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繼飛 賀握權 黃鵬
(1.廣東第二師范學院 廣東廣州 510303;2.廣東外語藝術職業(yè)學院 廣東廣州 510318)
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課堂教學是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的所有課程都應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并形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強大教育合力。何謂課程思政?課程思政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為宗旨,讓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道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1]。
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效地融入到各專業(yè)課程的教學之中,無疑是高校應重點關注的課題之一。從2020年開始我校大力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并要求各二級院系至少確定一個專業(yè)進行課程思政試點。相對而言,教師普遍覺得課程思政在理工科專業(yè)比較難以落地,比如如何處理好科學技術的專業(yè)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如何發(fā)掘思政點并與專業(yè)性教學內容更自然地融合起來?課程思政是否擠占專業(yè)性內容教學的時間?課程思政的內容在學業(yè)評價中如何體現?這些都是教研活動中被經常提及的問題。
理工科專業(yè)的課程思政如何破局?本學期我校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組織了一次課程全覆蓋的聽課活動,并在此基礎上又舉行了一次課程思政示范課觀摩與專題研討。結合全覆蓋聽課的初評印象,我們邀請了學院有三十多年教齡的植物學副教授為大家開出一節(jié)《植物學》課程思政示范課,然后教師們圍繞該示范課進行評課與議課?!吨参飳W》是生物科學師范專業(yè)的一門基礎的必修課程,安排在大學的起始年級開設。這節(jié)課是關于被子植物中的??坪湾\葵科,具體涉及植物的科屬分類、形態(tài)特征以及與人類的關系等內容。應該說,此人此課都具有較好的示范性。
為了上好示范課,執(zhí)教者課前進行了認真的準備。這節(jié)課時長45分鐘,既很好地完成了《植物學》本課的教學任務,又巧妙地切入了四個“思政點”:一是在講到桑屬植物時,由桑蠶引入我國的“絲綢之路”,繼而由“絲綢之路”過渡到“一帶一路”,滲透了有關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絲路精神和國際合作共榮的發(fā)展理念;二是在講到桑科植物見血封喉(箭毒木)時,插入了自己曾經隨團到云南旅游的一個小插曲——自己如何現場普及科學知識消除其他游客的惶恐心理,藉此說明“知識就是力量”和學好植物學知識的意義;三是在介紹錦葵科的棉屬植物后,啟發(fā)學生聯想到“新疆棉花”,融入了有關“國家對新疆的精準扶貧”以及我國的民族與宗教政策,并在“潔白無瑕的新疆棉花不容玷污”的醒目標題之下介紹了新疆棉花的生物學特性;四是由植物的自然進化引申到人類社會的進化,巧妙地提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進而引導大學生們要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者。
課后我們隨即組織了一個小型的研討會,參與互動討論者以青年教師為主。大家非常認同執(zhí)教者對本課思政點的發(fā)掘和融合,認為這節(jié)示范課的確帶給自己諸多有益的啟發(fā):一是理工科課程思政不僅必須而且可行,關鍵是教師備課和上課要做到“有心”和“用心”;二是課程思政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時需要主動學習和積累專業(yè)之外的知識與技能;三是執(zhí)教者生動幽默的教學風格也大大增加了課程思政的效果。同時大家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已經為我們指出了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具有很強的戰(zhàn)略性、思想性和針對性,是指導理工科教師在新形勢下實施課程思政的綱領性文獻,應主動閱讀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原文。
對于本課例的思政點和教學方法,也有教師提出了一些建議,比如建議在講桑屬植物時可以引入“?;~塘”的思政元素——“?;~塘”模式創(chuàng)建于2500多年前的中國,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現代農業(yè)比較理想的生態(tài)化生產經營模式,藉此可以滲透有關民族自信的教育。執(zhí)教者對這些建議也非常認同,并說明自己在備課時已納入該思政點,只是上課中一時疏漏了。這次示范課觀摩與研討,是在全覆蓋聽課評課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的。所涉及的問題具有普適性。
應該說,結合全覆蓋聽課評課活動組織的這次課例觀摩與專題研討,讓教師們進一步認識到理工科專業(yè)課程的育人價值,達成了示范引領、質疑釋疑的預期效果。我們認為“發(fā)掘思政點和擴大融合面”是理工科專業(yè)落實課程思政的關鍵所在,為此嘗試提出幾點思考與建議:
