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莫言小說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豐碩成果。自從2012年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后,學術界對其小說研究更是掀起了一陣熱潮,各種評論、觀點與論說蜂擁而至,但從敘事學的視角進行系統(tǒng)的理論整合與概括的成果并不多見。這是因為系統(tǒng)的理論歸納與總結需要一定時間的積淀與研究才可以做到,即時的研究與應景式的評論是很難達到的。姜春教授的《莫言小說敘事研究》(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9年12月版)之所以能夠達到很高的理論深度與廣度,是由于他在莫言獲獎之前就已經(jīng)對其小說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深入研究,這也是他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的重要研究成果。
通讀這本著作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通過巴赫金、韋恩·布斯、西摩·查特曼、里蒙-凱南、雅各布·盧特等為代表的敘事學理論,特別是小說敘事交流理論,對莫言小說敘事進行了多維度的透視。該研究開創(chuàng)性地建構起了一個從作者(真實作者、隱含作者、敘述者)到讀者(真實讀者、隱含讀者、受述者)逐層遞進的動態(tài)邏輯框架,在此理論框架中進一步思考莫言小說的敘事交流策略、敘事內(nèi)容、敘事語境、敘事模式及敘述話語等一系列的問題,可以說是莫言小說敘事研究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
首先,作者構建了獨特的理論研究視角。在莫言小說研究中,運用敘事交流理論來進行全面系統(tǒng)闡釋的,據(jù)我目及所至,姜春教授應該是第一個。他在研究中通過“真實作者→隱含作者→敘述者→受述者→隱含讀者→真實讀者”這樣一個有效的理論框架,將莫言小說研究中各種零碎的、分散的闡釋與論說,甚至相對立的觀點,都能夠合理有效地納入到了這一研究框架中,理論視野非常開闊,有洞見。
在第一章“莫言小說敘事內(nèi)容”中,作者不是從一般意義上來討論莫言小說講故事的題材內(nèi)容,而是從敘事學與敘事交流的宏觀視角探討莫言小說敘事內(nèi)容生成的原因與獨特性,探討了莫言的成長經(jīng)歷與“雙重他者身份”對莫言小說敘事生成的影響。這種宏闊視角的研究將傳統(tǒng)的小說內(nèi)容研究上升到某種理論高度,從而能夠帶來不一樣的研究圖景與理論發(fā)現(xiàn)。作者認為,莫言在20歲之后從“原鄉(xiāng)”到“異鄉(xiāng)”的“遷徙”造成的“雙重他者”身份,以及由此帶來的痛苦,是莫言小說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和創(chuàng)作思維的邏輯起點?!皩ふ沂涞募覉@或精神的故鄉(xiāng)”,是促使莫言以敘事去建構高密東北鄉(xiāng)“歷史”的要因;莫言小說敘事“原鄉(xiāng)”高密的彪悍民風、“怪力亂神”與倫理道德觀念深厚的地理生態(tài)人文環(huán)境,尤其是民間傳說所包含的思維習慣和文化積淀,以及莫言艱辛的童年成長經(jīng)歷,是莫言小說敘事的源泉與敘事生成的重要內(nèi)因。這樣的理論見解可以說是相當深刻的。
在第二章“莫言小說敘事語境”中,作者探討了莫言小說敘事與異域歷史文化語境以及與中國當代文學生態(tài)的關系。文中將莫言小說創(chuàng)作置放在新時期“西學東漸”與中國當代文壇總體情態(tài)中進行研究,這樣既能夠揭示莫言小說敘事的某種時代共性,又能夠發(fā)現(xiàn)其獨特性,得出的觀點就不會偏頗,更能夠讓人信服。作者認為,莫言小說敘事具有鮮明的“復調(diào)”特征,正是對“文革”“獨白”文學的一種反撥,“文革”獨白到新時期“復調(diào)”的轉(zhuǎn)變使創(chuàng)作主體強烈地意識到他者聲音的存在,以及建立自我主體性的必要。作者注意到,異域的??思{和馬爾克斯等的現(xiàn)代派創(chuàng)作,尤其是魔幻現(xiàn)實主義,大量運用意識流、隱喻、象征、荒誕、預言等現(xiàn)代主義技巧,給莫言小說敘事以直接的、巨大的啟示。類似的看法,在其他關于莫言小說的研究中也可以見到,但常常由于缺少必要的理論支撐,歸納與闡釋的深度就不如姜春教授研究的這樣獨到與鮮明。
