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技術治理何以可能:基層法官的司法裁決及出判藝術

2022-02-14 19:37陸益龍韓夢娟
天津行政學院學報 2022年1期

陸益龍 韓夢娟

摘 要:對法官司法行為的考察是研究基層司法實踐的重要切入點。在司法改革的進程中,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基層人民法庭的司法運作及法官司法裁決行為越來越注重運用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的司法裁決術,并由此實現(xiàn)對民間糾紛的技術化治理,以應對糾紛當事人形形色色的“鬧劇”行為。法官也試圖通過技術治理,生產出獨特且專業(yè)的“法律文本”,重塑普通大眾對法律意義的理解。法律權威正是通過這一重塑過程,達到對法律知識相對匱乏的社會公眾的有效“規(guī)訓”,并維續(xù)法律權力的再生產。

關鍵詞:技術治理;基層法官;司法裁決;出判藝術

中圖分類號:D9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168(2022)01-0077-10

技術治理(technocracy)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興起有關,是人們把對改造自然成效卓著的科學技術應用于社會治理的一種努力和嘗試。就本質而言,技術治理是為了實現(xiàn)社會運行的理性化[1]。在韋伯的著述中,理性化是其對資本主義加以剖析的重要工具。韋伯認為,科層政治的控制形式具有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可以實現(xiàn)資本主義組織效率的最大化、普遍化和社會化[2](pp.120-138)。因而,科層制才是最合理的一種形式。雖然馬爾庫塞等人從經驗的角度對其進行了深刻的批判[3](pp.1-3),但實際上當代社會治理不可能完全排斥技術治理。尤其是科學技術和信息化的迅速發(fā)展為技術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使其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占有一己之地[4],并在實踐領域具有很大的發(fā)揮空間。

一、技術治理:司法裁決與法官行為研究的一個分析框架

技術治理作為人類理性的一種現(xiàn)代模式,是在技術理性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型的治理模式,旨在通過一部設計合理、運轉有效的龐大機器提升運行效率、降低成本,同時通過強大的復制能力派生出更大規(guī)模的行政結構及其經營場域[5]。因此,技術治理模式具有自身的一些優(yōu)勢,對它的選擇更大程度上與治理的問題相關,而非純粹的技術問題。司法實踐領域也不例外。隨著法律大數據、法律人工智能等相關問題成為熱潮,法院的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發(fā)展,技術也逐漸適應了司法的過程[6],這些都大大影響了基層人民法庭的司法運作與基層法官的司法裁決行為。事實上,法官也正是通過這種技術的應用實現(xiàn)了某種技術治理的可能。這其中就涉及司法實踐領域中“治理中的技術”與“治理中的人”[7]的結合。

在早期的司法實踐領域,學者們并不看重“治理中的技術”在司法中的應用,相反,基層法官的那些生動的行為樣式[8],使法律本身獲得了某種“韌性”[9],也更適應鄉(xiāng)土社會的習慣法[10](p.33)。但隨著司法專業(yè)化改革的推進,司法制度經歷了從傳統(tǒng)職權主義模式下的糾問制到當事人主義的舉證制度,再到目前的司法責任制的改革。制度上的改革與推進也加速了法官專業(yè)化的進程,從而使得技術理性的展開有了可運作的空間。有很多學者指出,基層人民法庭所受理的案件具有一定特殊性,如糾紛本身大多嵌入于日常生活之中,它們大多數來源于鄉(xiāng)村社會等。這些都要求處于最基層的法官不能僅依靠技術理性,同時還需要考量一些其他因素,甚至應用一些特殊性的技藝,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案結事了”。但在新時期的司法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值得基層法官考量的因素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也不再是一個必要條件。相反,對他們來說,技術理性在司法實踐領域中的應用能夠更快地處理糾紛,也能在最大程度上貫徹法律原本的規(guī)則。雖然他們接收的案件更多來自鄉(xiāng)村社會,但這些糾紛在進入法庭之前已經歷了多次發(fā)酵甚至演化升級。法官要想以一己之力滿足和實現(xiàn)當事人復雜的“法律需求”,幫助其真正解決問題,顯然非常困難。所以,對大部分法官來說,如何正確認定法律事實并做好合法的判決要比真正的“定紛止爭”更現(xiàn)實,也更有利。當然,標準化的程序和技術理性化的應用實際上也是對法官自身的一種保護。法官們也正是通過這種標準化的庭審流程以及出判的過程來實現(xiàn)自身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切割,從而有效避免一些潛在風險。因此,我們認為,在制度和現(xiàn)實的雙重約束下,新時期法官更愿意采取這種技術理性的方式,也就是標準化的程序來約束和規(guī)范自身的言行舉止,從而保證自己“萬無一失”,而是否真正解決涉紛群體的問題顯得并不重要。