高校必須進一步強化理念,從頂層設計、教師能力、課程改革、制度完善、反饋修正等方面積極探索課程思政一體化實施路徑,形成育人聯動共同體[3]。尤其是理工科專業(yè)要將課程思政納入到院系的教學研究和教學督導工作的常規(guī)化管理,課程思政應成為聽課評課的重要內容之一。理工科課程在滲透自然哲學觀、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本質和科學倫理等思政元素方面具有獨到的教育功能。自然科學課程并不等同于自然科學,而是經過課程化處理后的自然科學。自然科學課程除了傳授科學知識、培養(yǎng)專業(yè)能力之外,還應包括思想政治和行為養(yǎng)成等內容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成為理工科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就要求必須重視與這些專業(yè)課程密切相關的那些思政元素[2],有關思政的要求既要融入到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課程教學大綱和教材等課程文本之中,更應落實在課堂教學的目標、內容和評價等教學實施環(huán)節(jié)之中。
很多理工科教師認為專業(yè)課程較難找到好的思政點,其實科技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非常豐富,有些是顯性的,有些是隱性的。顯性是指那些可以言傳或直接觸摸的思政元素,隱性是指那些難以言傳或直接觸摸而依靠體驗與領悟的思政元素。發(fā)掘思政點是實施課程思政的前提,本《植物學》課例中切入的四個思政點都是顯性的,除此之外教師課堂上認真的態(tài)度、端莊的儀表、積極的情感、關愛的問候、期待的眼神等等則是隱性的。
教材的編寫與出版有較長的周期,教師要善于對教材進行拓展和補充。而且教材只是眾多的學習資源之一,大學尤為如此。以本次示范課為例,雖然棉花這種植物教材很少介紹且不是教學重點,但在當前的情勢和基于思政和STSE的教育理念的需要,教師可以進行適度的拓展與強化。此外,校內外科學家的成長經歷、科學精神和愛國情懷等也是一種極好的思政素材,尤其是本校專家教授的學術成長經歷,可以轉化為學校辦學治校、立德樹人的思政元素。所以,理工科教師平時要注意發(fā)掘和搜集本專業(yè)的思政元素,建立個人的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庫。
理工科的課程思政尤其忌諱口號式和標簽化,不能將思想政治元素與科學技術元素分割為“兩張皮”,更不能為了灌輸政治思想教育而削弱科學技術的專業(yè)性教學。這就需要擴大課程思政的融合面,思政點的適切性越好則融合面越大,融合面越大則思政點與科學技術知識的結合就越自然越緊密。比如,講到生物基因的多樣性或者生物雜交技術,都可以很自然地引入首屆共和國功勛獎獲得者袁隆平院士及其雜交水稻研究,結合袁老的理想信念可以滲透愛國愛崗愛人民的教育,結合袁老的科研歷程可以帶入求真求實、堅持不懈等科學精神的教育。本次的《植物學》示范課對思政點的引入和融合都比較自然暢達,尤其是思政點的適切性和融合面的緊密性,使得課程思政的實施能“水到渠成”。
上面已經提及科學家及其科學精神,這里仍須進一步強調,科學家及其科學精神是理工科專業(yè)課程的最大思政點。何謂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是自然科學發(fā)展所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認知方式、行為規(guī)范、價值取向和指導原則,包括求實精神、求真精神、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團結協作精神、自由探索精神等[4]??茖W精神是科學的靈魂,以求實和創(chuàng)新為核心,是現實可能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結合。同時,科學精神是“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六大素養(yǎng)之一,包括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等??茖W精神賦予了科學素質內在性和穩(wěn)定性兩大屬性,架起了科學素質與科學能力之間的橋梁。
講好科學家的故事是傳播科學知識、啟迪科學思維和培育科學精神的有效方式。因為講故事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學習形式,比起那些教條式的說教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地質學家李四光、地理學家竺可楨、核物理學家鄧稼先、土木工程學家茅以升、空氣動力學家錢學森、化學家侯德榜、中醫(yī)藥學家屠呦呦、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傳染病學家鐘南山等是我國現代科學家的杰出代表,為我國的科技事業(yè)樹立了一座歷史豐碑,他的故事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科學精神。其科學精神集中表現在:主張科學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科學認識真理性的標準和認識發(fā)展的動力;重視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作為科學認識的一種方法;倡導科學無國界,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開放體系,不承認終極真理;主張科學的自由探索,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對不同意見采取寬容態(tài)度,不迷信權威;提倡懷疑、批判、不斷創(chuàng)新進取的精神。其科學精神在相關課程的教學中應加以凸顯。
