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陽
今年9月,喜愛嚼檳榔的湖南歌手傅松因口腔癌去世,年僅36歲。在他生前錄制的最后一段視頻中,曾勸網(wǎng)友遠離檳榔。傅松去世的新聞在網(wǎng)絡(luò)上迅速傳播,由此引發(fā)了媒體對“該不該禁售檳榔”的廣泛討論。
檳榔原產(chǎn)于東南亞,在中國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臺灣等地,其中以海南的種植面積最大。檳榔中含有大量的生物堿,咀嚼之后能讓人產(chǎn)生興奮的感覺。在我國南方的一些地區(qū)有嚼檳榔的習俗,許多人嚼檳榔成癮,每天都要嚼上幾包。還有一些從事特殊工作的人(比如長途司機、夜班工作者)出于提神的目的經(jīng)常嚼檳榔。
我國有2000多年的檳榔種植史。據(jù)史書記載,西漢年間,漢武帝平定南越國之后,將嶺南地區(qū)的各種奇花異草移植到長安,其中便有檳榔。不過,檳榔難以適應(yīng)寒冷的氣候,在我國的分布范圍始終局限在北回歸線附近。歷史上,檳榔在南方一些地區(qū)的社會生活中承擔著重要作用,在迎客、婚喪嫁娶等活動中都少不了檳榔的身影。除此之外,中醫(yī)還將檳榔當作一味藥材。
在20世紀,醫(yī)學界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長期嚼食檳榔會損傷口腔黏膜,造成口腔潰瘍,增加患口腔癌的風險。如今,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檳榔列為一級致癌物,與煙草、酒精同級。
檳榔有許多別名,如賓門、大腹子、橄欖子、青仔、洗瘴丹,等等。其中,洗瘴丹這個名字比較特別,乍聽上去并不像一種植物的名字,而像是用多種原材料加工得來的藥品。設(shè)想,有一位南方的朋友去北方人家作客,送主人一袋洗瘴丹,如果主人事先不知道它是檳榔的話,恐怕會以為那是一袋黑褐色的藥丸。其實,這個別名確實源自中醫(yī)理論,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都認為檳榔具有一種重要作用—除瘴。“瘴”這個概念,與我國南方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有關(guān)。
中國各地的自然環(huán)境差別很大,如果一個人初到某地,對那里的自然環(huán)境不熟悉,生理上可能出現(xiàn)不適感,即水土不服,甚至還可能因此染病。在古代,醫(yī)療水平不高,水土不服對人的影響要遠遠大于今天。
華夏民族興起于黃河流域。在秦漢時代,當中原文明逐步向南方擴張的時候,中原人進入不熟悉的南方地區(qū),頻頻遇到水土不服的問題,嚴重時甚至暴發(fā)大規(guī)模的流行病。中原人由此認為,這些疾病是南方濕熱的自然環(huán)境造成的,將其稱作“濕”或“毒”。司馬遷的《史記》就將南方的環(huán)境描述為“江南卑濕,丈夫早夭”。
在漢武帝平定南越國之前,漢王朝曾多次對南越國用兵,均以失利告終。西漢初年,高后呂雉派遣軍隊南下征討南越國,當時正是夏天,環(huán)境濕熱,軍中瘟疫肆虐,無法翻越南嶺。大約過了一年,由于高后駕崩,只好撤軍。東漢光武帝時期,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得勝歸來時手下士兵已經(jīng)有四五成死于瘟疫。因此,當時中原人大都不愿前往南方。西漢初年,大臣賈誼曾經(jīng)被貶到長沙任職。出發(fā)前他聽說長沙氣候濕熱,便認為此去兇多吉少,因此非常傷感。
