“良藥”。杭州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形成地和傳承地,在中國茶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誕生于余杭徑山寺的茶宴,更是中國禪茶文化的杰出代表。2005 年5 月,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等8 家國字號茶業(yè)機構授予杭州“中國茶都”稱號[1],“杭為茶都”是在茶、禪和文化這三者結合的基礎上應運而生的時代新課題。振興杭州茶產業(yè),弘揚杭州茶文化,建設高質量“茶都”,是當今杭州茶人和茶業(yè)機構的歷史擔當。
杭州產茶、飲茶歷史悠久,佛教源遠流長,禪宗興盛。作為東南佛國,茶與禪在杭州很早就水乳交融,領風氣之先,成文化之盛。
東晉時期,西印度僧人慧理來杭,建靈鷲、靈隱等5 座寺院,開啟杭州佛事。歷吳越之興旺,南宋之昌盛,寺廟眾多,高僧輩出,佛學興盛,成為我國東南部的佛教中心。唐代詩人白居易稱杭州“地是佛國土,人非俗交親”。宋朝蘇軾用“三百六十寺、幽尋遂窮年”的詩句描繪當時佛寺盛況。杭州佛教“禪、教、律”三宗并傳,其中禪宗特別有影響的高僧有靈隱寺的明教契嵩、凈慈寺的圓照宗本等,南宋時大慧宗杲在徑山以“看話禪”獨樹一幟,徑山寺成為當時的“東南第一禪院”。
杭州茶史悠久,底蘊深厚。杭州的植茶飲茶歷史比佛教傳入更早。蕭山湘湖的跨湖橋文化曾出土茶籽遺存。有學者研究《唐詩紀事》《嚴州圖經》等古籍詩文,得出杭州產茶、用茶的年代始自南朝、晉代、隋朝等推論。今天人們談及西湖龍井茶的前身,都以唐代陸羽所著《茶經》中記載“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為證,而《茶經》中“臨安、于潛二縣生天目山,睦州生桐廬縣山谷”的句子,更明示了杭州縣縣出好茶的歷史。飲茶的習俗不會突然出現,據此可以推定,杭州的用茶歷史要早于唐朝。
當“佛國”遇上“茶都”,禪茶文化歷久彌新。禪與茶,在時代的打磨下,物質融合精神,內涵不斷加深,“禪眾說紛紜,茶百人千味”,形成了獨特而豐富的禪茶文化。“從來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愛斗茶?!碧瞥詠恚w光、貫休、法欽、辯才、道潛等佛法大師留下諸多以茶參禪、以茶供養(yǎng)、以茶會友的傳說掌故。禪與茶自然結緣,禪得茶而興,茶因禪而盛。今天,杭州靈隱寺的“云林茶會”已經成為杭州禪茶文化的標志性品牌活動。徑山寺多次舉辦國際禪茶文化論壇、學術研討會,并被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授予“中國徑山禪茶文化園”“中日韓禪茶文化中心”,光泉、戒興、戒清法師等熱心茶文化傳播的杭州名寺高僧越來越多。禪茶活動、禪茶人物一脈相承、跨越千年,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豐美,成為杭州“茶都”建設的重要支撐。
禪茶文化是佛教中國化的產物,作為一種交融互生的文化形態(tài),既有文化的共性,也有禪與茶的個性,不同屬地有著自己的某些特性。杭州的禪茶文化,鮮明地烙印有杭州人、杭州茶、杭州寺和杭州地域特點。