法官的職業(yè)化建設[11]也加劇了法官技術理性運用的進程。大批的法律專業(yè)人進入基層人民法庭,他們明顯區(qū)別于早期的復原軍人。在這樣一批法律專業(yè)出身的年輕審判隊伍中,他們大多數并沒有長期生活在鄉(xiāng)村社會的經驗,也不具備當時復員軍人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復員軍人的年齡優(yōu)勢、相貌優(yōu)勢及表達上的親和力等[12]。但這些年輕的專業(yè)法律人卻恰恰適應了當前基層社會的變遷,尤其是在面對日益復雜化和不斷分化的司法需求時,這批法律專業(yè)出身的年輕審判隊伍似乎更具有優(yōu)勢。換言之,新生的一代,更傾向做法律人的思考[13],他們更熟悉法學的專業(yè)思維訓練,或是法學教義式的模式。他們獨特的知識、技能、工作方法和行為模式更符合法律的規(guī)范,體現(xiàn)了更多的專業(yè)理性化的特征。與此同時,科學技術與信息化的推進加劇了司法領域中的技術運用的可能。從本質上說,信息化的目的就是服務于法官的辦案,優(yōu)化審判的管理,從而提升審判的質效,當然也是為了更為方便訴訟當事人。所以,很多地方法院很早就引進了審判信息管理系統(tǒng),以便加強對全院案件的統(tǒng)一管理,包括審判流程的制定、審判活動的跟蹤、卷宗的數字化管理等。為了進一步實現(xiàn)司法便民的目標,法院還利用信息技術對法院審理方式和功能進行了新的調整。例如,通過“互聯(lián)網+訴訟服務系統(tǒng)”的方式,探索了在線服務的新手段,同時強化了錄音錄像設備在司法公開和司法監(jiān)督中的運用,推進案件審判流程和庭審過程的公開上網。所以,在司法責任制度改革與審判過程透明化的雙重作用下,法官自身的行為必然受到某種程度的限制,那些“鄉(xiāng)下邏輯鄉(xiāng)下敲”的經驗早已被標準化的審判流程所取代。“專業(yè)法律人”與“信息技術在司法領域的引用”在某種程度上的相互契合,共同推進了技術理性在司法實踐領域的應用,也使得治理的理念[14]進入基層司法實踐的過程。

總的來說,在司法體制改革的大推進下,基層人民法庭已經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它一方面改變了基層人民法庭內部的人員結構,催發(fā)了法律專業(yè)技術的可能,進而影響了以他們?yōu)橹黧w的司法實踐。另一方面,它也為這些新生代法官所具有的職業(yè)技術提供了合法化的外衣,如司法技術的推進、司法審判制度的改革、裁判文書的改革,智慧法院的建設都要求法官在職業(yè)技術上更加精進,并引發(fā)了他們對自身職業(yè)技術的關注,讓他們在職業(yè)技術領域上具有更大的發(fā)揮空間。因此,技術治理作為考察法官司法裁決和出判行為的一個分析框架,可以讓我們更為清晰地認識和把握新時期基層法官的司法行為。所以,本文從一個具體案件著手,探討了這些年輕的法官如何通過具體的裁決藝術和技術治理實現(xiàn)對鄉(xiāng)村糾紛的合理化裁決,以及他們是如何通過技術理性化的方式實現(xiàn)了對鄉(xiāng)村糾紛的治理。

二、一起發(fā)生在基層人民法庭的“鬧劇案”

2019年10月,在H村人民法庭發(fā)生了一起“鬧劇”。來鬧事的是徐某,他是徐蘭香的弟弟。徐蘭香是該縣W村人,早年丈夫去世后,改嫁給Z縣四合街的劉某,當時Z縣四合街還是城中村。劉某有一個哥哥劉大,已結婚生子,兒子叫劉周。劉某因為自身有一些輕微的殘疾(雙腿不好),家庭條件困難,所以并未娶妻。劉某后經人介紹認識了案例中徐某的姐姐徐蘭香。2000年左右,兩人結婚,但因為年齡、身體狀況等原因,婚后雙方并未生育子女。2017年兩人所居住的位于Z縣四合街的一處平房被征用,雙方因為征遷款的問題曾經鬧過矛盾,后來徐蘭香就回到了老家,暫時居住在弟弟徐某家。同年6月,Z縣財政集中支付了丈夫劉某1861301元的征收補償款,收款賬戶為劉某。徐蘭香得知后,曾向劉某索要征遷款項,雙方未達成一致。徐蘭香就于2018年向Z縣人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要求離婚并分割這筆拆遷款。同年9月22日,Z縣人民法院做出了民事裁判書,認定,“關于共同財產,2018年8月30日調解書中載明位于Z縣四合街的平房一處屬于原被告雙方的共同財產,并且對被告的詢問筆錄中,被告也承認該處平房的拆遷款由其保管,故被告應支付原告徐蘭香拆遷安置款93萬元”。通過判決書的主文我們看到了兩條重要的信息:第一,準許徐蘭香與劉某離婚;第二,劉某在本判決生效后30日內支付徐香蘭共同財產Z縣四合街的平房一處的拆遷安置款93萬元。