理性和求真是自然科學的本質特征,理工科專業(yè)的課程思政尤其要貫穿實事求是的原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學技術事業(yè)發(fā)展非常迅猛,在橋梁建設、高鐵技術、5G通訊技術和載人航天技術等方面已經處在世界領先水平,這是滲透民族自信、制度自信和科技自信的極好素材。但理工科專業(yè)的課程思政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更不能有意地“貶低別人抬高自己”或懷揣“酸葡萄心態(tài)”,更不能為了所謂“傳遞正能量”而隨意編造思政點,否則只能適得其反,畢竟目前我國在科學技術領域還有很多落后于他人的地方。在這次《植物學》的課例中,執(zhí)教者在引入新疆棉花之前,先介紹了主產區(qū)在國外的海島棉(長絨棉),認為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棉纖維。并沒有妄言“新疆棉是世界上最好的棉花”,這是一種科學的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其實,正視和承認別人的優(yōu)勢,也是激發(fā)廣大青年學子發(fā)憤圖強的思政元素。所以,理工科專業(yè)的課程思政既要幫助大學生認識到我國科技的優(yōu)勢以樹立科技自信和民族自信,也要正視我國科學技術發(fā)展水平的不足以激發(fā)青年學習的危機感和使命感。
在科學技術知識中滲透思政點,需要執(zhí)教者對專業(yè)知識有透徹的理解和把握,在講授專業(yè)知識時要能左右逢源和舉一反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掘思政點和擴大融合面。試想,一個對本專業(yè)科學技術知識都沒有吃透的教師,何談課程思政?其實在現實中這種情況還真的存在,尤其是在一些專業(yè)師資配置不足的高校,存在越界和跨學科頂課和代課等情況,很難保證教師具備相應的專業(yè)水平。本次示范課的執(zhí)教者有30多年《植物學》專業(yè)課的教學經歷,具備扎實的植物學專業(yè)基礎,所以執(zhí)教者能夠較好地結合專業(yè)知識來聯想思維和旁征博引。這一點往往是青年教師較難做到的,所以教師提高自身專業(yè)水平是做好課程思政的基礎。教師在教授專業(yè)課程過程中,只有諳熟于本專業(yè)的相應的科學知識與技術,才能引入思政元素和創(chuàng)設有關STSE的問題與情境進行討論,才能做好線上資源與線下資源的有效銜接。
高校教師自己首先要明道和信道,才能真正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4]。理工科教師不同于科學家,教師既要深諳本專業(yè)的學科知識和技能,更要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論修養(yǎng)和立德樹人的教育情懷。不管是教什么專業(yè)和教什么課程,教育他人先要教育自己,只要是教師就必須具備良好的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技能與方法。一是要把握政治站位和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二是要具備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和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包括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觀和中國革命史等;三是要具備良好的師德修養(yǎng)和日常行為習慣,包括教育情懷、儀態(tài)儀表、言行舉止、品德修為。只有這樣,理工科教師在備課和施教的過程中才能找到合適的思政點和融合面,才能將思政元素自然切入和演繹準確,才能讓科學技術知識與思政元素互為促進、相得益彰。所以,理工科教師要主動學習本體性知識之外的知識,主動積累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甚至軍事等一般文化知識。
教師的教學實施能力與課程思政效果呈正相關,而教師的教學實施能力包括資源利用能力、課堂管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互動溝通能力、教學評價能力等等。教學既是科學也是藝術,如果說專業(yè)知識的傳授更多地強調科學性,那么課程思政的滲透更多地強調藝術性。理工科專業(yè)的課程思政不是讓學生獲得多少思政知識,而是希望帶給學生思想觀念、理想信念以及情意與行為的潛移默化。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教學藝術,包括語言的藝術、行為的藝術、教化的藝術和評價的藝術。同時,教師要讓課程思政成為可測可量化的活動,可以從教師主體、教學過程以及學習效果三個維度進行觀測,探索課程思政教學的質量標準[5]。本《植物學》課例執(zhí)教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幽默自然型的教學風格,這也使得這節(jié)課的教學能較好地達到引入自然、融合到位、入心入腦的育人效果。
總之,理工科專業(yè)的課程思政不僅必須而且可行,但這無疑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執(zhí)教者需要具備良好的專業(yè)水平、思政素養(yǎng)和教學藝術。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需要由點到面,其中發(fā)掘思政點是前提,擴大融合面是關鍵。與中小學相比,大學課程內容有更大的開放性,教師擁有更大的課程開發(fā)自主權,這就為教師發(fā)掘思政點、擴大融合面提供了諸多便利。只有點面結合才能讓理工科專業(yè)的課程思政走得堅實而長遠,既開出情感之花,又結出理性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