得益于吳越國建立和南宋定都,杭州成為當時的佛教中心,禪宗興盛,高僧輩出,也帶來了禪茶文化的發(fā)展。陸羽《茶經》,最早指出了天竺、靈隱兩寺是杭州禪茶文化的源頭。唐代法欽禪師在徑山開山建寺,親自種茶供佛。后經虛堂智愚、無準師范等歷代住持積極推廣以茶禮佛、以茶敬客、禪茶一味,逐漸形成了一種傳統(tǒng)的徑山茶會習俗,并在此基礎上演變成“徑山茶宴”。宋淳熙四年,徑山寺的第二十五代住持密庵咸杰曾作《徑山茶湯會首求頌》:“徑山大施門開,長者慳貪俱破。烹煎鳳髓龍團,供養(yǎng)千個萬個。若作佛法商量,知我一狀領過?!焙髞?,自稱為徑山虛堂禪師七世孫的一休和尚,將其所繼承的徑山法脈與禪茶文化,通過其弟子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千利休的代代傳承,從而發(fā)展出了日本茶道一直延續(xù)至今,成為日本茶道最重要的源頭[2]。可以說,徑山寺的茶會當時在杭州是一種比較普遍的佛寺活動,但一經成為日本茶道的源頭,它就具有了原創(chuàng)性。
所謂遺產,即前人所留,值得傳承之物。陸羽《茶經》被譽為世界三大茶書之一,其創(chuàng)作人與寫作地都與杭州關系密切,是歷史為杭州打造“茶都”留下的珍貴遺產。2008年,西湖龍井茶制作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 年,具有禪文化、茶文化、禮儀文化等多方面價值的“徑山茶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2011年,第三十五屆世界遺產大會將“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龍井茶文化是西湖申遺最核心的“突出普遍的價值”的代表性依據。
文人是文化的實踐者、推動者、創(chuàng)造者。禪茶文化雖然重點與佛教寺院和僧眾相關,但也離不開文化名人的發(fā)揚光大,以茶入詩、以詩名茶。儒釋交融,杭州歷史上很多文化名人同時也是佛教信徒。謝靈運、林逋、陸游、秦觀、徐謂、沈括、范成大、吳昌碩等名人名家都愛茶敬佛。白居易自號“別茶人”,又稱“樂天,佛弟子也”。他在杭州任刺史時,留下了一則與靈隱韜光禪師汲泉烹茗的佳話,如今烹茗泉尚存。蘇軾在杭州公務之余,經常到寺院喝茶參禪,自述“吳越多名僧,與余善者常十九”。他有一首《游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詩:“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鼻』实垡簧鷮懺姛o數,對杭州茶也有偏愛,曾六下江南品茗賦詩,其中《坐龍井上烹茶偶成》寫道:“龍井新茶龍井泉,一家風味稱烹煎。寸芽生自爛石上,時節(jié)焙成谷雨前。何必鳳團夸御茗,聊因雀舌潤心蓮。呼之欲出辯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禪?!边@首詩將禪茶一味充分地體現出來。如此種種,不一而足。這些文人雅士在品茗過程中不斷雅化茶事,推動著龍井茶文化的發(fā)展和進步。
杭州的禪茶融合了儒教和道教,貫通了佛道與茶道,體現了佛法無邊,水容萬物。茶性與人性相通,人性與佛性相通。一杯清茶,見證了禪宗從“默照禪”“文字禪”到“看話禪”“口頭禪”的發(fā)展,見證了禪茶從寺內走向寺外,擔當人神對話、參禪悟道的媒介;吸引茶人從寺外走進寺內,以茶結緣,塑造民間信仰。如今靈隱寺的禪茶文化研究中心經常舉辦禪茶研學班,面向社會大眾,收到良好效果。“一茶一湯功德香,普令信者從茲入”。僧人弘揚佛法,以茶參禪;茶人修心養(yǎng)正,以茶雅志。禪與茶融合一味,自然平常,和而不同,成為出家人與在家人共同的“心靈甘露”。
“茶為國飲,杭為茶都”既鼓舞人心,又任重道遠。特別是近年來在信陽、安溪、普洱等紛紛建設“茶都”的強勢沖擊下,杭州作為“茶都”的優(yōu)勢難以凸顯,其中禪茶文化的弘揚也存在諸多不足。