但離婚判決生效后,被告劉某并未主動將拆遷款打給徐蘭香,徐蘭香和弟弟徐某就又向院里申請了執(zhí)行。申請執(zhí)行期間,徐蘭香并未與被告劉某有聯(lián)系。后據徐蘭香的弟弟徐某所說,徐蘭香的丈夫劉某在此期間被其侄子劉周送到了養(yǎng)老院,并于2019年1月17日過世。徐某和徐蘭香認為,劉某的拆遷款應該是被侄子劉周拿走。所以,兩人又在2019年4月向Z縣人民法院申請追加被告的侄子劉周為被執(zhí)行人。一審駁回起訴后,徐某不滿,于2019年8月再次向中院提出了訴訟,中院又將其案件發(fā)回到Z縣人民法院,由H村人民法庭重新審理,后來才到了Z法官那里。Z法官對此案件進行了開庭審理后,認為原告并不符合追加被執(zhí)行人的條件,故駁回了起訴。

Z縣法院認為……本案執(zhí)行過程中,徐蘭香認為劉周為拆遷安置款的代管人,在劉某死亡后,即成為受遺贈人或者其他因公民死亡取得遺產的主體,申請追加劉周為被執(zhí)行人并執(zhí)行其名下財產。根據上述規(guī)定,申請執(zhí)行人申請變更財產代管人為被執(zhí)行人,在代管的財產范圍內承擔責任的前提是作為被執(zhí)行人的公民被宣告失蹤;本案中劉某并未被宣告失蹤,徐蘭香亦未提供充分有效證據證實劉周系遺產受遺贈人或其他公民死亡取得遺產的主體。徐蘭香申請追加劉周為被執(zhí)行人的請求,因缺乏法律依據,依法不予支持。如徐蘭香認為劉某轉移拆遷安置款給劉周損害了其利益,可另行訴訟解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二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執(zhí)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決定》第十條、第二十八條、第三十條規(guī)定,裁定駁回徐蘭香追加劉周為2019冀XXXX執(zhí)X號案的被執(zhí)行人的申請。(資料來源于H村人民法庭的卷宗資料)

原告徐某在看到Z法官的判決書后,非常憤怒,于是在Z法官的辦公室和他發(fā)生了沖突。徐某堅持認為Z法官的判決書有問題,沒有在判決書中將自己在開庭時提交的證據一一說明,更不應該駁回自己的起訴。

“我在開庭時提交的好多證據,他一個也沒有采信。當時我姐夫(劉某)身體不好,得了偏癱,他侄(案例中原告申請的被執(zhí)行人劉周)把他送到了養(yǎng)老院,不讓出門,還沒收了他的手機,不讓他和外界聯(lián)系。后來我姐夫找到人家養(yǎng)老院的人,通過里面的人給我姐寄了兩封信,四合街村委會的人給的我們。(問:為什么沒有直接寄給你姐)當時他也不知道寄到哪,就寄到村委會,讓村委會轉交給了我姐。說他侄子把他送到養(yǎng)老院,也不管他,也不讓他出去,手機沒收,錢也拿走了,我開庭的時候,也給法官看了,他硬說我沒有證據。你看他這個判決書寫的嘛,說我姐夫沒有宣告死亡,他侄子不是提供了死亡證明,為嘛證明不了他人不在了,這不是笑話。還非要宣告失蹤,死了跟失蹤有嘛區(qū)別?!?/p>

“再說,俺們這個申請合情合法。他侄子肯定把他的錢都拿走了,他當時人有點癱瘓,咋取得錢,俺們去銀行問過了,就是他侄陪著他取走的,人家銀行有錄像。再說了,我們這個信也能證明他給(在)養(yǎng)老院就把人給軟禁了。后來人死了,又很快把事(喪事)給辦了,圖啥。他如果沒拿一分錢,他會給他辦事。好處他都拿走了,法院還不認定他為被執(zhí)行人,就是沒天理了?!保ˋLXM20191021)

然而這在Z法官那里并無用處。雖然他同情徐某的遭遇,但徐某提交的這些證據在他看來并沒有合法的依據。

“他是提供了很多證據,但是有嘛用。(聽說是他侄子帶著劉某取的錢)是啊,但簽字是劉某自己簽的字啊,誰也說不好這個錢到底怎么著了。人家被告還說,這個錢就沒有到他手里,他銀行卡也沒有這一筆錢。我就給徐某說了,你要想證明人家被告拿了劉某的錢,你得有證據啊,劉某人也不在了,那信誰來鑒定真的假的。再說按照法律程序來說,我們這個不是一個民事審理的官司,是一個裁定文書,所以只是論證這個程序上是否可以,你又沒有法律規(guī)定的那些個證據,其他再多證據也沒用。”(BJCFTZ20191021)

在面對如此棘手的案件時,法官通常也會考量這一案件的特殊性。所以,Z法官在駁回原告申請被執(zhí)行人的訴求的同時,還特意指出,如果原告有其他訴求或者認定申請被執(zhí)行人劉周存在侵害他們財產利益的行為,可以再起訴。因為在Z法官看來,這種裁定類的案件,法律套用很簡單,就是牽涉的內容太過棘手,處理起來自然也很麻煩。所以,當案子被分給他時,Z法官就非常重視,也試圖綜合考量各種因素。

