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網(wǎng)絡(luò)上先后曝出幾條孩子與家長產(chǎn)生矛盾后發(fā)生極端事件的新聞,好多家長看完都心有余悸:現(xiàn)在的孩子怎么這么脆弱,還能不能管教孩子了?
當然要管教。正確教育和引導(dǎo)孩子是家長必須負起的責任,但如何管教,如何才能讓孩子欣然接受,這的確是一門學問。
前幾天,有位家長給我發(fā)來微信,說自己青春期的兒子十分叛逆,自己說什么兒子也不聽,但奇怪的是,同一件事,爸爸一說話,兒子就沒那么抵觸了。
以下是三人的聊天記錄——
媽媽:回家后趕緊寫作業(yè),別老想那些亂七八糟的事!
兒子:我干什么不用你管!
爸爸:兒子,辛苦一周了,寫完作業(yè)帶你吃大餐去。
兒子:出去吃飯?zhí)速M時間了,我還是先把作業(yè)寫完再說。
媽媽:你看你這考試成績,對得起誰啊!
兒子:你行你上??!
爸爸:一會兒爸爸幫你看看錯哪了,下回可別掉坑里了。
兒子:好啊,我也想知道究竟差哪呢。
為什么兒子只聽爸爸的話,不聽媽媽的話呢?細心的家長看了上面的對話一定會發(fā)現(xiàn)這兩種教育方式的不同:一個是讓人羞愧,一個是讓人反省;一個是只知道說教,一個是跟孩子共情;一個是有條件愛孩子,一個是無條件接納孩子。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里有一句著名的臺詞:“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所以,當孩子摔門而去的時候,不要再苦苦執(zhí)著于“孩子為什么這么不聽話”的心結(jié),想一想,您和孩子的關(guān)系融洽嗎?您從孩子的立場思考過問題嗎?
近日,一位媽媽在網(wǎng)上發(fā)表了一篇反思文章《女兒抑郁了,都是我逼的》,作者的女兒一直十分優(yōu)秀,可這位媽媽非常吝嗇于夸獎孩子,孩子遭受校園欺凌也要求孩子“從自身找原因”。上了高中,孩子犯錯了還會當眾扇耳光,直到孩子得了抑郁癥,這位媽媽才如夢初醒,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孩子犯了錯誤,遇到挫折,實際上是他(她)最迷茫、最無助的時刻,他(她)此時最需要的就是你的擁抱和開導(dǎo),而如果你給他(她)的反而是狂風暴雨,那么是想把他(她)推向何方呢?
教育專家說:若批評沒有了“愛”,則教育就沒了溫度。所以,不論遇到何種情況,先擁抱、接納你的孩子吧,在你溫暖的懷抱里,他(她)自然感受到你內(nèi)心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