禪茶文化是中華茶文化傳承的載體之一,理應成為交流的窗口、弘揚的蹊徑和普及的抓手。但在建設杭為茶都、弘揚茶文化的過程中,或對禪茶這個細分領域不夠重視,以其小眾化而對其邊緣化;或因禪茶涉及宗教敏感事務,不敢投入。導致杭州的禪茶園面積萎縮,除靈隱、徑山等少數寺院外,大多數寺院沒有屬于廟產的茶園,禪茶活動缺少應有的物質基礎和研究力量,缺乏應有的知名度與粉絲群,與歷史上禪茶相融、交相輝映、引領茶文化發(fā)展的地位差距明顯。
浙江省人大常委會批準《杭州市西湖龍井茶保護管理條例》于2022 年3 月1 日實施,這對西湖龍井茶乃至整個杭州的茶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無疑都是一件大好事。但通覽全文,對禪茶的繼承發(fā)揚和寺院在西湖龍井茶保護管理中的責任沒有任何文字表述。杭州日常的禪茶活動,也基本上都是寺院和信眾自發(fā)組織,如凈慈寺等自辦的靜心茶會,還有些是半官方的團體參與,如徑山寺的徑山茶宴,而絕大部分禪茶活動重視程度不夠,相關部門的介入發(fā)揮引導作用不強。
禪茶文化的傳承一要面向歷史挖掘,二要面向未來創(chuàng)新。
面向歷史挖掘,就是要恢復禪茶的精神實質,向社會展示禪茶的本來樣子。而目前社會上一些茶樓的假禪茶表演無人管理,無人打假。一些寺院恢復研究的禪茶活動受眾面小,曲高和寡,傳播不夠,影響不夠。面向未來創(chuàng)新,就是要吸收佛教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順應形勢之變,推陳出新,將禪與茶結合出新意。但目前各寺院的禪茶活動還主要在恢復學習歷史為主,對如何與當代茶文化融合創(chuàng)新考慮得不多,對禪茶如何走出寺院,面向世俗大眾的路徑也缺乏探索。
杭州提出要建設成為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重要窗口,體現共同富裕示范區(qū)的頭雁擔當。杭州茶在參與東西部扶貧協(xié)作、實現農文旅融合發(fā)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現生態(tài)文明發(fā)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方面都能有所作為,但禪茶文化處于一個想不起來、用不到位的尷尬地位。至今沒有一條堪稱經典的禪茶研修或禪茶文旅的線路,也沒有禪茶文化參與共同富裕建設的成功案例。禪茶文化在宗教、統(tǒng)戰(zhàn)、扶貧、文旅等方面的作用尚待挖掘。
提升杭為茶都建設質量,需要各方用力,多管齊下。禪茶文化作為曾經引領杭州茶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文化類型,應當受到更多重視,理應發(fā)揮更大作用。
首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是禪茶文化發(fā)展的有力保障。一是重視禪茶的生產。發(fā)展禪茶應以各寺廟自養(yǎng)茶園為主,建議在條件成熟時給寺廟劃定自有茶園,利于寺廟種茶、制茶,縣(區(qū))佛協(xié)牽頭和監(jiān)管,確保在發(fā)展禪茶時既遵守叢林清規(guī),又能把握好尺度,抵制過度商業(yè)化。二是將寺院禪茶納入屬地茶葉統(tǒng)一管理體系。產業(yè)協(xié)會加強生產技術指導,確保寺院茶葉符合西湖龍井茶等當地特產茶的產品標準。宗教管理部門、茶文化研究會等要參與寺院茶會活動組織,共同提升禪茶活動水平,確?;顒臃献诮虄x軌,富有文化內涵,不斷提升活動影響力。三是完善杭州禪茶文化鏈條。加強宗教信仰引導,豐富禪茶文化的活動內涵,開發(fā)串連起名茶、名寺、名僧、名泉、名器、名師、名景、名會的禪茶研修專線,提升杭州禪茶文化知名度。
