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海沉魚
在多數(shù)人的記憶中,第二故鄉(xiāng)沉淀著非同一般的情感。在那里,或關(guān)于一場精彩絢爛的青春,或關(guān)于某個燈火闌珊處邂逅的一段刻骨銘心。而我對合肥這座城的情感記憶,大多是堆砌在一個個青春激揚的文字、一句句文墨留香的話語里。
與多數(shù)作者不同,寫作這個愛好是在二十歲之后才逐漸占據(jù)我的生活。初逢文字,是在小學四年級的作文課上,彼時,年幼無知的自己,驚嘆于講臺前獲獎無數(shù)的老師身上散發(fā)的無窮光芒。那種驚嘆只維持一時,繼而在其后十余年時間淡出記憶。
高考后,我選擇把一腔抱負投向家鄉(xiāng)南邊這座從前只從大人口中略有耳聞的城市。省城風光無限好,在北方小城的孩子眼中,它自帶光鮮,高聳云霄的摩天大樓,橫貫東西南北的復式立交橋,就連藏在街邊角落的報亭,都散射著無與倫比的魅力。
我去女人街的次數(shù)不少,單從它距離學校僅隔一條馬路,我就有時常光顧它的理由,加之這里琳瑯滿目的服飾、小吃店,成功吸引了附近高校學生前來駐足。然而,一派繁華之處,我卻只留戀于一家報刊店。那家店牌面不大,過于樸素,擠在一眾高檔品牌服裝店中,沒有太多的存在感。我第一次光顧報刊店,屬于機緣巧合。夏日傍晚,一陣悶雷,逼來一場及時雨。我和同學行至報刊店門口,情急之下,躲進逼仄的書山一角。那場雨下得大而急,且持續(xù)時間較長。我只是在了無興趣地翻動書頁,卻不曾沉心讀書,書店阿姨似乎看出了我們的心思,她自知這場雨停還要些時間,于是送來板凳,留我和同學歇腳。
許是那場雨,許是阿姨熱心的舉動,我被動接受著書里的情節(jié),青春已然行至半程,才第一次觸摸到青春文學的鮮活模樣,故事中深陷囹圄,卻暗自與命運抗爭的少年;花兒一樣的年紀,莫名美好的情愫在少男少女心中生根、發(fā)芽……這些發(fā)生在與自己同樣年紀的故事,以文字渲染紙上,美好呈現(xiàn)。一個個散發(fā)著青春感的文字,深深牽引我心,沉浸之時,執(zhí)筆寫人生的心,在不謀而合的時刻,蠢蠢欲動。
第二次光顧報刊店,不再源于巧合。課后,我孤身一人,穿過一條馬路,時隔一周后再度邂逅這里。這趟前來,我是尋找靈感的。初次寫作,提筆之時,無奈文字輸出能力有限,無法將心中故事連成一體,遂想先閱讀其他作者的文章,在他人的文字中捕捉寫作的要領(lǐng)。
那天回到宿舍,我趁熱打鐵寫下了人生的處女作。幾個月后,登報見刊時,我去了報刊店。那種未見刊,心中難以落地的激動與焦急逼迫我再次踏足那片文學圣地。又是大雨如注,我大步流星跨至雜志區(qū),焦急地翻找著自己的文章,一番大動干戈后,終于探見那抹青蔥的余香。見我微微露出笑意,書店阿姨特地將手中剝好的橘子送來給我吃,我接連推辭,阿姨執(zhí)意給我。她笑著對我說:“熱愛文字的年輕人,不多見了。你若喜愛,就要堅持?!?/p>
大學時光,我與文字結(jié)下不解之緣。她如同與我相交甚好的朋友,白天黑夜,聽我傾吐綿綿思緒,并做出得體而溫柔的回應。后來,文風逐漸成熟,形成一套嚴謹?shù)膶懽黠L格,我的文章在第一篇處女作到見刊無數(shù)的這條路上,碾下過許多美好與溫暖。在文字中,我給身邊每一個帶著鮮亮模樣,抑或深刻色彩的人在文學世界找到了最合適的位置。
從前,我只是羨慕講臺前被無數(shù)榮譽包裹的老師,那抹對文字的悸動曇花一現(xiàn)后,在年少的記憶中化作一抹泡影。而后,只是在一個尋常雨天,樸素的書店阿姨將我匱乏的思想中那個深藏已久的文學之夢悄悄點亮,她不是老師,也無光鮮榮耀加持,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書店老板,卻成為我走向文字世界的引路人。
畢業(yè)三年后,重回合肥,我終于擠出時間,從城南坐車回到城北。如今的女人街與繁華咫尺天涯,街面外圍的城市里,生活的煙火氣愈發(fā)濃厚,而這里留下的只是依稀的殘存落寞。很多曾名極一時的服飾、小吃店紛紛關(guān)門停業(yè),那家曾寄托我青春記憶的報刊店也已不復存在,門外墻上留下的一紙轉(zhuǎn)租字條,似把我曾在這座城里有關(guān)于文字的故事埋葬于此。
若有機會再見書店阿姨,我會告訴她,年輕人一直奔跑在追尋文字的路上,謝謝她為年輕人指引方向。
寫作以來,我收到過讀者的稱贊與鼓勵,也有尚在念中學的學生,向我傾吐他對文學寫作的一腔熱愛。這些跳動在大江南北的一顆顆火熱的文學之心,于我而言,仿佛一顆顆珍奇的瑪瑙,以奇特和珍貴的模樣散落在那一片片平凡的土地上,我希望他們經(jīng)過時間的淬煉,綻放出耀眼的光彩。
疾馳在青春的荒原,我們每個人都是最樸實、最平凡的小馬駒,獨闖白天與黑夜,若前路有一盞明亮的航標引導,一定會在馬蹄踏過的土地,留下一朵朵美麗的馬蹄蓮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