到了三國及南北朝時期,人們又將這種由南方環(huán)境造成的疾病稱為“障”或“瘴”。此后,“瘴”就成為描述此類疾病的專名,又派生出“瘴癘”“瘴病”“瘴氣”“煙瘴”“瘴毒”等詞匯。其中瘴氣這個詞最為常用,人們相信,這些疾病是南方特有的濕熱空氣造成的。直到今天,我們?nèi)匀粫啙岬目諝夥Q為“烏煙瘴氣”。
那么,瘴病具體是指什么呢?如今看來,瘴病并非一種疾病,其中包含的疾病種類非常多,病因也各不相同。有一些疾病的病因確實與氣體有關(guān)。南方氣候濕熱,每到夏天,動植物腐爛會釋放一些有毒氣體,人體吸入過多就可能出現(xiàn)一些癥狀。此外,許多文獻中記載的瘴病,特指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瘧疾。瘧疾通過蚊子傳播,南方地區(qū)蚊蟲較多,人們被蚊蟲叮咬染上瘧疾,又不知道瘧疾的傳播途徑,還以為是通過氣體傳播的。一些地方的瘴病往往會出現(xiàn)在花開時節(jié),實際上可能是花粉過敏。此外一些文獻記載中的瘴病還可能是水源污染、大氣污染等造成的疾病。
有意思的是,今天的研究發(fā)現(xiàn),歷史上不同時期記載的瘴氣分布范圍呈逐漸縮小的趨勢。從戰(zhàn)國至西漢時期,瘴氣分布的北界大致在秦嶺淮河一線,在長江以南地區(qū)最為嚴重;隋唐五代時期,北界就退到大巴山至長江一線了,最嚴重的地區(qū)在嶺南;到了明清時期,重災(zāi)區(qū)則在西南地區(qū)。
為什么瘴氣的分布范圍會逐漸縮小呢?這和南方的開發(fā)過程有關(guān)。隨著南方地區(qū)的逐步開發(fā),人們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環(huán)境,許多從前流行的疾病得到了控制。比如,清除積水,開墾農(nóng)田,使得蚊蟲無處滋生,瘧疾就相應(yīng)地減弱了。此外,所謂的瘴氣,根源在于中原人對南方自然環(huán)境的恐懼心理。北方居民不斷南遷,不但改變了南方的環(huán)境,人們對南方的許多地區(qū)也越來越熟悉。南北方文化習俗的差異逐漸縮小,瘴氣不再讓人感到恐懼,人們心目中瘴氣的分布范圍也就越來越小了。
歷史上,嶺南地區(qū)曾長期被中原人當作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也長期被認為是“瘴癘之所”。嶺南還曾經(jīng)是官員貶謫和犯人流放的地方。這些人到了嶺南之后,將自己的身心疾病記錄下來,一經(jīng)傳播,更加重了中原人對嶺南的恐懼。
在隋代醫(yī)學家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中,“山瘴瘧候”一條就寫道:“此病生于嶺南,帶山瘴之氣……皆由山溪源嶺瘴濕毒氣故也?!钡搅颂拼?,中原人愈發(fā)畏懼嶺南。貞觀初年,名將盧祖尚被派往嶺南擔任交州都督,這本來是皇帝對他的信任,但盧祖尚因為害怕嶺南瘴病,便找了個理由,說嶺南人為了抵御瘴病需要每日飲酒,而自己不能喝酒,肯定有去無回。一來二去終于激怒了皇帝,以忤逆的罪名將其斬于朝堂。唐代有大量詩文談到嶺南地區(qū)的瘴氣。有人統(tǒng)計,《全唐詩》中含“瘴”字的詩共有287首,其中約200首與嶺南相關(guān)。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也曾被貶至嶺南的潮州,南下途中,一位熟悉情況的“瀧吏”向他描述了嶺南“惡溪瘴毒聚,雷電常洶洶”的恐怖景象 。韓愈行至藍關(guān),遇到前來探問的侄孫韓湘,還寫下“知汝遠來應(yīng)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的凄涼詩句。到任后,韓愈在給皇帝的謝表中稱當?shù)亍岸眷F瘴氣,日夕發(fā)作”。還有人認為,嶺南的瘴氣對當?shù)厝瞬⒉粯?gòu)成多大的危害,而對外來者特別是北方人危害極大。唐代詩人盧仝就曾寫過“就中南瘴欺北客”的詩句。