其次,建設高水平標志性成果是禪茶文化發(fā)展的基本內容。一是建設好徑山禪茶文化綜合體。以徑山寺復建完成為基礎,放眼大徑山區(qū)域,以禪茶村、陸羽泉和禪茶研究院、培訓基地等為支點,增加“杭州書房禪茶區(qū)”“禪茶文化博物館”等物業(yè)形態(tài),辦好禪茶夏令營、徑山廟會、茶圣節(jié)等活動,將大徑山開發(fā)建設成禪茶文化大觀園,成為展示杭州茶文化的重要窗口。二是努力辦好寺院茶會。杭州寺院都有飲茶修禪的傳統(tǒng),可通過佛教協(xié)會、茶文化研究會共同倡導,規(guī)定如全民飲茶日、中秋、佛歷節(jié)日等幾個時間點,實現寺寺有茶會、一寺一特色,構建濃厚的茶都佛寺禪茶氛圍,形成茶都佛教的修行特色。三是積極推動中華茶文化申遺。杭州要有茶都的擔當,敢于牽頭,爭取和寧波、石家莊、邯鄲、武夷山等禪茶文化歷久的城市一起成立聯(lián)合專班,以中華茶文化為主體、禪茶文化為重要內容,穩(wěn)步推動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
再次,秉持開放包容心態(tài)是禪茶文化發(fā)展的思想基礎。一是做到不爭發(fā)源地,爭做弘揚地。禪茶發(fā)源地之爭目前仍無定論,不應在這方面花費精力,而是要從中華茶文化的高度,從杭州實際出發(fā),做好弘揚工作,體現杭州的茶都作為。二是寺院與社會雙向發(fā)力,弘揚禪茶文化。禪茶起于僧家,文化歸于大眾,禪茶只有融入城市文化,才能發(fā)揚光大。寺院禪茶要廣結善緣,讓禪茶走出深山古寺。社會上的茶企、茶樓和茶藝機構也應積極呼應,做好正宗禪茶的推廣宣傳,自覺抵制假禪茶的售賣、展示,還禪茶文化“正清和雅”的自然初心和本質。三是部門與寺院共同攜手,加強宣傳力度。禪宗講究剛柔相濟,既有禪定法也有獅吼功。加強禪茶文化宣傳不是鼓勵社會大眾人人信佛,而是正本清源,堅定文化自信。當前特別是要重視運用現代手段,以動漫、短視頻、通俗讀物等面向大眾的方式方法,培養(yǎng)禪茶UP主、直播網紅、大V博主,將弘揚禪茶文化納入統(tǒng)戰(zhàn)、宗教、文旅、社會治理等工作內容。
最后,豐富弘揚傳播路徑是禪茶文化發(fā)展的重要載體。一是用好天時,以高水平的研討交流出成果。抓住國家對茶業(yè)發(fā)展的重視,借杭州舉辦G20 峰會、亞運會提升城市整體知名度的機遇,以靈隱寺、徑山寺等江南名寺為主力,辦好禪茶文化研究高峰論壇,加大與市外、國外特別是大中華文化圈國家和地區(qū)同道的交流互鑒,搞好成果運用。二是用好地利,參與茶界高水平活動做宣傳?!度A嚴經》說“世間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間法”,反映出禪宗本身具有普遍化、世俗化的特性,禪茶也要走向社會大眾、走出國門,積極參與到杭州每年舉辦的茶博會、茶奧會等業(yè)界有影響的大型活動,占一席之地,為有緣的朋友泡一杯禪茶。三是用好人和,培養(yǎng)更多禪茶愛好者。杭州茶業(yè)興旺,茶人眾多,禪茶也頗受愛茶人士追捧。要順應人們提升生活品質、國潮回歸等時代潮流,回應對懂禪茶知識人才需求,依托佛學院、茶藝培訓機構和行業(yè)協(xié)會,以禪茶茶會、禪茶研修、禪茶講座等活動為載體,不斷挖掘和普及禪茶文化。
禪宗有法寶,茶葉是國寶。生活有禪,人生如茶。茶都建設,說到底要以人為本,助力杭州發(fā)展,讓生活在杭州的人和喜歡來杭州的人,品嘗禪茶一味,收獲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