“當時分到我手里,我就不太愿意,他這個案子,俺們院里好多人都知道,他一直打著官司呢,所以俺們也比較重視這類(發(fā)回重審)案件。其實越是這種案件,俺們越得小心,他這個判決書我都是想了好幾個晚上,最后才寫出來的。他還是不理解,那我也沒辦法?!保˙JCFTZ20191021)

Z法官也試圖在判決書中考量到當事人的委屈。所以,他才會在判決文書中加上“如果有其他的訴求可以另行訴訟”。顯然,法官的這種考量并未得到當事人的理解,尤其是對打了很久官司的徐某來說,更是難以接受。他還是認為,自己打官司打了這么多年,收集了那么多證據,開庭時也都提交過,法官為何還要苛求他的證據問題。

徐某:“說實話,這個官司我打了不是一天兩天了,嘛情況我也知道,光我前前后后收集的證據得有一大摞,你為嘛不認定我提供的證據,我要去告你?!?/p>

法官:“你想去哪告就去哪告,我這判決書你要是不接受,你還可以去中院。”

徐某:“我肯定去中院,就是你這判決書我也得找領導。”

法官:“你想找哪個就找哪個,這是你的權利,請不要妨礙我們辦公?!?/p>

徐某:“你不給我寫清楚,我就是不離開?!?/p>

法官:“我判決書已經寫得很清楚了?!?/p>

徐某:“你寫的嘛,我提交的證據你這上面一個也沒說,你嘛寫清楚了?!?/p>

法官:“你不接受我的判決書,你可以向中院提起訴訟,這是你的權利,上面寫得清清楚楚,你自己回去好好看?!保˙JCALDH20191021)

顯然,徐某作為糾紛當事人,對Z法官做出的不利于自己的法律裁決并不認同,雖然他也愿意選擇正式的法律途徑來解決后續(xù)的不滿。但當下,他只有采取這種“鬧劇”的方式,才能表達對Z法官的不滿,并試圖形成對法官的某種壓力。但針對徐某的“鬧劇”行為,Z法官卻早已不再像早期的法官那樣,受制于考核等外在條件的約束,他更愿意堅信自己的法律知識,因為這份基于專業(yè)法律知識而做出的判理并無錯誤,他自然也無須承擔后續(xù)責任。

三、專業(yè)技術理性的運用:法官的裁決藝術

從基層人民法庭的整個司法實踐的過程來看,出判也意味著法庭的糾紛進入了尾聲。但“自由心證”向“判決文書”的轉化并非一蹴而就。法官們需要考量多重因素,不僅要把事實講清楚,還要考量法律適用的問題,尤其是面對當事人可能隨時出現(xiàn)的“鬧劇行為”,這些考量就顯得更為必要。蘇力也曾談及這一問題。他認為,隨著司法改革的推進,法學界也越來越關注司法判決的相關問題。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法學界進行了大量批判,如判決書的規(guī)格問題[15]、判決書的簡單化[16](p.350)以及判決書的公式化問題[17]等。所以,判決書并非是一種靜態(tài)的存在,它牽涉到法律走向實踐中的多種問題,尤其是涉及法律與不同主體之間的互動關系。正如哈貝馬斯所言,人民法庭的出判實踐也確實關乎著不同主體之間的溝通。司法判決不再是法官單向的語言說理過程,而是涉及“說者”與“聽者”的一種言語行動過程[18]。只有準確地把握判決文書背后的“聽者”,才能正確理解判決文書的“說者”。

法官和當事人是否是位于兩端的“聽者”與“說者”呢?事實上,學界對這一問題也存有爭議。顯然,在本案例中,Z法官并沒有將案件當事人徐某當作法律文書的真正“聽者”。雖然徐某是案件的直接利益相關者,但Z法官卻一直堅信自己的判理,認為自己判決書的書寫并無法律錯誤,如果當事人不滿,則完全可以尋求其他的路徑。所以,“如果不滿意可以上訴,這是你的權利”便成為了法官應對當事人質疑和不滿的主要手段。這與前期法官有意避免與當事人發(fā)生爭執(zhí)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事實上,基層人民法庭除了辦案之外還受制于法院的各種考核壓力,如上訴率、投訴率都會影響法官的年終考核。尤其是在“不出事”的邏輯指引下,法官們都盡量以更好的服務態(tài)度來化解與當事人之間的“爭執(zhí)”。但案例中的Z法官顯然有所不同。

“法官有時候也得硬氣,不然誰找你,你都害怕還行。糾紛總會有一個吃虧,誰吃虧一鬧咱們就妥協(xié)了那還能行?我是秉公辦案,依法出判,再怎么出事也不會尋求到自己的頭上。他要是不滿,完全可以去中院上訴,看看我出的(判決書)有沒有問題?!保˙JCFTZ20191021)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Z法官想要對話的主體是中院的法官,而非當事人。在他看來,再完美的判決書也會受到利益受損方的質疑,他所能做的就是保證自身的判理能夠準確無誤,即使當事人選擇上訴或者去院里告狀,他們也“有據可依”。因為在法官們看來,他們有著對自身有利的說理證明,即他們秉承了專業(yè)法律知識。所以,他們更愿意出一份符合法律規(guī)范和要求的判決書,并以此作為自己有效應對這種“鬧劇”的武器。