在第三章“莫言小說敘事模式”中,作者揭示了莫言小說富有個性的敘事模式。書中從幾個方面進行了精辟的概括與論述,精彩迭現(xiàn)。一是認為莫言小說的敘事格局是將傳統(tǒng)小說“書場”格局與現(xiàn)代小說敘事技巧進行雜糅,導致敘事形式更加豐富多樣與復雜多變。二是認為莫言小說敘事視角是“多重性”的,敘述代言人的設置與敘述人稱的自由轉(zhuǎn)換,形成了莫言小說敘事視角套視角的典型特征,在一種相互的審視、傾聽、揣測和敘述中,真實作者和敘述者、敘述者和人物、真實作者和人物、甚至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都變得撲朔迷離,從而打破了傳統(tǒng)小說的敘事權威性,導致了小說的反諷、含混與多義性。三是認為莫言小說敘事結構是“多層次”的,通過多重“敘述代言人”以及“羅生門”與“元小說”等敘事技法,有意識地將小說的情境安排在“講述與傾聽”之間,這樣既方便敘述者“敘述”,也方便受述者的“再敘述”,而各種分層又呈現(xiàn)出或隱或顯的“對話”情境和對話效應。四是認為莫言小說“敘事時空”是“穿越”式的,莫言小說敘事的“鑲嵌本文”、預敘與敘事時間三維化,造成時空穿梭的敘事效果,使簡單的故事籠罩上了神秘感和時間哲學的色彩,敘事的跨度加大,增強了敘事的陌生化效果,使莫言小說在沉入傳統(tǒng)的時候不失現(xiàn)代的眼光。
在第四章“莫言小說敘述話語”中,作者將其概括為“廣場化”敘述話語,這一觀點具有獨創(chuàng)性。學界將莫言獨特的敘述話語特征稱作“莫言腔”,這似乎已經(jīng)成了莫言小說一個鮮明的標記,但什么是“莫言腔”,卻眾說紛紜。在本著作中,姜春教授的概括兼顧到了莫言小說“對話”特征與“擬書場”傳統(tǒng),非常精辟生動。莫言的“訴說就是一切”,正體現(xiàn)為一種“廣場化”敘述話語特征,表現(xiàn)在以傾訴式敘述進行情緒渲染、通過各種感覺進行氛圍營造與信口開河的話語狀態(tài)主導著敘事等方面。莫言小說敘述話語常常通過傾訴式的敘述,創(chuàng)造一種修辭氛圍,制造一種“廣場”式聽覺效應,彰顯敘述者的“在場”,就像是面對面在和受述人交流對話,給人強烈的生活感和真實感。這種傾訴往往與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構成一種有張有弛的力量。同時,莫言小說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與場面感,主要體現(xiàn)在莫言小說敘述話語注重感觀化的語言表達方式,調(diào)動各種修辭手段構筑畫面、構筑語言形象、營造意象,以吸引受眾的眼球,達到與受眾溝通的目的。因此,“廣場化”敘述話語的闡釋,應該是最能表達與呈現(xiàn)莫言小說敘述語言特征的。
在第五章“莫言小說的隱含作者與隱含讀者”中,作者探討了莫言小說敘事的“文本意圖”。這也是作者對莫言小說研究的一個獨特貢獻。書中對莫言主張的“作為老百姓寫作”理念進行了精彩的分析,觀點新穎而精辟。從事莫言小說研究的人都知道,“作為老百姓寫作”是莫言針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為老百姓寫作”而提出的。姜春教授的研究認為,這是“隱含作者”與“隱含讀者”進行敘事交流的集中與巧妙的體現(xiàn),也是莫言式的敘事策略與智慧。莫言的“作為老百姓寫作”,繼承了現(xiàn)代小說底層敘事的精神實質(zhì),卻又呈現(xiàn)出迥異的敘事風貌。莫言放下廟堂和知識分子的姿態(tài)而還原成老百姓,以置身其中的身份言說與敘事,倡導以感同身受的老百姓體驗和底層敘述拓展文學的境界,體現(xiàn)了對平民社會、民族精神以及底層智慧的尊重。姜春教授認為,“作為老百姓寫作”是“為老百姓寫作”的一種獨特形態(tài),甚至從本質(zhì)精神上更是一種“為老百姓寫作”。這就將學界爭論不休的看似兩種對立的觀點,運用敘事交流的理論視角進行了合理而恰當?shù)恼?,并進行了有效論證,令人佩服。
在第六章“莫言小說敘事與真實讀者”中,作者探討了莫言小說的讀者接受與批評。作者從敘事交流的視角,對莫言小說創(chuàng)作的三個階段進行了梳理,展現(xiàn)了讀者批評與影視傳媒對莫言小說敘事的影響,以及反過來莫言小說對真實讀者的審美與接受的影響,同時,在論述中能夠?qū)⒘暯娇倳涥P于文藝的一些重要論述與觀點運用到實際的學術研究中,讓人耳目一新,體現(xiàn)了姜春教授文學理論的扎實與豐厚,以及運用的嫻熟與睿智。
誠如作者在書中所言,對莫言的小說進行系統(tǒng)的理論概括,并力圖得出一個能夠被普遍認可的“結論”,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值得敬佩與欣慰的是,《莫言小說敘事研究》以敏銳的學術洞察力與深厚的理論基礎,為我們揭示了莫言小說的魔幻奧妙,詮釋了莫言小說的藝術魅力,確實是一部頗有創(chuàng)見的莫言小說敘事研究的學術著作。
責任編輯?? 王小朋
王萍,女,河南周口人,文學博士,洛陽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