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假美猴王》里,到底是誰殺死了誰?現(xiàn)在有個所謂“細思極恐”的說法,被殺死的是孫悟空,跟著唐僧取經(jīng)的是六耳獼猴。這就是如陰謀論般的胡扯了。
其實故事很簡單,孫悟空和六耳獼猴是同一個人。孫悟空和六耳獼猴鬧到靈山的時候,如來佛說得很清楚:“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競斗而來也?!睂O悟空和六耳獼猴就是一個人的兩顆心。
或者我們可以用弗洛伊德的說法,六耳獼猴是孫悟空的潛意識,后來這個潛意識浮出水面,就成了分裂的心靈。吳承恩時代沒有“潛意識”這種術語,他也不知道該怎么處理這種性格分裂,所以只能用這種手法來表現(xiàn)。
六耳獼猴是孫悟空殘暴的一面。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知道了,沙僧到花果山去找他理論,打死了一個他手下的猴子。六耳獼猴讓人把猴尸“剝了皮,取肉煎炒,將椰子酒、葡萄酒,同眾猴都吃了”,這是非??植赖囊粋€場景。
從這里也能看出來,后來的孫悟空不可能是六耳獼猴。恰恰相反,他正是祛除了自己殘暴黑暗的六耳獼猴的一面,才有了后幾十回里那個溫和版的孫悟空。
孫悟空確實有殘暴無情的一面,那只六耳獼猴也一直隱藏在他心里。
孫悟空喜歡濫殺無辜,就連他對花果山的猴子,也沒見好到哪里去。從五行山出來以后,他從沒想過回花果山看一下。等他被趕回花果山以后,猴子們告訴他:“自從爺爺去后,這山被二郎菩薩點上火,燒殺了大半?!笨蓪O悟空后來見了二郎神,該稱兄道弟還是稱兄道弟,一大半猴子的死,孫悟空并沒放在心上。
在遇到唐僧之前,孫悟空就是個無情之人。而他所處的環(huán)境,也是個無情的環(huán)境。周圍的人幾乎都是沒心沒肺,自私自利。
孫悟空在天庭交了很多朋友,“閑時節(jié)會友游宮,交朋結義……與那九曜星、五方將、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漢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彼此稱呼”??傻人隽耸?,被壓在五行山下,這些“兄弟”都跟他劃清了界限,沒一個搭理他的。孫悟空在妖魔界也“廣交賢友”,還和牛魔王、蛟魔王等結拜了七兄弟,而這些兄弟后來也沒一個幫助他的。
當然,反過來,牛魔王他們要是出事了,孫悟空也絕不會施以援手。大家奉行的游戲規(guī)則就是如此。
孫悟空是一個在無情世界里長大的無情之人。六耳獼猴就在他體內,是他被黑暗環(huán)境一點點喂大的黑暗心靈。
或者說,六耳獼猴是孫悟空的一個“更壞的自己”。其實我們每個人也或多或少都有一個“更壞的自己”,只是一直被我們壓制住了而已。
孫悟空也壓制住了六耳獼猴。那么在《真假美猴王》里,這個黑暗的自己為什么爆發(fā)了呢?當然是因為唐僧的出現(xiàn)。
唐僧有很多很多缺點,但他有一個巨大的優(yōu)點,就是有感情。他在五行山下救了孫悟空,不僅給了他自由,也把他從一個無情的世界帶到了一個有情的世界。
我們容易有一個誤解,覺得唐僧對孫悟空除了責罵就是打壓,其實并非如此。孫悟空和唐僧的觀念差異太大,孫悟空的能力又太強,唐僧不由自主地會責備他,矯正他,但是唐僧對他并非沒有感情。
書中有很多二人帶感情的互動細節(jié)。最明顯的一段是在車遲國斗法的時候,大家都以為孫悟空在油鍋里被炸死了。國王要處死唐僧,唐僧說在處死我之前,能不能給我點紙錢,我去吊唁一下徒弟。他對著油鍋焚燒紙錢,說:“自從受戒拜禪林,護我西來恩愛深?!爆F(xiàn)在就算你做了鬼,也要記得雷音寺,我們兩個鬼會在那里相見的。
在讀者看來,這是唐僧迂腐可笑,但是在孫悟空聽來,肯定是感動的。因為在他的前半生,從來沒有人這么對待過他。
在被壓在五行山之前,孫悟空上天入地,自由自在,但他毫無感情。沒有感情就沒有羈絆,一切都從喜好出發(fā),所以他才顯得那么自由?!段饔斡洝肥恰靶脑场北皇辗倪^程。而收服的前提,就是讓心產(chǎn)生感情。而有了感情就有了羈絆,有了牽掛。
但是這個過程里肯定有潛意識的反抗:無情對有情的反抗,自由對馴化的反抗。在唐僧多次指責孫悟空濫殺無辜以后,孫悟空的黑暗潛意識爆發(fā)了。
他的一個心靈在珞珈山上求告觀音,希望回到唐僧身邊……另一個心靈在“輪鐵棒……望長老脊背上砑了一下”,有打死唐僧的沖動。這兩個都是真實的孫悟空。
然后,這個黑暗的潛意識被打死了,而且是被孫悟空親手打死的。這非常有象征意義。無情、殘暴的六耳獼猴死了,有情、溫和的孫悟空活下來了。
如果反過來呢?本我失去了自我的壓制,孫悟空就會變成魔,而且是會比當年的齊天大圣更無情的魔,一個連猴尸都剝皮、煎炒的魔。
所以,《真假美猴王》是《西游記》里真正的高潮,從此之后,師徒之間的矛盾基本消失了,一切都成了團隊和外部的對抗。
孫悟空再也沒有殺過人,而在唐僧堅持救人的時候,他也選擇順從。
在《無底洞》那一節(jié)里,老鼠精變成落難少女,唐僧想去救她,孫悟空說這是妖怪。唐僧以前從來不信這種話,可現(xiàn)在他信任了孫悟空,覺得這可能就是個妖怪。只是等唐僧轉身離去以后,又聽到少女遠遠的哀求聲,他實在忍不住,又回頭去救她,說救人比取經(jīng)更重要。這次孫悟空也沒攔著,說:“任你去救?!?/p>
孫悟空已經(jīng)接受了唐僧的善良,哪怕這種善良會帶來危險和麻煩,但是他意識到這種善良是唐僧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接受這個有情世界,就要接受這種善良,同時承擔善良帶來的危險。
而他對唐僧也產(chǎn)生了強烈的感情。在獅駝嶺的時候,孫悟空以為唐僧死了,他的反應是“心如刀攪,淚似水流”,連被捆著的豬八戒和沙僧他都忘了救,飛到城東山上,“按落云頭,放聲大哭”。那個自由自在、無情無惱的齊天大圣消失了,現(xiàn)在存于世間的,是心有牽掛的孫行者。
為什么《真假美猴王》里,孫悟空能戰(zhàn)勝六耳獼猴?為什么他能果決地打死那個黑暗的自我?
有人說這是因為如來“功成歸極樂,汝亦坐蓮臺”的許諾,可要我說,不是這樣。他能夠打死六耳獼猴,不是因為法力無邊的如來,而是因為有情的唐僧——就是那個嘮嘮叨叨、迂腐冬烘的和尚。
他毫無神通,識人不明,但是,他把那個活在無情世界里的孫悟空帶進了一個有情世界。誰是《西游記》里最大的英雄?有時候真的很難講。
(梁衍軍摘自微信公眾號“押沙龍y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