雖然案例中的徐某最后還是去了中院,對Z法官的判決提出了復議,并請求依法撤銷Z縣人民法院做出的執(zhí)行裁定。但這對Z法官來說并無太大用處,他堅信自己的判決沒有問題,也堅信徐某的這些說辭并不成立。所以,Z法官堅信徐某的案子在中院的審理下也不會“贏”。事實果然如此,中院完全支持了Z法官的判決。

……綜上,Z縣法院作出的異議裁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以維持。……(資料來源于H村人民法庭案例的卷宗資料)

自然隨著中院的判決,這起執(zhí)行異議的案件最終塵埃落定。Z法官也在第一時間將中院的判決轉發(fā)給筆者。

“那個案子,中院出判了,最后也是給他駁回了。咱們這個判決書是一點沒問題,和中院的保持了一致。全文只變動了幾個字。所以,我當時就給你說了,咱們這個判決書一點問題沒有?!保˙JCFTZ20200510)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Z法官在面對徐某的事情上能夠泰然處之。事實上法官在與當事人的互動中,往往處于較為主動的地位,這不僅是因為他們自身擁有調處紛爭的權力,能夠幫助糾紛當事人定紛止爭,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們并不將當事人及其背后的律師同行作為能與自己在法律范疇內同等對話的主體。雖然從判決文書的表面看,法官的判決書是直接寫給當事人,也直接指涉了當事人的具體權益,但實際上,主管他們的上級法院的法官才是他們出判時最主要的考量因素。法官也正是通過這種專業(yè)化的技術理性及其知識實現(xiàn)對糾紛的裁決,完成判決書的書寫過程。

事實上,在法學研究中,這份蘊含專業(yè)技術和專業(yè)知識的判決書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功能,即給予同行啟示。這就是說,判決書本身就預設了法律人的一般性認知,即法律需要法律人的說教來引發(fā)社會規(guī)范的形成,而判決書在體現(xiàn)法官的認知和判斷的同時,也蘊含了他作為一個法律人的某種設想和預期[19]。所以,律師和其他法官自然就是所謂的“同行”。但現(xiàn)實中,法官們也將“同行”的概念進行了進一步操作,尤其是在司法責任制度改革的今天,在當事人隨時可能“鬧事”的情形下,法官首先要考量的因素還是主管他們的上級法院的法官。一旦上級法院的法官肯定自己的裁判說理,也就意味著自身的裁判具有合法性,自然也就保證了法官們自身的安全。因此,在基層司法實踐中,法官們會積極主動地選擇這種標準化的、技術化的治理手段,并以此構建更為專業(yè)的法律文本,以實現(xiàn)法律意義上的“定紛止爭”。

四、技術治理的實現(xiàn):法官說理的多重性

整體來看,最高人民法院從20世紀90年代便開啟了裁判文書的制度改革。自1992年《法院訴訟文本樣式(試行)》出臺后,最高人民法院就對裁判文書提出了更為規(guī)范的要求[20]。一直到今天,隨著《人民法院民事裁判文制作規(guī)范》等具體的指導文件的出臺,法官的出判實踐也走上了越來越規(guī)范的道路。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落實司法裁決的公開化,基層人民法院也都積極推進裁判文書的上網,這也進一步使如何正確書寫標準化的裁判文書成為法官關注的重點之一。尤其是基層人民法庭的法官更是如此,他們不僅要注重格式問題,還要注重說理的技術性[21]。正如E法官所說,“現(xiàn)在俺們的判決都上網,你要是出現(xiàn)啥常識性錯誤,那就鬧笑話了”(BJCFTZ20190519)。事實上,除了理性化的考量之外,技術治理的實現(xiàn)還依賴于法官多重說理的能力。法官只有通過自身的說理能力和治理藝術的融合才能真正完成和繪制一份專業(yè)的法律圖示,這就構建了新時期法官出判實踐的運行機制。

(一)標準化書寫與格式化填充:法官說理的板式化

在裁判文書的制度化改革浪潮中,基層人民法庭的法官首當其沖,他們要比其他法院法官更注重裁判文書的格式化書寫。Z法官所在的H村人民法庭就是如此,法官們在裁判文書的書寫工作上投入了很多精力。事實上,為了推進裁判文書書寫的規(guī)范化,Z縣人民法院專門為每個法官配置了一套書寫規(guī)范的叢書。有的法官甚至還自己購買了一些相關的專業(yè)書籍,如《民事訴訟文書樣式》以及《民事案件案由新釋新解與適用指南》等,法官們也經常會翻一翻。

“現(xiàn)在是要求越來越嚴了,咱們的大部分判決書會傳到網上,要是你這個判決書寫的有錯別字,有引用錯誤,那大家都會看到,都會鬧笑話,就是院里不說,你當這個法官還好意思嗎?所以,現(xiàn)在社會,不管是誰,都需要不斷學習啊。不學習是真不行,司法領域一直在改革,你干這一行,能不跟著改革走?法官難當啊?!保˙JCFTZ20190511)

