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芳
(武夷山國家公園科研監(jiān)測中心,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海拔對森林群落的影響,是由海拔變化引起的眾多生態(tài)因子改變的綜合作用的結果,通常包括水分、溫度、光照強度、氧含量、風力等級等多種因素的梯度效應[1]。隨著海拔的上升,水熱條件會發(fā)生變化,森林土壤有機質(zhì)的礦化作用也逐漸減弱[2],進而影響植物群落的發(fā)育,導致植物多樣性在垂直分布上通常呈現(xiàn)“單峰”格局[3]。植物的葉片對環(huán)境變化尤為敏感,其結構特征最能體現(xiàn)環(huán)境因子的影響以及植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4]。葉片群體構成了樹冠,因此可用沿海拔梯度植物群落的冠層特征來指征所受的影響。武夷山沿海拔梯度的常綠闊葉林結構具有豐富的變異[5],也影響了土壤等其它因素沿海拔梯度的變化[6-7]。對武夷山沿海拔梯度的常綠闊葉林冠層特性變化的分析,可以揭示武夷山常綠闊葉林發(fā)育的動因及其功能差異,可為不同海拔植物多樣性格局形成的研究提供參考。
研究地位于武夷山國家公園黃溪洲村。該地為北西南向的斷谷,樣地均為東南坡向,消除了坡向的影響。屬于典型的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約1800 mm,年均相對濕度約80%,年均氣溫17.0 ℃,其中最冷月(1月)均溫3 ℃,最熱月(7月)均溫23 ℃[6]。土壤在海拔800~1200 m間為紅壤、黃紅壤。
2018年7—10月,在武夷山國家公園典型的常綠闊葉林內(nèi),從海拔800 m起始每升高100 m設1個樣地,共5個,每個樣地面積0.48 hm2。每個樣地由48個10 m×10 m的大樣方組成,每個大樣方再分為4個5 m×5 m的小樣方進行調(diào)查。對胸徑超過1 cm、樹高超過1.3 m的木本植物進行編號,測定胸徑、樹高、冠幅、枝下高等數(shù)據(jù)。
冠層厚度(CD)為樹高減去枝下高;冠層面積(CA)為基于冠幅平均半徑的圓面積。按圓錐體的體積公式,用冠層厚度(CD)和冠層面積(CA)的乘積的2/3求算冠層體積(CV)。
在每個小樣地的中心點使用冠層測定儀(LAI-2200C)測定葉面積指數(shù)(LAI)、平均葉傾角(MTA)、無截取散射(DIFN)等參數(shù)[8]。
采用SPSS軟件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和圖形處理。Pearson相關系數(shù)介于(-1,1)之間,小于0代表兩項數(shù)據(jù)之間呈負相關,大于0代表兩數(shù)據(jù)間為正相關。
由圖1可知,樹高最大值出現(xiàn)在海拔900 m樣地,平均樹高最大值出現(xiàn)在海拔1200 m樣地。海拔800 m樣地樹高主要分布在3~7 m;海拔900 m樣地樹高差異最大;海拔1000 m樣地和海拔1100 m樣地的樹高均分布在5 m以下;海拔1200 m樣地的樹高大于10 m的比例較其它樣地大,出現(xiàn)了較明顯的喬木層高度級分化。由圖2可知,海拔800 m樣地的平均胸徑最小(4.48 cm),海拔1100 m樣地的平均胸徑最大(6.17 cm)。各樣地平均胸徑為4.48~6.17 cm,隨海拔上升呈波狀曲線;平均樹高為5.42~5.85 m,隨海拔上升略有增大;平均枝下高為3.09~3.46 m,各樣地間差異不大。
圖1 各樣地樹高分布
圖2 各樣地的平均胸徑、樹高及枝下高