到了宋代,情況也沒有多大改善。雖然南宋將國都遷至距離嶺南較近的臨安,這種觀念仍未改變。南宋詩人范成大到今天的廣西桂林任職,在惴惴不安中起程。臨別時親朋無比悲傷,仿佛是生離死別。當他到達桂林后,發(fā)現(xiàn)那里不僅沒有傳說中的瘴氣,反而是山水秀美甲于天下,于是他在后來的著述中反復(fù)贊美桂林的奇秀山川。不過,對于桂林之外的嶺南,他仍然認為那里瘴氣彌漫,“二廣惟桂林無之,自是而南皆瘴鄉(xiāng)矣”。南宋地理學家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指出,嶺南瘴氣有輕有重,輕者為“小法場”,重者為“大法場”,還列舉了二者各自的范圍。他竟然用行刑的法場來形容這些地方,足見瘴氣在其心目中的恐怖程度。
面對瘴病,中國古代的醫(yī)學家曾提出許多預(yù)防和治療的方法。其中,預(yù)防以飲食療法為主,前文盧祖尚提到的飲酒便是方法之一。食物方面,最早采用的大概是薏苡。薏苡在中國南北方都有分布,東漢時期馬援南征交趾的時候就經(jīng)常食用薏苡,希望以此抵御瘴氣。由于南方的薏苡果實較大,當他班師回朝之時,專門裝了一車運回北方。這件事甚至引起了誤會,一些人認為他運回的是一車珍寶。當馬援去世后,從前憎恨他的人便向皇帝告狀,說他私運明珠、犀牛角等寶物。后世便以“薏苡明珠”“薏苡之謗”來形容被人誣蔑,蒙受冤屈。
唐初的醫(yī)書中,檳榔與瘴氣仍無關(guān)聯(lián)。唐代官修《本草》記載,檳榔的主要作用是治療腹脹、肌肉疼痛和口吻白瘡,并沒有提到抵御瘴氣的功效。隨著中央政權(quán)加速開發(fā)嶺南,瘴病成為急需解決的難題?!八幫酢睂O思邈認為,疫病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現(xiàn)象,“天行瘟疫病者,即天地變化之一氣也”。他同時認為,疫病既然是天地所生,就可以用“天地所生之物”防治。檳榔正是嶺南特有的一種“天地所生之物”。由于嚼食檳榔之后確實有提神醒腦之感,且在嶺南地區(qū)人人食之,此后它便進入了治瘴處方中。在另一位唐代醫(yī)學家王燾的《外臺秘要》中,提供了一種防治瘴癘和蠱毒的“木香犀角丸方”,配方中也包括檳榔。
至此,嶺南人嚼食檳榔的傳統(tǒng)習俗便被賦予了一種新的意義。晚唐的劉恂曾因中原戰(zhàn)亂在嶺南生活多年,在他的《嶺表錄異》中提及交州氣候炎熱,當?shù)厝硕加薪罊壚频牧晳T,他們稱不食檳榔便無以祛瘴癘。唐末的侯寧極在《藥譜》中首次將檳榔稱作洗瘴丹。此后這個名稱便流傳開來,除瘴也成了檳榔最重要的一項藥用價值。一些非醫(yī)學著作在提到嶺南的檳榔時,也都會異口同聲地談到它的除瘴功效。南宋文人羅大經(jīng)在《鶴林玉露》中寫道:“嶺南人以檳榔代茶,且謂可以御瘴?!边@段話后被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引用。明代博物學家、詩人謝肇淛在《五雜俎》中也說:“閩廣人食檳榔,取其驅(qū)瘴癘之氣。”明末清初的陳士鐸在《本草新編》中稱,嶺南是煙瘴之地,毒氣彌漫于山巔水溪。當它們侵入人體,會讓人立時感到眩暈胸悶。這時候,只有嚼食檳榔才能迅速緩解。他由此認為將其稱為洗瘴丹確有依據(jù)。
直到今天,雖然人們早已擺脫了對嶺南瘴氣的恐懼,檳榔致癌也已得到醫(yī)學界的確認,但是一些愛好嚼檳榔的人,仍會將“除瘴”當作自己嚼檳榔的理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