顯然,Z法官的感慨體現(xiàn)了司法實務界的共識。隨著司法改革的推進,這些在司法實踐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法官們必須不斷學習,才能跟上司法改革的步伐。而如何有效提高裁判文書的書寫能力,尤其是對判決理由的重視[22]自然成為法官們在新時期應對司法改革的一項新技能。整體來說,一審案件的判決書有一個固定格式,如果當事人對案件事實有爭議則選用另外的模板。而判決書中的事實性闡述(本院查明部分)、判決書中的邏輯性推演(本院認為部分)和判決書中的法理性闡述(綜上所述部分),共同構成了判決書的整體。它們三者相互交織,共同推導出一個確定性的結論,形成對糾紛調處的一份完整的法律文本。

Z法官就是通過這種“三段論”的方式,針對不同的案件,對照庭審筆錄,進行格式化的填充。如基本信息的錄入、原告的訴求及事實陳述、被告辯稱的內容和事實依據,這些都在庭審的筆錄當中。所以,從開庭審理時,法官就需要有意識地引導當事人陳述某一方面的內容,以便為后續(xù)的判決提供一些專業(yè)資料。一旦獲取了這些必要的資料,剩下來的工作就可以由法官助理或者扮演助理角色的“人民陪審員”來完成,Z法官的助理Q姐通常就扮演了這樣的角色。

“一般簡單的案子,Z哥先給我個總體性意見,然后,讓我先按照庭審筆錄,先打個草稿(判決書),然后再交給他進行核對?!保˙JCFTQ20190918)

顯然,這種高效協(xié)作的形式,大大提高了法官的裁判效率。法官們也嚴格按照判決文書的模板格式,以格式化填充的方式完成對糾紛的“說理”,這一過程實現(xiàn)了技術理性在法律判決中的成功應用。

(二)加工與生產的并存:人為圈定下的切割式說理

從宏觀的社會層面來看,法官的判決機制還受制于“人為圈定”因素的影響,如判決書相關人員及感興趣的社會公眾的期待。所以,法官如何通過技術治理的方式實現(xiàn)糾紛的調處,還需要一個共識以保證其內在機制的有效運行。在訴訟的一方,尤其是訴訟中利益受損方,對判決書存在差異性理解的情況下,法官們需要注入更為合理化的內容,以壓抑其不滿的狀態(tài)。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法官也必須通過專業(yè)性的加工和生產才能保證共識的生產,即讓社會公眾的選擇達到普遍認同的局面。

事實上,從糾紛進入法庭時,法官便積極參與了這一過程,尤其是在審判過程中,法官可以采用這種格式化的審理方式,對當事人的訴求進行切割。比如,為了讓原本發(fā)生于日常生活領域中的糾紛從日常生活的情境中脫離出來,法官需要按照法律的思維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從庭審開始就對雙方糾紛中的焦點問題進行整理,及時補充法官所需要的法律事實,從而保證后期法官的裁決行為能夠有效快捷。因為法官本身既是法律產品的加工者,又是法律產品的生產者。如果沒有前期的深入加工,就無法實現(xiàn)后期的生產。所以,技術理性的運用保證了法官司法裁決行為的連貫性。但這種技術理性的運用,也同樣會產生類似于“機械判決”的一些問題。Z法官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今天去院里,院長開會批評了我的一個案子。(追問怎么回事)就是一個案子,人家原告申請保全,我?guī)е司腿ケ桓婺前阉械奈锲范疾榉饬?,然后人家院長就開始,也沒有直接點名,就在那說,有些案子,連個馬桶都保全了,浪費司法資源。這是人家原告申請的財產保全,我有啥辦法。又不是不能執(zhí)行?!保˙JCFTZ20190517)

顯然,大部分法官以及其中暗含的說理模式更像是專業(yè)法律知識的加工和生產過程。但也不能否認,法官的一些個性化特征對裁判行為具有影響。事實上司法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法官判斷中存在一些個性的因素,卡多佐將其稱為“下意識因素”的力量[23](p.2)。而這些則需要法官們基于自身的思考而進行判斷。所以,法官的技術性說理更多體現(xiàn)為專業(yè)框架下的適度解說。

(三)專業(yè)法理性話語的使用和交流:判決書中的多重說理方式

正如前面所說,判決文書是一份專業(yè)的法律知識圖示,自然需要專業(yè)人員來完成。事實上,法官一直是這份專業(yè)知識圖示的“說者”,他的說理方式涉及法官的內心活動,體現(xiàn)了其專業(yè)法理性話語的運用過程。羅斯認為,我們對司法行為模式的理解應當摒棄外部考察的方式,要深入考察那些在社會規(guī)范意識驅動下的“精神活動”[24](p.37)。換言之,要把理解法官的內心活動作為我們理解法官說理的首要切入點。事實上法官的出判就是其內心活動的表達,承載了他對案件本身及其法理知識的闡釋過程。