由圖3可知,海拔900 m樣地的冠層厚度(CD)、冠層面積(CA)、冠層體積(CV)的平均值最大,其標準差也最大;最小值均出現(xiàn)在海拔800 m樣地,海拔1000、1100、1200 m樣地間差異不大。
圖3 各樣地的冠型指數(shù)
由圖4可知,海拔800 m樣地的葉面積指數(shù)(LAI)最高,與該樣地個體數(shù)最多有關。隨海拔升高,海拔900、1000、1100 m樣地的葉面積指數(shù)逐次下降,但在海拔最高(1200 m)的樣地有較大回升,與該樣地的林冠發(fā)育較好有關。各樣地的葉傾角指數(shù)(MTA)均小于45°,大部分樹種的葉片為向下傾斜、但傾角都不大,隨海拔升高葉傾角有增大的趨勢,海拔1200 m樣地的平均葉傾角最低(MAT值為21.42°)。海拔1000 m樣地的平均葉傾角最高(MTA值為41.25°),該樣地在中坡位,具有更多的水平葉,中坡位的葉片受陽光入射角的影響較小。各樣地的無截取散射(DIFN)值都很小,表現(xiàn)出與LAI值大體上相反的趨勢,林下植物能接受的陽光很少,影響了林下植被的發(fā)育,從樣地的現(xiàn)實條件來看,草本植物種類和個數(shù)都較少與此有關,也將影響體型較小的喬木層樹種的生長。
由表1可知,樹高與冠幅半徑、冠幅厚度、胸徑、冠層體積均呈極顯著的正相關性(P<0.01),而與葉面積指數(shù)則主要呈現(xiàn)出負相關性(P<0.05),樹高與平均葉傾角、無截取散射的相關性沒有明顯的規(guī)律。冠幅半徑與冠層厚度之間主要呈現(xiàn)顯著的正相關,冠幅半徑與胸徑、冠層體積在各個海拔都為顯著正相關,但對于葉面積指數(shù)主要表現(xiàn)出負相關,與平均葉傾角、無截取散射之間的相關性不明顯。冠層厚度與胸徑、冠層體積呈現(xiàn)較強的正相關性,與葉面積指數(shù)主要呈現(xiàn)出不顯著的負相關性,與平均葉傾角間則無顯著的相關性。胸徑與冠層體積間呈現(xiàn)較強的正相關性,而與葉面積指數(shù)、平均葉傾角、無截取散射的相關性均不顯著。冠層體積與各冠層光特性指數(shù)之間的相關性不顯著。
圖4 冠層光特性的海拔變化
武夷山常綠闊葉林在海拔800~1200 m區(qū)間處于前期演化階段,群落中的物種更替較為劇烈,林中小型木本個體數(shù)量較大,尚未穩(wěn)定。平均樹高、枝下高和冠層面積隨海拔上升有增大的趨勢,而胸徑、冠幅體積、冠層厚度隨海拔升高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廣西貓兒山的研究[14]表明,胸徑、樹冠面積隨海拔上升持續(xù)增加,樹高、枝下高、冠層面積隨海拔先增加后減少,與本研究結論略有不同,可能原因為貓兒山的研究對象為喬木樹種,而本研究的對象包含灌木和喬木,個體數(shù)量較大的灌木對平均值計算有較大的影響。
表1 冠層各指數(shù)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
葉面積指數(shù)隨海拔升高有下降的趨勢,但在海拔最高(1200 m)的樣地則因林冠發(fā)育較好而有較高的葉面積指數(shù)。隨海拔升高葉傾角有增大的趨勢,均以水平略向下的葉為主。各樣地的無截取散射值都很小,且各海拔區(qū)間沒有明顯差異,林分郁閉度都較高,可能影響林下植被的發(fā)育。
樹高與冠層形態(tài)指數(shù)均呈顯著的正相關性,而與葉面積指數(shù)則主要呈現(xiàn)出負相關性。冠幅半徑與葉面積指數(shù)主要表現(xiàn)為負相關,與平均葉傾角、無截取散射之間的相關性不明顯。冠層厚度與葉面積指數(shù)主要呈現(xiàn)為不顯著的負相關性。胸徑、冠層體積與各冠層光特性指數(shù)之間的相關性不顯著。