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霖
如今,人們享受美食之前總會想著拍個照、發(fā)個朋友圈。不承想,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坐在餐桌旁的詩人們也不忘用詩歌將美食的好滋味記錄下來,與他人一起分享自己遇見的好味道。
“詩仙”李白,無酒不歡,“烹雞”是李白最喜歡的下酒菜之一。當(dāng)唐玄宗詔李白入京時,李白興奮之余便以烹雞慶賀:“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保ā赌狭陝e兒童入京》) 激情洋溢的詩句仿佛讓我們也聞到了雞肉的香氣。不久之后,李白入職翰林,于 是,有人便將“烹雞”稱為“翰林雞”。
除了烹雞,李白還喜歡以螃蟹下酒:“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月下獨酌 (其四)》) 一手持著蟹螯大快朵頤,一手端起酒杯暢飲,沾著酒氣的淡淡蟹香,似乎也隨著李白的詩句跨越了千年時光飄至我們面前。
“詩圣”杜甫也是一枚“吃貨”:“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保ā顿浶l(wèi)八處士》) 雨夜割來的新鮮春韭配上剛燒好的黃粱米飯,吃起來讓人感到溫暖而幸福。在成都時,杜甫特別喜歡一種叫作“槐葉冷淘”的涼面,這是一種用槐葉汁水和面,切成絲條狀,煮熟后再過涼水食用的家常小吃。杜甫還專門寫了一首《槐葉冷淘》來推薦這道美食,其中寫道:“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涼面好吃,讓人根本停不下來,于是就有吃得不過癮的“愁”了!
杜甫還很愛吃魚。魚的烹飪方式多樣,其中之一便是“魚膾”,也就是生切魚片。但魚膾在當(dāng)時價格不菲,有一回,杜甫參加了一個高端飯局,有幸品嘗到了魚膾,于是便用詩歌將魚膾從取魚、切肉到入口的過程記錄了下來。他評價道:“無聲細(xì)下飛碎雪,有骨已剁觜 (zuǐ,同“嘴”) 春蔥。”(《閿鄉(xiāng)姜七少府設(shè)膾,戲贈長歌》) 既襯托出了廚師刀工的精湛,也寫出了魚肉鮮嫩的口感。在《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中,杜甫還寫道:“鮮鯽銀絲膾,香芹碧澗羹?!睂Ⅳ~肉絲和碧水澗旁的香芹熬成香羹,口感香甜鮮美,令人回味無窮。
唐朝的人們還喜歡喝“茗粥”,這也是當(dāng)時最流行的喝茶方式之一,即把茶碾成茶末,再倒入鍋中與配料一起熬制成茶粥。詩人儲光羲便寫道:“淹留膳茗粥,共我飯蕨薇?!保ā冻攒嘧鳌罚?茗粥配上新鮮的野蔬,清淡爽口卻也足以令人感到愜意與滿足。
“黍米”是唐代人的主食之一,詩人王維隱居輞川莊時便看見了“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zī,指初耕的田地) ”(《積雨輞川莊作》) 的情景,連日雨后,樹木稀疏的村落里升起冉冉炊煙,婦女們燒好了黍米和野菜送給在東邊耕耘的人們。即便是粗茶淡飯,但因為這份美好的閑情逸致,似乎也能讓人品味出最溫馨的味道。
詩人孟浩然的“口?!币膊诲e:“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保ā哆^故人莊》) 他應(yīng)邀到朋友家做客,朋友便以雞肉配黍米來招待他,在淳樸自然的田園風(fēng)光里,吃著雞黍、喝著小酒,愜意如此,夫復(fù)何求?
唐朝詩人白居易在《松齋自題》中寫道:“充腸皆美食,容膝即安居。”我們可以從中窺探出他對于生活的態(tài)度——知足常樂。但實際上,白居易也是一位“美食家”,無論身處何地,他都能夠享受美食所帶來的幸福。
比如在 《食筍》 中,白居易寫道:“置之炊甑中,與飯同時熟。紫籜(tuò,指竹筍外層的殼) 折故錦,素肌擘新玉。每日逐加餐,經(jīng)時不思肉。”將筍放到煮飯的鍋中與米飯一起蒸熟。紫色的筍殼剝開后露出的是潔白細(xì)嫩的筍肉。天天吃筍,時間久了竟不想吃肉了,可見筍的味道之鮮美。
被貶江州時,白居易還有意外收獲,那就是美味的鱸魚。白居易吃鱸魚也生切,在《和微之詩二十三首》中他便提到:“魚膾芥醬調(diào),水葵鹽豉絮?!濒~膾以芥末醬、水葵及鹽豉調(diào)味,至于味道怎么樣,白居易自己給出了答案: “故園無此味,何必苦思?xì)w?”
此外,江南的櫻桃也是極美的,白居易曾寫過一首 《吳櫻桃》:“含桃最說出東吳,香色鮮秾氣味殊?!毕銡庖u人、酸甜可口的江南櫻桃,一定給白居易留下了對江南最美好的回憶。
絢爛的唐詩里記錄了太多古時人們舌尖上的美食。如今,雖然走過了千年時光,但唐詩里的那些美味依然在挑動著人們的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