“話語”是福柯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它不是簡單的語言應用的過程,而是涉及話語參與者之間的互動,指向一種實踐,甚至體現(xiàn)了一種權力關系[25](pp.241-376)。所以,法官們要想寫出一份完美的、雙方都可接受的判決書就必須選用合適的語言進行“交流”。但恰巧在這一問題上,法官們并沒有達成共識。畢竟在法官的語境中,當事人并不是他們想要對話的主體。但他們還無法忽視當事人。因此,他就需要在專業(yè)法理話語的使用中兼顧多重說理的方式。而基層人民法庭的技術治理本身也離不開法官的多重說理模式和技巧,法官的治理技術也正是通過這種說理模式得以實現(xiàn)。

整體來看,基層法官的治理技術還受制于另外兩方面的考驗。一是糾紛案件的生活性嵌入問題。對糾紛當事人來說,糾紛發(fā)生在他們日常生活之中,自然擺脫不了日?;纳钸壿嫛5敿m紛變成一個案件時,就要對其“抽絲剝繭”。這些被法官剝出的符合法律的“產品”已經脫離了當事人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情境,所以,他們讀不懂法官的說理,甚至也不愿讀懂法官的說理。這就是所謂的鄉(xiāng)村糾紛的司法實踐面臨著“脫嵌”于鄉(xiāng)村社會的問題。對當事人來說,他們只讀懂了最后的結果,但真正的說理則更像是一座“法律迷宮”[26]。二是作為具體司法實踐領域的主體,法官的多重話語敘述的說理模式還受制于相關法律制度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影響來自于裁判文書的制度改革和法院的具體考核制度。雖然針對不同類型的案件,法官也會對其進行有選擇性的篩選,但大部分判決文書必須做到評判的邏輯自洽,以便當事人能夠理解。所以,判決書的說理中既有法律的運作邏輯,也有情理性的推演,法官們甚至還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檢索庭審中的一些情理性因素,試圖通過這種完備的論證來說服當事人。事實上,Z法官就是通過這種內外論證的形式完成了自己的“說理”,其判決書既包括對事實的認定,也包括其邏輯的推演以及法條的具體應用。

因此,判決書作為法官說理的重要產物,是一種強烈的目的性“話語”實踐。它不僅要做到邏輯上的自洽,還需要將這種說理有效傳達給各個“聽者”,并讓其理解和接受。這就需要法官借助于“理解意義”的方式去實現(xiàn)。通常來說,人們對事物的理解,首先需要理解其中的意義,而作為專業(yè)知識圖示的判決書就成了人們理解法律意義的重要空間。所以,法官們便借助于法律文書的書寫過程展開對糾紛當事人多重說服的模式,并通過這種賦予意義的方式達到他與之想要溝通的主體——上級法官之間的“合理性對話”,以確保自身的“安全”。法官的司法裁決和出判實踐就是通過這種專業(yè)化、技術化的治理方式實現(xiàn)了對糾紛的有效治理。

五、結論:技術治理與法律權力的再生產

知識與權力是??吕碚擉w系的核心詞匯,在他看來,知識是權力的來源,同時也建構了某種權力的關系[27]。因此,法律作為一種專業(yè)性知識,自然在法律場域中決定了其權力實踐的方式。事實上,法律本身的運轉也離不開專業(yè)性知識的展開,權力實踐的過程也是如此。尤其是作為法律權力實踐的文本,判決書所體現(xiàn)的專業(yè)法律知識,既是最好的說理方式,又是一種有效的規(guī)訓手段。由此來看,法律權力也需要借助于法官的出判實踐及其裁決行為才能最終得以實現(xiàn)。

從表面上看,人民法庭的出判實踐是法官們的個人行為,但卻匯集了多種力量,即影響案件本身的各種“成分”都成為釀造這份“奇怪化合物”[23](p.2)的原料。而它們共同釀造出來的這種化合物本身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法律產品。它承載了法條的具體闡釋和法律知識的具體運用,使得一些人,主要是那些并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人被區(qū)隔在外[28](p.148)。對大部分當事人來說,他們只關注判決書的結果,并不關注其中是否體現(xiàn)了專業(yè)法律知識的運用和邏輯的推演。事實上,進入基層人民法庭的糾紛大部分是嵌入于鄉(xiāng)村社會的民間糾紛,甚至是經過多次發(fā)酵而形成的“異化”的糾紛[29]。法官面對此類案件時也必須依靠法律知識和嚴謹的邏輯才能有效應對,并盡可能地削弱利益受損對象的“質疑”。但即便如此,涉紛當事人仍有可能會出現(xiàn)不滿,就像本文中的“鬧劇”案例一樣。所以,法官們也必須重新調整與之對話的主體,即他們更愿意選擇與同樣具有法律知識的同行對話,尤其是主管他們的上級法院的法官,畢竟在相同的知識訓練和背景下,他們能夠獲取更多的認同,并借此保證自身判決的高效與權威。

當然,裁判文書作為一種法律知識的圖示,同時也意味著它擁有一定的法律權力。事實上,法律權力也是通過法律知識的具體運用才得以實現(xiàn)。正如上文所說,進入法庭的糾紛通常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而它一旦進入法庭,就意味著法律的知識邏輯會占據上風,所以,裁判文書也要緊緊圍繞著法律要素來進行。雖然論述無法直接回避或者割裂案件發(fā)生的日常生活的場景,如對糾紛事實的認定,但關鍵的地方,如法庭對事實的認定仍然采用法律的原則,即借助于有效證據還原法律的事實。同樣,裁判文書中法條的引用和闡釋,更是從法律的角度對案件進行的專業(yè)解讀。所以,在法官出判實踐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體現(xiàn)了法律知識的注入。法官以此來完成對“外行人”的一次入門性的培訓,為法律規(guī)則的確立打下了基礎。

從法官們的司法裁決行為中我們發(fā)現(xiàn),基層人民法庭的出判實踐不再僅僅是對某一具體案件的結果呈現(xiàn),也不僅僅是法律審判的終結,而是隱藏了法律運作的秘密。在這份法律圖示的文本空間中,技術治理成為其重要手段,法官們正是通過這種技術治理的方式重塑了普通大眾對法律及其規(guī)則的理解。法律的權力也正是通過這種意義空間的闡述,實現(xiàn)了對法律知識相對缺乏或相對陌生的社會公眾的有效“規(guī)訓”。因此,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即法官們試圖通過技術治理的方式在“說者”與“聽者”之間進行不同的切換,最終生產出了如此獨特而又專業(yè)的“法律文本”,并以此維持了法律權力的再生產。

參考文獻:

[1]劉永謀.技術治理的邏輯[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6,(6).

[2][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M].閻克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fā)達工業(yè)社會意識形態(tài)研究[M].劉繼.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4]劉偉,陳錫喜.“技術理性統(tǒng)治”何以可能——兼論哈貝馬斯技術理性批判的反思向度[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

[5]周飛舟,應星.從總體性支配到技術治理:基于中國30年改革經驗的社會學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9,(6).

[6]李鑫.智慧法院建設的理論基礎與中國實踐[J].政法論叢,2021,(5).

[7]劉永謀.技術治理與當代中國治理現(xiàn)代化[J].哲學動態(tài),2021,(1).

[8]強世功.文化、功能與治理——中國調解制度研究的三個范式[J].清華法學,2003,(2).

[9]吳英姿.鄉(xiāng)下鑼鼓鄉(xiāng)下敲——中國農村基層法官在法與情理之間的溝通策略[J].南京大學學報,2005,(2).

[10]侯猛.法學研究的格局流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

[11]王晨光.法官的職業(yè)化精英化及其局限[J].法學,2002,(6).

[12]蘇力.基層法院法官專業(yè)化[J].比較法研究,2000,(3).

[13]蘇力.法律人思維?[J].北大法律評論,2013,(2).

[14]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一種新的政治分析框架[J].南京社會科學,2001,(9).

[15]龍宗智.刑事判決應加強判決理由[J].現(xiàn)代法學,1999,(2).

[16]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7]傅郁林.民事裁判文書的功能與風格[J].中國社會科學,2000,(4).

[18]聶長建.“說者”與“聽者”角色轉換——司法判決可接受性的程序性思考[J].政法論壇,2011,(3).

[19]劉星.判決書“附帶”:以中國基層司法“法官后語”實踐為主[J].中國法學,2013,(1).

[20]潘建國.“入世”后法院民商事裁判文書改革應解決的幾個問題[J].法律適用,2001,(6).

[21]陳界融.論判決內容中的說理分析[J].法學,1998,(5).

[22]唐仲清.判決書制作應確立判決理由的法律地位[J].現(xiàn)代法學,1999,(1).

[23][美]本杰明·內森·卡多佐.司法過程的性質[M].蘇力.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24]Alf Ross.On Law and Justic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25][法]米歇爾·???規(guī)訓與懲罰[M].劉兆成,楊遠纓.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99.

[26]劉思達,吳洪淇.法律邊疆地區(qū)的糾紛解決與職業(yè)系統(tǒng)[J].社會學研究,2010(1).

[27]何雪松.空間、權力與知識:福柯的地理學轉向[J].學海,2005,(6).

[28]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29]陸益龍.鄉(xiāng)村民間糾紛的異化及其治理路徑[J].中國社會科學,2019,(10).

[責任編輯:賈雙躍]

Abstract: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behavior of judges is the main entry point to study the judicial practice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the process of judicial reform,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judicial operation of the People’s Court and the judge’s ruling become more and more specialized and standardized, and thus to achieve the technical governance of civil disputes,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dispute parties to various “Farce”behavior. Judges also try to reshape the common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of law by producing unique and professional “Legal texts”through technical governance. It is through this remolding process that the legal authority achieves the effective “Discipline”to the social public, who is relatively deficient in legal knowledge, and maintains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legal power.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governance, grassroots judges, judicial decision, art of judging

清原| 洱源县| 方山县| 丹东市| 长沙市| 武川县| 马鞍山市| 临洮县| 绥化市| 蒙山县| 北安市| 新建县| 聂拉木县| 和静县| 定兴县| 海兴县| 晋城| 桃园市| 彝良县| 寿光市| 彩票| 宁南县| 四川省| 明水县| 清水县| 钟山县| 湖口县| 东乡族自治县| 正宁县| 竹山县| 江城| 肇庆市| 天水市| 武陟县| 油尖旺区| 长岭县| 定南县| 新郑市| 建瓯市| 卢湾区| 渭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